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人的兩大功能,一個是工作,一個是快樂和幸福。如果我們能夠把快樂和生活結合在一起,那么我們就有快樂的生活,也有快樂的工作。
心理健康的5個標準
第一,心理社會的和諧統一。人生來都是要享受的,比如吃、喝、性的要求。但它們同時要跟社會現實相一致,因為有很多制約我們的條件,比如說道德、法律。如果我們這些享樂需求和現實原則相符合,我們就是正常的。比如,人生下來是赤裸的,赤裸著身體很舒服,三歲以下的孩子裸著身體上街,大家會覺得很可愛,但成人裸著身體上街,就不正常了。
第二,一個穩定的心理素質。一個人必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這種素質表現,第一就是情緒素質。喜怒哀樂是人的基本表現,但喜怒哀樂在可控范圍內我們就是正常的,在失控范圍內就是不正常的。
第三,一個健全的人格。人格包括性格和氣質兩部分,性格是可以變動的,氣質則是天生的。氣質不分好壞,就像林黛玉是抑郁質,那肯定不適合八面玲瓏的工作。如果我們沒有辦法去做適合做的事情,我們就要隨環境改變性格。以此來維持一個健全的人格狀態。
第四,具有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不要遇到挫折就一蹶不振、不能自拔。我們達不到預期的目標,不能氣餒,要有堅強的意志,不斷努力。同時還要有柔韌性,當有些事情超過我們的能力范圍,要學會放棄。
第五,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以前說“科學是第一生產力”,現在說“公共關系是第一生產力”。現在的社會,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情商里面包括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能力。如果社會適應能力很強,人際關系調整很好,就算是一個本科生,也會比博士生、研究生創造的價值要高。
沒有壓力做不成事
我們都想達到健康的狀態,但有些人卻達不到。因為我們每個人心理都有壓力,當你在壓力邊緣的時候,大家都不懂得應對方式,好些人是學著別人怎么做。
21世紀本身就是一個壓力的年代,世界衛生組織把壓力作為一種流行病,小到兒童,大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但是,并不是壓力就是消極的,就是不好的,實際上壓力是一定要有的。今天在座很多人已父母的人,大家觀察過沒有,正常產的孩子跟剖腹產的孩子是否一樣。正常產的孩子和剖腹產的孩子放在一起,我們去關門,正常產的孩子基本沒有什么反應,剖腹產的孩子則可能一激靈,受到驚嚇。這是因為正常產的孩子通過產道擠壓,帶著壓力來,他便有了抗壓能力。而剖腹產的孩子沒有經過這種壓力,所以抗壓能力就會受到影響。所以我們生來就是帶著壓力來的,沒有壓力,我們的成長也會受到影響。我們從小到大的每一步成長都要有壓力,有了這些壓力才能讓我們成長,沒有壓力是做不成事的。鐵人王進喜說,沒有壓力不出油,人無壓力輕飄飄,不知道該干什么,無事生非。
壓力分為兩種方式,有良好的壓力,也有消極的壓力。比如我們晉升了,晉升一次,我們就努力一次,這就是壓力帶來的效益。但是超過一定限度的壓力,就是消極的壓力了,會給我們帶來生理和心理的疾病。
學會自我調節
面對同樣的壓力,為什么有的人不會生病?這就要靠良好的調節方式,包括最重要的自我調節,還有環境調節、行政干預、專家支持。那么怎么樣提高自我調節能力?方法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行為調節,比如有些人通過運動、購物等行為減壓。另一種是認知調節。認知調節其實就是自我認識,有一句話:“人貴有自知之名”。很少人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里,所以就不斷跟別人比較、競爭,如果能認識自己,可能就能夠減緩我們的嫉妒心理。
第一,肯定自我,正確評價自己,合理進行比較。為什么每個人都認為別人的職業比自己的好?是因為他們沒有對自己的狀態進行合理的評價,老是拿自己的缺點跟別人的優點比,越比越覺得不如別人,越比越沒有信心。等你真到了另一行又會發現這一行的不如意。因此,當你覺得別人比你好的時候,你要看看自己還有哪些方面比別人好的,這樣心理就平衡了,穩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