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許村古建筑群
唐末,許氏遷居于此后,繁衍成大族,遂更名許村。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自此,村落建設迅速發展。
歙縣許村鎮許村高陽村、東升村、環泉村中,共計保存有大量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許村呈“二龍戲珠”、“倒水葫蘆”的風水形態,昉、西二溪交匯在高陽橋下,流入練江。
村中明代建筑數量多、品類齊全,保存了較多的宋元建筑做法,如梭柱、櫍、哺雞獸、上昂式挑斡、插栱、彩繪等,是研究古代建筑史的重要實物資料。典型的建筑有高陽廊橋、五馬坊、許社林宅等。
許村源于東漢,古稱富資里、溪源、任公村。南朝梁時,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地風水,辭官歸隱于此,村名遂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戶部尚書許儒為避戰亂,徙居于此,嗣后人丁興旺,改名“許村”。大學士許國,末代翰林許承堯均是許村后裔。宋仁宗欽賜為國捐資的許克復為“大宅世家”。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許村依托著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徽安古道迅速繁榮。
明清時期,徽商興盛發達,村落建設迅速發展,至今仍保存有元、明、清和民國時期的古建筑100余座許村整個村落傍山依水,風貌極佳,體現了風水理論中“共生、共存、共榮、共樂”四大基本特征。
村內傳統民居、祠堂主要以木結構為主,建筑外墻為空斗磚墻砌筑,牌坊、橋梁等公共建筑則以石料為主。既有石牌坊6座、磚門坊3座、亭閣1座、廊橋1座、祠堂、民居多座。他們在功能設計、平面布局、磚、牧、石雕飾、題匾碑刻等方面,反映著當地的經濟狀況、社會習俗及建筑審美觀。
許村地處安慶府和徽州府之間的交通要道,接著地利之便迅速繁榮起來。輝煌的歷史為許村留下豐富的歷史文化財富,其中罕見而獨具特色的古村落建筑群是其中的精華。
在高陽至前溪1500米的老街上,至今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近200幢,在建筑、歷史、學術、環境、人類學等方面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2006年,許村古建筑群(15處)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