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風光(2737)南充閬中古城
山西平遙、云南麗江、安徽歙(shè)縣、四川閬中,是中國目前“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據說,四大歷史名城魅力獨具,各有千秋:平遙,古意蒼涼;麗江,柔軟悠閑;歙縣,書意墨香;而閬中,則是閬苑仙境。
閬中,座落在四川東北部,嘉陵江中游,東枕巴山,西倚劍門,雄峙川北,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沖”之譽。閬中歷史悠久,戰國中期(公元前330年),巴國由重慶遷都閬中。秦統一后,于公元前314年置閬中縣,迄今為止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歷代王朝都在這里設置郡、州、府、道、治所。明、清時期,閬中一度成為四川臨時省會達10余年。由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閬中一直是川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而悠久的歷史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保護完好的唐、宋、元、明、清各歷史時期的古老民居街巷、寺院樓閣、摩巖石刻構成了閬中獨特的旅游資源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歷來大量的絲綢產銷使這里有“綢都”之譽,而傳統名產“保寧醋”更是名揚四方。下圖是在錦屏山碑林里拍的“閬中治城圖”,上面有“道光元年長至月觀察御史黎學錦監制”字樣。道光元年是1812年,長至月是五月夏至,這就是196年前的閬中古城。
閬中古城位于閬中市城區南側,是閬中的歷史城區,也是四川省唯一完整保存下來的古城。嘉陵江在這里呈倒“幾”字型回環蜿蜒,使閬中古城山圍四面,水繞三方。
我們從靠嘉陵江的古城東南方入城,走過一段古巷,就看到一座高樓,這就是華光樓。在閬中現存樓閣中,華光樓建造最早又最宏偉壯觀,因此被稱作“閬苑第一樓”。華光樓樓基高5米,通高25.5米,三重檐歇山式屋頂,挺拔壯麗,精致典雅,唐風清韻。據說,該樓建在唐朝滕王元嬰所建的南樓舊址上,明朝嘉靖中還稱作南樓,而鎮江樓、華光樓都是后來取的名字。清朝道光十九年毀于一場大火,同治六年(1867)重建,“壯麗冠巴閬諸樓”,十年內亂幸免遭拆除。
“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宋朝詩人李獻卿的《南樓》詩寫出了登樓觀江山之會的勝景。華光樓是閬中的標志性建筑,它橫跨大東街南頭,位于上、下華街之間,臨嘉陵江,正對南津關古渡,是一座過街門樓,四柱直木,全系木結構,各層裝花窗,十二個飛檐凌空,寶頂摩云。內有梯可以層層攀沿,四周游廊挺出供人憑欄觀看全城和遙望對面錦屏山,更有詩文匾額和壁畫供人觀賞。
華光樓直行約200米,有座風水館,據說這是目前國內唯一的以建筑風水為主題的人文旅游景點,也是全國首家被官方認可的“風水館”,閬中相關部門還將其納入游客“必看”景點。風水館分為博物、祭祀、講堂、驛站和紀念品等五個功能區,展覽館分四個展室,以沙盤、文字、圖片、實物等展示中國傳統的風水文化,館內陳列大多為與“風水”沾邊的地下出土文物和人文景觀。
這是在風水館里看到的閬中古城沙盤,原來閬中還有城墻環抱。閬中的城墻,據明嘉靖《保寧府志》載:“元代以前,尚是土城。”明洪武四年(1371)千戶滕貴于土城內外籌以石,并筑富春、錦屏、澄清、威德四門,輔以月城。四門上皆建城樓,解放后先后拆除,現僅存南門局部城墻基礎。
這是天師樓上供奉的閬中歷史上的風水大師:袁天罡和李淳風,兩人既有師徒關系,也是好友。
折而沿下新街西行,有兩座相鄰的古院頗有氣勢,這就是華夏水博館和杜家大院。據說,閬中古城中縱橫勾連的古街、古院、古屋以及點綴其間的古樹,繁復中見別致,玲瓏中顯精巧。古城如今保存下來的古街巷達61條之多,而古院落更是數以千計,總面積達2.1平方公里。
華夏水博館又叫閬中水碼頭客棧,占地面積2800多平方米,始建于清朝,代有修繕,光復于今。庭院穿四合,樓閣層疊,五井相連呈串珠式,渾然一體,雕門花窗美不勝收,曲徑通幽,靈秀婉轉,花木藤蔓,掩映清寧,淡靜頓生,仿佛隔世,由北南行自然高低起落,臨軒遠眺,丹青城廓錦屏山水盡收眼底。
杜家大院又稱杜家客棧,為前店鋪后居室的民居兼商業型院落,原為大“財東”杜寶山的居所。杜寶山三子杜立生為青幫頭目,有錢有勢,此處常為青幫活動場所。1943年曾被政府租用開銀行,建國后曾先后作過城關區政府、金庫、航運管理站、航務管理所和港務監督所。該大院建于清代,木質穿逗結構,串珠式四合院格局,占地二畝左右,房屋建筑面積1100多平方米,大小天井七個,房屋43間,進出街門三道。前面臨街三間作店鋪,后面房屋作活動、生活用房。該大院建筑的突出特點在于因地制宜,隨形借勢,由高到低修建。在同一中軸線上連串四道天井,從下新街街面直抵嘉陵江江岸。1987年被市政府定為一級“重點保護民居”。
除華夏水博館和杜家大院外,著名的大院還有秦家大院、孔家大院、李家大院等。這些古宅院屬于明清風格,有的具有明代疏朗淡雅味,有的則具有清朝精美繁復的特點,他們融北方四合院和江南園林建筑的特點于一體,形成“串珠式”、“品”字型、“多”字型、“倒插門式”等風格迥異的建筑群體,為古城營造了渾厚而帶有神秘色彩的文化氛圍。
玲瓏剔透,變化萬千的雕飾鏤刻,是閬中古建筑的主要特征之一。房屋上的吊檐、檐頭、門窗、門楣,大多有雕飾。這些雕刻圖案質樸,做工精細。特別是四合院中千奇百怪的鏤空窗花,是這些古民居的精華和靈魂之所在,它使深宅大院顯得敞亮、剔透,具有延伸建筑空間、擴大視野的功能,美學原理和實用價值在這里展示得十分酣暢。閬中古民居的窗花達百多種以上,有“中國民間建筑的一大奇觀”之譽。其技法有浮雕、鏤空、圓雕、多層雕,林林總總,生動靈性。
穿南街,折武廟街,迎面又是一座高樓,這是中天樓。中天樓是閬中古城原有的著名古樓,因此樓位于閬中古城西街與武廟街、北街與雙柵子街的十字交匯處,屬閬中古城的中心點,應“天心十道”,故稱之為“中天樓”,又名“四牌樓”,是閬中古城的標志性建筑之一。這是中天樓西面。
中天樓始建于唐,屢毀屢建,有史可考的建筑是清代重建,后于上世紀30年代因妨礙汽車通行而被拆除。2006年,閬中市投資460多萬元開始了對中天樓的恢復重建工作,同時修建的還有樓下的閬中籍著名雕塑家伍明萬的紀念館。2008年9月28日,經過歷時兩年的奮戰,這兩處文化工程終于勝利完工,并正式對游客開放,28日上午還舉行了完工剪彩和開館儀式。這是中天樓北面。
新建的中天樓高20.5米,共三層,樓門四通,宏偉壯麗。
這是中天樓底面的太極圖和中天樓上的伏羲塑像。據說,伏羲是遠古“三皇”之首,華胥(伏羲的母親)在閬中渝水(嘉陵江古稱渝水)之濱孕育的這位華夏文明始祖,創制了先天八卦,后演為《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支柱,也是風水學的哲學依據。
登臨中天樓,鳥瞰古城全景,如畫的江山,錯落的古院盡收眼底,清代閬中詩人金玉麟曾這樣描繪:“十丈欄桿三折上,萬家燈火四圍中”。而伍明萬紀念館(也叫伍明萬雕塑展覽館)則收藏了老藝術家一生的成名作品27件,件件皆為精品,游客同樣可感受到濃郁的文化藝術熏陶。
下面這張是網絡圖片,據說是在中天樓上拍的華光樓,可惜我沒有拍到。
參觀完張飛廟、貢院,已是華燈初上,漫步古城街頭,在萬盞紅燈籠和五彩霓虹的輝映中,一種溫馨在古城中彌漫著開來。下面三張依次是:狀元坊、中天樓、華光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