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成大學生承認室友間有過矛盾 生活習慣不同成主因》后續“中國應試教育的現狀,造成了很多怪現象,心理輔導缺失。”昨天,網友“SWAT亮”@今日早報時如是說。
有網友認為,雖然大學生眼中的矛盾很多都是小問題。但如果不釋放,長年的積累很有可能形成惡性循環。那么,室友間的矛盾,究竟如何處理才合適?就此,記者請教了相關方面的專家。
網友:寢室應設立最基本的室規
網友“亮仔77”說,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意識可能較強。有些細節不注意,與室友的關系可能不經意間發生變化。
“很多真的只是小問題,比如生活習慣不同,有些人愛清潔,有些人邋遢些。可如果這些小問題都不主動溝通,當面交流,這就很容易把各種抱怨和牢騷積累起來。室友間的關系就會越來越微妙。” “亮仔77”說。
“其實,在一些大學寢室里,可以制訂一些室規。比如幾點鐘必須睡覺,打掃衛生有什么具體要求等。”網友“兔媽媽乖乖”說,大家共同維護一個規則,很多問題也就可以避免。
當然,產生矛盾,也可自我內化調節。網友“iam我傻女吖”就屬這一款。“感覺大三下才是我大學生活的開始,我的新室友是三種不同類型的人。我調整了自己的心情和心態,好開心!”
專家:大學里可以設立心理委員
大學生室友間存在矛盾,原因很簡單:性格問題,影響同學間的關系。
“通常,這樣的學生性格內向、寡言,特別在意周圍同學的言行,尤其是對自己的評價。同學不經意的一句話,他會放在心里很久。”浙江省立同德醫院臨床心理科副主任徐方忠說。
盡管原因看似簡單,但最終心理問題的形成,卻是長年“放縱”的積累,沒有提早疏導。負面情緒漸漸疊加,“甚至想報復同學,對大多數同學都感覺不好。身邊,沒有真正的好朋友。”
那么,如何在心理問題形成前釋放情緒?
“現在人際關系的融洽度,比以前淡了很多。大家都很獨立,各自關注自身的事。這就導致了很多問題發現不了。”徐方忠說。
因此,他建議,“學校的心理健康體系還需加強。但最重要的,還是在同學之間設立心理委員。”
比如,心理委員定期開展心理健康活動,組織相關講座。借助于此,心理知識得到普及,“每位學生可以對自我的狀況進行識別,提前預判自身是否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問題。”不僅如此,“還能對周圍同學的言行進行判斷。”
還比如,開展互助的社團組織,“對于個人而言,能獲得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
在適當的時候把負面意見表達出來
此外,徐方忠還建議,“學校的心理輔導老師及輔導員,需定期進入專業機構,進行臨床心理的學習。”因為,不少輔導員雖手持心理咨詢師的資格證,但對于專業的問題,可能還是缺乏處理經驗。
“有矛盾是好現象,沒有矛盾,才可怕。”浙江工業大學教育科學與技術學院心理學系老師林良華說,在矛盾的碰撞之中,學生之間可以增進相互了解。
但同時,矛盾需要處理。“盡管同學之間有矛盾,但仍能很好地相處。這就是人際交往的技巧。”林良華說,在浙工大,目前已開設人際關系心理學。
那么,矛盾如何處理?“不回避沖突,盡管對別人有負面的想法,也要表達處理。只是,要選擇適當的時機和環境,用適當的語言表達。”林良華認為,如果不表達,逐漸累積的負面情緒,“形成惡性循環,可能釀成不良后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