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總是變得太快,市場經濟催生下的社會事物尤其明顯。在許多“70后”還處在為結婚、要不要孩子絞盡腦汁、拼命攢錢、賺錢的時候,年輕的“80后”在不知不覺中掀起了一場 “搶婚”乃至“搶生”行動。相對于“70后”而言,“2+4”的婚姻模式是“80后”年輕人的范本,即2位獨生子女共同贍養4位老人。按理說,負擔重了受到的壓力可想而知,他們婚后與長輩的關系頗為微妙,傳統意義上的“婆媳”、“翁婿”關系已經不能適用,更像是和諧的朋友關系。
面對出現的新型婚姻關系,年輕人婚姻狀況研究專家表示,如今“80后”呈現出的家庭關系簡單化,正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也體現了整個社會更加人性化、包容化。生長在父母的傳統文化觀念影響和市場經濟開放、物欲主義曼延中的一代人,“80后”更敢于挑戰權威和傳統理念。作為獨生子女,他們所接受的良好的文化背景和經濟基礎,促成了他們婚姻狀況更加民主,給傳統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念造成了強烈的沖擊。但作為父親母親,他們是不是也一樣的充滿挑釁?
“80后”母親:其實也傳統
很多人說,新世紀前幾年是70年代人的結婚和生育熱潮,并非有什么迷信之說,只是生物都有發展規律。到了這個年紀就該做這個年紀的事情。可生在傳統教育的家庭環境里、長在物質享受思潮沖擊下的70年代人,大多還是熱衷于按部就班。但在政府部門工作的陳亦,剛剛結婚的VICKY就遇到了尷尬事情,單位里女孩子多,生育指標有額度。于是大家搶跑道,可那些1983、1984年生的小姑娘都來搶,真不知道她們急什么?明明自己都還是個孩子,就要忙著生小孩。什么事情都有人管,可是你管不了人家結婚生孩子。于是她也只能跟這些80年代的小爸爸小媽媽們排隊,搶指標。
與“三十而立”的傳統觀念相比,年齡不足26歲的“80后”步入結婚禮堂,是否為時過早?對此,“80后”自有一番見解。“早做完功課的孩子可以早玩。”24歲的吳曄如今已是一位5個月的準媽媽,她坦言,由于比同齡人早兩年讀書,所以無論是結婚還是生子,一路都趕早。“雖然我不承認‘搶’婚,但現在還著實發現了早結婚的好處。我和我先生的父母現在都還算年輕,身體硬朗。他們有足夠的精力幫助我們,這對我們的事業發展來說,減少了很多后顧之憂。”那是不是意味著要讓自己的父母親一起幫帶孩子呢?“不會,首先是我們的父母都還在工作;其次,自己的兵還是自己帶的好。”
在傳統的70年代人觀念中,自己都還是孩子,又迎接一個新生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結婚要事業基礎姑且不說,生孩子至少也得心智成熟、經濟基礎穩固吧?“肯定要花很多精力在孩子身上,壓力也會很大,既然懷上了,就不會考慮更多問題。”吳曄說。
孩子快樂母親快樂
在許多人眼里,“80后”是被寵壞的一代,因為寵愛,所以瀛弱,沒有責任心,在自己沒有長大懂事的時候結婚生孩子,更是一種極端不負責任的表現。是否真是這樣?
孩子快樂母親快樂,這是天下母親的愿望。身為“80后”母親中的一員,26歲的李明輝為孩子感動莫名“曾經也很矛盾,早要孩子必定會失去很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失去和同齡人相同的玩的機會,生了孩子之后,真不一樣了,想得更多的是家里的事,會有更長遠的規劃,這就是當了母親的責任吧。”
母親節那天,李明輝與上幼兒園小小班的兒子有這樣的對話:
“媽媽,什么是母親?”
“母親就是媽媽。”
“那今天是你的節日啦?”
“是啊!”
“那我到樓上摘一朵花送給你……”
面對這樣的孩子,恐怕很少有母親不為之感動。李明輝也不例外,雖然比同齡人少了許多玩的自由,但孩子帶來的快樂卻是無窮的,“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最終走上他自己的生活夢境中。”
宣布結婚消息時讓自己母親都驚訝的李明輝,本打算結婚后玩上幾年再要孩子,小生命卻悄悄走進了兩人的世界,在玩與責任之間,她選擇了后者,“既然有小生命,那就好好養育他,照顧他吧。”為這個的想法,李明輝放棄工作,堅持自己帶孩子,在家做了兩年全職母親。孩子進幼兒園后,已經重新走進工作崗位的她,還是堅持接送孩子,用更多的時間陪孩子,“不是我的父母或公婆們帶不好,是怕他們寵壞了。盡管我也不懂,但我會通過書籍、網絡或教育專家的講座充電,找更客觀、可行的方法教育孩子。”
環境催生“80后”母親
對如雨后春筍冒起的80年代母親,贊同的聲音很小,普遍認為80后從小到大都生活在家長的羽翼下,他們太年輕,社會經驗不足,追求幸福的基礎很薄弱。應對婚姻大事有敬畏之心,僅憑歡喜和勇氣,是不足以笑到最后的。
事實上,無論是在找對象意向明顯的交友論壇,還是熒屏前的相親類節目,相比于“70后”,“80后”的介入時間都相對提早,且表現踴躍。在不少專家學者看來,“80后”“搶婚”乃至“搶生”,走在“70后”前面,有著更深層次的社會原因。寬松的成長環境或許是形成“80后”“搶婚”的一個原因。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相比,“80后”的戀愛環境要比前人好得多,“至少人們不再認為在大學談戀愛是早戀”。隨著高校畢業生就業已擺脫服從分配的“歷史階段”,大學畢業后可以自主選擇,這樣“80后”戀人“修成正果”的比例也大大提高。
此外,吸取“前車之鑒”是一些剛踏出校門的“80后”考慮婚姻問題的原因。不少“70后”持“先立業,后成家”觀念,結果成為大齡單身青年、難以解決個人問題。前人走過的路,對后人必然有所啟示。吳曄的觀念是:既然是女人要走的路,早走不是更好嗎?
無論是所謂的“搶婚”、“閃婚”,還是“早婚”、“搶生”,自主選擇婚姻是每個成年人的權利。但對已是成年人但又非常年輕的“80后”來說,面對著多元選擇,他們也要意識到,需主動承擔起隨選擇而帶來的責任和后果。
本刊記者:戴誠 張悅/攝影《大觀周刊》2006年 第十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