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圣寺三塔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崇圣寺初建于南詔豐佑年間(公元824~859年),大塔先建,南北小塔后建,寺中立塔,故塔以寺名。
崇圣寺是大理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古剎,南詔豐佑年間曾有殿宇千間,大理國時期是皇家的寺院。據《南詔野史》記載: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余畝,為屋八百九十間,佛一萬一千四百尊,用銅四萬五百五十斛”;有“三閣、七樓、九殿、百廈”之規模。崇圣寺廟宇咸同年間已毀,只有三塔完好地保留下來。
大理崇圣寺三塔由一大二小三閣組成。大塔又名千尋塔,當地群眾稱它為“文筆塔”,通高69.13米,底方9.9米,凡16級,為大理地區典型的密檐式空心四方形磚塔。南北小塔均為十級,高42.19米,為八角形密檐式空心磚塔。三座塔鼎足而立,千尋塔居中,二小塔南北拱衛,三塔渾然一體,氣勢雄偉,具有古樸的民族風格。
三塔的建筑風格,一般都說類似西安小雁塔,是典型的唐塔風格,表現了唐宋時期云南與內陸的密切聯系,但是三塔又具有不同于內陸塔的兩個特點:一、三塔層數均為偶數,而內陸塔多為奇數。二、中原塔由基座向上直線收縮,下大上小,呈矩梯形;而三塔上下較小,中部較大,外部輪廓呈曲線。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揚的可以成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理古為“澤國多水患”。古籍《金石萃編》中記載:“世傳龍性敬塔而畏鵬,大理舊為龍澤,故為此鎮之。”
大理三塔文物——大鵬金翅鳥
相傳古時修建三塔,采用墊一層土修一層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將土逐層挖去,讓塔顯現出來,故有“堆土建塔”與“挖土現塔”之說。建塔時所搭的橋,高如山丘,長達10余里。修塔時運力不足,還用山羊來馱磚,如今大理的銀橋村,古時稱為“塔橋村”。古藉記載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萬,耗四萬余金,歷時八年建成”。
公元1056年,星邏(今泰國)國王耶多曾兩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國王段思廉以玉佛相贈。由于大力倡導,大理國佛教盛行。大理國二十二代國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當和尚,包括第十五代王段正淳(《天龍八部》中用了他的名字)、第十六代王段和譽。
明代傳抄的大理國時期的佛教經典《大灌頂儀式卷》,就記載了國王舉行灌頂儀式的復雜場面,這么多國王出家,在世界佛教史上是獨有的奇特現象。吸引了內陸香客和東南亞、南亞崇圣寺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東南亞、南亞推崇的“皇家國寺”。
明朝地理學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記》中載:“是寺在(蒼山)第十峰下,唐開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高松參天,其西由山門而入,有鐘樓與三塔對勢,極雄偉。樓中有鐘。極大,徑可丈余而厚及尺,為蒙氏(南詔)時鑄,其聲聞可八十里。其后為正殿,殿后羅列諸碑……其后為雨銅觀音,乃立像,鑄銅而成者,高三丈余……自后歷級上,為凈土庵等。”
1922年的大理三塔
歷經千年滄桑和風雨剝蝕,崇圣寺毀于清咸豐年間,唯有三塔幸存。
1925年大理地震,塔頂地震,塔頂震落,殘破益重。
建國后,政府對三塔保護十分重視,1978年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維修。這次維修中在千尋塔基座中發現了南詔、大理時期的佛教文物600余件,其中有大量的佛像和寫本佛經,其中有一尊金質阿嵯耶觀音像,重1135克,高24厘米,極為珍貴。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時期文物中最為豐富的一批,價值極高,為中外所矚目。這些發現,揭開了古代大理“佛國”一道神秘面紗。
2005年4月崇圣寺大規模恢復重建竣工,結束了崇圣寺三塔近百年來“有塔無寺”的歷史。新建的崇圣寺的規劃布局以保護三塔為核心,借鑒了國內外著名寺廟布局的特點,按主次三軸線,八臺九進十一層次進行規劃建設。整個仿古建筑群落占地600畝,建筑面積20080平方米。主軸線上依次建有大鵬金翅鳥廣場、山門、護法殿、彌勒殿、十一面觀音殿、大雄寶殿、阿嵯耶觀音閣、山海大觀石牌坊、望海樓。中軸線兩旁和次軸線上建有法物流通處、方丈堂、客堂、齋堂、羅漢堂、千佛廓、祖師殿、佛教研究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