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方出于《傷寒論》,原方是“理中丸”,原用法是四味為末,以蜜丸雞子黃大,用沸湯和一丸,研碎溫服,日三至四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可見本方也可作丸服,也可煎湯服,后世醫(yī)家多以湯劑用之。但中成藥中也有“理中丸”和“附子理中丸”以供臨床選用。
方子組成: 人參9克、白術(shù)9克、炙甘草9克、干姜9克,水煎服。
本方主治中焦虛寒,氣不能爕理,腹痛,大便自利,便溏不成形,口不渴,寒多而嘔,脈沉無力或手足逆冷不溫(厥逆)。
方中以人參補氣益脾為主藥,白術(shù)健脾燥濕為輔藥,甘草和中補土為佐藥,干姜溫胃散寒為使藥。因脾胃居中焦(或稱中宮),故名曰“理中”。
本方加附子 6 ~ 9克,名附子理中湯(丸),主治中焦寒盛,腹痛,身痛,四肢厥逆,拘急者。
加枳實6~9克,茯苓9~12克,蜜丸,名枳實理中丸,主治寒實結(jié)胸,疼痛欲絕,胸膈高起,手不可近,用大陷胸湯(大黃、芒硝、甘遂)治之不效者(此為大下之后的虛逆之證,氣已不理,而復(fù)上攻,氣搏結(jié)于胸者,用此丸先理其氣,次療諸疾,其效如神)。若口渴者加天花粉10克,加重參、術(shù)用量。自汗多者,可加生牡蠣20~30克(先煎)。
去甘草,加茯苓15克、川椒6~9克、烏梅6~9克,蜜丸,名理中安蛔丸。主治胃寒痛、吐蛔蟲。
加當(dāng)歸9克、白芍12克、陳皮9克、厚樸9克、川椒6克、生姜6克,名溫胃湯。主治憂思郁結(jié),脾肺氣滯,脹滿上沖,飲食不下等癥。
加青皮6克、陳皮9克,名治中湯。主治理中湯證見腹?jié)M痞悶,兼有食積者。
加陳皮9克、茯苓15克,名補中湯。主治泄瀉。若瀉而不已者,再加附子6~9克;食思缺乏,食而不化者,再加砂仁6克。
加黃連6~9克、茯苓9~25克,名連理湯。主治傷暑瀉肚而作渴之證。前人經(jīng)驗認(rèn)為,外受酷暑,內(nèi)傷生冷而致此癥者,非此湯不可。
《內(nèi)外傷辨惑論》中有厚樸溫中湯,其組成為厚樸12克,陳皮12克,干姜10克,茯苓6克,草蔻仁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共七味藥。
二方比較其共同點:
二方均能健脾燥濕,主治中焦寒盛,嘔吐不食,脘腹冷痛,喜暖喜按,尿清便溏,舌淡苔白,脈滑等癥。
二方不同之點:
理中湯中有人參、白術(shù),故偏治癥見神疲少氣、脈沉細(xì)無力或遲緩者;厚樸溫中湯有厚樸、廣木香、陳皮、茯苓,故側(cè)重治療脘腹脹滿較重,泛吐清水,脈沉緊或沉弦者。前者的功效是溫中祛寒,補益脾胃;后者的功效是溫中理氣,燥濕除滿。
臨床上經(jīng)常用理中湯隨證加減,用于治療中焦虛寒腹痛泄瀉之癥。其中包括西醫(yī)學(xué)的急慢性腸炎、慢性痢疾、潰瘍性結(jié)腸炎等病。對癥見急性泄瀉、胃腸不適,甚至嘔逆脹滿者,常合藿香正氣散隨證加減。
經(jīng)驗方:藿香10克,蘇葉6克(后下),白芷6克,茯苓25克,土炒白術(shù)10克,陳皮10克,半夏曲10克,芡實米15克,干姜6克,黨參9克,炙甘草5克,廣木香6克,車前子12克(布包),訶子6克。
對癥見慢性泄瀉,便前腹部隱痛,大便一日三次左右,溏薄不成形或帶些血液,或兼見里急后重者(包括慢性腸炎、潰瘍性結(jié)腸炎、慢性痢疾、結(jié)核性結(jié)腸炎等)。用此方合四神丸方隨證加減應(yīng)用。
經(jīng)驗方:補骨脂10克,吳朱萸6~9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10克,土炒白術(shù)10克,黨參9~12克(或人參3~6克),茯苓20~30克,干姜6克,廣木香6~9克,訶子10克,車前子12克(布包)、赤石脂12克,禹余糧12克,炙甘草5克,伏龍肝60克(煎湯代水)。大便帶血較多者,可再加地榆炭20~30克、防風(fēng)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