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張先生與妻子李女士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以6.5萬元的價格購置了住宅房屋一套,房權證上所有人登記為張先生。2011年3月,二人登記離婚時在離婚協議書中約定:夫妻共同財產中的住宅房屋一套歸男方所有,存款20萬元歸女方所有。該協議書采用了省民政廳統一印制的格式文本,上面加蓋了區民政局婚姻登記處的公章及婚姻登記員的個人印章。2012年8月,張先生因做生意急需資金,將該住宅房屋以30萬元的價格出售給吳先生。張、吳到房管局辦理房屋產權過戶時,被告知需要征得李女士同意并要求其到現場簽字。李女士對張、吳二人的房屋買賣合同并無異議,但出于對張先生的怨恨,拒不到現場簽字,致該房屋至今一直無法辦理過戶手續。張先生咨詢了很多人,意見不一,張先生一時不知該如何處理,遂來我所咨詢。
【律師解答】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該房屋目前仍屬于張先生與李女士的共同財產,屬按份共有,二人各占50%的比例。對此,可能有不同的意見,認為房屋產權證上登記的是張先生的個人財產,況且民政局出具的離婚協議書也明確了房屋歸張先生所有,因此該房屋應當屬于張先生的個人財產。筆者認為,這種觀點片面、機械地理解了法律,是錯誤的。因為:第一,房屋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2001年修訂的《婚姻法》明確規定了夫妻婚后所得共同制,盡管該法與2007年新頒布的《物權法》有沖突,但前者屬特殊法后者屬一般法,在發生法律沖突時,根據特殊法優先的法律適用原則,在處理婚姻家庭關系時應當優先適用《婚姻法》的相關規定,因此該房屋原屬于夫妻共同財產。第二,張先生未取得該房屋的全部產權。雖然離婚協議書上明確載明了該房屋歸張先生所有,但該協議僅僅是離婚當事人雙方就離婚時財產分割、子女撫養等達成的一種民事協議,并不具有強制力,張先生不能據此而取得物權。第三,該房屋目前屬于張先生與李女士按份共有。該房屋原屬張先生與李女士共同共有,二人離婚后已經不再具有家庭關系,根據《物權法》第一百零三條的規定,此時二人對該房屋屬于按份共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