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錢幣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錢幣萌芽時期,紀地錢幣時期,銖兩錢幣時期,年號錢幣時期。
錢幣萌芽時期從公元前12世紀的商代晚期開始,到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初年結束。先后經歷了四百多年,這一時的錢幣形態還很原始,與一般的生產工具不易區分,而且錢幣上沒有文字。
紀地錢幣時期從公元前8世紀的春秋初年到公元前3世紀末的戰國晚期結束,歷時五百多年,這一時期的錢幣上開始出現文字,但錢文的主流是紀地,錢幣的種類進一步增多,幣材由單一的金屬銅逐漸向多種金屬發展。
銖兩錢幣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到公元前621年唐高祖下令鑄“開元通寶”錢結束,共八百余年,所謂“銖兩錢幣”就是錢體上鑄有標明錢幣重量的文字,也稱作“紀重錢幣”,這一時期的錢幣錢文由原先紀地的性質變為紀重性質,錢文以篆字為主,在南北朝時出現了由篆書向隸、楷過渡的趨勢。多種錢幣形態并存的局面宣告結束,錢幣的形制得到統一,方孔圓形錢成為貨幣的主流。錢幣的材料仍以銅為主,但也出現了賤金屬鐵質的錢幣。
年號錢幣時期從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開元通寶”開始到清王朝覆滅結束,先后歷時一千二百多年。這一時期以“通寶”、“元寶”、“重寶”等為名稱的“寶文”錢幣取代了沿襲已久的紀重錢幣,從此進入了以年號為主的新時期,錢幣的名稱多為“##(年號)##寶(通寶、元寶等)”。年號錢的推行是貨幣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必然結果,錢文上不再標明自身幣值的價值,加強了錢幣作為價值尺度的職能。在這一階段鑄錢技術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唐以后開始采用樣錢翻砂鑄錢法,與過去的范鑄法相比,這種技術對于提高錢幣的產量,降低成本的作用明顯。同時幣制錢法也日趨完善,對鑄錢的原料、成色、大小有了明確的規定,錢幣的材質多樣化,以銅錢為主,在不同階段又兼有其他質料的錢幣,最具歷史意義的是紙幣開始出現。
一、貨幣的產生
最早的貨幣是海貝,貝因其美麗的外觀,很早以前就為人們認識和使用。貝開始被用作貨幣大約是殷商到西周間的事,貝之所以能被用作貨幣是與其本身的特性分不開的。首先它具有自身的功用,常常被用作飾品,其次它具有天生的單位,并且堅固耐久、便于攜帶,但并非所有的貝都能用于交換。作為貨幣使用的最廣泛的是齒貝,學名叫做貨貝?,F在所發現的貝幣,都是背面磨平,有一個或兩個穿孔。
貝在殷商時仍是一種貴重物品,甲骨卜辭中常常提到,經常與車馬、奴隸、田地等一起作為賜品出現,古代人們用貝多是將其串起來,一串稱為一朋,所以貝、朋兩字時常連在一起出現。
由于天然海貝只產于海濱,不易得到,因而人們就用其它材料仿制,仿制貝都是以貨貝為模本。材料有骨、石、陶、玉、銅、金等,在各種仿制貝中,以銅貝最為重要,因為它的出現標志著金屬鑄幣的誕生,已發現的最早的銅貝出于公元前12世紀的商代,它的發現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使用金屬鑄幣的國家。
二、先秦錢幣
春秋戰國時期貨幣經濟逐漸得以確立,商業往來日益增多,因而各種銅質鑄幣廣泛通行,但直到秦統一以前我國的錢幣一直處于多元化狀態,錢幣的形制、大小、質地因各國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經濟發展水平而差異很大。出現四個鑄幣體系,即:布幣、刀幣、圜錢和蟻鼻錢。
布幣主要流行于我國北方的黃河流域,源于農具鏟。始鑄于商周,東周以后漸漸成為專用通貨。早期的布幣有裝柄的銎,即空首,所以稱為空首布。形制接近于實用工具,流行于春秋時期,最晚至戰國早期消失??帐撞嫉綉饑鴷r逐漸演變為布首扁平,無法裝柄的平首布。平首布是布幣中的先進形制,流行于整個戰國時期。布幣除了可以分成空首、平首兩大類型外,每類中根據首、肩、足部的變化,又可以細分為許多類型,布肩的變化較大,有平肩、聳肩、斜肩、圓肩等;布足有尖足、方足、圓足、橋足、弧足等類型。
刀幣:起源于東方的齊國,后逐漸遍及齊、燕等地。刀幣又稱刀化,是由手工工具刀削演變而來,由刀首、刀身、刀柄、刀環幾部分組成。刀首是劃分刀幣類型的主要依據,可分為針首刀、尖首刀、截首刀、圓首刀和平首刀。按刀背分為磬折刀和弧背刀。齊國的刀幣可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大時期。春秋時期的一般都較長大,出土很少,價格昂貴,有“齊建邦長法化”、“安陽之法化”等五種。戰國齊刀主要是“齊法化”和“齊明刀”。燕國刀幣始于戰國早期,流行尖首刀、針首刀,戰國時發展成截首刀與燕明刀。趙國刀幣鑄于戰國晚期,以形體較小且直背的直刀為主,有“甘丹、柏人”等。
圜錢形制的由來是古代玉壁或紡織工具紡輪,最早出現在戰國時的三晉地區,最早的圜錢是魏國所鑄的“共”、“垣”、“共屯赤金”等,圜錢主要流行于三晉兩周地區。圜錢是戰國時期最為進步的一種金屬鑄幣形態,它體積小、便于攜帶,鑄造工藝簡單,因此戰國中期以后,各國的鑄幣都有圜形化的趨勢,盡管圜錢出現的時間較晚,由于它是一種先進的形制,因而能后來居上,隨著行用圜錢的秦國統一中國,以“半兩”錢為代表的圜錢最終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種形制統一的法定貨幣。
蟻鼻錢是楚國鑄幣,是由商周時的銅貝演化而來,是銅貝的高級形態,橢圓形,重量自兩克到四、五克。鑄幣學家稱這種小銅貝為蟻鼻錢,現已發現的蟻鼻錢有“君”、“匋”等10多種,它廣泛流行于南方地區,是當時比較先進的貨幣形態之一。
上述的四大類錢幣都為銅鑄幣,先秦時的金屬鑄幣還有金幣,最重要得當屬楚國的爰金,楚國在古代是盛產黃金的地區,楚國的黃金一般都鑄成金餅或金鈑,打上陰文印記,所以又稱“印子金”,其上的文字已知的有五種,以“郢爰”最為多見,而其他幾種也多稱“爰”,所以得名“爰金”。
三、秦漢錢幣
秦代最重要的貨幣當屬“半兩”錢,史載“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36年)初行錢”,一般認為這就是秦國初鑄半兩錢的年代。秦始皇滅六國后,廢除各國的刀、布等舊錢,將“半兩”定為法定貨幣,標準秦半兩重十二銖,錢文高挺,無輪廓,但大小、輕重往往差異較大,早期的秦半兩書法古拙,錢文隱起,行筆粗放率意,以后字形轉而寬闊工整,筆畫多方折,漸有隸意。
半兩錢的出現將先秦時期各種原始形態的貨幣統一在方孔圓錢之下,中國貨幣的形態從此固定下來,以后直至清末的兩千多年再沒有改變,影響極其深遠,周邊的一些國家受中國影響也曾長期使用方孔圓錢。
漢初仍繼續使用半兩錢,因秦錢厚重不便使用,就減重鑄行,并允許民間自鑄,因而銅錢減重劇烈,最輕的輕如榆莢,稱為“莢錢”。呂后、文帝、景帝相繼執政,錢法多次更易,先后出現了“八銖半兩”、“四銖半兩”等,但幣輕質劣,私鑄泛濫的問題仍無法解決,這種混亂的局面一直沿續到武帝時。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武帝因為半兩錢盜鑄不止,就下令新鑄五銖錢,并允許天下郡國鑄造,通稱“郡國五銖”,或“元狩五銖”,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更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由上林三官統一鑄造,稱“三官五銖”,從而第一次全面完成了我國貨幣的標準化,建立起一套嚴格的五銖錢制度。漢五銖重約4克左右,直徑2.5-2.6公分,標準化程度很高,與大小輕重不一的半兩錢相比,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后雖然代有興亡,五銖錢卻行而不廢,一直流通了七百多年,是我國歷史上通行時間最長的錢幣。
王莽本是漢朝的外戚,公元9年王莽篡漢自立,改國號為“新”,史稱新莽,王莽自漢居攝二年(公元7年)到新莽天鳳元年(公元14年)的短短七年間,,共進行了四次幣制改革,先后使用不同樣式、質地、單位的貨幣達33種之多,他的幾次改幣,本質上講是通過發行一系列不足重的虛價大錢(如契刀五百重不過五銖錢的五倍,卻要當五銖錢的500枚),來收刮民財,史稱其“每一易錢,而民用破業”,這樣的幣改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給當時的社會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激化了原已存在的各種社會矛盾,是兩漢之間社會大動蕩的直接原因之一。
王莽的幣制改革是失敗的,但其錢幣的工藝水平無論從設計、鑄造、書法等各方面來看均達到了空前的高度,例如貨布、布泉等錢文為懸針篆,線如游龍飄逸秀美;第一次幣改時鑄造的“一刀平五千”,又稱“金錯刀”,因其造型別致,工藝精巧,玲瓏可愛,自古就為人們所喜愛,歷代題詠不絕。
東漢初年還繼續使用王莽的貨泉,直到光武帝建光十六年(公元40年)才鑄五銖錢,此后史書不再提鑄錢之事了,直到靈帝時,才明確提到中平三年(公元186年)鑄行“四出五銖”。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董卓鑄行了一種無文、無輪廓的小錢,這也是劉漢政權下的最后一種錢幣了。
四、魏晉南北朝錢幣
魏晉南北朝時期時我國歷史上最長的動亂時期,期間只經歷了西晉短短幾十年的統一,大部分時間是處在分裂、混亂和戰爭之中,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出現重物輕幣的現象,金屬鑄幣的流通范圍明顯減少,貨幣功能萎縮,錢幣的標準不一,形制各異,減重普遍,這一時期是銖兩錢制向年號錢制過渡的歷史時期,銖兩制錢幣時期的一些傳統漸漸被打破,出現了我國貨幣史上很多個第一。
公元220年曹丕代漢,建立曹魏政權,此后吳蜀相繼立國,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曹魏初期提倡用谷帛,至魏明帝時才鑄“五銖”錢,這是曹魏僅有的一種錢幣。吳蜀的錢幣則十分復雜,蜀錢有直百、直百五銖、犍為五銖等。吳錢都是高值大錢,有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大泉二千和大泉五千四種,其中大泉五千傳世甚少,是泉界矚目的大名譽品。
公元266年,西晉建立,280年滅吳完成統一。西晉時一直未曾鑄錢,以使用漢、魏舊錢為主,兼用谷帛等實物,東晉建立之初,也是沿用孫吳的各種錢幣,后來出現一種五銖小錢,錢文作“五朱”,相傳為沈充所鑄,所以又稱“沈郎五銖”。
在北方地區,西晉時期相繼出現了一些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政權,這一時期很多獨具特色的錢幣出于他們之中。“豐貨”錢為后趙石勒于公元319年所鑄,錢文不紀重,這是對五銖錢制的一個突破?!皾h興”錢鑄于成漢國漢興年間(338—343年),是我國最早的年號錢?!皼鲈煨氯焙汀按笙恼媾d”是東晉時期最為珍貴的兩種錢幣,涼造新泉一般認為是前涼(312—396年)張軌所鑄,大夏真興是匈奴族赫連勃勃在建立夏國之后于公元419年所鑄,大夏為國名,真興為年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國號加年號錢。
公元420--589年,在我國南方地區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朝,史稱南朝。南朝鑄幣名目復雜,民間私鑄普遍,劣錢泛濫。劉宋政權先后鑄過6種錢,分別是“四銖”、“孝建四銖”、“大明四銖”、“兩銖”、“永光”和“景和”。永光錢和景和錢鑄于前廢帝時(456年),錢文為韭葉篆,形體薄小,由于通行數月即廢,所以存世極少。蕭齊建于公元479年,史載齊武帝時曾在四川鑄錢,但是哪種錢現在已不得而知了,蕭梁所鑄的第一種錢是梁武帝天監元年(502年)所鑄的“天監五銖”,此錢面、背皆有郭,制作精整,接近標準五銖。以后又鑄行了一種有內郭而無外郭的五銖,俗稱公式女錢。上述兩種錢都是梁武帝所鑄,后來的梁元帝與梁敬帝分別鑄造了面有兩星的兩柱五銖和面背各有兩星的四柱五銖。陳朝的錢幣比較精美,其中陳宣帝太建十一年(579年)始鑄的“太貨六銖”,錢文為玉著篆,輪郭深峻,十分精整。
從公元388年北魏建國到公元581年隋朝統一北方的近200年時間,在北方先后出現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合稱北朝。北朝錢幣的錢文開始擺脫紀重的限制,向新的階段邁進。北魏時最重要的兩種錢幣是紀年與紀重合體的“太和五銖”和“永安五銖”?!疤臀邈彙钡摹疤汀眱勺止P畫方折,文字介于篆隸之間,這種方折篆常見于北魏墓志,入于錢文,此為首見?!坝腊参邈彙笔艰T于永安二年(519年),到東、西魏時仍有續鑄,以后西魏又曾鑄過一種“大統五銖”,文字纖細、高挺、“五”字直筆交叉,這一風格為后來的“隋五銖”所繼承。北齊代東魏之后,齊文宣帝天保四年(553年)開始鑄行“常平五銖”。此錢篆法精妙、筆畫圓潤流暢,十分精好。北周滅西魏以后鑄行了“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三種錢,錢文均為華麗的玉筋篆,加之制作精美,為人所喜愛,被譽為“北周三品”。在南北朝晚期,中國錢幣的藝術水平突然提高,南朝的陳錢與北朝的周錢都異常精美,而且在形制上很相像,均為狹緣,書法近乎玉筋篆,南北錢幣在制作上的這種接近是當時整個中國造型美術發達的具體體現。
到了隋代則專用五銖錢,“隋五銖”在形制上仿西魏“大統五銖”,大多制作精良,整齊如一。當時為防止私錢流通,曾于各地關卡置錢樣檢查,因而又稱“置樣五銖”?!八逦邈彙蔽遄值慕还P呈直筆,與內郭相接,恰似一“兇”字。后期的隋五銖因銅料中含錫較高,顏色灰白,所以又稱“白錢”。
五、唐代錢幣
唐高宗五德四年(621年),鑄行了一種新錢“開元通寶”。錢文為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并書,書法凝重端莊、結體嚴謹。“開元通寶”錢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結束了長達七百多年的銖兩貨幣體系,此后錢幣不再以重量為名稱,開始以紀年為主。開元錢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使“兩”以下的重量單位的十進制原則得以確立,促進了中國古代衡法的演進。
開元錢的形制雖然比較統一,但因鑄年長久,所以版式極多。不少開元錢上有星、月、孕星、重輪等紋飾,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是背有月文的,月文又稱“甲痕”,因為民間傳說這是楊貴妃手掐進呈的錢樣所留的甲痕。但實際上只是當時的工匠為區分版別而做的一種標識而已,初唐的開元錢都是背無文字的,至會昌五年(845年)唐武宗下令廢佛,毀佛像、法器用以鑄錢,并于錢背鑄名紀地,有昌、京等二十二種,這種背有文字的開元錢被稱作“會昌開元”。
“乾封泉寶”鑄于高宗乾封元年(666年),是唐代第一種明確的年號錢,此錢稍大于開元錢,卻當開元錢十枚,為民間拒用,行用不到一年就告廢止,存世較少,后來五代的楚國也曾鑄此錢,錢徑較大,較為罕見。
“乾元重寶”始鑄于肅宗乾元元年(758年),是最早的一種“重寶”文錢幣。乾元錢版別比較復雜,大小相差很大,但鑄量較大,較為常見。
除上述三種錢外,唐代錢幣還有“大歷元寶”、“建中通寶”、“咸通玄寶”,這幾種錢都十分少見,其中咸通玄寶存世至罕,歷來被視為名珍。此外還有“得壹元寶”與“順天元寶”兩種當百大錢,均為安史之亂時叛將史思明所鑄,都是旋讀隸書、闊緣大錢。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梁朝,從此歷史進入五代十國時期,在中原地區先后建立的梁、唐、晉、漢、周五個小朝廷史稱“五代”。而環繞中原先后立國的十個地方政權,稱為“十國”。
五代的錢幣與十國的錢幣相比,鑄量要少的多,每一朝代只發行一種新的年號錢。后梁鑄“開平元寶”與“開元通寶”,均是大錢,楷書、旋讀、存世各僅一枚,十分珍貴。后唐鑄“開成元寶”,小平錢,隸書、旋讀也較少見。后晉鑄“天福元寶”,為小平錢,隸書、旋讀,多粗惡。后漢鑄“漢元通寶”,小平錢,對讀、隸書。后周鑄“周元通寶”,對讀、隸書,制作精整,是五代錢幣存世最多的一種。
與五代相比,十國的錢幣則顯得混亂而復雜。這些地方政權在短短50多年間先后發行20多種大小、輕重、材質各異的錢幣。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高額面值的錢幣多,動輒當百、當千,其次鑄錢時鉛、鐵等賤金屬被廣泛采用。對宋代鐵錢區的形成產生了直接的影響。第三,錢文相同、書法異體的對子錢出現,對宋代錢制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十國中最重要的當屬南唐,南唐錢幣的種類也最多,先后鑄行了“大齊通寶”、“保大元寶”、“永通泉貨”、“開元通寶”、“唐國通寶”、“大唐通寶”。南唐所鑄“開元通寶”文字較小、闊緣,明顯有別于唐開元,且篆、隸成對。后來北宋盛行的對子錢就來源于此。另外比較重要的錢幣還有楚國馬殷所鑄的“天策府寶”大錢,此錢素為藏家所重。閩國所鑄“永隆通寶”鉛、鐵錢?!疤斓峦▽?、重寶”,“天德通寶”背文有穿上“殷”字的,系紀國號文字,傳世絕少;南漢的鑄幣主要為“乾亨通寶”與“乾亨重寶”,有銅、鉛、鐵三種,文字多漫滅,制作不精;位于四川的前后蜀共鑄幣8種,其中前蜀所鑄6種均為年號錢,分別為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咸康,錢文均稱“元寶”。都是小平、旋讀、隸楷體。后蜀鑄錢2種,“廣政通寶”與“大蜀通寶”,錢文對讀,隸楷體,傳世絕少。
六、宋代錢幣
宋代是我國歷史上鑄幣業極為發達的時期,不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前代,是繼新莽之后的又一高峰。宋錢鑄量極大,全盛時每年高達550萬貫,我國現存的古錢中,宋錢約占三分之一;年號錢從宋代開始才真正盛行,幾乎每改年號就鑄新錢;對子錢起源于南唐,但發展起來卻是在宋朝,自宋仁宗天圣年后,差不多每個年號都有對錢,直至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才停止。全盛期長達150多年。此外宋錢鑄工精良,書法優美,藝術價值很高,錢文真、草、隸、篆各體兼備,且多出自帝王、名家之手。宋錢銅、鐵兼用,呈現出很強的地方性,四川專用鐵錢,陜西、河東則銅、鐵錢并用,其他地方專用銅錢。
北宋自太祖建隆元年(960年)鑄行的“宋元通寶”是宋代的第一種錢幣,形制、文字仿“周元通寶”,分銅、鐵兩質:宋太宗鑄有“太平通寶”、“淳化元寶”和“至道元寶”。至道和淳化錢均為太宗御書,是最早的御書錢;宋真宗鑄有“咸平元寶”、“景德元寶”、“祥符元寶、通寶”、“天禧通寶”;宋仁宗鑄有“天圣元寶”、“明道元寶”、“嘉祐元寶”、“皇宋通寶”、“康定元寶”、“慶歷重寶”、“至和元寶、通寶、重寶”,“皇宋通寶”是寶元年間所鑄的一種非年號錢,內有一種錢文為九疊篆,極為罕見。九疊篆在宋元時常用于官印,入錢文者此為僅見;宋英宗鑄有“治平元寶、通寶”;宋神宗鑄錢4種,“熙寧元寶、通寶、重寶“和元豐通寶”;宋哲宗鑄有“元祐通寶”、“紹圣元寶、通寶”、“元符通寶、重寶”;宋徽宗先后鑄錢11種,“建國通寶”、“圣宋元寶、通寶”、“崇寧通寶、重寶、元寶”、“大觀通寶”、“政和通寶、重寶”、“重和通寶”、“宣和通寶、元寶”。宋徽宗是個十分優秀的書畫家,所鑄錢錢文多出其手,文字清勁挺拔、鐵畫銀鉤,間架布局巧妙,給人以不能增損之感,加之精工細作,鑄工絕佳,為宋錢之冠。宋欽宗鑄有“靖康通寶、元寶”,欽宗在位不足兩年,宋便亡于金人,所以靖康錢傳世很少。
此外北宋初年四川發生王小波、李順起義,曾鑄“應運元寶”、“應感通寶”兩種銅錢,都極為珍貴。
南宋時海外貿易興盛,大量銅錢外流日本、南洋諸國,加上銅源縮減和紙幣的推行,錢幣出現了一些不同于北宋的變化。南宋錢以鐵錢為主,幣值多為折二,與北宋時以小平銅錢為主的情況有所不同。南宋自淳熙年以后就不再鑄對錢,而且書體也統一為楷書宋體字。南宋末年還出現了一種銅錢的代用幣“臨安府行用錢牌”,銅、鉛兩質,形體長方形,分“準壹拾文省”以及“兩百文、三百文、五百文”幾等。我國最早的紙幣是北宋出現的“交子”,但交子的使用并不普遍,地域也僅局限于四川,到了南宋時紙幣的流通范圍就比較廣,種類也增多,最初使用的稱為“關子”,但最為通行的是“會子”。
南宋初年鑄錢仍沿襲北宋遺風,錢文有幾種書體,而且成對。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始鑄的“建炎通寶、元寶、重寶”,和紹興年間(1131—112年)所鑄“紹興元寶、通寶”都是這樣。宋孝宗鑄錢7種,為“隆興元寶、通寶”、“乾道元寶、通寶”、“純熙元寶”,淳熙的年號,僅用了6天就被廢除,改為淳熙,因此“純熙元寶”傳世極少,僅存1枚,以后又鑄“淳熙元寶、通寶”。北宋錢風只維持到淳熙六年(1179年),自淳熙七年起對子錢廢鑄,書體也一律改為楷書,并在錢背加鑄“柒”字紀年,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紀年數字的錢幣。宋光宗鑄錢2種,為“紹熙元寶、通寶”(1190年)。宋仁宗是鑄“慶元通寶、元寶”、“嘉泰通寶、元寶”、“開禧通寶、元寶”,嘉定年間除了鑄“圣宋通寶”、“嘉定通寶、元寶”外,另鑄了17種錢文的嘉定鐵錢,有崇寶、全寶、永寶、至寶、珍寶等,創我國古代錢幣寶文品種之最。宋理宗改元八次,鑄錢16種,“寶慶元寶”、“紹定通寶、元寶”、“端平元寶、通寶、重寶”、“嘉熙通寶、重寶”、“淳祐元寶、通寶”、“開慶通寶”、“景定元寶”,此外寶祐年間還鑄行了一種非年號錢“皇宋元寶”。宋度宗鑄“咸淳元寶”錢,度宗以后諸帝就再未鑄錢。
遼的鑄錢早期受五代影響,后期受宋錢影響較大,多是小平錢,鑄量較少,制作多粗糙,文字僅隸、楷體,沒有對子錢,遼錢中“天顯通寶”、“會同通寶”、“應歷通寶”、“保寧通寶”十分罕見?!按筮|天慶”為大錢,是國號、年號合一的錢幣,此外還有契丹文的“天朝萬順”等。
西夏錢幣有兩大類:西夏文錢和漢文錢。西夏文為從前的錢幣學家所不識,稱為“屋馱錢”,西夏錢法受宋影響,多年號錢;且錢形規整,文字精好,工藝水平比遼錢要高。其西夏文錢幣的鑄行早于漢文錢,有“福圣寶錢”、“大安寶錢”、“貞觀寶錢”、“乾祐寶錢”、“天慶寶錢”、“大安寶錢(折二)”。
金滅北宋后,取得了宋朝在陜西的鑄錢力量,所以金的錢幣品種雖不多,但每一種錢都很精美、工整,尤其是篆書“泰和重寶”錢,錢文玉筋篆為著名書法家黨懷英所書,制作十分規整,號為一絕。此外篆書“皇統元寶”,也極為少見。傳世數量較多的是“正隆元寶”,還有“大定通寶”、“泰和通寶、重寶”、“崇慶元寶、通寶”、“至寧元寶”、“貞祐通寶、元寶”,這幾種錢皆是珍罕錢幣。金人扶持的劉豫偽齊政權,曾鑄過“阜昌元寶、通寶、重寶”,有楷、篆兩體,俱是書法優美、鑄造精整,均十分珍稀
七、元代錢幣
到了元代,由于受西域及阿拉伯、波斯的影響,白銀的使用大大增加了,同時元朝自建立之初就大力推行不能自由兌換的寶鈔,使紙幣成為流通中的基本貨幣,又曾多次禁用銅錢,銅錢在流通領域中已不占有主要地位,所以元代錢幣雖然種類較多,但其數量與唐、宋錢相比卻少的多,而且制作水平與宋代相比也倒退了。
元以前的蒙古汗國時期曾鑄造了兩種漢文錢,一是“大朝通寶”,另一是忽比烈鑄的“中統通寶”(公元1260-1263年),改國號為“元”之后,又鑄行“至元通寶”(1285年),這是元代的第一種錢幣,錢文為蒙文與漢文兩種。需要注意的是元末順帝時也曾鑄過至元通寶,不過形制比元初的要規整,而且背有文字。元代總計改元14次,鑄了三十多種面文的錢幣。元代鑄錢以武宗至大年間和順帝至正年間為兩個高潮期,尤其是順帝所鑄的至正錢傳世數量較多,錢郭整齊高峻,文字遒勁、秀麗,是元錢中最為精整的。
元未有許多起義的漢人也曾鑄造錢幣,張士誠鑄“天佑通寶”,韓林兒鑄“龍鳳通寶”,徐壽輝鑄“天啟通寶”、“天定通寶”,陳友諒鑄“大義通寶”,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曾鑄“大中通寶”,以上諸錢之中,除大中錢之外,其余都很難得。明代也曾鑄過“天啟通寶”,但“啟”字寫法不同于徐壽輝所鑄,銅質也不同,其存世數量遠多于徐天啟錢。
八、明代錢幣
明代一直是大力推行紙幣,實行錢鈔兼用,鈔為主,錢為輔的貨幣制度。明代白銀的使用更加廣泛,嘉靖以后,白銀已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所以明朝鑄錢也不多,雖多于元,但遠遜于漢、唐。明代錢文不稱“元寶”,因為朱元璋的名字中有元字,要避諱,所以大中錢開始,一律稱“通寶”。明朝建立之后,頒行“洪武錢制”,鑄造了五等幣值的洪武錢,背文復雜,有紀地、紀值、紀重幾種。洪武之后的永樂、宣德、弘治三朝鑄錢極少,僅有少量小平錢。到了嘉靖時又開始大量鑄錢,并恢復了洪武年的五等幣值制度。到了穆宗朝又鑄行隆慶通寶小平錢,黃銅質,制作較工整。神宗萬歷年間(1573-1620年)鑄萬歷通寶,時間長達四十七年,多次鑄造,傳世較多,分小平、折二兩種,多為銅質;也有銀質的,錢背有“礦銀”兩字,極其稀少。熹宗時鑄行“天啟通寶”,并補鑄了光宗的泰昌年號的銅錢。到了崇禎年間,明朝在內憂外患夾擊之下,國勢更衰,錢法也極其混亂,私鑄公行,崇禎通寶錢也越鑄越小。崇禎錢幣值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四種,但版制卻多達百余種,背文極其復雜、有一種穿下有奔馬紋的,俗稱跑馬崇禎,當時有民謠說這是“一馬亂天下”。
明末天下大亂,爆發了農民大起義,1644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大順政權,改元永昌,鑄“永昌通寶”,有小平、折五、折十三種。同年張獻忠在都建大西政權,建元大順,鑄“大順通寶”,系小平錢,黃銅質,個別有背文,今已很少見。還有一種“西王賞功”大錢,有金、銀、銅三質,形制規矩,制作精美,傳世稀少,素為泉界所重?!芭d朝通寶”系張獻忠的義子孫可望1647年所鑄,有大、中、小三等。
明亡之后,明的殘余勢力先后在南方建立政權,史稱南明,其中魯王朱以海鑄“大明通寶”,福王朱由崧鑄“弘光通寶”,桂王朱由榔鑄“永歷通寶”。
清初的“三藩”也曾鑄錢,“三藩”是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人,他們起初都是明將,降清后受封為王,分別鎮守南方的云南、福建和廣東,稱為“三藩”。康熙年間,三藩發動叛亂,最后被清兵以優勢兵力所鎮壓。其中吳三桂鑄“利用通寶”、“昭武通寶”,耿精忠鑄“裕民通寶”,吳三桂之孫吳世璠鑄“洪化通寶”。
九、清代錢幣
清朝的錢幣,大體上是銀錢平行本位,大額用銀,小額用錢,只是白銀的地位更加重要。銅錢和銀兩之間的比價,起初為錢一千文換銀一兩,只是到道光年之后這個比價才漸漸不能維持。清朝的鑄錢在最初的兩百年間,是沿襲兩千年以來的傳統,采用模型鑄造制錢,到了末年,才開始仿效外國,用機器鑄造新式的銅錢和銅元。
滿人在入關之前就開始鑄錢,努爾哈赤在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建國用天命年號,鑄滿文的天命汗錢和漢文的天命通寶,到了皇太極又鑄造了天聰汗錢(滿文)。1644年,清兵入關之后,沿襲明朝舊制,在京師設工部寶源局和戶部寶泉局,開鑄順治通寶。順治錢有五種形式,稱為“順治五式” 。
第一種是光背,這是仿古錢。
第二種是背有一漢文局名,計有二十余種,如戶、工、河、西、江、廣等。
第三種是順治十年(1653年)始鑄,背有局名和“一厘”文字,為權銀錢。
第四種是始于順治十七年(1660年),背有兩個滿文,穿左寶字,穿右局名,僅源、泉兩局。
第五種同樣是始于順治十七年,背為滿漢合文,左滿右漢,均為局名。
康熙錢分兩種,在北京所鑄的,采用的是順治四式,外省所鑄的是采用順治五式,即滿漢文線。康熙年間,寶泉局曾鑄一種錢,顏色金黃,熙字的左邊沒有一豎,民間俗稱“羅漢錢”,有人認為這是康熙帝六十壽辰時寶泉局特鑄的萬壽錢。
雍正以后,制錢一般都采用順治第四式,雍正錢一般形制規整,較為精美。
乾隆時,內陸各局略有增減,同時又在新疆設了幾個錢局,所鑄錢用紅銅,背后有回、滿文紀局,與內陸的黃銅錢不同,所以又稱“紅錢”或“普爾錢”。
嘉慶錢和道光錢各有十九種,嘉慶道光年間,因白銀外泄,銀價上漲,加之銅運艱難,鑄錢成本升高,于是有人主張造大錢,但沒有被采納。
到了咸豐年間(18511860年),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同時國內南方太平天國起義爆發,清廷為籌措軍費,推行膨脹通貨的大錢政策,同時國內的鑄局也大為增加,大量鑄造咸豐重寶、元寶等大錢,版制種類之多,為清錢之最。在計值方面,咸豐錢分十六級,自一文到當千,大抵平錢稱通寶,當四到當五十稱重寶,當百到當千稱元寶。
同治年間鑄錢很少。只有寶泉和寶源兩局的當十“同治重寶”比較多。
光緒年間(1875-1908年)鑄“光緒通寶、重寶”,錢多輕薄不足重,后來又出現了用機器制造的制錢,有小平和當十兩種,錢文有“光緒通寶”、“天子萬年”、“一統萬年”等。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廣東鑄造了“光緒元寶當十銅元”,開我國機制銅元之先河,由于機制銅元質劃均一,圖案精美,一面市就大受歡迎,于是各地競相效尤,紛紛設廠造幣。此后機制銅幣逐漸取代了制錢成為流通領域的主要貨幣。
宣統年間(1909-1911年),鑄宣統通寶,小平錢,此時,由于機制銅元的興起,方孔圓錢鑄量很小,全國只有幾個錢局鑄造。
清代除了官鑄錢外,還有一些農民起義軍也曾鑄錢。清末爆發的太平天國起義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太平軍自咸豐三年(1853年)攻入南京后,開始鑄錢,當時正值清廷大量鑄行各種大錢,所以太平軍用的錢幣受此影響,也多大錢?!疤教靽奔仁菄?,也是年號,其國字從“王”不從“玉”,錢幣稱為“圣寶”是受其宗教綱領所影響,錢背均有文字,無光背者。
除太平天國錢幣之外,還有其他起義軍的鑄幣,如小刀會在上海鑄“太平通寶”背“明”字錢,天地會鑄平靖勝寶、通寶,開元通寶、天朝通寶、明道通寶、皇帝通寶、嗣統通寶等,一般存世不多,是比較珍貴的古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