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介紹了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今天繼續聊,感冒分類比較多,慢慢一種一種的和大家說清楚。等家長對各種感冒都心里有數時,再仔細觀察自家孩子,就很容易判斷問題了。
《傷寒論》里非常有名的經方桂枝湯,針對“太陽證中風”,“中風”就是我們今天要介紹的感冒類型。
坐在我前面工位的同事屈姐有個女兒,比我家孩子大一歲,有時我們帶著孩子玩,孩子們在一起比較活躍、跑來跑去,同樣的運動量、穿的也差不多,在我家兒子額頭微潮的時候,女孩頭發都被汗水打濕,屈姐會拿著紙巾跟著擦。平時我會跟屈姐說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的癥狀,她知道應該留意孩子是不是有汗。前幾天跟我說,女孩打噴嚏、流清鼻涕、怕冷等,看這些癥狀應該是風寒感冒,但孩子明顯還是出汗的,所以她有點分不清孩子是風寒還是風熱。而我要告訴大家得是,這是感冒的另一種類型,叫做“中風”。
太陽中風證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惡寒或惡風,汗出,脈浮緩,或頭痛,身疼,腰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這里把中風和風熱感冒比較一下,風熱感冒不是流清涕;風熱感冒不會惡寒或者惡寒輕、惡熱;風熱感冒是脈浮數而不是脈浮緩,在這里提醒大家,平時沒事數數孩子脈搏一分鐘跳動多少次,一旦有問題可用來比較。有人會問,為什么有的孩子受寒表現為風寒感冒,而有的孩子則是中風?這跟孩子的體質相關?!秱摗防镝槍κ芎o汗的風寒感冒的方子是麻黃湯;針對有汗的“中風”的方子是桂枝湯。
很多古籍都會說桂枝湯針對的是太陽表虛中風證,這里的“表虛”就是指的是體質。當孩子體質相對強壯,也就是表不虛,機體受風寒以后會關閉體表,讓外邪再也沒有侵入的途徑;當孩子體質相對弱一些,也就是表虛或者叫營衛不和時,機體受風寒卻無法關閉毛孔、切斷外邪的開路。具體什么叫營衛不和,可以結合屈姐家女兒的例子給大家簡單解釋一下。衛指衛氣,它運行在脈外也就是皮膚、肌肉腠理之間,主毛孔的開闔等;營指營氣,運行在脈內,主要功能是營養五臟等。正常情況下營衛相合、互相配合,衛氣保衛營氣、營氣營養衛氣;一旦營衛失和,衛氣不能有效固攝,營氣外泄導致汗出、津液的流失,比如屈姐家女兒,稍微活動就出汗較多,甚至有人不活動都出汗。有古籍說桂枝湯證要比麻黃湯證嚴重,就是從表虛的角度來闡述的。表虛體質受了風寒時容易反反復復、纏綿不愈,就是因為外邪的來路一直都沒有關閉,很容易反復受風寒。
中風的食療方和中成藥,中成藥就是剛說的桂枝湯做成的桂枝顆粒;食療方也來自于桂枝湯的其中兩味——生姜和大棗。先介紹生姜大棗水,再介紹桂枝顆粒。
1.食療方生姜大棗水
生姜大棗水的作用是調和營衛,其實桂枝湯思路也特簡單,簡單說就是祛外邪的同時調和營衛。把風寒趕出去,把營衛兩兄弟的矛盾調和好,一起守住機體的防線。但關于生姜大棗水是怎么調和營衛的,我認為還是我最崇拜的大醫張錫純論述的最為清楚明了,我直接把截圖貼上來。
圖片里的第一段闡述的非常清楚, “生姜味辛色黃,由陽明入胃”,咱們都知道生姜味道辛辣,是黃色的。從易經八卦來說,胃為艮土,也就是黃色的沙土、干土。生姜和胃經同氣相求,也就是入足陽明胃經,所以生姜是從足陽明的氣分入衛氣。“大棗味甘色赤,由太陰入營”,大棗味道甘甜,我們都知道是健脾、補血的。足陽明是胃經,足太陰是脾經,大棗入脾經血分,也就是從太陰入營氣。 “其能入營由于甘中有辛,惟其甘 守之力多,得生姜乃不至過守;生姜辛通之力多,得大棗乃不至過通,二藥并用所以為和營衛主劑。”大棗能從太陰脾經入營,是因為大棗不僅味甘,而且甘中有辛,這個我認真品過,大棗的甜味有時真有那種類似于辛辣的感覺,但以甘味為主,甘主補主守,而辛味是走竄的,所以人吃辣椒容易出一身汗、全身暖和。大棗主要是甜味,以守為主,和生姜搭配、得生姜的通就不至于過守(也就是粘膩不通);生姜善于通利,和大棗的甘守搭配就不至于過通,這兩者的搭配就類似于營衛的配合,所以生姜和大棗共用是調和營衛的主劑。
很多人都知道喝點生姜大棗水可以防治感冒,其實它是調和營衛,營衛配合的好人就不容易感冒。具體做法是大棗5個(切開)、生姜3片(一元硬幣厚度)煮水15分鐘。
2.中成藥桂枝顆粒
如果仔細從頭看了文章,會明白桂枝顆粒的功效和適應癥。有觀點說孩子不能用姜,我個人覺得這個觀點比較片面,桂枝顆粒里有生姜,孩子可以用桂枝顆粒。關于桂枝湯或者桂枝顆粒我就不再展開,它被稱為“群方之冠、萬方之祖”, 仔細說的話內容就太多了。
太陽表虛中風就介紹到這里,平時身體偏虛、愛出汗孩子的家長尤其要認真讀。歡迎大家分享或者轉發,讓更多家長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