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才7點多我們就到了水壩景區,沿著景區的路慢慢走到大壩,沿路滿眼綠色,鮮花爭奇斗艷,空氣非常清新濕潤,帶著樹木花草泛出的甜甜的香氣,連婆婆也連連夸贊這里的空氣好到想帶回家一瓶子空氣做紀念。
2】這是沿路的大禹公園中大禹的雕像。傳說大禹治水時疏浚河道,曾“斧劈三門”而形成了神門島、鬼門島、人門島,故這里被稱為三門峽。
3】大壩8點開門,門口有帶槍的軍人把守,不能帶包進入,要存包。
4】三門峽大壩,一個飽受爭議的水利工程。修建于1957年,是中國在黃河干流興建的第一座水利樞紐工程,號稱萬里黃河第一壩。
5】站在大壩上向右看,用廣角端拍大壩的下游。
6】我們一會兒會走到中間那條壩的盡頭
7】向左看,水庫的上游,正是水庫的蓄水季(10月到來年的6月),煙波浩渺,波瀾不驚。
8】向前看,巍峨巨大的起重機(廣角變形,實際上非常高的)
9】我不清楚是什么大型機械設備
10】向下看大壩,據說這里有7臺發電機組。
11】三門峽水利樞紐工程是當年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中唯一的一個水利工程。工程于1957年4月13日開工,1961年建成
12】開工當天的照片
13】各時期領導人來三門峽大壩視察
來自百度:
黃河上的第一座大壩選擇建在三門峽,是因為三門峽具備當時建壩的多種有利條件:一是三門峽谷是黃河中游河道最狹窄的河段,便于截流;二是黃河三門峽谷水流湍急,建壩后容易發電;三是三門峽谷屬石質峽谷,地質條件優越;四是人門、鬼門、神門三島屬巖石島結構,可作為壩基,有利于施工導流;五是三門峽位于黃河中游的下段,是黃河上的最后一道峽谷,攔洪效果最佳;六是控制流域面積大,能最大限度減輕下游水害。
但因為三門峽大壩的原設計是蘇聯專家,而他們對黃河的泥沙含量估計不足,對中上游水土保持過于樂觀,所以在設計時只求壩高庫容大,忽視了泥沙淤積問題,致使泥沙大量淤積。
三門峽立項之初就遭到陜西和山西政府方面的堅決反對,在專家中同樣存在著不同的聲音,但這些意見都被人為地忽略和壓制了。1961年下半年,陜西的擔憂變成現實:15億噸泥沙全部鋪在了從潼關到三門峽的河道里,到1964年,總淤積了50億噸,黃河回水逼近西安。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河成為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出現鹽堿化甚至沼澤化,糧食因此年年減產。
從1964年開始,對大壩工程多次進行改建,最終使庫區淤積大為減輕,進出庫泥沙基本平衡,實現了防洪、防凌、灌溉和發電、供水等綜合效益。
三門峽大壩從立項到建成至今的數十年里,圍繞大壩的利弊,各方一直是爭論不休。
三門峽水電站作為新中國第一項大型水利工程,有人說是一個敗筆,有人認為應該炸掉它。但作為新中國治理黃河的第一個大工程,其探索方法、積累經驗的作用是不可小看的,丹江口、小浪底、葛洲壩、三峽等大工程都從它那里得到了極其寶貴的經驗教訓。
14】最近,很多媒體包括中國國家地理雜志都對三門峽水壩之爭做了反思,一致認為有兩個政治因素阻礙了對科學態度的尊重。一,當時的國家領導人渴望并相信三門峽水庫可以使黃河變清,當時的領導人的意志不可反駁。二,當時全國學蘇聯,反對蘇聯專家的議案就被扣上反蘇的帽子,遭受政治打擊。
15】還是回來看大壩。大壩上有個位置叫一步跨兩省,是河南山西交界處,左河南,右山西。
16】下游連接山西和河南的大橋
17】上游連接兩省的大橋
18】坐電梯可以下到大壩的副壩
19】近距離的看看這塊著名的石頭“中流砥柱”,它位于下游,曾經是峽谷中的航標。當年船只駛過三門峽谷以后,就朝著砥柱石直沖過去,當就要與砥柱石相撞的瞬間,砥柱石前面波濤的回水正好把船推向旁邊安全的航道。這樣,船只就可以避開明島暗礁順利地駛出峽谷。
20】遠看中流砥柱石。千百年來,無論狂風暴雨還是驚濤駭浪的侵襲,它一直巍然屹立于黃河之中,被喻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來到這里,寫下了“仰臨砥柱,北望龍門,茫茫禹跡,浩浩長春”的詩句。1956年修建三門峽水庫時,設計師為了保證安全發電建議炸毀中流砥柱,但在周恩來總理的堅持要求下最終保留了這塊象征著中華民族傳統的巨石。
21】從古至今,中華民族一直在與滔滔黃河水進行決戰。三門峽水庫作為一個不算成功的征戰所,經驗和教訓都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相關郵票:
1957年發行的治理黃河遠景郵票,右上為三門峽大壩
2002年發行黃河水利水電工程郵票,包括李家峽水電站(青海)、劉家峽水電站(甘肅)、青銅峽水利樞紐(寧夏),小浪底水利樞紐(河南),還有三門峽水利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