款識:“大清雍正年制”,直徑15cm
此盤敞口,弧壁,圈足。胎質細潔輕薄,通體施釉,釉質純白。盤心粉彩花卉濃淡相宜,構圖疏雅簡潔,紋飾纖細柔麗,筆觸細膩秀麗,盡展雍正瓷器雋秀爾雅的藝術風韻,實為雍正粉彩器上品。
備注:佳士得倫敦2011年11月8日,第409號(SALE7997)。
RMB 672,000
52清乾隆 胭脂紅地纏枝花卉紋盤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19.8cm
此盤胭脂紅地繪纏枝蓮紋,富麗堂皇,華美絢麗,極富喜慶氣氛,為乾隆時期御窯廠精品,頗值收藏!
備注:佳士得香港2012年5月30日,第4107號(Christie’sHongKong,30May2012,Lot4107)。
RMB 1,344,000
53清乾隆 青花纏枝蓮托梵文紋供燈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13cm
清代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采取以宗教代替戰爭的政策,特地制作了一批具有少數民族宗教風格的器物,用以加強各民族間的聯系。
此燈依照西藏寺廟所用銅酥油燈造型而制,燈外壁繪纏枝蓮托八字梵文真言,底部繪蓮瓣紋圖案,脛部繪有纓絡紋,燈內繪寶相花紋,具有鮮明的佛教色彩。
參閱:《西藏博物館藏明清瓷器精品》
RMB 425,600
54清乾隆 紅釉撇口荸薺扁瓶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5.5cm
霽紅釉創燒于明初宣德御窯廠,清代承襲燒造,由于掌握窯內氣氛等工藝難度較大,紅色鮮艷純正者,十分難得,一向受到鑒賞家的推崇。
此拍品撇口,長頸,園腹,圈足,器底青花篆書“大清乾隆年制”款,通體施霽紅釉,顏色濃艷均勻,釉面微現橘皮紋,刻意追求明宣德紅釉質感,為乾隆官窯霽紅釉精品。
同類參見香港蘇富比拍賣2012年10月9號,第28號拍品。
備注:美國藏家舊藏。
RMB 1,344,000
款識:“乾隆年制”,直徑12.5cm
此碗葵口,斜壁,腹微鼓,小圈足,器形秀雅。通體施青灰釉,釉色肥厚滋潤,光瑩勻滑,器表開片因深淺不一“金絲鐵線”特征明顯,呈現出一種“酥潤含蓄”之美。
哥窯是宋代五大名窯之一,以紋片著稱。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其特征可歸納為:黑胎厚釉,紫口鐵足,釉面開大小紋片。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這件仿哥窯碗靈秀典雅,胎骨堅薄,釉色青朗,腴潤如脂;紋片縱橫,飄逸流暢,“紫口鐵足”凜冽自然,是清代官窯仿哥窯精品之作。
RMB 448,000
56清乾隆 豆青釉月牙耳蓋罐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21.5cm
此罐蓋身子母口相扣合,短頸、豐肩、鼓腹下斂、平底,肩部對稱飾二耳,腹下漸收,底部內凹,形成淺圈足。內外壁均罩豆青釉,釉質肥腴勻潤,釉色樸實淡潤,豆青色光亮潤澤,青翠典雅,造型規整,與優美的罐體曲線互為表里,相得益彰。蓋罐因其圓形蓋面象征“日”,上腹部所飾半環形堆塑耳象征“月”,故名“日月蓋罐”,亦名“月蓋罐”、“月牙耳罐”,是康熙至道光時期官窯傳統器型,乾隆官窯所出最多,故宮藏品中亦有此類。本品為豆青佳作,造型敦厚端莊,制作規整,整器純美幽淡,顏色與器形相和諧,原蓋保存完好,較為不易,是乾隆時期顏色釉瓷器精品,頗耐玩味清賞。
RMB 1,008,000
57清乾隆 松石綠釉貫耳方壺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高32.5cm
本品摹自西周青銅壺造型樣式略加化裁而成,造型古樸端莊,其形近乎四方,古拙而硬朗,隨形設附左右貫耳。通體敷施松石綠釉,色澤蒼雅靜穆,光澤厚潤柔和。底部為礬紅“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風格古樸清麗,俊秀典雅,工藝精美,耐人尋味。
乾隆御窯對摹古的理念是好古而不泥古,誠如唐英所言“仿舊須宗雅則”,不是一味貼近原物為佳,而是取其最精華最高雅之處而臨摹,更重視氣韻神髓之相似。本品亦然,其取法于青銅器壺的造型,兼以改良,堪稱經典為不可多得的乾隆官窯單色釉精品。
RMB 3,136,000
無款,直徑65cm
此缸卷口,圓鼓腹,圈足。器形敦實飽滿,造型壯碩,穩重大氣。外壁滿繪青花海水江崖二龍搶珠紋圖案,呈色鮮亮藍色。五爪龍形象兇惡,姿態矯健,氣勢兇猛,頗得明代嘉靖大龍缸龍形遺風。其間一龍奮力相追,一龍回首相顧,二龍似從海水中龍躍而起,給人以騰空起舞的感覺。
此造型及紋飾皆為清代傳統圖案,全器滿飾花紋,布局得當,給人以繁而不亂、清爽秀麗的感覺,青花呈色亦非常純正。瓷質大型陳設器的燒造極為不易,尤其龍紋大缸向來為帝王御用之物,此大缸具有穩定的發色和細膩的繪畫筆觸,想必是景德鎮工匠在滿清皇室嚴格要求下的超高水平發揮,體現了乾隆時期御用佳器的典型特征。
備注:香港蘇富比,1998.04.28,Lot796。
RMB 2,990,000
59清乾隆 胭脂紅地軋道纏枝蓮開光粉彩五谷豐登紋碗
款識:“大清乾隆年制”,直徑15cm
據《清檔》記載,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七品首領薩木哈來說太監胡士杰交御用青花膳碗一件。傳旨:著交唐英燒造,其碗大小、厚薄、深淺、款式俱照此膳碗,外面俱燒五彩各色地杖,花樣各按時令分別吉祥花樣,碗內仍照外面花樣,俱要青花白地……,上元節用五谷豐登……俱按時令花樣燒造,五彩要各色地杖,每十件地杖要一色,按節,每樣先燒造十樣。欽此。”由是可知,此碗為清宮元宵節御用之器。
此碗為宮碗式樣,外壁于胭脂紅軋地道上開光,內繪粉彩各式彩燈、并輔以博古花卉圖案,開光間以粉彩折枝西番蓮為飾。碗內心開光繪青花團花紋,內壁分繪四組青花彩燈。寓意佛法光大、五谷豐登,具有鮮明的元宵節喜慶色彩。全器制作考究,繪制精細,成對流傳,保存完整,實屬難得!
RMB 616,000
60清嘉慶 黃地洋彩開光五谷豐登紋碗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直徑18cm
本品外壁以黃彩為地,勻凈妍麗,彩繪纏枝西番蓮紋,畫面雖繁密而不亂,花葉分布各有主次,婉轉舒展,頗見柔美之姿。筆意精美絕倫,彩料妍亮華麗,色彩搭配與轉換之妙處處可見。四面開光之內巧繪五毒之玩具形象,石榴花插于各式花瓶之中燦然綻放,枝上掛飾一個祥符或是大吉葫蘆,迎風飄逸,旁邊擺放著時節水果和糕點,或是酒壺,或是童子賽龍舟模具,節日氣息濃厚,昭示端午節的內涵。內壁口沿繪纏枝茶花和蓮花,以綠彩繪枝蔓,紅彩繪花卉,對比鮮明,內心繪石榴靈符圖,石榴枝干順應構圖的需要遒曲生姿,枝上同樣掛飾一個祥符,前有牡丹含苞吐萼,風姿綽約,與外壁主題紋飾相輝映。底署“大清嘉慶年制”六字篆書紅款,規整嚴謹,筆力遒勁。全器上下皆工致非凡,處處彰顯出清宮彩瓷無與倫比的華麗與尊貴。本品屬于清宮洋彩開光式樣碗,肇始于乾隆八年之際,是御茶膳房專用,每年御窯廠皆承命燒造,嘉慶、道光二朝繼之。此碗屬于清宮專為端午節而燒造的御用器皿,富具節令色彩。其畫風具有濃郁的西洋色彩,為典型的清宮洋彩器皿之一,無論在造型樣式、施彩描繪上,品格均不讓前朝,殊為可珍。本品正是迎合嘉慶時期清宮御用之需而燒制,既是清宮習俗的反映,又是一例洋彩裝飾工藝的杰出珍品。洋彩正是十八世紀清宮與西洋文化交流互動而產生的藝術珍品,它是雍乾時期清宮對運用西洋繪畫技法描繪的彩瓷的正式名稱,乾隆朝《活計檔》、《陳設檔》多作“磁胎洋彩”,原配木匣上也皆刻上“洋彩”品名。本拍品極盡裝飾之能事,敷彩華麗,設色鮮艷,對比強烈奪目,繪制精致,富于變化,立體感極強,令人一見難忘。
備注:佳士得香港2008年5月27日,第1781號。(Christie’sHongKong,27May2008,Lot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