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親密的親子關系,也需要界限感
孩子偷拿家里的錢,父母會怎么樣?
大多數人的反應可能是批評教育一番,再不濟,就狠揍一頓。
然而有這樣一位媽媽,在被兒子偷拿了16萬之后選擇了報警,并且表示絕不姑息,要求警察以盜竊罪追責。要知道,按照法律規定,偷拿自己家或者近親的財物,一般是可以不按犯罪處理的。
最近,警方終于將躲在外地的兒子抓獲歸案了。這件事也一度上了熱搜。
有網友覺得這位媽媽太較真了,干嘛上綱上線,非讓孩子留下一個犯罪的烙印呢?
也有網友贊同她的做法,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不管怎么說,偷就是不對。
說來說去,討論的焦點無非是:「孩子用父母的錢是否天經地義。」
雖然我們無從得知孩子被抓后的心情,但是經此一事,他應該懂得了:「不管做什么,都要為自己行為負責的事實。」
界限感,讓人清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不能;而界限感的缺失,也是責任感流失的開始。
前段時間,湖南省12歲弒母的男孩,曾說過一句讓世人震驚的話:「我殺的又不是別人,我殺的是我媽」。說完毫無悔意,也不覺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錯。
有人說,中國式育兒最大的問題,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們大多將對方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覺得可以隨意對待。理由很充足,因為他是「我的」孩子,又或者她是「我的」媽媽。
「我的」兩個字,就宣示了主權。
自我意識的模糊,會讓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界限感,導致沖突不斷。小到爭執吵鬧,大到心生怨恨。
遺憾的是,許多父母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控制欲,是親子矛盾的源頭
《少年說》中初一女生徐嘉唯對媽媽的喊話,引起了許多孩子的共鳴。
她說自己的媽媽特別有條理,有條理到什么程度呢?
她拿出了一張暑假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記錄的是媽媽對女兒每一天的規劃,細致到了幾點吃飯、睡覺、寫作業、玩游戲等等。
除此之外,一些生活上的其他細節也會有相應的規定。比如,早起要喝一杯溫水,不可以翹腿、抖腿,等等。
這讓女兒覺得非常壓抑。所以她請求媽媽,不要再對她做這樣細致的規劃了,希望能有一些自己的空間。
然而媽媽卻堅定地認為,所有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女兒好。
她說:「每一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些彎路,所以會把自己的經驗教訓提前告訴他們。即使自己說的不是百分百正確,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確的,所以女兒一定要聽。」
臺上的女孩雖然一直勉強微笑著,但在這一刻,卻也難掩眼中的失望和落寞。
說到底,媽媽已經為女兒定制好了一切。她要的只是女兒按照自己的規劃,一步步變成她心中期盼的樣子,然后過上她認為的幸福生活。
只是,這種忽略孩子感受、事無巨細的過度參與,不僅無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也未必會讓孩子領情。
最初,孩子妥協是因為他們的自我意識還不夠清晰。等他們開始覺醒,想要捍衛自己的領地時,沖突就會在所難免。
張愛玲曾說:「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個人都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怎能長大呢。」
以愛之名的控制欲,只會讓親子關系越來越糟糕。
沒有底線的付出,是自私的催化劑
有的孩子,會屈服在父母的要求之下,即使面對他們不喜歡的事情,也很難說出「不」字;而有的孩子,在習慣了被滿足之后,可能會變得越來越自私。
據相關調查報告顯示:超過82%的中國家長已經做好為孩子的成功作出「犧牲」的準備;而超過1/3的中國父母幾乎完全喪失了個人時間。
但就是這樣沒有底線的付出,為孩子埋下了自私的種子。
前段時間熱播的《都挺好》,老二蘇明成從小到大都生活在母親的溺愛中,幾乎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小時候家里過得緊巴巴,但他一說想去旅游,母親二話不說就滿足了他。
在他看來,不管自己做什么決定,家人都必須無條件支持,否則就是不信任他,就不是真愛。
所以,工作后還依賴于父母微薄的退休金。腦子一熱就想投資,最后不僅丟了工作,還丟了婚姻。
《過猶不及》一書中提到:
「當一個人超過界限,想要控制對方的感情、態度、行為、選擇、價值觀時,問題就產生了。因為想要控制這些東西,就是侵犯別人的界限,最后也一定會失敗。」
蘇明成不明白這一點,因為他本身就是自我意識模糊的受害者。是母親沒有邊界的溺愛和付出,讓他習慣了將自己與別人捆綁在一起。
童年未能建立起良好界限感的孩子,長大后也無法處理好與別人的關系。
界限感,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心理學家指出,界限的發展有三個重要的時期:3歲以前的自我意識萌芽期、青春期、以及成家立業的時期。而3歲以前,是界限感萌發和打好根基的最佳時期。
德國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提出的 「人格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也印證了這一點。他提到,孩子從1歲起就會形成自我觀念,而到3歲時就會進入自尊期,尋找自我價值感。
在這個階段,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去探索,而不是干涉和包辦。將孩子輕推出去,他才能脫離母體,學會樹立自己的界限感。
如果缺乏界限感,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責任模糊不清,不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有時候即使自己有能力,他也會覺得這是父母的事,產生依賴心理。
在這個方面,胡可的育兒理念就得到了許多人的認可。
在一檔節目中,胡可提到父母要學會適當地示弱,這樣才能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并且認為,孩子長大了就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自己會選擇慢慢退出。
當被問到,「如果孩子以后只照顧老婆,不照顧她,會不會心生芥蒂」的時候。
胡可坦然地說,兒子只有把老婆照顧好了,才會幸福。如果自己非要強行插足進去,只會讓兒子為難。她愿意犧牲自己去成全孩子。
周國平就曾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志,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于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對方獨處的權利。」
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有界限感,懂得在適當的時候退出。這才是真正地為孩子著想。
-End-
作者:菈媽,多平臺寫作者,熱愛生活和文字,分享科學育兒和親子情感,愿與萬千父母一起成長的二寶媽。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