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器型(二)
【圓器】景德鎮制瓷專用術語。指能在輪車上一次拉坯成型的瓷器,如碗、盤、碟等。
一.【杯】高度大于上端寬度的容器叫杯。盛酒、水、茶等的器皿。多為圓筒狀或喇叭狀。
1.【高足杯】
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高足有竹節形,圓柱形、四方形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品種有青花、斗彩等。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朝鮮稱為馬上杯,成因不明。)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征。高足杯盛行于元代。
【清乾隆黃地青花纏枝蓮紋高足杯】
2.【羽殤杯】羽殤又稱羽杯、耳杯,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橢圓、淺腹、其形狀像盾,兩側有耳,就像鳥的雙翼故名“羽殤”。古人禮儀,以雙手執耳杯飲酒,不似今人單手執杯。
王羲之《蘭亭序》中有“曲水流觴”一詞,其中“殤”即指羽殤杯。
【唐三彩羽殤角杯】胎呈白色。杯作回首銜尾狀,施黃、白、綠、褐色釉,色調淡雅柔和。
3.【壓手杯】造型為口平坦而外撇,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處內收,圈足。其形體端莊大方,凝重中見靈巧,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有“壓手杯”美稱。
【明永樂青花壓手杯】(花心),明永樂,高4.9cm,口徑9.2cm,足徑3.9cm。 【粉彩壓手杯】
4.【高士杯】所謂“高士杯”,是明成化斗彩瓷酒杯之一。杯身描繪文人雅士行樂圖。以王羲之愛鵝、陶淵明愛菊、周茂叔愛蓮等三事為常見題材,除此之外,還有伯牙攜琴訪友圖等。凡此者,均可稱之為高士杯。
【明成化窯青花點彩高士杯】 【年代】 清代咸豐
【文物原屬】宮廷御用瓷器,為清宮舊藏。
【文物現狀】 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規格】高:4.2公分 ,深:3.4公分 ,口徑:18.4公分 ,足徑:11.9公分。
【文物簡介】器口微撇,深壁,下腹碩圓,平底,淺圈足。杯外壁一面畫陶淵明賞菊,一面繪周茂叔愛蓮圖,各有一童隨侍,一擷黃菊呈獻主人,另一則捧書侍側。人物、坡石、松竹、欄柵、籬芭皆以青花描繪;菊花、荷花、荷葉、松藤則分別點飾紅、綠、黃、橙等色。青花呈色灰藍暗淡,白釉泛青黃色調。器外底青花書「大明成化年制」二行六字楷款,外加雙方框。
【明成化斗彩高士杯】斗彩高士杯為傳世品,系明代景德鎮窯燒制的成窯酒杯。胎質細膩,輕薄,形如小碗狀,高3.8厘米、口徑6.1厘米、足徑2.7厘米,直口微敞,口以下漸收斂,矮圈足。器內光素無花紋,釉質潔白。杯身繪兩組人物紋飾,一組為王羲之愛鵝,羲之對鵝出神,侍童捧書站立;一組為伯牙攜琴訪友,伯牙垂手徐行,一侍童腋下夾琴相隨。侍童身后則以松、柳相襯。原件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5.【三秋杯】明成化斗彩杯之一。飲酒用具。造型為敞口,淺斜式腹壁,圈足。因杯身以秋菊、碟、草組成的畫面,故名。以青花描繪菊花、草花和飛蝶輪廓,以蛾黃、紫紅、姹紫點染飛蝶和花蕊。杯形秀巧,畫面雅潔。傳世稀少,為明瓷中珍品。
【成化斗彩斗彩三秋杯】 現藏故宮博物院
這是一只輕靈秀巧的斗彩瓷杯,在潔白細膩、薄如蟬翼的胎體上繪了兩只蝴蝶在山石花草中蹁躚飛舞。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只蝴蝶的翅膀上所施的紫色彩釉色濃而無光,然而這恰恰是明代成化斗彩所固有的特征,這也是后世仿品無法仿效之處,這種紫彩就是所謂的“姹紫”或“差紫”。
6.【爵杯】酒具。仿青銅器造型,口沿外撇,圓腹略深,前尖后翹,下承三高足,因此又稱三爵杯,口沿兩側有對稱的立柱,一旁有〓。明、清兩代均有燒造,有青花、白釉、藍釉及粉彩等品種。
【藍釉爵杯】此杯1982年出土于安徽省歙縣的一個元代窖藏中,乃元代景德鎮窯制作的仿古瓷器精品。該爵高9厘米口徑11.5—7厘米,敞口,口面呈葉形,流尾均較寬短,口沿有一對矮柱,半球形柱帽,爵腹較淺,圜底,三足外撇。胎質細膩而輕薄,通體施藍釉,釉上描金。 藍釉描金是景德鎮窯在元代首創的新工藝之一,裝飾方法有藍釉白花和藍釉金彩。安徽歙縣出土的這件藍釉爵杯,釉質腴潤,呈色鮮艷,猶如藍寶石,給人一種高貴典雅之美感,堪稱景德鎮窯藍釉金彩瓷器之代表。目前發現的年代最早的瓷爵是元代瓷爵,因此,歙縣爵杯應該是為數極少的幾件早期瓷爵之一。該杯現收藏于安徽省歙縣博物館。
【明青花龍紋爵杯】宣德年制。 【清乾隆斗彩爵杯】
7.【雞缸杯】古代瓷器名。明成化斗彩雞缸杯曾名噪一時,后世爭相摹作。器形較矮,敞口,臥足。杯上畫有雌、雄雞及雛雞,間以山石、蘭草、牡丹。畫面鮮明秀麗,柔和自然。萬歷《神宗實錄》:“神宗時尚食,御前有成化彩雞缸杯一雙,值錢十萬。”清代各朝多有仿制,尤以康熙、雍正時所仿最佳。
【明成化斗彩雞缸杯】飲酒用具。造型為敞口,淺腹,臥足。因杯身以斗彩描繪線雞啄早哺雛,姿態栩栩如生,輔以牡丹、蘭花、柱石紋,故名。
此杯描畫精工,點色深淺,瓷質瑩潔而堅。雞缸、上畫牡丹,下有子母雞,躍躍欲動。
8.【盞】淺而小的杯子。
9.【將軍杯】因其款式 大氣、 穩重、 樸實、 大方像古代將軍故名。
【宜興紫砂壺將軍杯】
10.【公道杯】杯中央立一老頭或龍頭,體內有一空心瓷管,管下通杯底的小孔;管的上口相當于老人胸前的黑痣高度(或龍頷)。頭體下與杯底連接處留有一孔,向杯內注水時,若水位低于瓷管上口,水不會漏出;當水位超過瓷管上口,水即通過杯底的漏水孔漏光。這種漏水杯民間稱“公道杯”,系根據物理學上的虹吸原理制成。據說古時人們曾用公道杯對付貪酒者,斟酒如超過高度,則會全部漏光。公道杯盛酒最為公道,盛酒時只能淺平,不可過滿,否則,杯中之酒便會全部漏掉,一滴不剩。
【公道杯及原理示意圖】
【綠地粉彩公道杯】清光緒,通高6cm,口徑12cm。
此為宜興窯作品。杯呈荷葉狀,圜底,釘狀三足。整器以宜興紫砂為胎,內外施綠釉,外壁點綴團花。杯內心為一頭梳雙髻、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仙人,面對一施黃彩的圓柱而坐。圓柱中空,內有紫砂陶質細長浮柱,作壽星狀,圓柱上圍繞浮柱有5個紅點。
公道杯產生于宋代,在飲酒時用于行令,以助酒興。此杯圓柱上的5個紅點分別指向在座的飲酒之人。當酒慢慢倒入杯中時,圓柱中之浮柱緩緩上升,壽星面對哪個紅點,便由相應之人飲酒。浮柱上有刻度,當刻度露出時若還繼續斟酒,則被視為有失公允,酒會從仙人身下的小孔處流出杯底。
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11.【套杯】
杯式之一,多見于清代雍正至道光時期。撇口,斂腹,淺足。器倒置如同馬蹄,大小10個為一組,依次套疊合成一體,故名。
【清乾隆·粉彩套杯】
高5厘米 口徑9.5厘米
撇口,斂腹,淺足,器倒置如馬蹄形,大小十個為一套。器物口沿都飾以金彩,器內壁均施以松石綠釉,器外壁施不同粉彩的紋飾,依次套合而成為一體。此種套杯多見于清雍正至道光時期。
該文物現藏于中國茶葉博物館。
12.【鴿形杯】直徑約8公分 器形規整,口沿及鴿子頭部有脫釉現象。內外均有開片現象。整體器形為仿當時金銀器所作。
13.【方斗杯】故宮博物院藏。 高6.4厘米 口邊長11.6厘米 足邊長3.8厘米 。
杯撇口,瘦底,方圈足。杯四壁菱形開光內繪四組主題人物畫,襯以花草樹木。開光間以折枝靈芝紋相隔,人物繪童子作各種游戲,活潑生動。杯心青花雙方框內書一青花“壽”字,襯以口沿處青花加彩纏枝靈芝紋。外口沿與近底處均以紅彩分別繪卷枝紋及水波紋各一周。
方斗杯是明代嘉靖時期特有的器型之一。方形杯成型工藝較復雜,產品形制規整的較少。一般都有變形。此杯整體構圖較為飽滿,青花與紅彩為主要色彩。這兩種色彩反差較大,鮮麗明亮,為嘉靖時期獨特的用彩方法。
14.【清乾隆琺瑯彩月季雙安高足盃】(bēi)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侈口,深壁,高足中空外撇。器內白釉無紋飾,外壁彩繪月季、鵪鶉及湖石花卉,象徵「四季平安」。足飾卷草、點紋及蕉葉紋。紋飾旁加飾題句︰「歲歲彩筵雕幾上,歡聞百勝報雙鵪」,及「仁和」、「清」、「晏」三枚閒章,足內以藍料書「乾隆年制」四字楷款。
高8.4公分,口徑7.5公分。
15. 【龍山文化黑陶高足杯】
【制作年代】山東龍山文化,4500至4000年前。
【文物原屬】中國故宮博物院舊藏。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器型規格】高24公分,口徑11公分,足徑6公分。
【介紹】山東龍山文化黑陶高足杯為直立式,粗柄高足,柄部鏤空,質地為磨光黑陶,有輪制痕跡,系典型的山東龍山文化遺物。龍山文化時,發展輪制拉胚技術,可制作很薄的、甚至還可鏤雕圖案的陶器,又可稱為“蛋殼陶”。在窯中用最后加碳或封閉空氣入口等方法,讓窯中產生滲碳作用而燒制出黑陶。
17.【清雍正粉彩山水花卉紋六角杯】
二.【碗】飲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不過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泥質陶制的碗,其形狀與當今無多大區別,即口大底小,碗口寬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為口沿直徑的二分之一,多為圓形,極少方形。
1.【高足碗】造型與高足杯相同,略大。元代龍泉窯、景德鎮窯盛燒,明清繼續燒造,品種有青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紅等。
高足碗,又稱靶碗,有中空足封閉底印和不封底兩種。造型為口微撇,近底處豐滿,下承高足,造型與高足杯頗為相似,較之略大。這種纖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較為流行。
【清乾隆掐絲琺瑯梵文高足碗】中國人習慣于將涂飾在金屬器物表面的玻璃質稱為琺瑯釉。
器表淺藍地繪飾纏枝番蓮、梵文、寶相花、云紋及瓔珞等,融入神秘的西藏邊域色彩。梵文高足碗,器形仿自西藏地方銅、銀制的酥油燈。可作為酥油燈使用、或做為盛供品的供具、或單純地做陳設器。
2.【玉璧底碗】碗式之一,始出現于唐代,流行于唐中、晚期,因碗足呈玉璧形而得名,中心內凹,足圈較寬。唐代南北方瓷窯中普遍燒制,如河北的邢窯、定窯,河南的鞏義窯,山西的渾源窯,陜西的耀州窯,浙江的越窯,湖南的長沙窯等都有實物或標本傳世。外國的很多古城、古遺址中也出土有中國出品的玉璧底碗。玉璧底碗的品種主要是白瓷和青瓷。口邊有唇口和不帶唇口的兩種;碗壁有的直壁斜出,有的微帶弧度;足一般寬而淺,中心凹處有的施釉,有的無釉。這種碗與敞口斜壁玉璧底盤及撇口平底碟的造型風格相同,是一種新穎的飲食用具。
【唐邢窯白釉玉璧形底碗】藏于故宮博物院藏。
高4.7cm,口徑15.6cm,足徑6.7cm。
碗唇口,腹壁斜出與水平面呈45度角,玉璧形底。釉色潔白,不用化妝土,施釉到足墻,光素無紋飾。釉質瑩潤。
3.【宮碗】明代宣德時創燒的瓷碗。多為皇宮所用,故稱。器物造型精巧端正,口外撇,腹部深寬。
【黃地荷葉紋五彩宮碗】
4.【注碗】碗的一種式樣。溫酒具,與注子配套使用。一般碗壁直而深,體呈蓮花形,使用時碗內放適量熱水,注子內盛酒置于碗中。宋代南北瓷窯均有燒造,以南方居多。
5.【壙(kuàng)碗】即坑碗,因出土于棺外壙內而名。明代民間風行用瓷碗陪葬入壙明末多見。工藝粗率,繪畫豪放瀟灑,多繪山水、花鳥、梅竹、蔬果等。
【青花壙碗】
6.【斗笠碗】碗的一種式樣。廣口,斜腹壁呈45角,小圈足。因倒置過來形似斗笠,故名。宋代始燒,此后歷代均有燒制。
【宋代青釉斗笠碗】
7.【折腰碗】始見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因腰部曲折面得名。除“折腰”外,這種碗還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內底有一凸起的乳釘等特點。另外,有部分碗壁內還印有“樞府”二字,故又稱“樞府碗”。
【折腰碗】
8.【孔明碗】又叫諸葛碗,其最大的特點是由兩只碗上下粘接而成,兩碗中間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圓孔相通,人們便因這“孔”而將其美稱為“孔明碗”。
孔明碗產生于宋代,明代也有造制。是上層社會一種供奉祭祀用的器物,所以很少見到。孔明碗還有一個特殊功能,外碗底之孔是讓沸水進入夾層后,使碗內的食物保持溫度,故亦稱暖碗。
這是一只殘破的孔明碗,可以看出兩碗中間。
9.【雞心碗】明代永樂、宣德時燒制。碗底心外側有雞心狀突起,故名。碗腹較深,足較小。常見有大小兩種。
10.【凈水碗】為碗的一種形式。一般是侈口,下腹寬圓,圈足,有的餅形足或高足。在明末清初時期最為流行用此類型的碗陳設于案桌,供奉神靈。
在收藏界里,凈水碗的鑒藏鮮為人知。大多為陶瓷制品,但所保留傳下來的亦不多。一般以青花及單色釉瓷較為常見,粉彩則相對較少。
【宮廷用凈水碗】
11.【臥足碗】碗的一種式樣。淺腹,碗底心內凹,以碗壁充當圈足,故稱臥足碗。多見于明清兩代。
【清乾隆斗彩蓮塘鴛鴦紋臥蓮碗】
【文物原屬】 清宮御用瓷器
【文物現狀】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6.3cm,口徑18.3cm,足徑10.5cm。
碗敞口,深腹,直壁,腹下微內斂,臥足。內口沿書青花梵文一周,外口沿青花繪趕珠龍一周。碗內底青花雙圈內與外壁均以斗彩繪蓮池鴛鴦紋:池塘中漣漪微泛,荷花盛開,水草茂盛,鴛鴦或游弋其間,或于低空翱翔,彼此呼應,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足內施白釉,書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12.【清雍正天藍葡萄紋十楞大碗】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高11.5cm,口徑25.2cm,足徑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圓唇,斜壁,下腹折收與平底相連,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鰍背狀。通體施天藍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紅繪葡萄串紋。外底青花書“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書款。
釉里紅出現于元代,由于當時技術條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穩定,因此發色純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時期,已經完全能夠掌握釉里紅的燒制技巧,故能隨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濃艷純凈的天藍色釉襯托下,以釉里紅繪畫水靈靈的葡萄,顆粒飽滿,鮮嫩欲滴,天藍,紫紅相互襯托,各臻其妙。
13.【嬌黃綠彩嬰戲圖碗】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4.【北宋汝窯蓮花式溫碗】 【文物現狀】: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簡介】: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后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該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線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15.【青花八駿圖碗】八駿圖,據《拾遺記。周穆王》記載,“八駿圖”中的八匹馬傳為周穆王御駕坐騎,謂“王馭八龍之駿”。從毛色看,分為赤驥、盜驪、白義、逾輪、山子、渠黃、華騮、綠耳八駿。
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16.【紫砂碗】紫泥碗、蓋、盤三件套。
17.【六角形龍穿花碗】高8厘米,底10.4厘米。 18.【同治粉彩八角形蟲草花卉紋杯】杯內和底部為松石綠釉,口沿施醬釉,外繪蚱螞和花卉紋,工藝復雜,造型少見,品相完整無傷。 19.【明萬歷青花八角形八仙碗】
三.【盤】淺而小的食用器具,用來盛載食物或其他飲食器具,一般是圓形的。商周多用于盥洗,亦盛食物。
1.【敞口盤】盤口敞開。
3.【斂口盤】指器物口沿部為不外撇,順腹壁直上到口沿微微內收的形態。 6.【攢盤】(cuán)“攢”是移動之意,對盤而言應是“能移動之盤”。《說文解字》曰:“攢,聚也。”所以,攢盤是以分割成數件的盤相攢組合為一個整體,是由多個盛裝物品的盤子組合起來的禮器。先為大盤,后民間次以小盤,漸次而組合在一起,始成攢盤。
7【板沿盤】寬板沿,略內斜,外沿淺凸棱一周,矮弧腹,大平底,圈足。
8.【高足盤】高足盤最早見于隋代,古時候有人把它叫做淺盤圈足豆。 12.【托盤】專為放置東西的盤。圖為清代托盤套杯。 13.【粉彩雕鑲荷葉香櫞(yuán)盤】清乾隆,高3.8cm,長15.7cm,寬10.5cm。清宮舊藏 盤呈荷葉形,葉面翻卷起伏,葉梗從葉后過枝而上,葉面邊緣處貼塑含苞待放的花苞與蓮實,蓮蓬中有可活動的蓮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書青花篆書“乾隆年制”四字款。
所謂“香櫞盤”指古人書齋中陳設的一種小型果盤,其常置黃色香櫞或佛手于其中,可散發出宜人的香氣,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實物,色彩與質感都頗為真切,自然生動,體現出當時瓷器成型及燒制工藝的高超水平。
14.【明萬歷青花梵文蓮花式盤】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代青花梵文蓮花式盤,該器物有“大明萬歷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萬歷本朝。盤形猶如一朵盛開的雙層蓮花,般內壁如花瓣狀下凹,內繪雙鉤垂云紋,盤心平坦,在兩周如意云紋內書梵文;外壁在上層蓮瓣內,以花卉間隔梵文裝飾,為萬歷朝較為特殊的典型品種之一。口沿沖、崩。
骨瓷:骨質瓷,學名骨灰瓷,是以動物的骨炭、粘土、長石和石英為基本原料,經過高溫素燒和低溫釉燒兩次燒制而成的一種瓷器。根據英國所設的骨瓷標準,含有百分之三十來自動物骨骼中的磷酸三鈣,且成品具有透光性,方得稱為骨瓷。而美國的標準則,最少要是設在百分二十五。 骨質瓷最早產生于英國,大約于1800年左右發明。兩百多年來,骨質瓷經過一代代名匠之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陶瓷珍品。
骨質瓷因其造型獨特、簡潔明快,質地潔白而細膩,長期以來一直是各國貴族用瓷,是唯一世界上公認的高檔瓷種。
18.【清粉彩人物六角形盤】 20.【刻花魚紋折腰八角形大盤】
21.【磁州窯八角形醬釉色瓷盤】直徑18厘米。
四. 【碟】盛食物等的器具,比盤子小,扁而淺。手掌大的一般是碟子。
【咖啡杯下的墊碟】
【五彩壽山福海小碟】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紫砂碟】顧景舟題詩紫砂碟。
顧景舟:(1915-1996),江蘇宜興人,在港、澳、臺、東南亞影響特大,被海內外譽為“壺藝泰斗”,作品為海內外各大博物館、文物館收藏。
【景德鎮六角形調味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