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魯迅故居,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內東昌坊口新臺門內。祖居約建于1810——1813年,原為魯迅家早年的住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經修繕,成立魯迅紀念館,1988年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原為兩進,前面一進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間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進是五間二層樓房,東首樓下小堂前,是吃飯、會客之處,后半間是魯迅母親的房間,西首樓下前半間是魯迅祖母的臥室。西次間是魯迅誕生的房間。樓后隔一天井,是灶間和堆放雜物的三間平房。
魯迅的童年、少年時期在此度過,直至1899年出外求學。1910年至1912年,魯迅回鄉任教亦居于此。1912年至1919年間,魯迅也曾幾次回鄉在此住過。
魯迅故居后園是百草園,原是周家與附近住房共有的菜園,面積近2000平方米,童年時代的魯迅常在這里玩耍,捕鳥。紹興東昌坊口11號(今魯迅路198號)是私塾三味書屋,12歲至17歲的魯迅在此讀書。魯迅故居幾經修葺,恢得了舊貌。
壽家臺門是魯迅的塾師壽鏡吾先生家的住屋。壽鏡吾(1849-1930),名懷鑒,字鏡吾,是一個學問淵博的宿儒。他品行端正,性格耿直,一生厭惡功名,自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終身以坐館授徒為業。魯迅稱贊他為“本城中極方正,質樸,博學的人”。
魯迅曾經回憶說:“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相傳叫作百草園。……其中似乎確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時卻是我的樂園。”
百草園的名稱雖雅,但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菜園,它為新臺門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積近 2000 平方米。平時種一些瓜菜,秋后用來曬稻谷。童年魯迅經常和小伙伴們來到百草園中玩耍嬉戲,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烏。夏天在樹蔭下乘涼,冬天在雪地里捕鳥。
關于百草園的詳細情狀,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中作了非常形象生動的描述:“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
魯迅12歲時被家人送到三味書屋讀書,他非常留戀這個屬于自己的樂園。他說:“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總而言之:我將不能常到百草園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紹興魯迅紀念館始建于1973年。2003年初,為恢復魯迅故里的傳統風貌,與環境尺度不協調的陳列廳被拆除,恢復為周家新臺門。
新建的紀念館位于魯迅故里東側,它東接魯迅祖居,西鄰周家新臺門,北毗朱家臺門,南臨東昌坊口,與壽家臺門隔河相望。
魯迅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60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它以“老房子、新空間”的設計理念,使其與該地區傳統街巷肌理保持統一。紀念館外部為紹興臺門建筑形式,主入口采用紹興傳統竹絲臺門。紀念館環境幽雅,廣場及各出入口室外地面均采用紹興傳統的青石板地面。其中展廳和魯迅祖居毗連的綠化巷,栽竹疊石,花木扶疏,更是紹興的典型傳統天井庭園。還有一條水景系列,從序廳西側開始逶迤北上,在館址西北方形成開闊水面,加以填土移木,積石理水,配置紹興特有的廊橋、烏篷船舫等建筑小品,營造出一派江南水鄉意境。陳列廳庭園植物以文化含義深厚的樟、松、蘭、梅為主,同時遵照魯迅《朝花夕拾》中記載,選栽棗樹、皂莢樹、桑椹、木蓮藤及覆盆子等物種,再現魯迅當年的環境氛圍。
紹興魯迅紀念館“魯迅生平事跡陳列廳”本身是一座富有紹興特色和時代特征的現代化展館,造型簡潔平和,樸素無華,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人文內涵。內部采用雕塑、不銹鋼裝飾墻面,以現代化展示手段加強了紀念館建筑的文化內涵和藝術感染力。
建筑與水景縱橫交錯,室內外空間相互滲透,構成了一個充滿靈氣的具有紹興特色的現代展館。鑲嵌在陳列廳正面墻上的“紹興魯迅紀念館”七個大字為郭沫若所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