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四川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引言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整體概況

2.1  瓦屋山的形成

2.2  瓦屋山生態方面的資源優勢

2.3  瓦屋山地質方面的資源優勢

2.4  瓦屋山文化方面的資源優勢

瓦屋山主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分析及其開發現狀與對策

3.1  道家文化旅游資源

3.1.1 道家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分析

3.1.2  道教文化的開發意義

3.1.3  道教文化的開發現狀

3.1.4  道教文化的開發策略和措施

3.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3.2.1  民俗文化的概念

3.2.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分析

3.2.3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

3.2.4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3.2.5  主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措施和策略

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分散,沒有較為突出的文化品牌

4.2  對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夠,文化傳承面臨脫節威脅

4.3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缺乏指導和規劃性,沒有形成明晰的發展思路,參與者各自為戰

4.4  文化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內涵和深度

4.5  文化旅游產品的參與性不強,缺乏知識趣味性,品嘗性和觀賞性等單向旅游開發所占比重大

4.6  民俗文化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低,服務水平不高

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整體開發的思路和策略

5.1  將生態和文化旅游資源結合開發,走生態-文化-地質旅游相結合的綜合發展之路

5.2  先發展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對文化資源進行系統開發

5.3  在開發過程中,注意保持區域內文化的淳樸與特色

5.4  整合周邊文化旅游資源,聯合開辟文化旅游專線

5.5  根據游客需求的差異性,設計多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產品

5.6  探索鄉土地理課程教育模式,讓文化首先融入地方、深入地方

5.7  探索與高校的合作模式,建立生態人文科研、考察和實習基地

5.8  籌建相關文化博物館,積極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結語

參考文獻

 


 


              四川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研究

 

Rain


西南大學地理科學學院,重慶400715

 

摘要: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作為景區旅游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瓦屋山旅游業的深入發展和產業轉型具有重要意義。基于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本文通過對瓦屋山各主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的分析,根據當前的開發現狀,總結出瓦屋山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此提出相應的開發措施和發展策略。

關鍵詞: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利用優勢;開發現狀;策略

 

Sichuan Mount Wawu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utilization advantages,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StrategyAnalysis

 

Ye  Wenbing

School of GeographicalSciences, Southwest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scenictourism development, Mount Wawu’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thefield experience in Mount Wawu, this thesis finds out some problemsin process of Mount Wawu’s tourism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thenputs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measures and strategies by analyzingthe resource advantages of Mount Wawu and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cultural tourism exploration.

Key words: Mount Wawu, cultural tourismresources, utilization advantages, development problems,strategy

 

引言

作為擁有國家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等諸多美譽的四川瓦屋山風景旅游區,以其美韻的自然風光、獨特的人文風情、豐富的旅游資源對旅游者展現出強勁的吸引力。但目前,整個景區開發主要集中在休閑觀光旅游方面,對地方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力度還比較粗淺,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瓦屋山旅游業的綜合開發和深入發展。而在當前,對瓦屋山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態資源評價、旅游產品分析和道家文化歷史溯源等方面,對瓦屋山主要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系統研究基本還是空白。

基于實地考察和文獻研究,通過對瓦屋山主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和開發現狀的分析,找出當前文化旅游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由此開辟一條以生態旅游為主線、文化旅游為特色、生態-文化-地質旅游相結合的旅游發展思路。旅游業的核心是文化內涵,文化是旅游者的出發點和歸結點。[2]瓦屋山景區擁有豐富的道家、青羌和民俗等方面的文化旅游資源,合理有效的開發對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以及旅游經濟的發展轉型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整體概況

2.1 瓦屋山的形成

二億多年前,由于四川西部板塊張裂,玄武質火山巖漿大量噴溢遺留形成山體雛形。后期受西北和東北兩組斷裂帶切割圍限作用,斷裂活動使山體整體被擠壓抬升,在山體周緣逐漸形成700800米左右的大斷崖。

瓦屋山在形成過程中,裸露地表的塊狀山體巖性主要為堅硬且抗風化能力強的二疊系玄武巖,之下為數百米厚的二疊系陽新石灰巖,這使瓦屋山與周圍山嶺相較,顯得更加突兀巍峨。再加上瓦屋山巖層基本保持水平,使山頂呈一個起伏和緩的平臺狀。世界最高(海拔2830米)、最大(山頂平臺11平方公里)的桌山(高出內蒙古桌子山681米,面積遠大于南非開普敦桌山)[3]就這樣形成了。

如此,瓦屋山形成了向東西兩側略傾的屋脊狀地形,從任何角度望去,山體都狀若瓦屋,故得名“瓦屋山”。

2.2 瓦屋山生態方面的資源優勢

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國家首批AAA景區)位于四川省洪雅縣境內,面積105萬畝,集雄、奇、險秀、幽、珍于一體,是全國最大的國家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經營面積為98.8萬畝,森林覆蓋率96.1%。園內有野生植物3500余種,被子植物約占世界總科數的60%,被譽為“世界被子植物的搖籃和分化中心”。其中,屬國家瀕危、珍稀保護的有紅豆杉、珙桐、桫欏等84種,占全國重點保護植物種類20%;擁有“植物活化石”天然珙桐林30余萬畝,為世界最大的天然珙桐基因庫,被譽為“中國鴿子花的故鄉”;天然杜鵑花40多種共計60萬畝,是中國最佳杜鵑花觀賞景區,被譽為“世界杜鵑花王國” ;在海拔2000米以上分布有浩瀚無垠的原始云杉、冷杉、鐵杉林。[1]

瓦屋山景觀資源集雄險、奇幻、原始、古樸、神秘等特點,被譽為“水的世界、洞的天下、花的海洋、雪的搖籃、云的故鄉、動植物的博物館”。

2.3 瓦屋山地質方面的資源優勢

作為四川省級地質公園,瓦屋山四面壁立千仞,山頂坦蕩平闊,一舉成為世界最高、最大的桌山。在海拔2830米、面積達11平方公里的瓦屋高原上,108個泉眼涌流不竭,池沼、湖泊,鴛溪、鴦溪、蘭溪等溪流在林間回環跌宕。周緣,72條瀑布飛流直下,蘭溪瀑布以其1040米的落差榮登世界瀑布之最。

這些水體千百年來的侵蝕和堆積作用在二疊系玄武巖上形成的復雜地形地貌特征,既形成了重要的地質考察價值,也為景區增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山塬中心占地160多畝的鴛鴦池,湖面上覆蓋著廣袤的泥炭蘚和箭竹林,四周被百年冷杉林匝圍,兩股清泉四時涌流;迷魂凼,更有陸地“百慕大”之稱,曾讓多名科學家獻身于此;由綠葉潭、小綠潭、雙龍瀑布、月亮潭等組成的雙洞溪,“碧潭串珠”幽谷景觀尤為佳美。

2.4  瓦屋山文化方面的資源優勢

瓦屋山古稱居山、蜀山,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在《寄黎眉州》詩中寫到“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掃雨余天”,其中的“瓦屋”指的瓦屋山,是一座與峨眉山并稱“蜀中二絕”的蜀中名山;[4] “八品游治”創建者張魯也有詩云:“何當有此青玉案,可以橫絕峨眉顛”;清代詩人何紹基更是盛贊瓦屋山的美景“巴蜀風光,峨眉十之三,瓦屋得六七”。[5]足見瓦屋山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巍峨形象。

蜀國開國君主蠶叢在瓦屋山東巖的陵墓,老子李耳在瓦屋山傳教布道后的升天傳說,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和當地羌民一起創立五斗米教的傳奇經歷,張三豐修行創建“屋山派”的艱辛過程,如此不勝枚舉的歷史文化傳說搭配千年不朽的老君木像、“青羌之祀”廟堂、“張陵降蟒溝”遺跡等這些頗具規模的殿宇雕刻、遺址古跡,為這座享有“中國道教發源地”美譽的“仙山”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而羌族后裔和山區鄉民保持奉行的羌風楚韻,也為瓦屋山平添了許多魅力。此外,從周秦到明清如鄧通、諸葛亮、岑參、陸游、楊升庵等許多墨客騷人也曾登臨瓦屋山,并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優美傳說和珍貴記錄。

在其他文化方面,在與自然長久的融合過程中探索出的特色菜譜食材和建筑工藝,形成了當地別具一格的飲食和民俗文化,與上文提到的自然生態風光一并,形成了瓦屋山“史悠、跡廣、民淳、山奇、水美、林饒、景異”紛繁而神韻的文化旅游資源。

瓦屋山主要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分析及其開發現狀與對策

3.1 道家文化旅游資源

3.1.1  道家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分析

遠在西周末年,蜀國開國君主蠶叢創建蜀國并教民種桑養蠶,相傳在其死后,人們把它葬在了瓦屋山的東巖地區。而首創道家學說的老子,傳說在其出關入蜀后,沿青衣江到達瓦屋山,并歸隱于此;槽漁灘石壁繪有羌人巖畫“老子騎牛入蜀”,是為老子到過瓦屋山的佐證。[4]漢代張陵、晉代葛洪也曾在瓦屋山創道修道,結茅煉丹。五斗米教創始人張道陵亦將此地作為融合西南少數民族宗教的重要場所,是與少數民族緊密結合的典型教區。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張三豐到瓦屋山苦修并創立了“屋山派”,后因得罪朝廷,瓦屋山遭明清朝廷封山數百年。這樣,一座與峨眉齊名的“仙山”便被沉寂荒蕪,山上建筑也相繼頹毀。

在眾多故人的修道過程中,亦為瓦屋山留下諸多豐富而珍貴的道教遺跡、塑像。古羌人為祭祀蠶蟲(青衣神)修建的規模巨大的“青羌之祀”廟宇(由川主、圣德、薄山、遺福、萬安等廟堂組成),張陵、葛洪留下的張道陵碑、抱樸洞、百花臺等珍貴遺跡,山麓周圍的“張陵降蟒溝”遺跡、巖壁處刊載的《登瓦屋山》、《附蟠山同作》等多篇張三豐詩文仍有跡可尋;瓦屋山巖洞中保存了許多較為完好的具道教色彩的床灶遺跡;山頂鴛鴦池畔的太極殿供奉的一尊太上老君木神像,至今已有千年之久。

蜀國開國君主蠶叢、道教天神太上老君還有道教創始人張道陵的行跡及其遺跡與此山相連,由此觀之,瓦屋山道教等文化旅游資源的底蘊是相當深厚的。如果把張陵的二十四治及相關地方稱作早期道教發祥地的話,那么,瓦屋山也可以看作是道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6]

3.1.2 道教文化的開發意義

瓦屋山作為道教勝地,道教文化歷史悠久,文化旅游資源比較豐富,旅游開發潛力巨大。充分挖掘道教文化內涵,將“道法自然”思想與綠色生態旅游相結合,大力開發道教文化旅游精品,對弘揚道家優秀文化、優化旅游產品結構、促進旅游多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3 道教文化的開發現狀

目前,整個瓦屋山旅游景區的開發主要集中在生態觀光旅游方面,對道家文化這個極其重要的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意識不足,資金投入滯后,且零碎分散,開發帶有很強的附帶性,由此導致道家文化旅游資源基本處于封存狀態。

特別是隨時間的侵蝕和瓦屋山水庫的修建,在移民搬遷和工程修建過程中,越來越多的道家文化資源被破壞和遺失,嚴重制約了對道家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開發。

3.1.4  道教文化的開發策略和措施

總體而言,開發的主要策略是保護、修繕和復原道教文化重要的物化資源,弘揚精神資源,開發道家歷史名人古跡游、道教養休閑生游、天人合一生態游等旅游產品。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發展思路:

3.1.4.1  保護、修繕和復原重要的道教建筑

道教建筑是指宮觀廟宇,多為道士修道、供奉神仙及舉行祭祀活動之所。[7]目前,瓦屋山旅游景區內,歷史記載的與道教相關的物化資源主要有古羌人為蠶蟲修建的大規模“青羌之祀”廟堂、瓦屋山鴛鴦池太清道觀、太上老君木刻神像、“老子騎牛入蜀”圖、“張陵降蟒溝”、“抱樸洞”、”老君觀”等遺址古跡,以及諸多山洞內存在的道家文化遺跡。

由此觀之,要開發道家文化旅游資源還需大力收集與道教有觀的神仙文學(指以慕仙游仙、修道成仙及神仙出道等思想及反映神仙生活等為題材的文學作品,主要包括神話傳說、詩詞歌賦、散文傳記、戲曲小說等[7])、道教音樂(指道教進行齋醮儀式時,為神仙祝誕、祈求上天賜福、降妖驅魔以及超度亡靈等諸法事活動中使用的音樂[7])等精神文化資料。

因此,只有將這些遺址遺跡修復和開發出來,才能為進一步弘揚和開發道家精神思想文化奠定載體基礎。

3.1.4.2  加強道教文化資源的廣告宣傳

瓦屋山道教文化資源雖然歷史溯源悠久,物化資源也比較豐富,但其絕多數資源開發利用還處于休眠狀態。從開發初期,應該充分利用現在高速發展的市場經濟和信息資源,邊開發邊宣傳,并在過程中注意相關旅游產品的開發,以道教文化傳說、文人詩篇等為載體,組織相關道教活動,提高自身知名度和關注度。

3.1.4.3  組織開發道教養生游、道家歷史名人游等旅游項目

道家在歷年的修煉過程中,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和科學的飲食與養生理論,特別是現代都市游客相當關注的飲食(包括茶酒)、行氣、導引等諸多修煉方術和養生方法。因此,把這部分內容深入研究和挖掘,形成專業、常用、易學、易懂的養生方術,創立道家養生旅游品牌,并與道家歷史名人古跡旅游等項目相結合,多元化深層次的對道家文化旅游資源進行開發。

3.1.4.4  與相關的道教圣地合作,聯合開展豐富多彩的道教文化主題活動

通過與周邊道教圣地合作,一方面可以學習別人較為先進的開發策劃經驗,通過他們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另一方面通過良好的互動,促進道教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

在周邊道教圣地中,首選的道教圣地為青城山。由于兩者距離相近,交通便捷,有利于雙方文化的交流和活動的開展,道教發源歷史淵源悠久。雙方可以選定一些道教特殊節日,定期聯合開展道教文化交流和互訪活動,如法會、祭祀、廟會等,以此提高游客的參與性,從而達到推廣的目的。

3.1.4.5 與周邊各宗教旅游地合作,開辟宗教旅游專線

與周邊相鄰的峨眉山(佛教)、樂山(佛教)、青城山(道教)等旅游地合作,開辟一條宗教旅游專線:峨眉山-瓦屋山-樂山大佛-青城山。由于四地處于一個旅游環線上并且景區間距適中,其間交通便捷,聯合組織開發宗教游,不僅有利于各自景區的長遠發展,節約成本同時也促進宗教文化的繁榮。對游客而言,在多元化感受不同地域宗教文化的同時,還可以欣賞各自獨特的自然文化風光,對于提高專線各景點和自身旅游價值有重要意義。

3.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

3.2.1 民俗文化的概念

民俗文化旅游是指旅游者被異域或異族獨具個性的民俗文化所吸引,以一定的旅游設施為條件,離開自己的居所,前往某地(某個特定的地域或特定的民族區域),進行民俗文化消費的一個動態過程的復合體,是人類文明進步所形成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8]

3.2.2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優勢分析

瓦屋山在未移民開發前,由于山高路艱、地偏民稀,長期相對封閉的生活狀態,形成了當地人獨特的傳統生活方式和民俗民風。各種飲食習慣、建筑風格、民俗工藝等鄉村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具有良好的地方特色,尤其在古羌族文化、飲食文化、竹藝文化、鄉土建筑等方面頗具開發價值。

3.2.2.1  青羌文化

據史料記載,瓦屋山復興村是土著青羌人和楚王后裔的居住地,距今已有2200多年歷史;當時青羌民族和楚人后裔文化結合,形成了該村獨特的“羌風楚韻”。[9]羌笛、羊皮豉、口弦、盤玲等古羌人的樂器和楚人帶來的銅器,經數年的改編,逐漸演變為以鑼、鼓、鐃等打擊樂器為主、嗩吶、笛、簫等管樂和琵琶等弦樂伴奏為輔的“復興響器耍鑼鼓”民樂,并于2006年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歌善舞的復興人,在春節等重大節日時,會舉行山歌對唱、獅子燈、牛兒燈等古老原始民俗活動;農歷六月六,復興人還要晾曬青衣,敬拜青羌鼻祖——蜀王蠶叢;農歷十月初一是羌歷新年,復興村家家都要蒸糯米打糍粑,并將糍粑掛的牛角上,以顯對牛圖騰的崇拜;每逢竹筍采摘季節,入山前行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山神儀式。復興山歌兼備羌風和楚韻粗獷悲韻的特點,目前已形成獨具地方風味的《報門歌》、《打筍歌》和《送情歌》等歌曲300多首。

目前,復興村已建成青羌民俗博物館和觀光臺廣場,組建“青羌藝術團”宣傳“羌風楚韻”,發掘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

3.2.2.2  飲食文化

瓦屋山的飲食受當地特殊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大,除許多特產食物外,其部分特色食材還具有生態、珍奇等特點。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許多食物被賦予了很多文化色彩和飲食風俗。

出于旅游開發的需要,目前已逐漸整理成型10大特色菜系列(竹筍、老臘肉、野生魚、豆制品、土雞、野菜、風味小吃、家常菜、竹筒菜、風味菜)50余個菜品,特別是冷竹筍、老臘肉、野蜂蜜、野生雅魚、石磨豆花、野菜野味等菜系在全省都是首屈一指的。

3.2.2.2.1  野生雅魚

雅魚,青衣江流域(瓦屋山作為發源地之一)特產,形似鯉而鱗細如鱒,肉質細嫩。之所以雅魚能成為當地名貴食材,相傳在清代雅安舉人李景福曾以雅魚以貢慈禧太后,太后吃了大加贊美,譽之“龍鳳之肉,恐亦難與媲美”。

此外,雅魚名字的由來還有一個美麗的故事。據民間傳說,雅魚是仙女的化身,女媧的青衣女弟子在其補完天漏后被丟棄于此,久之,這些青衣女子便幻化成游弋于綠水紅石之間的雅魚,身上鎧甲幻化為美麗的魚鱗,腰間佩帶的寶劍幻化成短劍藏在頭中。正宗雅魚頭上有塊劍骨,形如“寶劍”。

3.2.2.2.2  瓦屋山老臘肉

瓦屋山老臘肉之所以出名,主要在于生豬養殖和腌制方法非常獨特。在當地,生豬主要用于自給,采取人工少量生態飼養,以山野青草、玉米等為食料,飼養周期在9-11個月。因此,豬肉綠色鮮嫩。在熏制時,主要采用青衫等味香樹木的枝葉、樹根、鋸末多日不間斷地煙熏方法,保質期可達一年以上。

生豬飼養和制作工藝之所以如此精細,這與瓦屋山地理環境和人文風俗密不可分。在當地,由于氣候濕熱,肉類不易長期保存,而當地人以體力勞動為主,需要時常補充油脂,而鄉村市場有限,不能保證每日供應,遂發明此法。更重要的是,每逢春節等重大節日,家家戶戶需要煮豬頭、燉豬蹄,這些都是祭祀的必需品,而且這也是款待和饋贈賓客的至上佳品。

3.2.2.2.3  瓦屋山竹筍

瓦屋山竹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不但有常見的毛竹、斑竹、劍竹、談竹、桂竹、剛竹,還有諸如冷竹、苦竹、籚竹、篌竹等少見竹種。關于瓦屋山的竹還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古時,瓦屋山并不產竹子,山里住著一戶勤懇善良的老夫妻,常對周鄰長途運竹的艱辛心生同情,遂多年堅持在瓦屋山上引種竹子并獲小成,但仍供不應需。后經神仙點化,在瓦屋山東山峰的無底洞插入一根百節毛竹,作為瓦屋山這條船的船篙。后竹林在此發跡,并逐漸繁衍繁榮。

因此,瓦屋山的竹筍深入當地民俗各個角落。苦筍被視為炎夏降暑佳品,冷筍也被制作成灰筍、泡筍、干筍等各類品種,人們在四季重大節氣時才食用,也是祭祀的必備品,饋贈賓客的上品。

3.2.2.3  鄉土特色文化

3.2.2.3.1  竹藝民俗文化

作為產竹盛地,竹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已與村民生活密不可分。以竹筍、竹菌、竹蟲等原料烹制的竹菜,竹根、竹葉、竹茹等竹制藥物,竹制炊具、餐具、酒具等飲食器,竹席、竹背簍、竹桌椅等日用品,竹筏、竹橋、竹滑竿等竹制交通工具,扁擔、筐簍、水車等竹制生產工具,魚桿、竹槍、囚籠等漁獵工具,毛筆、竹紙等竹制文書材料,笛子、笙簫、快板等竹制樂器,爬竹竿、舞龍獅、玩弓弩等體育娛樂活動,竹雕、竹編、竹盆景等竹制工藝品隨處可見,[10]并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民間生活獨特的文化活動。

3.2.2.3.2  鄉土民俗文化

作為瓦屋山地區特殊的風俗,村民在臘月間不能“迂”(制作)火夾,擔心小雞在孵化時蜷在蛋殼里出不來。春節正月初一到初三不能殺生,從大年初一雞過年開始,依次為二犬、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九豆、十麥[11]除了過年,依據當地俗言“驚蟄用了牛,牛要筋骨痛”,驚蟄那天當地人也不會使用耕牛。到了春分,婦女們不梳頭,怕的是“理亂了鳥兒窩”,而且家家還要煮湯圓,并把煮好的戳在竹尖上插到房外,“泥雀兒嘴”,讓它們不去啄莊稼。十月初一,是當地牛王生日,那天,家家都要打糍粑,并把它們掛到牛角上,以示對它的愛戴。

在建筑方面,在移民前,村民房屋多以純木質結構的兩層小樓為主,受五斗米教的影響,民居有在屋檐兩側懸掛木魚的習俗,用于辟邪。

每年農歷八月則是山區群眾打筍的盛大節日,一般當地村民都會舉家入山,搭棚駐扎,采挖冷竹筍。在采挖時,村民都會身披自制的棕麻蓑衣,頭戴特制斗笠,敏捷地穿梭于密林之間,親手掰下剛冒芽兒的嫩筍,每日下午再打捆成包運下山出售。在瓦屋山半山腰景區,游客時常能見此身影。

3.2.3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意義

由于瓦屋山景區鄉村民俗文化形態比較完整、地方特色濃郁、形式多種多樣,旅游開發基礎較好,發展前景大有可為。因此,通過對鄉村民俗文化的開發,有利于將旅游業的發展與當地居民增收結合起來,促進民俗旅游開發和保護的良性循環;同時,也有助于民俗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3.2.4 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現狀

由于瓦屋山景區與居民聚居區相去較遠,很多游客在旅游區游覽之后,很少在居民聚居區駐足消費;加之開發者的開發重心在生態,導致景區民俗文化開發整體上呈現出低層次、零散狀、無序性、監管弱的特點,由此滋生的諸多欺詐行為對景區形象造成很多負面影響。另一方面,正由于前期開發的力度弱,旅游需求大,民俗文化開發潛力和開發價值巨大。

3.2.5 主要民俗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的措施和策略

3.2.5.1  提高游客在民俗文化旅游中的參與度和互動性

在民俗旅游開發中,只有讓游客參與到民俗文化旅游中來,讓其體驗主人翁的角色,通過互動式、體驗性營銷模式,才能提高其對當地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真切感受、理解和認同。在操作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倡導和組織游客親自體驗各種飲食制作活動,或深入鄉村家庭體驗農家生活文化,作為表演者參與各種民俗風情文藝文化活動,[12]以此民俗文化旅游方式加深旅游雙方的交流和溝通。

3.2.5.2  充分挖掘羌族飲食、歌舞、建筑、節慶、手工藝等民族文化資源,設立專區,復原重構具有民族濃郁文化氣息的民族小寨

瓦屋山青羌文化所在地復興村,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豐富,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全國生態文化村”,開發潛力巨大。因此,在歷史和民俗傳承基礎上,充分挖掘青羌的飲食、歌舞、建筑、節慶、手工藝等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設定專區,修繕、復原、開發具有濃郁文化氣息的民族小寨。

3.2.5.3  開發富有地方特色的古菜、祖傳菜、鄉土菜,選取適當區域開辟地方特色飲食街區,建立村飲食主題餐廳,打造品牌,適時舉辦美食旅游節

由于特殊的地理人文優勢,瓦屋山具有非常豐富的食材資源,并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漸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菜品。因此,在開發中可以收集和深入挖掘民間遺存的古菜、祖傳菜、鄉土菜等菜系,結合地方傳統和特色制作工藝,打造特色品牌菜系。選取適當地域開辟地方特色飲食街區,[13]建設相關飲食主題餐廳,利于飲食文化的集中和宣傳,為舉辦美食旅游節慶奠定基礎。

3.2.5.4  選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節日,打造品牌民俗旅游節慶

民俗節慶是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往往也代表著地方民俗文化的核心。因此在選取時,應該選擇具有地方獨特性的民俗節日進行重點開發,打造品牌文化旅游節日,以此作為導引,系統開發其他民俗節慶。比如,舉辦“采筍節”,此時為旅游偏淡季,又遇國家法定假日,同時與生態、飲食旅游結合,形成一個相關旅游開發系列,促進旅游業的整體發展。

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整個景區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基本處于民間自發式發展狀態,文化開發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還處于初級階段。具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4.1 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分散,沒有較為突出的文化品牌

雖然景區文化旅游資源類型和數量較為豐富,但各種文化旅游資源分布分散,整體開發難度較大。由于民間長期自由式發展,不論是道家文化還是民俗文化資源,實物資源保存并不完善,文化名目繁多,導致旅游開發出的文化產品層次較低,產品結構單一,客觀上阻礙了文化旅游資源的品牌定位、建設和塑造。

4.2 對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意識不夠,文化傳承面臨脫節威脅[9]

在當前經濟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民俗文化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正面臨著延續和傳承等問題,如果保護或開發不當,極易造成文化的消失。而目前,瓦屋山旅游開發對鄉村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不強,開發資金投入不足,導致許多優秀文化正逐漸流失;專業人才培養脫節,專業文化隊伍老齡化日益突出,青黃不接,民俗文化傳承面臨嚴重挑戰和威脅。

4.3 文化旅游資源開發缺乏指導和規劃性,沒有形成明晰的發展思路,參與者各自為戰

目前,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資本主要來源于民間,主要作為住宿、餐飲和旅游商品加工等方面的附屬品,沒有具體部門進行統一的指導、規劃和監督,導致開發混亂,層次差別巨大。各文化旅游產品銷售形式、價格、質量、服務各異,很多經營參與者采取游擊銷售方式,沒有統一的主旋律。

4.4 文化旅游商品地方特色不突出,缺乏文化內涵和深度[14]

由于主管部門對文化旅游開發介入較少,民間低層次開發不能很好地理解民俗文化的內涵和傳承的規律性,對當地民俗文化理解膚淺,甚至有些為了一己之私刻意曲解、杜撰、拼湊民俗現象,迎合誤導游客,使許多偽民俗大行其道,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形象,也影響原生態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

此外,絕大多數民間開發還處于未加工的實物商品銷售的初級階段,沒有將其歸類上升到文化精神層面。對很多民情風俗和習慣不注意保護,導致很多優秀旅游文化不斷被蠶食。

4.5 文化旅游產品的參與性不強,[15]缺乏知識趣味性,品嘗性和觀賞性等單向旅游開發所占比重大

在民間開發過程中,由于資金投入零散,文化資源產品主要還是單方向的實物銷售,忽略了許多商品工藝制作過程等富有文化底蘊的環節,游客往往也只能出于新奇購買作為品嘗之用。而很多文化文藝活動,時常也是出于演出賺錢目的,導致游客參與體驗的機會大大減少,游客只能作為一個“局外人”被動地觀賞,致使旅客對地方民俗文化的認同感大大減弱。在整個文化銷售過程中,文化與游客之間互動性很差,進而使得文化的知識趣味性也被弱化。

4.6 民俗文化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善,接待能力低,服務水平不高

在目前的發展中,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主要依靠于民間組織的商業旅游活動(如農家樂等形式)。這些活動受資金、技術、政策等方面的局限,這些團體往往基礎設施不完善,絕大多數是依靠自家屋舍擴展而來,員工也多以本家親友為主,因此旅游接待能力有限,而且服務水平也不高,各種文化開發層次比較低,因此對游客的吸引力也有限。

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整體開發的思路和策略

5.1 將生態和文化旅游資源結合開發,走生態-文化-地質旅游相結合的綜合發展之路

生態旅游作為瓦屋山發展的起源,也是景區發展的根基,具有得天獨厚的森林和地質旅游資源優勢;而文化旅游又是生態旅游的補充,可以從人文精神方面促進景區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將生態旅游和文化旅游結合發展,能夠促進景區旅游的多元化、深層次、可持續發展。因此,整合景區森林-文化-地質旅游資源,探索一條人文文化、生態文化、地質文化旅游三者相互結合、相互促進、相互包容的發展之路是未來景區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5.2 優先發展特色文化,塑造文化品牌,對文化資源進行系統開發

根據景區內文化資源的優勢和特點,優先發展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文化,塑造旅游文化產業龍頭,營造旅游文化氛圍,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形成自我的競爭優勢,實現文化旅游的起步發展。并以此為起點,以點帶面,不斷將景區內文化旅游資源進行系統化開發。通過對優勢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可以在完善相關的基礎設施同時,總結文化發開經驗,探索發展模式,為以后文化旅游資源的整體開發和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5.3 在開發過程中,注意保持區域內文化的淳樸與特色

文化旅游資源的獨特性是吸引游客最重要因素的之一,所以在開發過程中要切實注意保持旅游文化的淳樸和特色性,才能使這些文化旅游資源的民族性、地方性和區域性特征更加濃郁,[13]也才能對游客更具吸引力。因此,對那些偽劣文化旅游產品要加大規整力度,保證區域內文化的純正和品牌優勢。

5.4 整合周邊文化旅游資源,聯合開辟文化旅游專線

峨眉山佛教圣地、雅安碧峰峽、樂山大佛、眉山三蘇祠、青城山道教圣地等周邊諸多旅游地都擁有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各旅游地通過相互合作和資源整合,聯合打造一條文化旅游專線,這對促進文化旅游的交流與繁榮、滿足游客的游覽需求大有裨益,最終也有利于各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

5.5 根據游客需求的差異性,設計多種類型的文化旅游產品[16]

不同的游客群體對旅游文化的需求也是大有差別的,對學生游客群體而言,他們對體驗型、知識型文化旅游產品更感興趣;而對老年游客來講,休閑型、觀光型文化旅游產品則更實用。有針對性地為不同類型的游客設計不同的旅游產品和旅游策略,有助于促進文化旅游資源的深層次、多元化發展和轉型創新。

5.6 探索鄉土地理課程教育模式,讓文化首先融入地方、深入地方

一個連瓦屋山人都不能理解透徹、沒有強烈歸屬感的文化豈能奢望外地游客會有認同感;如果不能得到游客對當地文化的認同,又豈能稱得上瓦屋山有文化旅游品牌。所以,編撰瓦屋山鄉土地理課程,探索瓦屋山鄉土地理教育模式,對于總結和繁榮瓦屋山旅游文化具有重要實踐意義。通過編撰和教育,在創新教育思路的同時,也可以讓老少民眾對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有較為詳實的認知,對營造濃郁的旅游文化氛圍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5.7 探索與高校的合作模式,建立生態人文科研、考察和實習基地

充分挖掘瓦屋山在生態、地質、人文方面的資源優勢,積極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加強自身在科研、考察和實習等方面的基地建設。以生態、文化旅游產品為主系統,設計高校實習、環保基地、知識講座等修學旅游產品,青羌文化專項游、民俗體驗考察等民俗旅游產品,瓦屋山與道教文化游等宗教旅游產品,同時輔助以珙桐專項游、珍稀植物親近游、杜鵑隋游、植物標本制作游、地質地貌考察游等科考旅游產品。[17]一則可以進一步挖掘高校的旅游市場,提高知名度;二來也可以利用這些單位的智力優勢,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創新發展模式。

5.8 籌建相關文化博物館,積極申請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通過建立本地文化博物館,加強對本地文化旅游資源進行收集和整理,對文化資源注意保護性開發,讓本地文化旅游資源一個歸屬地和展示平臺,形成集聚效果。特別是對道家文化和青羌文化,應該更加深入地進行挖掘和開發,積極地為申請國家非物質遺產做準備,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旅游品牌和宣傳名片,不斷擴大瓦屋山旅游的知名度。

結語

作為瓦屋山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旅游資源儲備豐富但缺乏系統有序地開發,這不僅造成了旅游資源的浪費,也從某種程度上制約了瓦屋山旅游地長遠深入地發展。因此,充分挖掘瓦屋山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打造文化旅游品牌,依據游客的不同需求,多元化、深層次、多角度、系統性地開發其他文化旅游資源。與瓦屋山生態休閑觀光旅游相結合,整合融會瓦屋山各類旅游資源,調整和優化旅游產品結構,創新旅游發展模式,對推動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業的整體可持續深入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3]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綠色中國,2006(8):76.

[1]馮維恒.淺論峨眉山旅搽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學報,2008(1)

[2]夏詠荷,康志立.瓦屋山——人間仙臺的蓊郁與絢麗.西南航空,2009(6)29.

[4]石磊,朱創業.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產品開發及營梢策略探析.走進四季人居. 2009(8)69.

[5]任嘉堯.四川瓦屋山.上海道教,2001(3)30.

[6]卿希泰.瓦屋山道教文化考察芻議.81.社會科學研究,2000(4)81.

[7]伍鵬.臺州道教文化資源與旅游開發論.北方經濟,2011(4)838484.

[8]崔廣彬.鄭巖.遼寧省滿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研究.滿族研究,2007(1)31.

[9]賀麗娜.瓦屋山下的“全國生態文化村”.魅力中國,2009(98)300.

[10]王富德,張義豐,李群偉.中國竹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路徑.安徽農業科學,2007(6)1753.

[11]田良玉.瓦屋山民俗與生態文化.瓦屋山水情.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149.

[12] 蔡曉梅,甘巧林.鄉村飲食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策略分析.第五屆觀光休閑農業與鄉村休閑產業發展學術研討會之第二篇鄉村旅游與新農村建設. 2007-7-23206.

[13]楊緒光.淮安飲食文化資源的旅游開發.考試周刊,2009(38)48.

[14]阿不都外力·阿吉買買提.新疆民俗文化旅游的開發現狀、存在問題及其對策.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10(4)111112.

[15]趙建軍.大理白族民俗文化旅游開發模式分析.大理學院學報,2009(7)21.

[16]章榮亮.五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旅游產品深度開發研究.成都:成都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27.

[17]黃尤優.瓦屋山森林公園功能區劃與旅游產品系統設計.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1(4)75.

 

致謝:

本課題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都得到了指導老師呂瑜良教授的親切關懷和悉心指導。作為一位科研型導師,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風,深深地感染和激勵著我。從課題的選擇到論文的定稿,過程中,老師多次在忙碌中抽出寶貴的時間親自組織參與我們小組成員論文問題的探討和交流,給予了我們不懈的支持。在此,謹向呂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由衷的敬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我國鄉村旅游的發展狀況
眉山市旅游資源分類與評價
相約永遠的美麗
 眉山市旅游  魏小安
略論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特點及開發對策
民俗旅游的開題報告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阜阳市| 贺州市| 会东县| 巴青县| 朝阳区| 怀集县| 天台县| 淮北市| 清原| 佛冈县| 上虞市| 虹口区| 云浮市| 远安县| 炉霍县| 江孜县| 泽普县| 曲周县| 册亨县| 镇巴县| 格尔木市| 秦皇岛市| 东山县| 莆田市| 光泽县| 江城| 丰宁| 南昌市| 鞍山市| 南宫市| 天峨县| 武川县| 多伦县| 贵港市| 谷城县| 博客| 永宁县| 十堰市| 威宁| 水富县| 济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