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略述

    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略述
            作者:秋  子

       有恃敦煌大纛張,承追筆藝筑銅墻。隴原從古多才女,最是書壇放異香。

       這是筆者一首《贊甘肅女性書法》的打油詩。
       其實,“女性書法”這一概念本身是個多余的悖論。按說,書法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不管從事者是男人還是女人,并無兩樣或不同,未必以 性別來作人為的劃分;但由于人類社會分工的不同,加之歷史偏見等原因,女性從事書法的人較少,相對處于一種弱勢地位,所以從彰顯女性書法的意義上說,亦有必要做專門研究和價值判斷。

       甘肅女性書法有著悠久的歷史。據史乘記載,東漢時期的皇甫規(guī)妻(時稱馬夫人)、十六國?西魏時期令狐家族中的令狐大娘等早就名聞遐邇,成為古代甘肅書法“敦煌風”的亮點。那么,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發(fā)展狀況及其特征如何?在甘肅書法整體發(fā)展中如何定位?如何看待并解決女性書法發(fā)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問題?本文試就近30年甘肅女性書法發(fā)展狀況作一簡略研究。

       一、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狀況概說

       歷史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文化藝術領域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書法藝術產生了史無前例的繁榮和發(fā)展。而就甘肅書法整體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女性書法也隨著書法藝術發(fā)展的大潮迅猛前行,特別是近年來發(fā)展較快,展覽賽事活躍,書法人才輩涌,而且產生了頗具影響的領軍人物,現任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書協主席張改琴即是一位突出代表。應該承認,女性書法的發(fā)展成就在整個甘肅書壇占有不可忽視的比重。

       當代甘肅的女性書法,同樣經歷了三個發(fā)展階段:

       第一階段,即從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起到甘肅省書協成立前夕的1989年。在這十年里,書法剛剛復興,人們對它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的“寫字”狀態(tài),很多人對受西方思潮影響出現的“現代書法展覽”迷惑不解,以至弄不清楚書法究竟為何物,或未進入書法生活,或依然圈外游歷,缺乏自信,欲動不能,因之,甘肅女性書法的發(fā)展步伐比較緩慢,書法人才亦少。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文化藝術領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發(fā)揚傳統(tǒng)、勇于創(chuàng)新節(jié)奏的加快,受隴上老一代書法家顧子惠、尹建鼎、陳伯希、何裕、應中逸、張邦彥、沈年潤、劉九疇、魏學文、杜廷楹、葛紀熙、馬玉浩等影響,很多女性亦開始摩拳擦掌,“不愛紅妝愛墨香”,拜師求教,臨帖習書,但能夠拿出作品參展亮相并相對活躍者,不過“七八個人來四五條槍”,像范恂、王淑蘭、汪曉萍、黃玲芬、張改琴、楊蕊榕(瑞云)、楊淑惠、陳新蘭等,可謂當時難得的幾位甘肅女書家。

       第二階段即20世紀末的1990年到2000年最后十年。在這十余年間,隨著全國書法藝術事業(yè)波瀾壯闊的蓬勃發(fā)展,自1990年甘肅省書協正式成立,女性書法亦隨之出現了一個興旺發(fā)展的態(tài)勢,不僅書藝繁榮,異彩紛呈,而且人才迭出,以張改琴、楊蕊榕、汪曉萍、郭盾驊、張改琴、朱軍等為代表,以席曉蕙、賈得梅、楊家鳳、安文麗、劉淑梅、焦芳等為骨干,對女性書法的發(fā)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稍后,孛惠蘭、李巖、楊淑惠、孫皓翔、王秀蓮、張妍豐、雷力、路愛萍、杜琴澤、郝曉霞、王鳳琴、李媛媛、陳春梅、陳曉梅等嶄露頭角,活力大添。在這些書家中,朱軍在1998年因其小楷作品榮獲甘肅省第三屆中青展一等獎,對女性書法的發(fā)展產生過積極影響;隴南女青年焦芳的行書作品因入展第三屆全國中青展曾引起較大反響,以至在省書協舉辦的書法研討會上成為焦點人物,一時稱為“焦芳現象”。

       第三階段即進入新世紀以來的2001年到2009年。在這九年中,以2000年省書協換屆和2001年甘肅省女書法家協會成立為契機,女性書法的發(fā)展可謂異軍突起,不僅隊伍壯大,人才濟濟,而且涌現出一大批有思想、有作為、有實力、有水平的書法家(從甘肅省第三屆婦女書法展入選名單來看就有百余人),并且頻頻亮相于省展、國展并獲獎。像張改琴、安文麗、郭盾驊、楊蕊榕、朱軍、賈得梅、李淑燕、李淑娟、劉淑梅、席曉蕙、韋巍等,不但在女性書法中卓犖拔群,在整個甘肅書壇也努力沖向領跑地位;王小靜、吳國湘、郭云、楊家鳳、孛惠蘭、王曉黎、張海燕、王者香、姚曉麗、李巖、張艷芬、閻秀華(回族)、楊淑惠、孫皓翔、陳曉梅、陳新蘭、張文穎、張芳、郝曉霞、何麗、敬興娟、張紅霞、孫明霞、王季芳、邵翔等一大批書家、新人更是奮起直追,各展風采。而在這些書家中,中青年書家占有絕大比重,給甘肅書壇增添了令人興奮的活力,將女性書法的發(fā)展推向了一個具有潛力和后勁的高度。特別是省書協主席張改琴,心性強勁,不讓須眉,不僅以其兩大本書法繪畫作品集引起較大反響,而且那種鍥而不舍的藝術追求精神和對書法研習不輟、不斷創(chuàng)新的藝術實踐為人所贊,對女性書法乃至整個甘肅書法的發(fā)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二、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特征梳析

       與甘肅書法發(fā)展同步,當代甘肅女性書法,對甘肅書法的整體繁榮和發(fā)展,對甘肅書法“敦煌風”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實踐、推動作用。倘若從女性書法的風格表現來做觀照和簡略分析,我們就會獲得一些誠為重要的啟示。

       當代甘肅女性書法的風格,大致表現為以下幾個特征:

     (一)融會貫通,造變出新

     甘肅的女性書法,很多人在書體的選擇上往往始步于北碑楷書,尤其是隴東地區(qū)的女性書家,起步學書多從《張猛龍》《張黑女》等北魏碑版入手,以至形成一種較為普遍的風氣。

       女性書家崇尚北碑,原因大致有三:第一,甘肅的歷史文化積淀極其豐厚,不但男人,即使女性,骨子里也生長著一種永不示弱的雄強氣概,北碑書風則正可道出胸中萬匯并已形成傳統(tǒng),而且隴東慶陽南與陜西緊鄰,距西安市倒比甘肅省會蘭州要近,在對西安碑林長時間地觸法學習中受其影響;第二,隴東學院等慶陽市一些院校的書法教學,常以北碑為主要對象,多年來培養(yǎng)了一大批書法人才,新涌現出來的年青書家多受學時影響,依然故我地磨鏵耕種于北碑書風,例如,在上世紀90年代的一次全省師生書法大賽上,慶陽地區(qū)所送的數百件作品幾乎是清一色的“張黑女”,以至讓眾多評委感到束手無策;第三,甘肅地處偏遠的西北,前沿文化的傳遞總要比內陸慢半拍,加之在藝術審美上相對保守,所以“唯傳統(tǒng)是尊”成為最好的選擇,北碑書風恰是傳統(tǒng)文化精神與藝術精神的最好體現,也是廣大女性不甘示弱、追求陽剛之氣的最好選擇。而甘肅的女性書家,又以慶陽表現最為突出,張改琴、安文麗即其中代表,她們無疑是崇尚北碑書風又融會貫通、造變出新、體現時代審美意識的佼佼者。
       張改琴是當代甘肅女性中不多見的一位書畫兩棲人物,以筆者拙見,其最大才能還是表現在書法方面。她的書法,在游歷了經典之后,努力將《張黑女》及其他北魏碑刻、墓志銘活化,并汲取當代書法的審美思想,引入行書的隨意結構與靈活用筆,形成一種彰顯個性、特點突出的“改琴書風”。她的書法,給人最為強烈的感受是一種情與性的張揚,尤其是行書作品,其巧組妙構、玲瓏多變的構形,圓澀崚嶒而張力內含的用筆,瘦倔遒勁、富有彈性的線條,枯而見情、潤里有愛的墨色,以及《韭花帖》般空靈大度的章式,特別是她那些獨具特色的硬倔而富動感的巴字底兒、有力見狠的折筆等寫法,表達出強烈的陽剛之氣,可以說是不甘守統(tǒng)地表現出自己的個性魅力,并為甘肅的地域書法“敦煌風”增添了新的樣式和新的內涵。正如肖云儒先生所評價的那樣:張改琴的書法頗具陽剛之氣、“丈夫氣”,“她內心埋藏著一種戀父情結,追慕父性的雄強氣度以補償女性在社會拼搏中難免會出現的精神荏弱。這其實是一種精神補鈣過程,在與山塬、與鄉(xiāng)土、與父老鄉(xiāng)親這樣一組父性概念系列的交流中使自己強健起來……這種尚父心理及其在藝術中的實踐,也許是改琴幾十年人生路上極為重要的精神力原之一?!?/font>

       張改琴擔任省書協主席迄今已10年,不僅自己的書法造變出新聲名遠播,而且為甘肅書法的發(fā)展和打造“敦煌風”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發(fā)起組織,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中國文聯、中國書協聯合舉辦的“首屆敦煌國際書法藝術節(jié)”獲得成功并產生了較大影響,就是眾所矚目的一個事實。張改琴這些年主要以行書而世,但自擔任中國書協楷書委員會副主任以來,受多方面的壓力,她又“重返藍橋”,為人表率,在小楷上狠下功夫。最讓人欽佩的是,她年逾花甲仍追求不懈,而且注意研究并借鑒年青人的一些新的用筆方法,不斷地造變創(chuàng)新,儼然已得可喜成果(見圖1),讀賞河北美術出版社去年6月推出的《當代中國楷書名家作品集?張改琴》即足可令人驚嘆。舉斯二例,其主帥作用已不言而喻。

       安文麗是一位“六零后”美女書家。她的書法始于歐陽詢、顏真卿等唐楷,到上世紀90年代,先后對《書譜》花過一段氣力,大篆籀文亦有所觸摸;接踵,便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北魏多種碑版、墓志的摩習上,在此修河筑堤建造碼頭,并以一種周俊杰先生所謂“新古典主義”面目的北碑圖式獲得成功,逐步形成了看似北碑但無以對號入座、體現著鐵石梅花般強硬骨力的安文麗式的“新北碑”書風(見圖2)。可以說,她的“新北碑”書風是她奏響成功大鼓的一把重錘。安文麗的成功,根本一點在于她對書法藝術的深刻理解,在于她對風格塑造上的一種覺悟,更在于她對自己現有狀態(tài)的清醒認識和對以后發(fā)展取向的聰明選擇。她的書法作品,大小有致的構形,渾勁有力的用筆,參差錯落的章法,尤其那北魏楷法中凸顯著富有生命力的、行書意趣的靈動線條,每每讓人受到一種發(fā)人肺腑乃至震懾魂魄的感動,難怪進入新世紀以來總是勾住評委深眸而頻頻亮相國展,乃至獲獎。安文麗去年擔任了慶陽市文聯副主席和市書協副主席,組織領導工作的重擔與書藝境界的進一步提升無疑是一把雙刃劍,好在她年富力強,成熟干練,淳樸穩(wěn)重,相信她足以游刃有余地處理好諸事。我們真誠地祝福她,能夠成為書法史上一位深留刻痕的女中才杰。

       其實,張改琴和安文麗所走之路,遠的不說,從現當代大家魏振皆、孫伯翔那里就可以找到先轍:出生于隴上的書法巨匠魏振皆,創(chuàng)造性地將魏碑與漢隸有效結合,化為中國書法史上獨有的“魏隸”和“魏行”;當代書法史無以繞過的津門孫伯翔,從《張猛龍碑》敲骨吸髓,造變出鏗鏘震世的“孫體猛龍”。如果仔細察析,可見,張改琴和安文麗所走之路,正與魏、孫二位大家相契一轍。這足以說明一個事實:北碑能化,旋然可出;當代人較之康有為等清代大家更為聰明杰出。

       甘肅女性書法走北碑之路者較多,但能像張改琴、安文麗那樣進入北碑而走出北碑、足以形成個性書風走向成功者卻不多見。癥結何在?一個“悟”字可概。此一點,當引起我們每個人的深思、總結和借鑒。

       (二)崇尚經典,初雕個性

       崇尚經典書風并努力達境見性的女書家,以“姊妹書家”燕子(李淑燕)、娟子(李淑娟)為代表;而賈得梅、劉淑梅、吳國湘、王小靜等亦不乏可圈可點之處。她們力追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或步二王,試改圣法;或執(zhí)米芾,再釀其風;或現王鐸,抒發(fā)激情,無不體現出她們執(zhí)著于書法藝術的生命活力。這些書家,命運把她們做了個大趨一致的安排:她們多是“六零后”和“七零后”一代,此可謂一個特殊現象,不免引人發(fā)思。

       燕子、娟子姊妹倆都是“七零后”,可謂近些年幾乎同時從隴上飛將出來并迅而奔上大原的兩匹黑馬。旭宇先生說,不得晉法,終歸俗書。斯言有見其偏,但對她們來說,姊妹倆正以二王為尚,兼涉米芾、王鐸等古賢大哲;而在書體風格的表達上,燕子以行草書尥俏,娟子則以行楷書兜風,只是各自的表現特點有所不同。藝術批評家朱中原先生評價說,她們具有聰慧、敏銳的藝術與情感悟性,除了在書齋中向古代先賢學習經典法書之外,還不斷地游歷、行走與奔波,在游歷中體驗生活的真與美,在奔波中感悟生活與生命的韌性,這是她們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法外積淀。燕子的行書基王糅米,用筆俊爽,情意濃濃,讀賞她的作品,總讓人品味其間,手不釋卷(見圖3);娟子的精致小楷,往往讓人產生似與不似之惑——她是在容谷納川,取天下之萬美雕造著自己的個性,她的書法已然擁有一副風采獨然的麗顏(見圖4)。目前,燕子娟子姊妹雙為中國書協會員,在其燕子娟子書法藝術工作室相互切磋,都在朝著各自的目標努力拼搏,發(fā)展勢頭看好,前途無量,相信她們一定會擁有一個更加燦爛的明天。

       與“文革”同生日的賈得梅供職于鎳都金昌市人大常委會。她在書道耕耘多年,常以精到的小楷和秀勁的行書展其風采。她的小楷書法,我們從甘肅省首屆臨帖展上的一幅《臨元倪墓志》獲得較深的印象;行書作品取法晉元,常以晉人生韻的趙孟頫一路頗見秀勁風格的作品亮相展賽,所以很多人知道,鎳都有一位女書家,名叫賈得梅。

       劉淑梅和吳國湘亦是“七零后”。

       劉淑梅是從著名的“狀元縣”會寧走出來的一位崇尚米芾進而上追王風的巾幗書家,楷書奠基,進步較快,上世紀90年代步入書壇,以米、王相糅的作品曾在多個展覽上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期又旋攻北碑,學習古人而不讓古人羈束,努力用傳統(tǒng)筆法表現現代精神內涵,并把作為女性的細膩、柔和與西北人性格豪放相融合(見圖5),2009年入展百年蘭大杯書法大賽、榮獲甘肅省第三屆張芝獎書法大賽二等獎即是其例。學書不易,達境更不易,但劉淑梅有悟性有靈性,正在朝著她自己確定的目標努力,且已然可見境界,大家看好于她,相信她很快會摘到一籃豐穎而鮮亮的堅實之果的。

       吳國湘生于永登,常用一手秀勁的鐘繇意味加王寵風貌的小楷表達著自己的書法理想。她由北碑入手,《臨張玄墓志》曾被評為甘肅省首屆臨帖展獲獎提名;旋踅楷范,由王寵而上習褚遂良,進而“吳國相”參拜“魏太傅”,在鐘繇門前花了很大功夫。她在書法路上的行走并不長,但憑著自己的聰慧和悟性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哲人曾說,人生難,難在不認識自己。但吳國湘闖過了此關。她揣摩經典,相摻互糅,表達己意,很快進入了角色,儼然已見風采。

       王小靜出生于仇池山下的西和縣,是近些年以行、楷為重的“六零后”書家。王小靜原來一直游藝文學田園,出版有《話說仇池》;踅入書道是她近年的選擇,自參加中國書協培訓中心研修班學習之后一發(fā)不可收,2009年夏天在省城蘭州成功舉辦個人書法展和研討會,產生了不小影響。王小靜的書法主以行草書,亦寫小楷,她從二王入手,獵及米芾、張瑞圖等先賢法度,初步形成了具有個性但仍在“毀我塑我”尋求變化的精神(見圖6)。王小靜現任隴南市文聯副主席,在書法之路上,想必擁有一個走向成功的美好前景。

      (三)汲古糅今,訴說胸臆

       所謂汲古糅今,是指書法基于傳統(tǒng)而又沾惹“今意”。此類書家以楊蕊榕、郭盾驊、席曉蕙、韋巍、郭云、焦芳為代表;尚有張海燕、孛惠蘭、楊家鳳、孫皓翔、李巖、張芳、“瘦金隸”楊淑惠、路愛萍等眾多書法人物。

       楊蕊榕和郭盾驊祖籍“九毛九”,皆是名響隴上的書壇巾幗。二位相同的特點,一是幾十年來大凡省內的書法展覽,多有她們的作品亮相;二是雖都主行書,但各有特點;三是皆在不斷變化,每每可見新貌,所以在甘肅書壇產生了一定的知名度。

       楊蕊榕出身書香門第,幼承庭訓,成為較早盤桓甘肅書壇的一位始終“在線”的女書家。上世紀70年代末書法復興時,方逾“而立”的她就十分活躍,因之較早加入中國書協,并任蘭州聚文社副社長和甘肅書畫藝術進修學院副院長, 2001年當選為甘肅省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她的書法主以行書,最早學習晉唐、宋元明清諸家法帖,原以顏書掠美,后沉上海周慧珺,受其影響極大,曾有“隴上周慧珺”之稱;后重新“回爐”,從歷史墨海中吮吸營養(yǎng),尤其從何紹基書風汲古糅今,實踐創(chuàng)新,努力塑造出屬于楊蕊榕自己的書法面目,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在省內外、國內外一系列書法展覽中頻頻亮相并受到好評。

       郭盾驊作為蘭州市人大常委會的一位女官,不僅擔任著甘肅省女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更是一個心游藝道,有內涵、有修養(yǎng)、有文化、有品位,珍重自己也珍重藝術的知名遐邇的女書家,曾應邀赴新加坡、日本舉辦書法展覽,與人合著的《行草解析》榮獲全國第七屆美術讀物黃河金牛獎二等獎。郭盾驊不善張揚而“色靜內厲”,從上世紀80年代行走書壇起,雖在做人處事上始終保持著一副文靜、謙和、不卑不亢的狀態(tài),但在書法上卻走著一條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的道路。她以行草主陣,構形、用筆總攜古哲今賢“吃拼盤”,且不斷創(chuàng)新,訴說己意,具有較多的寫意性與隨意性,以至將隸書的古雅與行草的流美巧妙糅合,雖不一定是哪家哪法,但往往讓人覺得二王、張旭、王鐸等古人法理乃至今人書法精神無所不在,全省首屆臨帖展上她那幅《臨王羲之十七帖》即可見證。郭盾驊十分注重審美的情愫抒發(fā)和藝術哲理的表達,她把長期的生活積累和豐富的情感融化在筆端宣紙,其表現形式和書寫素材又力求互映和諧,相得益彰,努力打造屬于自己的行草風格(見圖7),一步步朝著高境邁進。

       席曉蕙是鎳都金昌市的一位書家,從她入選甘肅省第三屆、第四屆中青展的作品來看,可見是個“專隸”享有者。席曉蕙的聰明之處在于能碑帖兼融,即在寫簡基礎上將漢碑隸意與之糅合,努力消除漢簡墨跡順勢而弧的習慣性筆勢,摻進蓄意澀筆,在提鋒灌注的同時吸收當下書法的某些審美意趣,努力表達出本然“敦煌風”的書法精神和自己的特點,成為河西走廊為數不多的“敦煌風主義”書家。席曉蕙展賽活動參加得不多,所處又遠離省會蘭州,所以書名不甚響亮。但她是有潛力的書家,憑著她目前的才能和水平,會成為一名書壇女將的。

       韋巍,這位出生于隴東慶陽的“八零后”,自幼承其家訓,在父親——北京大學首屆書法研究生韋國棟先生的影響和指導下,過早地操錐弄墨;后畢業(yè)于四川中國書法藝術學院,曾聆姜澄清、何應輝、洪厚甜先生教誨,書藝大進,從而成長為一名頗為出色的書壇新秀。韋巍的書法似乎與她本人判然若二:人很年青,書法卻透著一股老辣氣息,無論小篆還是隸書,都可謂格調逼肖而線條見異,字里行間洋溢著一股時代氣息和審美趣味(見圖8)。作品曾入第三屆、第四屆全國婦女書法展以及甘肅省青年書法家提名展等多項展覽;2005年創(chuàng)辦韋巍書法工作室,致力于書法創(chuàng)作教育和交流,在甘肅省第三屆少兒書法大賽中,她推薦六名學生的作品全部入選,其中一人榮獲三等獎。韋巍已然青出于藍勝于藍,依她目前的發(fā)展勢頭,將是甘肅書壇乃至中國書壇一位讓歷史無法淘汰的書法家。

       “七零后”的郭云出生于甘肅寧縣,現任慶陽市文聯副主席。郭云進入書道時間不長,亦走過一段常人習書的路子,曾就讀于中國書法院研究生課程班,得一些當代名家的指導和傳授,由斯靈性大啟,以一種頗帶“流行書風”意味的樣式橫沖直撞地走進書法殿堂(見圖9),作品先后入選中國西部書法展、首屆全國冊頁展、中國書法院“九朵金花”書法作品聯展等,一躍成為中國書協一員。但她似已感覺到自己的不足開始“回爐”,從經典碑帖吸收營養(yǎng),倘若堅持下去,就沒有不能成功的理由。書法作為藝術,盡管現代審美意識有其世界性,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已然形成的傳統(tǒng)審美觀念有著頑強的生命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說法有一定道理,卻不能以一概百。

       焦芳是甘肅與四川接壤的隴南“七零后”,她的書法并無多少可循根基,也不像很多人自我標榜的那樣曾“遍臨碑帖”,她只是靠著自己過人的聰慧和膽量踅入書法之路。她曾赴北京在王鏞的書法班參加過培訓,深受王鏞風格的洗禮和影響,所以秉承鏞風而單刀直入地恣情肆意于宣紙墨塘,曾以一幅大字行草書作品《海風》入選全國中青展,并迅而成為中國書協會員,一時傳為佳談。此后,焦芳復又進京修造學業(yè),各種原因吧,書法卻沒了聲影。人們由斯得出一個看法:入選國展存在著偶然性,書法水平高低,不能以國展論英雄。但平心而論,焦芳于書法還是有“感覺”的,我們也不能以她暫時“潛隱”論成敗。愿她盡快現跡書壇,給大家一個漂亮的回答。

     (四)守住傳統(tǒng),古樹開花

       “任憑風浪起,穩(wěn)坐釣魚船”;“咬定青山不放松”,守住傳統(tǒng)寫大風,可以說是當代甘肅很多女性書家的寫照。此類書家,如范恂、汪曉萍、朱軍以及王曉黎、李璧、閻秀華、袁嵩梅、蘇輝、姚曉麗、魏西寧、劉彥峰、王朝霞等眾多女性。她們長期游藝書壇,操刀不輟,已然取得較大成績,故不妨一述。下面,我們隨意揀幾個人物作一簡要分析。

       范恂出身于舊時的官宦書香門第,至今已是年逾古稀的老人,是甘肅一位資深書家。作為曾任清廷工部主事與民國甘肅省臨時參議會副議長,被張大千稱為“尊師”和“禹丈”,書名播京隴、墨跡傳北國的隴上名流范振緒(1872~1960)的小女,她從小受其父親的指點習書摩帖,在《瑯琊臺》和《嶧山》上花了很大功夫,且不受時風左右,苦心孤詣地專注于小篆,其作品的構形、用筆和章法,不求其變,但求其工,始終保持著科舉時代的那種書法矜式,有累文人之態(tài),不失將門風范。范恂是書法復興以來甘肅第一個女性的專門藝術組織——巾幗書畫學會會長,曾做過很多有益藝術、有益社會的事情,因此一直享譽隴上,頗得世人尊敬和賞贊。

       汪曉萍現任甘肅省女書法家協會主席,是一位出道較早、涅而不緇、和藹可敬的書家。她從小就在家鄉(xiāng)西安碑林“捉迷藏”,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甘肅,在省政協做政務秘書期間,有幸結識了丁希農、裴慎、張邦彥、甄載明等書法前輩,在他們的指點下,系統(tǒng)扎實地臨帖習書,日見長進,正如《禮記》所說,不斷地“學,然后知不足”,不僅認認真真完成了從寫字到書法的升華,而且成為一個從骨子里被文化了的書家。汪曉萍諳悉書法傳統(tǒng)及其審美,她長于隸書,追求兼糅并蓄,重塑隸風,作品不難見《張遷》的方峻雄樸,可體味《華山》的清勁秀偉,還透出些許《封龍山》的舒張動感,以秀造風,剛柔兼濟,是成其構,并成為她名知隴上的突出特點(見圖10)。

       朱軍是向來真誠持守的女性書家之一。她原在甘肅省人大機關工作,1998年曾榮獲甘肅省第三屆中青年書法展覽一等獎,省女書法家協會成立時當選為副主席。朱軍不是當下那種“聰明至極”的書家,她平時少言寡語,于書法一貫默默奉行著“經典主義”,以小楷為主打,兼之于小行書,很少旁涉其他書體。她曾在《樂毅論》和“玉版十三行”上花過不少功夫,也對趙孟頫小楷有所青睞,結構上多取王獻之書風的那種窈窕淑女之態(tài);風格塑造上,在追求工穩(wěn)勁秀的同時亦吸收一些時代意味,力求表現與經典法帖有所區(qū)別的書法精神,作品嚴整精謹,一絲不茍,于細微處見其變,并以其女性天生特有的細膩和真誠努力塑造自我面貌,從而成為一位知名的書壇巾幗。

       三、甘肅女性書法把脈之檢討

       甘肅女性書法的發(fā)展,從上述情況可得出一個可喜結論。按照科學發(fā)展觀為之把脈,試作深刻思考和理性分析,顯然與河南、江蘇等發(fā)達省市相比有較大的差距,在西北地區(qū)也還不夠強盛;女性書法的發(fā)展,從地域、水平乃至書家們的書藝思想、審美觀念等方面也極不平衡;全省書法界、學術理論界、文化藝術界以及各級政府也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高度關注,因之依然存在著一些不足和問題。對此,筆者有一些拙見,提出來供廣大同仁參考。

       第一,女性書法需要建立一個良好的發(fā)展平臺。不是說女性書法以前就沒有平臺,而是說,女性書法在多數情況下是各自為政,自由發(fā)展,缺乏凝聚力;省女書協雖已成立八九年,但鑒于經費等原因,在組織活動、展示交流等方面明顯不足,自身作用沒能得到有效發(fā)揮,除了依附于省書協舉辦過幾次女書家作品展覽外,幾乎沒有憑著自身力量開展一些大的活動,所以說,屬于省女書協自身發(fā)展的平臺尚未真正建立起來。要解決這一問題,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省女書協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體同仁的共同努力和相互協作。筆者以為,廣大女性書家必須團結起來,凝聚在一起,圍繞發(fā)展才是硬道理這一共同目標,用實際行動改變目前的被動現狀。協會協會,就是要相互協作,依靠大家的力量共謀發(fā)展。只有這樣,甘肅女性書法才能出現一個更好的發(fā)展局面。

       第二,女性書法發(fā)展需要理論的學習和指導。旭宇先生關于“今楷”概念的提出,無疑是一個理論先行的舉動。我們講理論指導,并非要像“今楷”那樣理論先行,而是必須正視書法理論,廣泛開展書法審美、書法鑒賞、書法批評、書法歷史、書法發(fā)展等研究以及學術交流活動,讓大家從思想觀念上產生一個新的飛躍。從目前狀況看,甘肅的女性書家普遍對書學理論重視不夠,研究甚少,據了解,很多人從書多年,但不大讀書,甚至連一份專業(yè)性的書法報紙、期刊都未訂閱,更何談理論研究;她們只知道躲在書齋里臨帖摩碑,玩弄筆墨,信息不得,趨向不悉,目標不明,這是目前存在的一個十分突出的現象。對書法的認識,很多人依然耿耿于“把字寫好”,對于時代的新的藝術觀念、書法審美之類的問題,似乎覺得與己無關,所以極少給予關注。事實上,書法藝術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到當代已然成為一種純藝術的形式,書法審美已發(fā)生了根深蒂固的變化,決不能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再不能因循守舊地徘徊在過去的“寫字”狀態(tài),必須把握時代脈搏,從陳舊固有的觀念中解放、掙脫出來,正視現實,觀照全國,關注時風,研究未來,從理論上改變觀念,提高認識,用理論指導實踐,實現突破,否則,只顧拉車不看道路,永遠逃不出自設藩籬。

       第三,女性書法的發(fā)展需要媒體宣傳和輿論支持。在當下社會現實中,媒體的宣傳、輿論的影響作用勝過任何時代,報紙、期刊、畫冊、書籍、廣播、電視、網絡、博客以至手機、電話、DVD等眾多傳媒的作用極大(事實上,政府官員更是一種輿論傳媒),這已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對此決不可小覷。我們說女性書法的發(fā)展需要媒體輿論的支持,不是要讓媒體主動地來作被動宣傳造輿論,而是要從主觀上變被動為主動,相互支持,彼此互動,把已有的藝術成果、研究成果宣傳開去,讓世人知悉。換個角度說,通過媒體可以互通有無,了解外界信息,掌握審美動態(tài),調整藝術思路,努力實踐創(chuàng)新,不斷向新的境界和高度看齊,長此堅持下去,就能使甘肅的女性書法健康蓬勃地繁榮發(fā)展,產生燦爛輝煌的局面,攀登新的藝術高峰。

       總而言之,甘肅女性書法的發(fā)展狀況和勢頭是好的,也是很有希望的,只要廣大書家團結起來,立足甘肅,放眼全國,共同努力,堅持奮搏,就一定會改變現狀,迎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2010年2月17日凌晨稿于半翰齋燈下

 

       作者簡介:秋子,原名申曉君,別署大申、半翰齋主、了齋長者等,1954年生,老陜。本科。有度軍旅19秋?,F為《文化博覽》雜志社總編輯、編審。
       秋子多才多藝,主要長于書法、篆刻及其史論研究,對文學、音樂、裝幀藝術等頗有興趣。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網理事,甘肅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甘肅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省作家協會會員,省楹聯家學會會員,蘭山印社副秘書長、香港書畫筆藝會特邀甘肅地區(qū)理事等。被譽為“當代書壇理論與創(chuàng)作雙槳并蕩的學者型書法篆刻家之一”。
    秋子出身于陜西關中一書香門第。書法幼承庭訓。主以篆、草,篆啟石鼓、吳俊卿,草融章、今且淬《書譜》和于右任;亦隸、行、楷,隸取漢碑與牘簡,行主黃蔡追王顏,楷書融敦煌寫經并多糅而出。作品雄強峻邁,雅逸多變,時出新趣。篆刻入秦出漢,得法明清,尤精鐵線,風格不拘,各具特色。曾五次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覽或聯展。作品先后入展中國書協和甘肅省書協舉辦的諸項書法展、篆刻展,全國青年書法家作品展,中國書法藝術赴法國巴黎展、日本展、韓國展、新加坡展、香港展、多次全國書法名家作品邀請展,第一屆全國風景名勝楹聯大展,中國美協主辦的亞亨杯全國書畫大展(獲金獎),第二屆中國(天津)書法藝術節(jié)展,首屆敦煌國際書法藝術大展(獲獎)、中國書畫藝術博覽會,國際書法篆刻藝術博覽會,首屆國際肖形印大展,中日印社作品交流展,第二屆世界華人藝術大展等百余個重要展賽,獲獎、發(fā)表、被藏、勒石甚多,墨跡流見各地及日本、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朝鮮、加拿大、法國和港、臺、澳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并受邀講學,擔任過數十個展賽的評委和編委。
       秋子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國上古書法史》(獲首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獎提名和甘肅省社科成果二等獎)、《敦煌風漫話》、《紅樓夢人物關系一覽》、《敦煌風中青年書法家精品庫·秋子作品》、《秋子書印作品集》、《現行規(guī)范漢字四體書法》、《人生絲語鋼筆字帖》等,主編過6卷本《墨苑叢書》、10卷本《敦煌風中青年書法家精品庫》、10卷本《西北軍旅作家文選》、5卷本《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萃》(任編委)及策劃、設計與出版等;發(fā)表理論文章90多篇;另有近二百篇散文、小說、詩歌、序跋、雜文、楹聯等文學作品及評論、新聞、通訊等見諸書報刊。業(yè)績及傳略、作品載入《世界名人錄》 《世界藝術家名人錄》《甘肅當代文藝五十年》等數十部典籍, 曾榮獲“敦煌(全國)書法百家”和“中華藝苑名家”稱號,曾兩度應邀分赴美國、港澳等地進行交流訪問,報日人民、中央電視臺、光明日報、書法導報、《中國書法》月刊、書法報、中國書畫報等百多家媒體做過介紹報道。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多伦县| 栾川县| 安平县| 米脂县| 道孚县| 东兴市| 宁城县| 武宁县| 吕梁市| 信阳市| 涞源县| 连云港市| 板桥市| 房产| 富蕴县| 阿拉善左旗| 津市市| 石河子市| 绥芬河市| 沽源县| 那坡县| 彭州市| 江北区| 井研县| 蕉岭县| 娄底市| 万安县| 顺义区| 清涧县| 栖霞市| 肥西县| 松溪县| 扎兰屯市| 芮城县| 来宾市| 龙江县| 金昌市| 雷州市| 蒙阴县| 高陵县| 襄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