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前學的古詩詞中有些不用老師叫背誦的我們自己都能倒背如流,我們在初中就學到的《陋室銘》讀起來朗朗上口,其中最記得的莫過于“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剛開始接觸這首詩的時候誰不會說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p>
但這首詩古歷來就有爭議,有學者經過研究發現這首《陋室銘》不是劉禹錫所作,而是同代作者崔沔的作品,理由也是有點依據。
但如果你真的想了解這里面的故事到最后還是發現這首《陋室銘》還是不具有爭論性的,其實有一點就可以證明這首銘文就是詩豪劉禹錫所作。
《陋室銘》的創作背景是在劉禹錫參加新政改革失敗后被貶到安徽和州縣當了一名通判,而當地縣官肚量不大,見劉禹錫文采不凡,才氣讓不少人這折服,就故意讓他住到靠近江水邊的房子里。
劉禹錫著不以為然,隨遇而安的他寫了一副對聯貼在墻上,被縣官發現后又讓他住的比這還差,劉禹錫又一笑而過,又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上,縣官最后讓他只住在一間房子里,床、椅子、書桌都擠在狹小的空間里,《陋室銘》就是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應運而生。
開頭就以高山深海作為比較,結合劉禹錫在哲學上的成就已經把目光深深的吸引在此,還把名相諸葛亮的茅屋與揚子云的草屋相比,表達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并且這首《陋室銘》充滿了哲學氣息。
劉禹錫完成這首作品后就叫人刻在門前的一樽石頭上以此明志,而縣官看到這首詩后不經心深怨氣,所以就有了不是劉禹錫的原創,也就有學者懷疑。
這種類似的事情很多,比如陳世美和秦香蓮的故事,歷史上的陳世美本來就是一個清官而且為人正直,因得罪了小人,不愿用自己的職權來安排人事工作,就出現了陳世美負秦香蓮的小說,也把包公搬了進來,當事情觸碰到了多數人的底線時,人們就只愿相信虛無的正義而不去探究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