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轉載】【高清彩圖】人體362穴位詳解之膽經44穴

瞳子髎穴

 

取穴方法:

瞳子髎穴位于面部,眼睛外側一厘米處(目外眥旁,當眶外側緣處)。

瞳子髎穴(別名:太陽穴,前關穴,后曲穴)解析:

(1)瞳子髎。瞳子,指眼珠中的黑色部分,為腎水所主之處,此指穴內物質為腎水特征的寒濕水氣。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后冷降歸地。本穴為膽經頭面部的第一穴,膽及其所屬經脈主半表半里,在上焦主降,在下焦主升,本穴的氣血物質即是匯集頭面部的寒濕水氣后從天部冷降至地部,冷降的水滴細小如從孔隙中散落一般,故名。

(2)太陽。太,大也。陽,天部的陽氣也。太陽穴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本穴為膽經第一穴,位處頭面的天部,而膽經氣血所處為半表半里,膽經體內經脈無物外傳本穴,穴內氣血為空虛之狀,穴外的天部之氣因而匯入本穴,本穴物質來自天之上部,故名太陽穴。

(3)前關。前,與后相對,指人頭面的前面部分,前為陰、后為陽,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之性。關,關卡也。前關名意指穴內的寒濕水氣被關卡于內,不得吸熱外行。理同瞳子髎名解。

(4)后曲。后,與前相對,指人頭面的后面部分,后為陽、前為陰,此指穴內氣血為陽熱之性。曲,隱秘也。后曲名意指穴內外散的陽熱之氣隱而不見。本穴物質為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匯集而成,氣血的運行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而在穴內同時進行的吸熱蒸發則如隱而不見,故名后曲。

(5)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由穴外匯集本穴的氣血物質主要為手太陽經上行外散的陽熱之氣、手少陽經向外飄散的濕冷之氣,故本穴為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附注:手太陽,手、足少陽之會。

瞳子髎穴意義:穴外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匯集穴內后冷降歸地。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寒濕水氣散熱后化雨冷降地部,小部分循膽經下傳于聽會穴。

功能作用:降濁去濕。

主治疾病:

頭痛,目赤,目痛,怕光羞明,迎風流淚,遠視不明,眼內障,目翳。指壓此穴,可以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治療常見的眼部疾病,并可以去除眼角皺紋。

〖人體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臨泣、睛明穴治目生內障;配少澤穴治婦人乳腫;配養老穴、肝俞穴、光明穴、太沖穴、治療視物昏花。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位置〗有眼輪匝肌,深層為顳肌;當顴眶動、靜脈分布處;布有顴面神經和顴顳神經,面神經的額顳支。

聽會穴 Tīng huì

取穴方法:

聽會穴位于人體的面部,當耳屏間切跡的前方,下頜骨髁突的后緣,張口有凹陷處。

聽會穴(耳門穴,聽呵穴,聽訶穴,后關穴)解析:

1)聽會穴。聽會者即耳能聽聞聲音也,此指穴內的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無物阻隔聲音的傳遞也。本穴物質為瞳子髎穴下傳的天部寒濕水氣,至本穴后,此氣吸附了更多的天部寒濕水氣并化雨冷降于地,天部氣血因而變得虛靜,如遠處聲音聽亦能明,故名(除上述解釋之外另有一解,此即是從陰陽的角度來解釋聽會之名。聽的感官過程為耳朵接收外部聲音,也就是從外入內、從陽入陰。由于聲音傳遞的這一過程是從陽入陰,因此,它要求耳部的氣血運行變化也要與此同步,表現出由陽向陰的變化轉變,如此,人體外部的聲音之陽才能進入體內的陰部,聲音感受器才能聽之而會

2)耳門穴。耳,穴在耳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耳門穴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進入耳腔。如聽會之解,本穴的氣血變化為氣態物散熱冷降并化為地部經水,經水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進入耳腔,本穴如同膽經氣血出入耳的門戶,故名耳門穴。

3)聽呵穴。聽,聞也。呵,大聲喝叱之意,此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大于體表內部。聽呵名意指體表外部的聲場強度要大于體表內部耳朵才能聽受。聽訶名意與聽呵同,訶為呵的異體字。 4)后關穴。后,指頭的后部,前為陰、后為陽,此指陽氣。關,關卡。后關名意指穴外的陽熱之氣不能進入穴內。理同聽會名解。 聽會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降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耳腔。

功能作用:清降寒濁。

主治疾病:

耳聾,耳鳴,流膿,齒痛,下頜脫臼,口眼歪斜,面痛,頭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頰車穴、地倉穴治中風口眼歪斜;配迎香穴治耳聾氣痞;配耳門穴、聽宮穴治下頜關節炎。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補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顳淺動脈耳前支,深部為頸外動脈及面后靜脈;布有耳大神經,皮下為面神經。

上關穴  Shàng guān

取穴方法:

上關穴位于人體的耳前,下關直下,當顴弓的上緣凹陷處

上關穴 (客主人,客主穴,太陽穴)解析:

1)上關。上,上行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吸熱上行的弱小水氣,在上行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加入其中,至本穴后清陽之氣吸熱上行,滯重水濕則冷縮降地,本穴如同氣血上行天部的關卡一般,故名。

2)客主人。客,賓客也。本穴為少陽膽經之穴,風氣為主,腎氣為客,此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主人,指穴內氣血。客主人名意指穴內氣血為腎水之性的寒濕水氣。本穴物質為聽會穴傳來的弱小水氣,在上行至本穴的過程中,外部的寒濕水氣亦匯入其中,至本穴后氣血則變為腎水特性的寒濕水氣,故名客主人。

3)太陽穴。太陽穴,指穴內的氣血物質來自天之上部的冷凝水氣。理同上關名解。

4)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既有手少陽外散的寒濕水氣又有足陽明外散的濕熱水氣,故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上關穴意義:膽經的清陽之氣由此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涼濕水氣冷降下行交于聽會穴,小部分涼濕水氣吸熱上行。

功能作用:升清降濁。

主治疾病:

頭痛,耳鳴,耳聾,聤耳,口眼歪斜,面痛,齒痛,驚癇,瘛疭。

〖人體穴位配伍〗配腎俞穴、翳風穴、太溪穴、聽會穴治老年人腎虛耳鳴耳聾;配耳門穴、合谷穴、頰車穴治下頜關節炎、牙關緊閉。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顴眶動、靜脈;布有面神經的顴眶支及三叉神經小分支。

頷厭穴 Hàn yàn

取穴方法:

頷厭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鬢發上,當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一與下四分之三交點處。

頷厭穴 解析:

1)頷厭。頷,下巴也,為任脈及足陽明經所過之處,此指足陽明的氣血。厭,厭倦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本穴物質為上關穴傳來的弱小水氣,行至本穴后,水氣吸熱脹散化風而行并由此輸向頭之各部,足陽明經頭維穴輸供頭部的精微物質因而受到損害,本穴氣血為足陽明所厭惡,故名。

2)手少陽足陽明之會。本穴外傳的陽熱風氣并入足陽明經頭維穴外輸的氣血當中,故為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附注:手少陽、足陽明之會。

頷厭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以風行之狀輸向頭之各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于懸顱穴并輸向頭之各部。

功能作用:推動足陽明氣血的傳遞。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目外眥痛,齒痛,耳鳴,驚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懸顱穴治偏頭痛;透懸顱穴、懸厘穴,配外關穴、風池穴治眩暈。

〖治法〗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懸顱穴 Xuán lú

取穴方法:

懸顱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鬢發上,當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中點處。

懸顱穴(髓孔穴,髓中穴,米嚙穴)解析:

1)懸顱。懸,吊掛也。顱,古指頭蓋骨,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頷顱名意指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后吸附水濕。本穴物質為頷厭穴傳來的溫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冷縮并吸附天部中的寒濕水氣,穴內氣血如同天部中的水濕云層一般,故名。

2)髓孔穴。髓,骨之所主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孔,孔隙也。髓孔名意指膽經天部的寒濕水氣在此化雨冷降。如懸顱名解,本穴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其變化為化雨冷降,所降之雨如從孔隙中落下一般,故名髓孔。髓中名意與髓孔同。

3)米嚙穴。米,微小之物也,此指穴內氣血為天部中聚集的水滴。嚙,咬或缺口之意。米嚙名意指穴內的天部水濕云氣化雨冷降,如不斷地咬缺一般。理由髓孔名解。

懸顱穴意義:膽經的天部之氣在此散熱后吸附水顯。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小部分循膽經下傳懸厘穴。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主治疾病: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齒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頷厭穴治偏頭痛;配曲池穴、合谷穴治熱病頭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懸厘穴 Xuán lí

取穴方法:

懸厘穴位于人體的頭部鬢發上,當頭維穴與曲鬢穴弧形連線的上四分之三與下四分之一交點處。

懸厘穴 解析:

懸厘。懸,吊掛也。厘,治理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本穴物質為懸顱穴冷降下傳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滯重的寒濕水氣進一步下行,小部分清氣則由本穴外輸頭之各部,本穴對天部的水濕風氣有治理的作用,故名。

手足少陽陽明之會。在本穴匯集的氣血當中,既有手少陽的上行之氣又有足陽明的下行之氣,故本穴為手足少陽陽明之會。

附注:手少陽、足少陽,陽明之會。

懸厘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降濁分清。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中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循膽經下傳曲鬢穴,小部分飄散于天之中部

功能作用:降濁分清

主治疾病:

偏頭痛,面腫,目外眥痛,耳鳴,上齒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鳩尾穴治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配束骨穴治癲癇。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曲鬢穴 Qū bìn

取穴方法:

曲鬢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耳前鬢角發際后緣的垂線與耳尖水平線交點處。

曲鬢穴(曲發穴)解析:

曲鬢。曲,隱秘也。鬢,鬢發也,既為腎氣所主之物又為血之余,此指穴內氣血為水濕而性溫熱。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化雨而降。本穴物質為懸厘穴傳來的天部寒濕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化雨而降,所降之雨雖與天部氣血相比而為寒濕,但仍為溫熱之性,故名。

足太陽少陽之會。本穴雖為膽經之穴,但其氣血的運行變化是受膀胱經外散的寒濕之氣而表現為冷降收引,故為足太陽少陽之會。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曲鬢穴意義:膽經經所在此化雨而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濕水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由天部冷降后化為地部經水。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主治疾病:

偏頭痛,頷頰腫,牙關緊閉,嘔吐,齒痛,目赤腫痛,項強不得顧。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太沖穴治目赤腫痛;配下關、合谷穴、太沖穴治療頭痛、口噤不開。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耳顳神經顳支。

率谷穴 Shuài gǔ

取穴方法:

率谷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耳尖直上入發際1.5寸,角孫穴直上方。

率谷穴(率骨穴、蟀谷穴,率角穴,蟀容穴)解析:

率谷。率,古指捕鳥的網或帶領,用網捕鳥時網是從上罩下,此指膽經的氣血在此開始由陽變陰。谷,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后化為陽氣而上行天之上部。本穴物質為曲鬢穴傳來的弱小涼濕水氣,吸熱上行至本穴后達到了其所能上行的最高點,水濕之氣開始吸濕并發生冷降的變化,如捕鳥之網從高處落下一般,故名。蟀谷、率骨、率角、率容名意與率骨同。其中,蟀通率,骨指穴內氣血表現出腎水的收引特性,角指本穴位于耳角部位,容則指本穴容納外部傳入穴內的寒濕水氣。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率谷穴意義:膽經的陽熱之氣在此吸吸濕冷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循膽經下行。

功能作用:收降濕濁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嘔吐,小兒驚風。

〖人體穴位配伍〗配印堂穴、太沖穴、合谷穴治小兒急慢驚風、眩暈、耳鳴;配合谷穴、足三里穴治流行性腮腺炎。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顳肌中;有顳動、靜脈頂支;布有耳顳神經和枕大神經會合支。

天沖穴 Tiān chōng

<

取穴方法:

天沖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耳根后緣直上入發際2寸,率谷穴后0.5寸

天沖穴(天衢穴)解析:

1)天沖。天,天部氣血也。沖,氣血運行為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吸熱后脹散并由本穴沖射于天之各部。本穴物質為率谷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傳入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沖射于膽經之外的天部,故名。

2)天衢。天,天部氣血也。衢,指四通八達的道路或樹枝交錯而出之貌,此指穴內氣血向外的輸出狀態。天衢名意指膽經氣血由此向天之各部傳輸。理同天沖名解。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天沖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吸熱后脹散并沖于經穴之外的頭之天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由穴內輸向天之各部。

功能作用:益氣補陽。

主治疾病:

頭痛,齒齦腫痛,癲癇,驚恐,癭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目窗穴、風池穴治頭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布有耳大神經支。

浮白穴 Fú bái

取穴方法:

浮白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上三分之一交點處。

浮白穴 解析:

浮,飄浮也。白,肺之色也,此指穴內氣血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濕云系。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云系。本穴物質為天沖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風氣勢弱緩行,散熱吸濕后化為肺金之性的溫熱水氣,如同云氣飄浮于天部,故名。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浮白穴意義: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化為溫熱之性的水濕云系。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溫熱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循膽經下行頭竅陰穴。

功能作用:清熱除濕。

主治疾病:

頭痛,頸項強痛,耳鳴,耳聾,齒痛,瘰疬,癭氣,臂痛不舉,足痿不行。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行間穴治偏頭痛、目赤腫痛;配聽會穴、中渚穴治耳鳴、耳聾;配腎俞穴、太溪穴、耳門穴治耳鳴、耳聾。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耳后動、靜脈分支;布有耳大神經之分支。

頭竅陰穴 Tóu qiào yīn

取穴方法:

頭竅陰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耳后乳突的后上方,天沖穴與完骨穴的弧形連線的中三分之一與下三分之一交點處。

頭竅陰穴(竅陰穴,枕骨穴)解析:

1)頭竅陰。頭,指穴處的部位在頭部。竅,孔穴、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濕水氣。

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本穴物質為浮白穴下傳的水濕云氣,在下行本穴的過程中,水濕云氣不斷散熱吸濕,至本穴后則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天之上部如同空竅一般,故名。

2)枕骨穴。枕,睡眠時頭部的最低點也,此指本穴所在的部位。骨,腎主之水也,此指穴內氣血為潤下特性的寒濕水氣。枕骨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枕骨部位化為了天之下部寒冷特性的水濕云氣。理同頭竅陰名解。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頭竅陰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化為天之下部的滯重水濕云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寒冷水氣。

運行規律:冷降并循膽經下傳完骨穴。

功能作用:降濁去寒。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胸脅痛,口苦,耳聾耳鳴,耳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強間穴治頭痛;配只支溝穴、太沖穴、風池穴治肝膽火盛之偏頭痛或巔頂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補之或水針。

〖解剖〗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會合支。

完骨穴 Wán gǔ

取穴方法:

觸摸耳垂后面,有稱為“乳突”的凸骨,從此骨下方沿后緣,觸摸上方的骨頭,有一淺凹。一壓,即有震動感,這就是此穴。

完骨穴 解析:

完:完全、全部也。骨:腎主之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頭竅陰穴傳來的寒濕水氣,至本穴后天部的寒濕水氣全部冷降為地部的水液,以此得名。

附注:足太陽、少陽之會。

完骨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完全冷降為地部水液。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水液。

運行規律:由地部向頸項下部散流。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主治病癥:

失眠、三叉神經痛、偏頭痛、頸部酸痛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本站有關該穴的治病穴位刺激療法有:治療落枕、治療失眠、治療頭痛等(如頭痛,頸項強痛,頰腫,喉痹,齲齒,口眼歪斜,癲癇,瘧疾)。

〖人體穴位配伍〗 配風池穴、大杼治瘧疾;配風池穴治癲疾僵仆;配風池穴、合谷穴治風熱上犯喉痹、牙痛、痄腮、口歪。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瀉之灸之,熱則補之或水針。

〖解剖位置〗在胸鎖乳突肌附著部上方,有耳后動、靜脈之支;布有枕小神經本干。

本神穴 Běn shén

取穴方法:

本神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0.5寸,神庭穴旁開3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與外三分之一交點處。

本神穴 解析:

本,人之根本也,氣也,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之氣。神,在天為風也,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為風氣的橫向運動。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后循膽經傳輸。本穴因其位處頭角上部,為人之外側,在人體坐標系中它和頭頂的百會穴一樣皆處最高最外位置(本神穴與百會穴二穴如同二座不同的山之山頂)。由于膽經無循經傳來的氣血交于本穴,穴內氣血處于空虛之狀,穴外天部的冷凝水濕因而匯入穴內,穴內氣血純為天部之氣,且其運行為橫向下傳陽白穴,故而得名。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本神穴意義:頭之天部的冷凝水濕在此匯合后循膽經傳輸。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上部的濕冷水氣。

運行規律:進一步吸濕冷降并下傳陽白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癲癇,小兒驚風,頸項強痛,胸脅痛,半身不遂。

〖人體穴位配伍〗配前頂穴、囟會、天柱穴治小兒驚癇;配水溝穴、太陽穴、合谷穴、大椎穴、天柱穴、百會穴治中風不省人事、小兒驚風。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久留針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額肌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和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陽白穴 Yáng bái

取穴方法:

陽白穴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離眉毛上緣約1寸處。

陽白穴 解析:

(1)陽白。陽:天部也,氣也。白:明亮清白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本穴物質為本神穴傳來的天部濕冷水氣,由于在下行的過程中不斷吸熱,水濕之氣還未進入本穴就己受熱脹散化為陽熱風氣并傳輸于頭之各部,穴內的天部層次變得明亮清白,以此得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上傳本經的頭臨泣穴,同時亦外走陽維脈,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太陽、陽維之會。 陽白穴意義:膽經的濕冷水氣在此吸熱后脹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干爽的陽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傳頭臨泣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生氣壯陽。

主治病征 陽白穴的主治病征為:對于三叉神經痛、眼睛疲勞等病征的治療都有顯著的效果。

頭痛,目眩,目痛,外眥疼痛,雀目。

〖人體穴位配伍〗 配太陽穴、睛明穴、魚腰穴治目赤腫痛、視物昏花、上瞼下垂。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外側支;布有額神經外側支。

頭臨泣穴 Tóu lín qì

取穴方法:

頭臨泣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瞳孔直上入前發際0.5寸,神庭穴與頭維穴連線的中點處。

頭臨泣穴(臨池穴)解析:

頭臨泣。頭,指本穴在頭部,有別于足臨泣之穴。臨,居高位而朝向低位也,此指穴內氣血的運行變化為由上而下。泣,淚水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穴內水濕從天部滴落于地部。本穴物質為陽白穴上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散熱吸濕而化為寒濕的降水云氣,雨滴由天部降于地部,如淚滴從上落下,故名。臨池名意與頭臨泣同,池指本穴氣血為天部的降水云氣,富含水液。

附注: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

頭臨泣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冷降為寒濕水氣并由天部降落地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小部分吸熱后循膽經上行目窗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目赤痛,流淚,目翳,鼻塞,鼻淵,耳聾,小兒驚癇,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谷穴、腕骨穴、申脈穴治風眩;

配肝俞穴治白翳;配大椎穴、腰奇、水溝穴、十宣治中風昏迷癲癇;

配大椎穴、間使穴、膽俞穴、肝俞穴治瘧疾。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內、外支會合支。

目窗穴 Mù chuāng

取穴方法:

目窗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1.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目窗穴(至榮穴、至宮穴)解析:

1)目窗。目,肝之所主也,此指穴內物質為肝木之性的風氣。窗,氣體交換的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頭臨泣穴傳至的弱小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穴外所傳之熱,弱小的水濕之氣吸熱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傳于穴外,故名。

2)至榮。至,最也、極也。榮,植物的茂盛之狀,此指穴內的陽熱風氣充實飽滿。至榮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為充實飽滿之狀。理同目窗名解。

3)至宮。至,最也、極也。宮,古代房屋的通稱,又有屏障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之氣。至宮名意指穴內氣血為飽滿的衛外陽氣。理同目窗名解。

4)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飽滿的陽熱風氣,它一方面循膽經上行正營穴,另一方面則上行并交于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目窗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一是循膽經上行正營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補氣壯陽。

主治疾病:

頭痛,目眩,目赤腫痛,遠視,近視,面浮腫,上齒齲腫,小兒驚癇。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沖穴、風池穴治頭疼;配陷谷穴治面目浮腫。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額支;布有額神經內、外側支會合支。

正營穴 Zhèng yíng

取穴方法:

正營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2.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正營穴 解析:

1)正營。正,正當也。營,軍隊駐扎的營地,有建設、營救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并化為天部的陽氣。本穴物質為目窗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散熱縮合并化為陽氣,陽熱風氣沒有因冷縮而變為寒濕之氣,本穴起到了正當維持天部氣血運行變化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陽熱風氣散熱縮合,隨著穴內氣血的收引變化,陽維脈的氣血亦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正營穴意義:膽經的陽熱風氣在此散熱縮合。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吸濕冷降循膽經下傳承靈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主治疾病:

頭痛,頭暈,目眩,唇吻強急,齒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陽白穴、太沖穴、風池穴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顳淺動、靜脈頂支和枕動、靜脈吻合網;布有額神經和枕大神經的會合支。

承靈穴 Chéng líng

取穴方法:

承靈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前發際上4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

承靈穴 解析:

1)承靈。承,承受也。靈,神靈也,天部之氣也。該穴名意指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本穴物質為正營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后,此氣散熱并吸濕冷降,頭之天部的寒濕之氣亦隨之匯入穴內,本穴如有承受天部寒濕水氣的作用,故名。

2)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吸濕冷降,陽維脈滿溢之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承靈穴意義:頭之天部的寒濕水氣由此匯入膽經。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冷降并交于腦空穴。 功能作用:吸濕降濁。

主治疾病:

頭暈,眩暈,目痛,鼻淵,鼻出血,鼻窒,多涕。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風門穴、后溪穴治鼻出血。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帽狀腱膜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腦空穴 Nǎo kōng

取穴方法:

腦空穴位于人體的頭部,當枕外隆凸的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平腦戶穴。

腦空穴 (顳颥穴)解析:

1)腦空。腦,首也,首為陽、尾為陰,此指穴內的天之上部。空,空虛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承靈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水濕之氣化雨冷降歸于地部,穴內的天部層次氣血為空虛之狀,故名。

2)顳颥。顳颥皆指顱骨之一,此指穴內氣血為寒濕水氣,其運行變化亦為潤下特征的冷降變化。理同腦空名解。

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的運行變化為云化雨降,陽維脈的滿溢陽氣隨之匯入穴內,故本穴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腦空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冷降歸地,天部氣血為空虛之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降水云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水氣化雨冷降,小部分水氣下傳風池穴。

功能作用:降濁分清。

主治疾病:

頭痛,頸項強痛,目眩,目赤腫痛,鼻痛,耳聾,癲癇,驚悸,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椎穴、照海穴、申脈穴治癲狂癇證;

配風池穴、印堂穴、太沖穴治頭痛、目眩;

配懸鐘穴、后溪穴治頸項強痛。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枕肌中;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大神經之支。

風池穴 Fēng chí

取穴方法:

風池穴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或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即是。)

風池穴(別名:熱府穴)解析:

(1)風池。風:指穴內物質為天部的風氣。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內物質富含水濕。風池名意指有經氣血在此化為陽熱風氣。本穴物質為腦空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熱,水濕之氣脹散并化為陽熱風氣輸散于頭頸各部,故名風池。

(2)熱府。熱,指本穴氣血性熱溫高。府,府宅也。熱府名意指本穴氣血的變化為受熱膨脹。

理同風池名解。

(3)足少陽陽維之會。本穴吸熱脹散的陽熱風氣不光傳輸膽經,同時亦輸向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為足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

風池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受熱脹散的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輸向頭之各部及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壯陽益氣。

主治病癥:

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失眠、宿醉。此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合谷穴、絲竹空穴治偏正頭痛;配腦戶穴、玉枕穴、風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視;配百會穴、太沖穴、水溝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風。

〖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肩井穴 Jiān jǐng

取穴方法:

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即乳頭正上方與肩線交接處(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肩井穴(肩解穴,膊井穴)解析:

(1)肩井。肩,指穴在肩部也。井,地部孔隙也。肩井名意指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肩井。

(2)肩解。肩,指穴在肩部。解,散也。肩解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散解分流。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二是未能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循地之表部溢流膽經之外,經水在此如同散解一般,故名肩解。

(3)膊井。膊,膀子,大肉塊之意。井,地部孔隙也。膊井名意指膽經下行至此的經水一部分滲入脾土肌肉之中。本穴位于肩上肌肉豐滿之處,為人體局部重力場的最高點,脾土中的水濕容易滲流外出,穴內的肌肉層中水濕因而稀少,由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至此的地部經水也就不斷地滲入其中,故名膊井。

(4)手少陽陽維之會。本穴氣血為地部經水,氣血主要集中在地之表部,天部層次氣血因而處于空虛之狀,陽維脈的氣血及手少陽經天髎穴吸熱上行的氣血因此匯入穴內,故本穴為手少陽陽維之會。

附注:足少陽、陽維之會;手少陽陽維之會。

肩井穴意義:膽經的地部水液由此流入地之地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濕水氣及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化雨冷降,地部經水一是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體內,二是滲入穴內的脾土之中,三是溢流穴外。

功能作用:疏導水液。

所屬經絡: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后,半身麻木。

主治病癥:

肩背痹痛,手臂不舉,頸項強痛,乳癰,中風,瘰疬,難產,諸虛百損、肩酸痛、頭酸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耳鳴、高血壓、落枕等。

〖人體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穴、陽陵泉穴治腳氣酸痛;治療乳腺炎特效穴。

〖治法〗寒則通之或先瀉后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有斜方肌,深層為肩胛提肌與岡上肌;有頸橫動、靜脈分支;布有腋神經分支,深層上方為橈神經。

淵腋穴 Yuān yè

取穴方法: 在側胸部,舉臂,當腋中線上,腋下3寸,第4肋間隙中。

淵腋穴(泉腋、淵液)解析:

淵腋:淵,含深之意。本穴在腋下3寸宛宛中,為腋之深處,故名。

功效:寬胸止痛,消腫通經。

主治疾病:

胸滿,肋痛,腋下腫,臂痛不舉。

〖人體穴位配伍〗配大包、支溝治胸肋痛、肋間神經痛。配條口透承山、天宗、臑俞治肩關節周圍炎。

〖生理解剖〗有前鋸肌和肋間內、外肌;有胸腹壁靜脈,胸外側動、靜脈及第四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胸長神經之支。

輒筋穴 Zhé jīn

取穴方法:

在側胸部,淵腋前1寸,平乳頭,第4肋間隙中。

輒筋穴(神光穴)解析:

輒筋:輒,指車前,其形彎曲,與肋骨相似;筋,指筋肉也,本穴在第四肋間筋肉中,故名

主治疾病: 胸肋痛,喘息,嘔吐,吞酸,腋腫,肩臂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肺俞、定喘治胸悶喘息不得臥;配陽陵泉、支溝治胸脅痛。

〖生理解剖〗在胸大肌外緣,有前鋸肌,肋間內、外肌;有胸外側動、靜脈;布有第四肋間神經外側皮支。

日月穴 Rì yuè

取穴方法:

日月穴位于上腹部,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乳頭正下方的肋骨和肚子交接處“期門”之下,第七肋間隙中)。

日月穴(神光穴)解析:

(1)日月。日,太陽穴也,陽也。月,月亮也,陰也。日月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本穴物質一為輒筋穴傳來的弱小寒濕水氣,所處為半表半里的天之人部,即是天部之氣的陰陽寒熱分界之處,故名日月。

(2)膽經之募。乃本穴的氣血物質性寒收引,穴外的天部水氣因而匯入穴內并循膽經而傳,本穴有收募充補膽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募穴。

附注:足太陰、少陽之會。膽經募穴。

日月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位于天之人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人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京門穴。

功能作用:收募膽經氣血。

主治病癥:

脅肋疼痛,脹滿,嘔吐,吞酸,呃逆,黃疸,日月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一個主要穴位之一,可以防止肌肉老化,增強性能力的指壓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膽俞穴治膽虛;配內關穴、中脘穴治嘔吐、納呆;配期門穴、陽陵泉穴治膽石癥;配支溝穴、丘墟穴治脅脹痛;配膽俞穴、腕骨穴治黃疸。

〖治法〗寒則補之或灸,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肋間內、外肌,肋下緣有腹外斜肌腱膜,腹內斜肌,腹橫肌;有肋間動、靜脈;布有第七或第八肋間神經。

京門穴 Jīng mén

取穴方法:

在側腰部,章門后1.8寸,當十二肋骨游離端的下方。

京門穴(氣府、氣俞、腎募)解析:

京門:京,指發源地,又含京都之意;門,指出入之處。本穴為腎之募穴,主治水道不利,為益腎利水之要穴,水液出入之門戶,故名。

功效:健脾益腎利水。

主治疾病:

腸鳴,泄瀉,腹脹,腰脅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行間治腰痛不可久立仰俯;配身柱、筋縮、命門治脊強脊痛。

〖生理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一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一肋間神經。

帶脈穴 Dài mài

 

取穴方法:

在側腹部,章門下1.8寸,當第11肋骨游離端下方垂線與臍水平線的交點上

帶脈穴 解析:

帶脈:帶,指束帶。本經屬足少陽膽經在季脅下1寸8分,為帶脈經氣所過處,主治婦女經帶疾患,故名。

功效:調經健脾固帶。

主治疾病:

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疝氣,腰脅痛。

〖人體穴位配伍〗配關元、氣海、三陰交、白環俞、間使治赤白帶下;配關元、足三里、腎俞、京門、次髎治腎氣虛帶下;配中極、次髎、行間、三陰交治濕熱下注之帶下。

〖生理解剖〗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第十二肋間動、靜脈;布有第十二肋間神經。

五樞穴 Wǔ shū

取穴方法:

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方,橫平臍下3寸處。

五樞穴 解析:

五樞:五,中數也,又通午,有縱橫交錯之意;樞,指通上轉下之意。本穴在帶脈下3寸,適當人身長度之折中處,又為經脈縱橫交錯髖部轉樞之處,故名。 功效:調經固帶,理氣止痛。

主治疾病: 陰挺,赤白帶下,月經不調,疝氣,少腹痛,便秘,腰胯痛。

〖人體穴位配伍〗五樞透維道、氣海俞、陽陵泉對子宮全切術針麻。

〖生理解剖〗 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下神經。

維道穴 Wéi dào

取穴方法:

在側腹部,當髂前上棘的前下方,五樞前下0.5寸。

維道穴(外樞)解析:

維道:維,指維系,聯接之意;道,指通路。本穴為足少陽、帶脈之會,為維系諸經之通道,故名。

功效:調經固帶,利水止痛。

主治疾病:

腰胯痛,少腹痛,陰挺,疝氣,帶下,月經不調,水腫。  〖人體穴位配伍〗配百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治氣虛下陷之陰挺或帶下癥;配五樞、帶脈、中極、太沖、三陰交治卵巢囊腫、閉經;配橫骨、沖門、氣沖、大敦治疝氣。

〖生理解剖〗在髂前上棘前內方,有腹內、外斜肌及腹橫肌;有旋髂淺、深動、靜脈;布有髂腹股溝神經。

居髎穴 Jū liáo

取穴方法:

居髎穴位于人體的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居髎穴 解析:

1)居髎。居,住所、居室也,此為停下之意。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膽經氣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維道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屯居穴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2)足少陽陽蹺脈之會。本穴位處髖部肌肉豐滿之處,穴內的地部經水流入地之地部后氣化出大量陽氣,穴內氣血既的天部的陽氣又有地部的經水,氣血物質同合陽穴于陽蹺脈的氣血之性,故為足少陽陽蹺脈之會。

附注:陽蹺脈、足少陽之會。居髎穴意義:膽經氣血在此屯居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地之地部。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陽氣。

運行規律:經水大部分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流入地之地部,小部分經水下傳環跳穴,天部陽氣則匯入中蹺脈所在的天部層次。

功能作用:利濕化氣。

主治疾病: 腰腿痹痛,癱瘓,足痿,疝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環跳穴、委中穴治腿風濕痛。配腰夾脊穴L1-2 、L3-5 、環跳穴、風市穴、陽陵泉穴、條口穴、懸鐘穴治中風下肢癱瘓、根性坐骨神經痛、腓總神經麻痹。

〖治法〗寒則通之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臀中肌,臀小肌;有臀上動、靜脈下支;布有臀上皮神經及臀上神經。

環跳穴 Huán tiào

取穴方法:

環跳穴位于人體的股外側部,側臥屈股,當股骨大轉子最凸點與骶管裂孔連線的外1/3與中1/3交點處。 環跳穴(臏骨穴,髖骨穴,分中穴,環各穴,髀樞穴,髀厭穴)解析: 1)環跳。環,一種園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或一串連環中的一節,此指穴內物質為天部肺金特性的涼濕之氣。跳,跳動也,陽之健也,指穴內陽氣健盛。該穴名意指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水濕滲入穴內豐滿的肌肉之中并氣化為天部的陽氣,穴內陽氣健盛使人在如,故名。 2)臏骨。臏,膝蓋骨也。骨,腎氣也。臏骨名意指本穴地部的生發之氣旺盛,使人體的活動如膝關穴節般運轉自如。理同環跳名解(古有臏刑,即切去膝蓋骨使之不能行者,而穴名之臏者取義則正相反)。髖骨名意與臏骨同。

3)分中。分,分而散之也。中,與外相對,指內部。分中名意指穴內氣血在此分而散之。本穴物質為居髎穴傳來的地部水濕,至本穴后地部水濕氣化并散于穴外,本穴如同膽經氣血的分流之處,故名分中。

4)環各。環同上解,指穴內物質為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各,指穴周各部。環各名意指膽經的涼性水氣在此輸向髖之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5)髀樞。髀,通脾,指穴內的肌肉部位。樞,門戶的轉軸也。髀樞名意指穴內的肌肉層次中大量氣化陽氣并輸向穴外各部。理同環跳名解。

6)髀厭。髀,通脾,指穴內脾土。厭,厭惡也。髀厭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下傳的水濕太過則為穴內的脾土所不喜,故名髀厭。

附注:足少陽、太陽穴二脈之會。

環跳穴意義:膽經水濕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濕及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地中水濕滲入脾土之中,天部之氣則外輸人體各部。

功能作用:健脾益氣。

主治疾病: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風疹,挫閃腰疼,膝踝腫痛不能轉側。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市穴治風痹;配太白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豐隆穴、飛揚穴治下肢水潴留、靜脈炎;配風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丘墟穴治膽經型坐骨神經痛;配居髎穴、風市穴、中瀆穴治股外側皮神經炎;配髀關穴、伏兔穴、風市穴、犢鼻穴、足三里穴、陽陵泉穴、太沖穴、太溪穴治小兒麻痹,肌萎縮,中風半身不遂。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臀大肌、梨狀肌下緣;內側為臀下動、靜脈;布有臀下皮神經,臀下神經,深部正當坐骨神經。

風市穴 Fēng shì

取穴方法:

風市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外側部的中線上,當腘橫紋上7寸。或直立垂手時,中指尖處。

風市穴 解析:

風,風氣也。市,集市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環跳穴傳來的天部涼濕水氣,至本穴后,涼濕水氣進一步散熱縮合而變為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由本穴的天部層次橫向向外傳輸,本穴如同風氣的集散之的,故名。

風市穴意義:膽經經氣在此散熱冷縮后化為水濕風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云氣。

運行規律:吸濕后下行中瀆穴。

功能作用:運化水濕。

主治疾病:

中風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遍身瘙癢,腳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風池穴、大杼穴、大椎穴、命門穴、關元穴、腰陽關穴、十七椎治中心型類風濕。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多灸,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中瀆穴 Zhōng dú

取穴方法:

中瀆穴位于人體的大腿外側,當風市穴下2寸,或腘橫紋上5寸,股外肌與股二頭肌之間

中瀆穴 解析:

中,與外相對,指穴之內部。瀆,水流沖涮而成的小溝渠。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本穴物質為風市穴傳來的水濕云氣,至本穴后化雨冷降為地部經水,經水循膽經向下流躺時形成小溝渠之狀,故名。

中瀆穴意義:膽經經氣化雨冷降后在此形成地部的小溝渠。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走膝陽關穴。

功能作用:疏導水濕

主治疾病:

下肢痿痹、麻木,半身不遂。

〖人體穴位配伍〗配環跳穴、風市穴、膝陽關穴、陽陵泉穴、足三里穴治中風后遺癥、下肢癱瘓及小兒麻痹癥。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布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膝陽關穴 Xī yáng guān

取穴方法:

膝陽關穴位于人體的膝外側,當股骨外上髁上方的凹陷處。

膝陽關穴(寒府穴,關陽穴,關陵穴,陽陵穴)解析:

1)膝陽關。膝,指本穴所在為膝部。陽,陽氣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本穴物質為中瀆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向膝之下部飛落而下,飛落而下的經水飛濺出大量的水濕之氣并充盛于穴周內外,致使膝以下膽經各穴生發的陽氣上行至此時受到格阻,膽經下部經脈的陽氣至此后不得上行,故名。關陽名意與膝陽關同。

2)寒府。寒,寒冷也。府,府宅也。寒府名意指膽經營下行經水在此生發出大量冷濕水氣。理同膝陽關名解。

3)關陵。關,關卡也。陵,土堆也,此指脾土物質。關陵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被關卡于膝關穴節下部。本穴物質為下行的經水及經水散發的大量寒濕水氣,而隨膽經下部經脈上揚的脾土塵埃至此后則因與此寒濕水氣相遇而不能上行,故名關陵。

4)陽陵。陽,陽氣也。陵,陵墓也。陽陵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陽熱之氣在此如同進入陵墓被埋藏一般,故名陽陵。理同寒府名解。 膝陽關穴意義:膽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向下飛落。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飛落的經水及天部的寒濕水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走陽陵泉穴。功能作用:清熱降溫。

主治疾病:

膝臏腫痛,腘筋攣急,小腿麻木。

〖人體穴位配伍〗配環跳穴、承筋穴治脛痹不仁;配血海穴、膝關穴、犢鼻穴、豐隆穴、曲池穴、合谷穴治膝關穴節炎。

〖治法〗寒則瀉之或點刺出血或灸,熱則補之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髂脛束后方,股二頭肌腱前方;有膝上外側動、靜脈;布有股外側皮神經末支。

陽陵泉穴 Yáng líng quán

取穴方法:

位于膝蓋斜下方,小腿外側之腓骨小頭稍前凹陷中。

陽陵泉穴(筋會穴,陽陵穴)解析:

(1)陽陵泉。陽,陽氣也。陵,土堆也。泉,源源不斷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飛落下傳的經水及膽經膝下部經脈上行而至的陽熱之氣,二氣交會后,隨膽經上揚的脾土塵埃吸濕后沉降于地,膽經上部經脈落下的經水亦滲入脾土之中,脾土固化于穴周,脾土中的水濕則大量氣化,本穴如同脾土塵埃的堆積之場和脾氣的生發之地,故名。陽陵名意與陽陵泉同。

(2)筋會。筋,肝膽所主之風也。會,交會也。筋會名意指膽經的天部風氣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膝陽關穴下傳的寒濕風氣和膽經膝以下各部上行的陽熱風氣,在本穴為匯合之狀,故名筋會。

(3)膽經合。合,會合也。本穴為膽經氣血會合之處,故為膽經合穴。理同筋會名解。

(4)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同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膽經上、下兩部的天部水濕風氣會合而成,在本穴為聚集之狀,表現出土的不動之義,故其屬土。

附注:為合穴,屬土,筋會。 陽陵泉穴意義:膽經的地部水濕在此大量氣化。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風氣和隨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散熱吸濕后冷降歸地。 功能作用:降濁除濕

主治疾病:

半身不遂,麻木,腳氣,脅肋痛,口苦,嘔吐,黃疸,小兒驚風,破傷風。

腰痛、膝蓋疼痛、腳麻痹、消化不良、關節筋遲緩或痙攣腫痛、抽筋、麻痹、腰腿疲勞、胃潰瘍、坐骨神經痛、膽囊炎、高血壓、遺尿等。該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曲池穴治半身不遂;配日月穴、期門穴、膽俞穴、至陽穴治黃疸、膽囊炎、膽結石;配足三里穴、上廉穴治胸脅痛。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在腓骨長、短肌中;有膝下外側動、靜脈;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陽交穴 Yáng jiāo

取穴方法:

陽交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陽交穴(別陽穴,足髎穴)解析: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脹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于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

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附注:陽維脈郄穴。

陽交穴意義: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并傳于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主治疾病:

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穴、絕骨穴、行間穴、昆侖穴、丘墟穴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昆侖穴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外丘穴 Wài qiū

取穴方法:

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外丘穴 解析:

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于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勢弱緩行并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于膽經之外,故名。

2)膽經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郄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橫傳于陽交穴。 功能作用:傳遞風氣。

主治疾病:

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人體穴位配伍〗配腰奇、間使、豐隆、百會治癲癇;配環跳、伏兔、陽陵泉、陽交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后足三里、條口、陽陵泉治腓總神經麻痹

〖解剖位置〗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光明穴

取穴方法:

光明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5寸,腓骨前緣。

光明穴 解析:

1)光明。光明,光徹明亮也。本穴物質為陽輔穴傳來的濕熱風氣,上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而變為純陽之氣,天部的水濕盡散并變得光徹明亮,故名。

2)足少陽絡穴。絡,聯絡也。本穴氣血所處為天之天部,足少陽膽經吸熱蒸升的陽氣皆匯合于此,本穴有聯絡膽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膽經絡穴。

附注:膽經絡穴。

光明穴意義:膽經氣血至此后變為純陽之氣。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大部分吸濕后傳于外丘穴,小部分別走厥陰肝經。

功能作用:聯絡肝膽氣血。

主治疾病:

目痛夜盲,乳脹痛,膝痛,下肢痿痹,頰腫。

〖人體穴位配伍〗配肝俞穴、腎俞穴、風池穴、目窗穴、睛明穴、行間穴治青光眼和早期白內障。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陽輔穴 Yáng fǔ

取穴方法: 陽輔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4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陽輔穴 解析:

1)陽指陽氣,輔為輔佐之意。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外散而來的濕冷水氣,至本穴后因受外界之熱而升溫上行,本穴如輔佐膽經氣血向上蒸升的作用,故名。

2)膽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本穴吸熱后上行的陽氣在本穴只是流行而過,動而不居,故為膽經經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懸鐘穴傳來的涼濕水氣,在本穴為吸熱蒸升的變化,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附注:膽經經穴,屬火。

陽輔穴意義:膽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吸熱后循膽經上傳光明穴。

功能作用:化陽益氣。

主治疾病:

偏頭痛,目外眥痛,缺盆穴中痛,腋下痛,瘰疬,胸、脅、下肢外側痛,瘧疾,半身不遂。

〖人體穴位配伍〗配陵后、飛揚穴、金門穴治下肢痿痹癱之足內翻畸型。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趾長伸肌和腓骨短肌之間;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懸鐘穴 Xuán zhōng

取穴方法:

懸鐘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

懸鐘穴(絕骨穴,髓會穴)解析:

1)懸鐘。懸,吊掛也,指空中。鐘,古指編鐘,為一種樂器,其聲混厚響亮。該穴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由上飛落而下,如瀑布發出巨響一般,故名。

2)絕骨。絕,斷絕、窮盡也。骨,水也。絕骨名意指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全部化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以下的人體組織為內收之狀,經水從上部飛落而下則懸落于天部,自本穴起則無經水交于下部諸穴,故名絕骨

3)髓會。髓,骨髓也,骨之精也,此指腎氣。會,交會也。髓會名意指膽經的寒冷水氣在此交會。

本穴物質為膽經上部經脈下行而至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全部化為了天部的寒冷水氣,本穴如同膽經寒冷之氣的聚集之地,故名髓會。

附注:八會穴--髓會。

懸鐘穴意義:膽經上部經脈的下行經水在此飛落而下。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之氣,性濕冷。

運行規律:吸熱后上行陽輔穴。

功能作用:清熱生氣。

主治疾病:

半身不遂,頸項強痛,胸腹脹滿,脅肋疼痛,膝腿痛,腳氣,腋下腫。

〖人體穴位配伍〗配內庭穴治心腹脹滿;配昆侖穴、合谷穴、肩髃穴、曲池穴、足三里穴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后溪穴、列缺穴治項強、落枕。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在腓骨短肌與趾長伸肌分歧處;有脛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腓淺神經。

丘墟穴 Qiū

取穴方法: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當趾長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

丘墟穴 解析:

(1)丘墟。丘,土堆或土坡也。墟,故城遺址或廢墟。丘墟名意指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的脾土為空虛之狀。本穴物質為懸鐘穴降行而至的水濕風氣,在風氣的吹刮下穴內脾土為空虛之狀,只有皮骨而無脾土(肌肉),故名丘墟。

(2)膽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風氣,性寒涼,為膽經風氣的生發之源,故為膽經原穴。

附注:膽經原穴。

丘墟穴意義:在膽經的風氣作用下,地部脾土為空虛之狀。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縮合冷降并下行足臨泣穴。

功能作用:生發風氣。

主治疾病:

頸項痛,腋下腫,胸脅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瘧疾,疝氣,目赤腫痛,目生翳膜,中風偏癱。可以使頭腦清晰、能使自己情緒穩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壓力等,丘墟穴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

〖人體穴位配伍〗 配昆侖穴、絕骨治踝跟足痛;配中瀆穴治脅痛;配大敦穴、陰市穴、照海穴治卒疝;配日月穴、期門穴、肝俞穴、膽俞穴、陽陵泉穴、腕骨穴治黃疸、膽道疾患。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穴位〗在趾短伸肌起點;有外踝前動、靜脈分支;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分支及腓淺神經分支。

足臨泣穴 Zú lín qì

取穴方法:

臨泣穴位于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小趾伸肌腱的外側凹陷處(第四趾、小趾跖骨夾縫中)。

足臨泣穴 解析:

(1)足臨泣。足,指穴在足部。臨,居高臨下之意。泣,淚也。該穴名意指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后水濕風氣化雨冷降,氣血的運行變化如淚滴從上滴落一般,故而得名。

(2)膽經俞。俞,輸也。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在本穴的變化不光是化雨冷降,時亦有部分水濕云氣向外傳輸,本穴為膽經水濕風氣的向外輸出之處,故為膽經俞穴。

(3)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丘墟穴傳來的水濕風氣,除在本穴化雨冷降外,同時亦向外部輸出,表現出風木的橫行特征,故其屬木。

(4)足少陽帶脈之會。本穴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與帶脈穴氣血所處的系統坐標位置相同,氣血特性相同,故為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附注:膽經俞穴;八脈交會穴--通帶脈穴、俞穴,屬木,足少陽帶脈穴之會。

足臨泣穴意義:膽經的水濕風氣在此化雨冷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小部分化雨冷降歸地并傳于地五會穴,大部分傳向膽經之外。

功能作用:運化風氣,冷降水濕。

主治疾病:

目外眥痛,目眩,乳癰,瘰疬,脅肋痛,瘧疾,中風偏癱,痹痛不仁,足跗腫痛、膽經頭痛、腰痛、肌肉痙攣、眼疾、膽囊炎、神經官能癥等。此穴位為人體足少陽膽經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人體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穴治痹證;配三陰交穴、中極穴治月事不利。

〖治法〗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或點刺出點,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地五會穴 Dì wǔ huì

取穴方法:

地五會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外側,當足4趾本節(第4趾關節)的后方,第4、5趾骨之間,小趾伸肌腱的內側緣。

地五會穴(地五穴)解析:

地,地部也。五,五臟六腑也。會,交會也。該穴名意指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本穴所處為足背外側陷者中,膽經上部經脈足臨泣穴傳來的氣血又為天部的寒濕風氣及地部的寒冷水濕,穴外天部的飄散陽氣至此后因本穴氣血的寒冷收引而化雨冷降穴內,穴外地部的溢流水液也匯入本穴,本穴如同五臟六腑的氣血匯合而成,且氣血為地部經水,故名。五會名意與地五會同。

地五會穴意義:天、地二部的寒濕水氣在此交會。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循膽經下傳俠溪穴。

功能作用:收降水液。

主治疾病:

頭痛,目赤痛,耳鳴耳聾,胸滿脅痛,腋腫乳癰,跗腫。

〖人體穴位配伍〗配耳門穴、足三里穴治耳鳴、腰痛。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注意〗經言本穴“不可灸,灸之令人瘦,不出三年死”者,乃本穴功用即是沉降各經脈氣血中的陰濁,今若灸之則陰濁不降,穴內物質灸則熱脹,脹而生風,陰濁之物隨風氣亂行于人體各部,為氣亂,故不可灸。

〖生理解剖〗有足背靜脈網,第四跖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

俠溪穴 Xiá xī

取穴方法:

俠溪穴位于人體的足背外側,當第4、5趾間,趾蹼緣后方赤白肉際處。

俠溪穴 解析:

1)俠溪。俠,通夾,被夾于中間之意。溪,地部流行的經水。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本穴只是對其起了一個循經傳輸的作用,地部的經水沒有流失,如被夾于渠道之中下傳足竅陰穴,故名。

2)膽經滎。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水量極小,故為膽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五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在本穴的變化吸熱蒸發,蒸發天部的水氣表現出腎氣的寒冷收引特征,故其屬水。 附注:膽經滎穴,屬水。

俠溪穴意義:膽經經水在此循地部渠道回流井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大部分經水回流足竅陰穴,極少部分經水氣化為天部之氣。 功能作用:傳導水液。

主治疾病:

頭痛眩暈,驚悸,耳鳴耳聾,目外眥赤痛,頰腫,胸脅痛,膝股痛,足跗腫痛,瘧疾。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陽穴、太沖穴、陽白穴、風池穴、頭臨泣穴治眩暈、偏頭痛、耳鳴耳聾、目外眥痛。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生理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布有足背中間皮神經之趾背側神經。

足竅陰穴 Zú qiào yīn

取穴方法:

足竅陰穴位于人體的第4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足竅陰穴 解析:

1)足竅陰。足,指穴在足部。竅,空竅之意。陰,指穴內物質為陰性水液。該穴名意指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的空竅之處。本穴為膽經體內與體表經脈的交會點,由于膽經體表經脈的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所處為高位,因而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體內,故名。

2)膽經井。井,部孔隙也。本穴有地部孔隙連通體內,故為膽經井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其運行為從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而因本穴流入地之地部的經水量少,流入體內后則大量氣化又外出體表,氣化之氣表現出肺金之氣的涼濕特征,故其屬金。

附注:膽經井穴,屬金。

足竅陰穴意義:膽經經水由此回流體內。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和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經水由地之表部流入地之地部,經氣由地之地部外出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溝通內外經脈氣血。

主治疾病:

偏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聾耳鳴,喉痹,胸脅痛,足跗腫痛,多夢熱病。

〖人體穴位配伍〗配太沖穴、太溪穴、內關穴、太陽穴、風池穴、百會穴治神經性頭痛、高血壓病、肋間神經痛、胸膜炎、急性傳染性結膜炎、神經性耳聾等;配陽陵泉穴、期門穴、支溝穴、太沖穴治膽道疾患;配水溝穴、太沖穴、中沖穴、百會穴、風池穴急救中風昏迷。

〖治法〗寒則通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生理解剖〗有趾背側動、靜脈和趾跖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趾背側神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人體經絡穴位細說~第七集
《中醫穴位歸納 懸穴》
【每日一穴】懸顱穴:降濁除濕
橫骨穴:益腎助陽,調理下焦
中醫經絡穴位365 中都穴*
足少陽膽經及穴位圖 2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柘城县| 荃湾区| 张北县| 错那县| 平塘县| 山东省| 临泉县| 酉阳| 信宜市| 峡江县| 固原市| 连江县| 和田县| 克山县| 焦作市| 华坪县| 宣武区| 霍山县| 柳河县| 福安市| 桂东县| 红河县| 威宁| 调兵山市| 万载县| 萍乡市| 丹东市| 海门市| 来安县| 浦北县| 宣恩县| 崇州市| 琼海市| 玛沁县| 平果县| 姜堰市| 卢湾区| 广东省| 花垣县| 蛟河市| 宁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