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印譜存目二卷》 葉舟撰, 民國西泠印社木活字印本
清木活字印本《延平先生傳不分卷》
明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春秋繁露》
明安國桂坡館銅活字印本《吳中水利通志》
活字印刷術自北宋慶歷年間創制之后的八百年以來沒有很好地得到普及和迅速發展的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在古代,普通百姓的發明很少得到上層階級的重視,不易得到傳播普及,更談不上迅速發展了。
第二,我國的漢字,每字一形,不若西方拼音文字簡單,制做活字必須有數以萬計的單字,才夠印一部書。但數以萬計的單字不是一朝一夕能制成的,物力不雄厚,則難以問津。
第三,活字印刷技術本身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為一般人所不易接受使用。其局限性可歸納為:
1、泥活字以燒土做成,易于殘損,不便長久保存。
2、木活字木質有伸縮性,刷墨后,高下不平,又易搖動,取用皆不便。
3、錫活字難于著墨,墨質不好,印刷字跡則往往模糊不清。
4、銅活字在當時未能制作字模(范),一字一刻既費工又費時。
5、金屬鐫刻活字,價格昂貴,不是“安百萬(錫山安國)”一類的富家,一般的刻書家和書坊很難經營。
6、活字存放易于丟失錯亂,不便保存。
7、活字排版后,容易分合移動,易使文字錯亂,文章發生訛脫。
我國活字刻本流傳雖較少,但卻名揚海內外,在文化史上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呵呵。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