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制作橢圓木雕玫瑰相框的過程中,對其中一款紅檀木制作的邊框木紋計劃嘗試采用雕刻的手法來凸顯木頭紋理。所以在這款最簡潔的長方形原木相框中再次參照它采用了雕刻技法來凸顯木紋,并利用染色做舊工藝來拉開色彩層次。
木料采用我常用的本地大山里出產的紅心老山杉,挑選木頭紋理清晰、有曲線走向的,現在試制的是斜面外形的,等有了制作經驗之后,還會設計一款曲面效果的。
工作室沒有大的帶鋸機,所以直接用傳統方法;手工畫線,在臺虎鉗上鋸開。
木料鋸開后,用平刨機刨平,再打磨平整。成品木板呈斜坡面,外邊高地厚12毫米,里邊薄邊處厚4-5毫米。如果選用更厚的方木料,傾斜度還可以增加。
木板的寬度和傾斜度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決定。有時候為了突出圖像,故意把相框邊做到比圖形還要寬。例如:珍貴的郵票或精致的刺繡。
上圖是打磨處理的斜面木紋效果。下圖是開始雕刻處理木紋。雕刻時完全參照木頭的自然紋理,必要時也可以適當人為增加一些紋理。
一塊木片還沒有雕刻處理完,已經迫不及待地看看放上圖片后的效果了。(圖片是兩年前就已經放在工作室準備配制相框用的,圖片里的外孫女當時還只有2歲,抱在手里看櫻花)。
一旦動工,就再不會拖下去了哦!
加工到第三塊時,感覺中間的空閑地多了一些。與加工好的第一塊(左邊)放在一起對比,的確覺得中間部位可以人為增加一道年輪線。
下圖畫線部分是準備新增的線條。
箭頭部分指示為新加年輪線。
開始最后一塊木板的雕刻紋理加工。
下面詳細回放一條紋路的雕刻方法。
第一刀,刀尖幾乎垂直板面,順著木頭年輪的分界線,沿著靠淺色那一邊刻下來。
第二刀,從淺色邊(3毫米,視年輪線寬窄而定)約45度進刀切削下來,用力均勻,吃刀深淺盡量一致,刀尖應抵達第一刀的切面處(木屑才能分離旋轉),這樣掌握好力度和深度自然而然切出一道美麗的弧線。屏住呼吸,求快不得,一氣呵成,中間最好不要停頓,以免斷刀出現臺階面,容易飛刀(刀尖碰壞另一面將不好收拾)。這有點像基本功,看似簡單,卻要常練!
刀尖指向為第二刀刻好的效果。
第三刀,刀體傾斜約30度,刀尖離第一刀切面1毫米,將刀帶壓帶削在第二刀切痕上飄一刀下來,薄薄的,小心翼翼,這一次的木屑會呈現卷曲狀旋轉,很美麗哦!
用砂紙稍微修整,一條清晰的年輪線完美再現。
若刀工不夠,就會像右邊那一條,怎么都修整不好,徒勞消耗很多打磨時間。
先把直線走好,弧線相對就要容易一些了。
若用機器代替手工,則樂趣全無!
粘接前,確定相框尺寸,反復校對角度,再定型。
制作到這一步,發現一個問題: 對角粘接你好的兩塊木板如果木紋不能很好銜接,在結合部會出現1毫米左右的臺階面,不知道要如何處理?原先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只是在制作的過程中才剛剛注意到。如果在制作中是利用一個長木條下料,盡量使木紋對接整齊,就不會有這樣的問題。我下料時,只是拿起合適尺寸的木頭就開始畫線,忽略了木紋的不同,造成左右兩邊和上下兩塊木紋都不同,沒法統一。
一般木料對接端比較忌諱有臺階面,最理想是互相平面過渡。現實中,經常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可謂是制作中的又一種樂趣,遇到問題,想辦法解決它,想繞開已經是不可能了。
因為面板的木料厚度不夠,所以背面準備再貼上一層木板。這是準備貼在對角上的四個大三角,加強相框四個角的強度。如果木板足夠厚,就不需要這個步驟,直接粘貼后在角部開榫槽鑲嵌木片加固即可。
先把角部粘貼好,用鐵夾定位。
再配四周的邊塊,打磨修整角度,涂白膠粘接定位(如下圖)。
開始涂覆做舊底色,深栗色。
開始涂刷透明樹脂底漆。在刷漆前,本來可以通過打磨來尋找做舊效果,考慮到木料的硬度不夠,打磨后如果有毛面。會影響剛剛染色的效果。對于非常硬的木料,可以在刷漆前就直接進行打磨處理,最大的好處是對一些雕刻較深的位置,可以再次補刷顏色來加深效果。如果先刷底漆再打磨,顏色就染不上了。
相框背面的粘貼效果,碩大的三角木塊把相框拼角牢牢粘住。多余的底漆把相框反面也一并涂刷處理了。
再次進行”深度打磨“。所謂深度,就是打磨時,要打磨掉底漆層,直至突出的部分露出木頭表面,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拉開木紋色差。
還可以用粗砂紙故意留下劃痕什么的。不過,我還是舍不得用刀去劃刻,模擬磕碰后的缺陷,擔心處理不好,弄巧成拙。
現在涂刷的是亞光透明樹脂面漆,和別的木頭小伙伴一起出新加潤。
這是采用黑色有機玻璃片制作的小壓板,用在相框背面固定玻璃和底板用。我也喜歡用木片制作。
背面小部件全部安裝好,相框可以上墻了。
掛在工作室木門上的效果。
擺在10斗柜上的效果。相片上有層玻璃,帶有一點室內的反光。
掛在我自己家里的墻上。該墻面原來的相框和圖畫都因為重新裝修而取下,一直等著制作新的相框來裝飾墻面,這是第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