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園,坐落在上海市中心的黃浦區,它位于人口稠密的城隍廟北面,是上海有名的古典園林建筑。豫園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它的主人叫潘允端,字仲履,號充庵,生于1525年,卒于1601年。父親潘恩是明嘉靖朝刑部尚書,與其長子潘允哲、次子潘允端皆為進士,有“一門三進士”美稱。潘允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中進士,在四川右布政使任上退歸故里。退隱后,在原有園林基礎上擴大規模,悉心全力營造私家園林,該園工程浩大,前后歷時十余年。取“豫悅老親意也”,命名為豫園。
豫園當時聘請園藝名家張南陽擔任設計和疊山,建筑規模宏大,面積達七十多畝。園中亭臺樓閣參差其間,假山建筑考究,曲徑游廊相繞,奇峰異石點綴,池水古樹掩映,構成旖旎古典園林神韻,被公認為“東南名園冠”、“奇秀甲于東南”。
豫園按主體建筑景觀可分為大假山、萬花樓、點春堂、會景樓、玉玲瓏、內園六處主要景區。共有四十多處景觀。
進入豫園大門,便是氣勢宏偉的“三穗堂”,堂內梁上掛三幅扁,其中一幅寫有“城市山林”,充分體現出古典園林的神韻,使人醉入其中,遠離鬧市喧囂,恍如隔世。出“三穗堂”少行,便可看到豫園精華所在:大假山。大假山采用浙江武康黃石,由明代著名疊山專家張南陽設計制作,山高14米,寬約60米,縱深約40米,“奇峰攢峙,陡壁幽壑”。豫園中的奇景之一是五條龍裝飾的圍墻。這五條龍分別為:一.臥龍、二、穿云龍、三、四、雙龍戲珠、五、眠龍。它們形態各異,活靈活現蜿蜒于白墻之上,形成豫園獨到的園林景觀。豫園內有名的奇石是玉玲瓏,是江南三大名石之一。據潘允端《豫園記》載:“前臨奇石,曰“玉玲瓏”,蓋石品之甲,相傳為宣和漏網”。玉玲瓏是豫園鎮園之寶,高約3米,寬約1.5米,厚約80厘米,重約3噸,具有太湖石:皺、漏、痩、透的特點,石的上下布滿洞孔,孔孔相通,若在石下端孔洞焚香,各孔就會升起裊裊青煙;若在石上方傾水,水穿石中各孔。
仰山堂、卷雨樓:底層稱仰山堂,上層為卷雨樓。仰山堂共五楹,后有回廊,曲檻臨池。卷雨樓為曲折樓臺,取唐王勃《滕王閣序》:“珠簾暮卷西山雨”之意。 卷雨樓楹聯:鄰碧上層樓,疏簾卷雨,畫檻臨風,樂與良朋數晨夕;
送青仰靈岫,曲澗聞鶯,閑亭放鶴,莫教佳日負春秋。
峰回路轉:嘉慶丙子春
秀春堂:假山區主要建筑物。
兩宜軒:位于復廊東側。“觀山觀水兩相宜”。軒內對聯:閑看秋水心無事;靜得天和興自濃。
豫園內共有五條巨龍裝飾的圍墻,這是穿云龍墻,蜿蜒于白墻之上,若騰云駕霧,氣勢壯觀。
會景樓:位于豫園中央,是美景匯集的地方。會景樓三面環水,登樓四望,亭臺樓閣,古色古香,山水相宜,詩情畫意,觸目驚艷,浩氣壯懷。會景樓有兩江總督、太子少保陶澍題寫對聯:曲檻遙通滄海月;虛檐不隔泖峰云。
建在水池上的“打唱臺”及假山上的“快樓”閣樓。
雙龍戲珠:在“和煦堂”西。門上題額:山輝川媚。
出處晉陸機《文賦》:“石韞玉而生輝,水懷珠而川媚。”
流觴亭:取《蘭亭序》:“流觴曲水”之意。
積玉水廊:臨曲池,南連會景樓,北達涵碧樓。長達百米,是江南古典園林中最長的一條水廊。
1
聽濤閣:聽濤取此處臨近黃浦江,可聽江濤之聲。閣頂造一單腿獨立的仙鶴。
玉玲瓏:是豫園鎮園之寶,與蘇州的冠云峰、杭州的縐云峰并稱江南三大名石。
玉華堂:玉華堂原為豫園主人潘允端書齋,清道光年間重建,改名香雪堂。1959年重建,仍名玉華堂。玉華堂的扁額的題字,是集文徵明之字合成。玉華堂內是典雅的明代書房擺設,書房的書案、畫案、靠椅、躺椅等都是明代紫檀木家具的珍品。廳堂楹聯:清妙合天機,山水色山光相上下;玲瓏開勝境,云軒月榭互參差。
浣云假山和得月樓。
環龍橋:位于玉玲瓏南,用青石建造,單孔拱形。
古戲臺:臺正面有獅子、鳳凰、雙龍戲珠、人物等木雕圖案。戲臺頂部藻井呈穹隆狀,上有二十二層圓圓和二十道弧線相交,四周二十八只金鳥展翅欲飛,中心有一圓形明鏡。舞臺兩則石柱上有俞正飛題聯:天增歲月人增壽,云想衣裳花想容。舞臺前面兩邊有雙層看廓,共有兩百多個觀眾座位。整個戲臺環境典雅,被譽為“江南第一古戲臺”。
眠龍:在豫園五個龍墻中,只有眠龍鱗片用泥塑成,龍鱗伏下,呈休眠狀態。其龍口下有一金蟾,龍吸金蟾吐的精氣,金蟾飲龍的龍涎。此眠龍在豫園的內園中,光影迷離,更添玄妙之美。
涵碧樓:取朱熹“一水方涵碧,千林已變紅”。
此樓全部用緬甸上品楠木精制構建。典雅華麗,藻飾精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