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春,女,中國書協會員,陜西省文史館研究員,陜西省書協副主席,陜西省青年書協副主席,延安魯藝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書法里的酒香
張紅春
劉熙載說:“詩善醉”?!熬G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送劉十九》)淡淡的悠閑、淡淡的寂寞、淡淡的詩意、淡淡的酒香。李白《贈懷素草書歌》:“吾師醉后依繩床,須臾掃盡數千張,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起來向壁不停手,一行數字大如斗,恍恍如聞鬼神驚,時時只見龍蛇走。” 癲狂醉態、酒香四溢;在“花間一壺酒”的《月下獨酌》中,貌似放浪不羈的醉意闌珊中有著詩人無盡的孤獨和寂寞。每讀這首詩,我都會淚眼朦朧,不知為什么。
酒香,與道適往,著手成春。
中國文人向來將酒與詩文書畫泡在一起,使詩文書畫呈現一種醉態。但此醉不在酒。
尼采說:藝術世界的構成由于兩種,一是“夢”,一是“醉”。醉的世界有無比的豪情,使我們體驗到生命中最深的矛盾和廣大的復雜的糾紛。司空圖在形容這種壯碩的藝術精神時說:“返虛為渾,積健為雄。”“是有真宰,與之浮沉?!薄巴掏麓蠡?,由道返氣。”“與道適往,著手成春。”“行神如空,行氣如虹。”在酒香的陶曛中我們脫開蹇蹶,離塵忘機,在自我的藝術天地里翱翔。清畫家沈灝說:“騞然鼓毫,瞪目失綃,巖酣瀑呼,或臞或都,一墨大千,一點塵劫,是心所現,是佛所說?!币苑鹩鲿鳟嬑覀兺X得有些“隔”,有些茫然,在這段話里卻瞥見了禪、藝相通的玄機,一點真心即是禪,一點頓悟即是佛,真心、頓悟就是佛,就是藝。醉意只在脫卻塵網,癡心只在阻隔妄想,在濃濃的醉意中完成心性的突破和超越,在醉意的縱肆狂逸中釋放天真爛漫。
李白斗酒詩百篇,婦孺皆知,其手札《上陽臺帖》一如酒后放歌如其詩般高視闊步,物我兩忘,自然無羈。一種沉雄清壯、自然放達的氣度展現在每一點墨跡和線條之中。張旭醉后以頭揾水墨中而書,滿壁龍蛇。懷素有詩言己之書:“醉來信手兩三行,醒來卻書書不得?!?“顛張醉素”以酒神似的浪漫主義的狂草抒寫出的盛唐氣象在中國書法史上彪炳千秋。張旭《古詩四貼》是奇幻百出而不逾規矩的神逸之作,醉而不失其志。懷素《苦筍帖》中一筆數字,氣貫通篇,筆勢連綿回繞,運筆圓轉飛動,在法度具備又出神入化的寫意中使淋漓酣暢的激情、高古超邁的凝重相得益彰。在他們煊赫一代的醉意酒香里積淀著“皓首窮草隸”和禿筆成冢的基礎功力,才會有“有時興酣發神機,抽毫點墨縱橫飛。風聲吼烈隨手起,龍蛇迸落空壁飛”(唐?魯收詩句)的灑脫無羈。沒有酒不成李白,沒有酒似乎也沒有了張旭懷素。
八大之書之畫也在酒香中狂舞醉癡。他筆下翻著白眼的雞鴨魚鳥有一種無言的蒼涼蕭索的氣氛彌漫在畫中,就如他灰色的人生際遇,也是他“有時對客發癡顛,佯狂索酒呼青天”的寫照。
在米芾、傅山的書作中也飄溢著濃濃的酒香:
米芾《珊瑚帖》:此帖在米芾作品中出色醒目。常言道:字如其人。觀米芾《珊瑚帖》就像見到米芾自信超逸的表情和爛漫不羈的人。書體瘦硬入神,墨彩璀璨,章法奇絕,興至處不拘成法,顯示出米芾純熟的技巧、“刷字” 的風神和顛狂醉態。
傅山一生歷經明清兩代,是明朝貴公子,入清真遺老。醫術、詩文、金石書畫兼擅,才氣橫溢,疏狂孤傲,特立不群。明亡后以“朱衣道人”的方式與清政權強烈對抗,寧守清貧悲涼而不在清朝為官,家居以醫為生。性情剛烈,有著真文人的精神氣格和凜凜風骨。他的行草書線條綺韻連綿、結字俯仰欹側、氣勢磅礴,溢出紙外的獵獵雄風撲面而來,訴說著傅青主一生的蒼涼和悲憤。對書法“寧拙勿巧,寧丑勿媚,寧支離勿輕滑,寧直率勿安排”的藝術見地也是他一生人格真實的寫照。在他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到他以情運筆、情與興會,隨意而作任意而至,輕松裕如、生氣郁勃,險夷交輝,似醉非醉、酒香四溢、變化莫測出人意料的精彩呈現。
中國藝術充滿了醉意,并在這醉意陶然中起舞,黃山谷的話揭示了這酒、這醉的真意:“……余不飲酒忽十五年,雖欲善其事而器不利,行筆處時時蹇蹶,計遂不得復如醉時書也?!鄙钤趬m世中,會有時事的牽拌,欲望的捆綁、理智的包圍、成法的圍囿,我們不自覺地便走上了套路,進入成規,所以我們需要的不是酒,是醉,是這濃郁的酒香。這醉與藝術心靈所需的精神的淡泊并不矛盾。淡泊逸遠和沖和閑靜是藝術人格的心襟氣象,而酒和醉正是引導人們進入“自遠”境地的媒介,如陶潛詩:“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由“心遠”而近“真意”,進入廣大深邃而充實的“勝地”。(晉王薈說:“酒正引人著勝地”。)
中國書法里的所謂酒香,是藝術家由人生情感和色彩的濃烈所溢之香,和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平淡自然并不矛盾。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沒有之前的絢爛,平淡會流于寡淡,如簡約之于簡單一般,其區別在于“味”的蘊涵。書者用沉著痛快、雄強恣肆、蒼老雄渾、收放自如、巨細放縱的筆勢狂筆縱墨,心手兩忘,跌宕淋漓,打通物我關隘,抒發作者對天地萬物、人生悲歡的感悟和經驗,達到一種精神的沉醉和意境的超越,在走筆灑墨中給人們的視覺嗅覺帶來一種沖擊,并在沖擊過后深入回味。
張紅春的書法
賈平凹
第一次在展覽廳看到張紅春的書法,確實有一種驚艷的感覺,那么多男性的作品掛在那里,它顯得格外的秀美、溫潤,又安靜自在。后來認識了她,她送我一小塊,寫在絹上的,是李漁的閑情偶語。單從材料和書錄的內容,就知道她的心性和審美趨向了,而且字寫得相當好,活活的要動起來的樣子。這篇字我用框子裝起來,置在了臥室。如果說放在枕邊和馬桶邊的書是喜歡讀的書,那置于臥室的書法是愉悅心的書法。而當今書壇,許多用高價買來的作品,要么暴躁,要么草莽,要么一副裝癡充傻的樣子,都是難以置于廳堂,更不宜于進臥室的。
我不僅一次地在公共場合中說:張紅春的筆感非常好,把她的作品放在古人的一些書法作品中可以亂真。我這說法得到普遍認同,認同了有人卻說那畢竟沒了自己的面目呀。這話聽起來有道理,其實也沒道理。美人和美人大致是一樣的,只有丑才是各有各的丑,試想一想,現在還有幾人寫字能達到與古人亂真呢?古人的字之所以寫得好,除了才份,重要的一條是心境好,如今人境逼仄,人境逼仄只可能使極少的人從此心境浩淼,精神與天地往來,而更多的人以書法為職業,為生計,就要去急功近利,沒有了安忍不動、靜慮深密的心,即就臨帖習碑,是得不了古人之神也得不了古人之形的。入堂走不了大門,才走后門、側門,甚或翻窗鉆洞。張紅春酷愛書法,童子功練得一支筆似乎是從身上長出來的,不富豪日子但還滋潤,性情安靜又多思善慮,還有,她長期生活在外縣,沒有過多地染上圈子里的習氣,這都是她的書法顯得純凈的原因。當然,對于張紅春來說,她是有豪華志向的,她要繼續發展,能寫出自己的風格是最好的,這就像戲曲中的流別傳人,傳得酷似已經了不得,但張火丁既是程派傳人,又是獨立的大藝術家。就在最近,張紅春又創作了一大批作品,已經明顯地看出,她有了明顯的變化,寫得放松灑脫,而或多或少又受到一些時風的影響。我雖也喜歡書法,但我是書壇之外的人,自以為看字的水平比自己寫字的水平高,我倒耽心張紅春出現傍徨。書法是書法者的神化,松就是松,竹就是竹,松籽是長不出竹的,如果張紅春也把字寫得張揚,或者故意要怎樣怎樣,她的字就缺少了沉著的韌勁。時下許多寫字人都熱衷于設計作品,在很大的紙面上畫出格兒放大古人的信札,使人看著不舒服。古人講: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宗白華也講:熊的壯美是捕食捕出來的,馬的健美是奔跑出來的。我當年學寫散文,把《古文觀止》上的那些寫抒情散文的作家敬佩得不得了。以為人家肯定都在寫抒情散文,結果把他們每個人的文集拿來讀,才發現文集中百分之九十是談天說地的文章,是奏章、墓志銘、序跋之類,抒情散文也就那么七八篇,他們抒情散文是有感而發,是厚積薄發。若論書法家,我好愛的一位就是翁同龢,我從臺灣讓人復印過一冊他的信札。讀過之后,我才明白書法首先是實用的,在實用的書寫中隨著當時的生命情緒而表現出了書法的藝術。
我不是書法評論家,我只是以我的偏愛,說說我的一些感覺,因為太喜歡張紅春的書法,就盼望她發展得更好。蘇東坡不是司馬遷,李清照也不是蘇東坡。說真的,我讀《西京雜記》,讀到:”樂游苑自生玫瑰樹,樹下多苜蓿。風在其間,常蕭蕭然。日照其花,有光采,故名苜蓿為懷風。”我就想到張紅春的書法。當讀到《詩經》:“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蔽揖陀窒氲搅藦埣t春的書法。
藝術的依歸
熊召政
那一年,受陳忠實先生的邀請,我到西安參加首屆中國文人書畫展的開幕式。欣賞眾多的文藝名家的書畫作品,實乃是賞心樂事。那一次參展的作品很多,亮寶樓內的幾個展廳,都是琳瑯滿目。記不得是在哪一個展廳了,一件橫幅的書法作品吸引了我。寫的是王維的五言律詩《渭川田家》,章法閑雅,每一個字都是活的。乍一看上去,還以為是宋明時期的古人之作。細看落款,有“張紅春”三字,不免狐疑,難道是個女的?忠實先生在一旁說:“是陜北的一個小女子?!辈坏桥?,而且還是陜北的,這就引起我的好奇了。我問她在不在現場。忠實說不在,如果想見她,可以讓她趕過來。
第二天,張紅春真的就從延安坐車趕到了亮寶樓??此L得清清秀秀,說起話來還有點靦腆。不免又生狐疑,陜北那黃土高坡上,怎么會養育出這么個溫婉的女子呢?更有一種奇處,這個溫婉的女子,字里行間怎么會透出那么濃郁的士大夫氣呢?交談中,才知道她的專業是從事財經工作。財經與藝術,是兩股道上的車。她的書法,純粹是業余的愛好。這就讓我明白了一些事情,她身處僻地,又不在文人圈子里頭,因此心里頭靜得下來,也避免接受許多污染。
從此,便和張紅春有了一些交往,幾年時間里,得知她從延安調到了西安,又當選為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但偶爾在西安見她一面,仍覺得她靜心如昔。她的調動只是工作,心并沒有調動。不必問她喜歡延安還是喜歡西安這樣的大問題。對于她來說,從彼處遷居到此處,只是從一幅字走到另一幅字,內容有了變化,但線條和結構還是屬于她的。
張紅春曾寄給我一本她的著作《語言的閣樓》,薄薄的的一本,既有她的書法,也有她的散文和詩。這才知道,原來這小女子不只是借助書法的線條練習逸志,她還能夠從文字的感悟中陶冶情操。我認為這應是書法的正途,若一個書家,總是在抄寫唐詩宋詞,而不能自抒胸臆創造一些快意文字,則這書家豈不成了字匠。明代有一種官職,叫中書舍人,就是專門抄寫詔告宣諭等文件的,他們的本錢就是會寫字。但世人從不稱他們為書法家,因為他們不能做到我筆寫我心。
張紅春從嚴要求自己,不但寫了許多文章,亦讀了不少著作。所以,當她將近作《手札——生命的留言》這本書的手稿傳給我的時候,我并不感到驚訝。因為我對她已有了較深的了解。她并不因為她的書法得到同道普遍贊揚而沾沾自喜,她還是愿意盡可能地做一點學問,探求書法的意蘊。
應該說,從手札入手來尋找中國書法的真諦,這個路徑是正確的。書法中最率意的文字,莫過于手札。于此可窺見中國文人的性靈、才氣、風度及修養。張紅春分門別類,擇其古代手札之杰出者,閱雅闡幽,于散淡處見品味,于細微處見精神。對于研習書法文字的愛好者來講,此一工作善莫大焉。
關于《手札——生命的留言》這本書的旨趣,不容我贅言,讀者自可品藻。我所要說的是,正確的悟道方法,首先是敬畏古人,繼而轉益多師,最終拓出自己的一方天地。這是藝術的依歸,亦是生命的依歸。
張紅春書法的魅力
周俊杰
將張紅春書法作品的圖片和她的藝術簡歷,逐一看過,確實讓我吃了一驚。如此具有嫻熟的技術和品格,如此具有高雅邁俗的書法格調,如此具有風流倜儻的雅士情懷的書法作品,竟然出自一位長期在財政系統工作且又生活在陜北高原上的女書家之手,不能不讓人感到詫異。詫異之余,在對她的學書歷程和作品進行了一番仔細的觀察之后,我的感覺,即使置諸全國視野之內,張紅春的作品非但在女性書家中堪稱一流,躋身于那些書壇名家之中也毫不遜色,而且在整個書壇,她也不讓須眉,是屬于那些既具有才情又兼具功力且非常有前途的“少數派”書法家之類。
在當代書法界,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丑怪惡札”與藝術之“丑”的分辨,比如以破壞書法法度為指向的民族虛無主義與在經歷了技術打磨以后“無法而法”的自由境界的分野,民間書法中“稚拙美”的雅化、提升、借鑒與粗野、粗糙和“亂力怪神”的區別等等。這些問題始終在困擾著當代書壇。就創作主體個人來說,需要的則是理性的判斷與謹慎的選擇。選擇對于多元文化多元書風共存的當代,尤其對年青作者則顯得更為重要。張紅春的選擇顯然是理性的,也是適合的。她在各種審美取向中選擇了“二王”一路,這在中國書法譜系中屬“大路”,是正局。作為一位青年女子,她沒有趕時髦地去尋找“迥異的風景”,而是老老實實地在古代經典中追尋自己的藝術語言。看得出王羲之、米芾、王鐸、于右任,甚至當代的孫曉云,她都心儀過,追摹過,然而,又都在努力地超越著。從這個意義上講,也許正是他們陜西這波年青人所謂的“智性”吧。看得出,這是一位在書法上頗有靈性的女子,她用筆的輕靈和心境的悠雅閑適,相視莫逆,一種秀外慧中的書卷氣息拂面而來。作為一個書家,在情感指向上,她難以忘懷那種曾籠罩過往悠長歲月的濃郁的舊日文化氛圍,因此,她的作品具有了文化傳統韌性的延續和無所不在的表現支撐著她抵達純美的詩意信念。應該說,這是一種“清風弄水月銜山”似的詩意境界。她想通過這種表達,營造一種讓“游客”不忍告別的一處風景。就這個意義,張紅春的這種選擇無疑是高雅的,富于想像力的。她將對人生,對生活的交映參證,融會貫通,她把對書法,對文學的感悟詮釋,超越晤對,都統攝、貫穿、浸潤在心靈充分舒展的境界之中,便為自己那份高貴的精神理念尋找到一個堅實可靠的依托。這是一種遠離都市喧嘩與騷動的寧靜自足,也是一種與存在的短促和微妙相抗衡的至大至剛的人性力量??梢哉f,是這種力量的支持,使她以一種翹望的姿態,漸次完成對目標的迫近或者抵達。
以上是從宏觀的方面說,如果具體到張紅春書法的某些篇章與細節,她的作品的魅力同樣也是感人的。張紅春既便選擇了柔美一路的小字行書,也遠非時下小品習見的細膩甜熟之作,單純并不單薄,明凈絕非清淺,骨子里有一種渾然大氣在。藝術的純粹性拒絕一切多余、蕪雜和不和諧的東西。張紅春對信札一類自由書寫的書法更為情有獨鐘,寫來也顯得得心應手,瀟灑活脫,爽利明快。張紅春行草凌厲爽捷,結字婀娜多姿,騰挪互讓,分寸把握得恰到好處。由于對王鐸漲墨的參悟,對黃賓虹繪畫中淡墨使用的會心,她的許多作品都墨彩盎然,耐人品味。也許是出于女性特有的直覺思維的敏感,張紅春對不同文詞內容,對不同紙張的駕馭,都能做到得心應手,并在不同的心境中,寫出各不相同的藝術感覺,或爛漫,或安靜,或華滋,或清麗,這對一個青年女書家來說,誠為不易。以她所書《秋水軒尺牘三則》為例,她深得宋元信札看似不經意卻很費經營的妙處,寫來輕靈自如,干凈利落,且隨著節秦的起伏漲落,開合有度,酣暢淋漓,毫無拘束之感,優悠而不失法度。
張紅春的書法正在由對技術的關注進入到超越技術邁向心性自由的過程之中,她其實已完成了她書法的“塑型”階段,如果用學習心理學的原理說,年輕的她已走進了她的“青藏高原”,接下來的事就是再要有一個突擊沖鋒的過程,因為前邊是座“一覽眾山小”的高峰。對于張紅春來說,這或許更有檢驗腳力的魅力。
心 語
張紅春
每一個清晨,無論是一夜無眠或是從夢里醒來,睜開眼睛,看著白凈的天花板,靜靜地躺著,都會固執地祈禱。 從心底感恩,感謝上帝!讓我今生與書法結緣。對書法,像是面對愛了一生也愛不夠的戀人,充滿崇敬與留戀,無論來世是否能夠再次牽手,只今生,在熙熙攘攘繁華紛擾的世間能有如此魂牽夢繞的一世情緣,享受如此華美沉醉又寂寞的潺潺愛意,也足矣!像我在三月春來桃花滿山時,用潔白的宣紙和健勁順滑的狼毫揮灑的詩篇,便是在堆雪煮壺的冬季,和著橘紅色的燈燭,捧出來做一碟下酒菜,也會香透我來生的小路。 我雙手合十,滿含熱淚,在朝陽即將升起的時候,默默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