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三帝國的“獅鷲”——亨克爾He 177重型轟炸機始末【轉自空軍之翼】

He 177 的問世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的德國空軍基本上是一支純粹的戰術空軍,裝備有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戰術作戰飛機,擁有強大的戰場打擊能力。與數量眾多的戰術飛機相比,德國空軍裝備的重型轟炸機的數量卻少的可憐,極度缺乏戰略打擊能力,戰后許多西方史學家在評論二戰德國空軍時,將其諷刺為“德國軍隊的年輕女仆”,這一說法雖然有些失之偏頗,但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德國空軍因缺少重型轟炸機而導致戰略轟炸能力匱乏的客觀狀況。

  德國空軍雖然缺少重型轟炸機,但這并不代表德國空軍高層不重視這類飛機。早在納粹上臺之初的 1933 年 2 月,德國便提出了代號“烏拉爾轟炸機”的重型轟炸機開發計劃,并先后研制出道尼爾 Do 19 和容克斯 Ju 89 兩種 4 發重型轟炸機,但在 1936 年 6 月 3 日德國空軍總參謀長瓦爾特·韋弗因空難身亡后,德國的重型轟炸機計劃失去了最強有力的支持者,“烏拉爾轟炸機”此后日漸受到冷落,最后在 1937 年 4 月 29 日被取消。納粹德國的第一個重型轟炸機計劃就這樣以失敗告終。

  

  

  Do 19 四發轟炸機

  

  “烏拉爾轟炸機”計劃夭折后,德國空軍并沒有停止重型轟炸機的研制。就在 Do 19 和 Ju 89 的飛行試驗還在進行時,德國空軍提出了代號“轟炸機 A”的重型轟炸機招標活動,設計規范要求新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應達到 540 公里/小時,能攜帶 2,000 公斤炸彈飛行 1,610 公里或攜帶 1,000 公斤炸彈飛行 2,897 公里。新飛機還必須擁有堅固的機身結構,能以 40-50 度的角度進行俯沖轟炸。

  

  Ju 89 四發轟炸機

  

  “轟炸機 A”計劃對新飛機的性能要求相當苛刻,幾項主要指標已超過了當時各國空軍裝備的絕大多數轟炸機和戰斗機。為了贏得新飛機的訂單,亨克爾提出了 P.1041 設計方案,亨克爾在設計方案中應用了很多新技術,以滿足軍方的嚴格要求。后來的事實證明,大量采用未經驗證的新技術正是 He 177 日后百病纏身的一個重要原因。

  P.1041 設計上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戴姆勒-奔馳公司研制的 DB606 型組合式發動機,這種發動機實際上是由兩臺 DB601 型液冷倒 V 字型 12 缸發動機并聯而成,兩臺發動機共用一個變速箱,共同驅動一副四葉螺旋槳。DB606 最大輸出功率 2,600 馬力,發動機與變速箱間設有離合器,可在飛行中關閉一臺發動機,來提升飛機的續航時間。與將四臺發動機單獨裝在四個發動機短艙內的傳統設計相比,雙發構型不僅能顯著減小飛機的空氣阻力,還有助于將發動機重量向飛機內側集中,可有效提高飛機在俯沖攻擊時的機動性。

  

  使用兩臺 DB605 組合的 DB610 發動機,DB606 外形與之類似

  為進一步減小飛機的空氣阻力,亨克爾曾考慮為 P.1041 配備獨特的蒸發冷卻系統,該系統將散熱器裝在機翼表面,與機翼融為一體。冷卻液經發動機加熱后變為蒸汽,再經管線進入散熱器,冷凝后再度回到發動機。亨克爾曾在 He 100 戰斗機上成功的應用過這種冷卻系統,其中 He 100V8 原型機在 1939 年 3 月創造了 745 公里/小時飛行速度世界記錄。但 He 100 和 P.1041 間存在很大不同,P.1041 的體積和重量均遠在 He 100 之上,而續航時間也遠非后者能與之相比。經過進一步研究后,設計人員沮喪的發現,DB606 所產生的巨大熱量已超過了蒸發冷卻系統的承受能力,P.1041 不得不采用阻力較大的傳統冷卻系統。

  

  DB606 的圓形液冷散熱器

  由于起先估計新轟炸機擁有很高的飛行速度,因此在早期的設計方案中,P.1041 并沒有配備很強的自衛火力,僅設置三座各裝 1 挺 MG131 型 13 毫米機槍的遙控自衛炮塔。后來設計人員對設計進行了修改,在機頭下方增加了一個小型浴缸形吊艙,其前后方各裝一挺機槍,機尾還裝一挺人工操縱機槍。遙控炮塔能有效減小空氣阻力,并改善武器射界,而且在這項技術已經被德國充分掌握。但空軍卻并不打算在新式轟炸機上使用遙控炮塔,亨克爾只得代之以四座人工操縱炮塔。

  

  He 177 A-5 三面圖

  就在“轟炸機 A”計劃提出后不久,帝國航空部(RLM)對設計規范作出了較大調整,將轟炸機的俯沖轟炸角度提高到 60 度,航空部此舉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 Ju 87 俯沖轟炸機的影響。二戰前,德國轟炸機上的標準轟炸瞄準鏡是格茨 Vizier 型,其水平轟炸精度極差,而俯沖轟炸的精度則要高的多,這一點在對付移動目標時表現的尤為突出。受俯沖轟炸高精度的誘惑,航空部要求重型轟炸機也必須具備俯沖轟炸能力。然而重型轟炸機以 60 度角俯沖時會產生巨大的應力,亨克爾為此不得不加強 P.1041 的結構強度,以承受俯沖轟炸帶來的巨大過載。

  設計的修改導致飛機重量大幅度增加,對飛行速度和航程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為使航程滿足設計指標的要求,設計人員只得進一步增加飛機的載油量,但此舉反過來又造成飛機重量的再度攀升。飛機重量的增長同時促使亨克爾重新設計起落架,原設計是使用兩個單輪主起落架,向外收入翼內。修改后的設計是在發動機短艙下裝 4 個單柱單輪式主起落架,外側兩個起落架向外收入翼內,內側兩個主起落架向內收入翼內。當然,這一設計也增加了飛機的重量。

  

  

  He 177 這種各自為戰的主起落架設計實在是倉促修改的結果

  盡管 P.1041 方案存在不少問題,但空軍卻對其充滿信心。于是,在 1938 年 11 月,航空部正式向亨克爾訂購 6 架 P.1041 的原型機,同時將其正式命名為亨克爾 He 177。


原型機試飛

  1939 年 11 月 19 日,He 177 首架原型機 He 177V1(生產序號 000001,機身代碼 CB+RP)在雷希林試飛中心試飛總監弗蘭克的駕駛下完成首飛。He 177V1 總重 24,000 公斤,該機在首次試飛中幾乎是剛剛升空便出現了發動機過熱現象,結果試飛只持續了短短的 12 分鐘便告提前結束。除發動機過熱外,弗蘭克還指出 He 177V1 存在尾翼震動的問題,不過弗蘭克同時對飛機的操縱性表示了肯定。事后,廠方為 He 177V1 換上了面積增加 20%的新尾翼。

  隨著試飛工作的深入,He 177 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除發動機過熱外,飛機的整體性能表現同樣令人失望,其最大速度僅為 460 公里/小時,航程僅為 4,600 公里,遠遠低于設計指標。

  He 177V1 完成首飛幾周后,第 2 架原型機 He 177V2 也加入試飛行列。V2 與 V1 在設計上差別不大,只是仍保留了舊的小面積尾翼。在一次俯沖測試中,V2 因遭遇嚴重的震動現象在空中解體,飛行員當場身亡。V2 失事后,亨克爾為仍在生產線上的 V3、V4 和 V5 三架原型機換裝了面積更大的尾翼。俯沖測試隨后由 V4 機接替,但在一次測試中,V4 的螺旋槳變距機構突然失靈,導致飛機無法從俯沖中改出,墜入波羅的海。

  

  1940 年 2 月 He 177V2 首飛時的留影,不久之后該機毀于空中解體

  V5 被用于機載武器系統測試,為減輕重量,V5 將 13 毫米機槍全部換為 7.9 毫米機槍。在 1941 年初的一次試飛中,V5 的發動機忽然失火,飛機墜地爆炸。在早期的試飛中,首批 5 架 He 177 原型機就損失了 3 架,結果使該機獲得了寡婦制造者的壞名聲。

  

  He 177V6 在進行試飛前檢查,1941 年 8 月 2 日交付給 IV/KG 40 接受服役測試

  在后來的試飛中,He 177 仍然難以滿足以 60 度角進行俯沖轟炸的要求。試飛員發現,在進入俯沖前,首先要將減小飛機的速度,然后緩緩的把操縱桿向前推,使機頭逐漸下沉。一旦飛機進入俯沖,就得輕輕將飛機拉起,改出俯沖。但即使是最輕柔的操縱,He 177 在俯沖過程中仍然十分容易出現因應力過大而導致鉚釘從機身上彈出??偠灾琀e 177 的體積和重量太大,根本不適合進行大角度俯沖轟炸。不過此時德國已經研制出一種新式轟炸瞄準鏡,其工作原理與美國的諾頓轟炸瞄準鏡類似,新瞄準鏡的轟炸精度大為提高,已與俯沖轟炸相去不遠。因此,讓 He 177 具備俯沖轟炸能力的要求很快就被放棄,從預生產型飛機開始,He 177 上的俯沖減速板就被拆除。

  He 177 身上最大的問題是發動機過熱及發動機常因各種原因起火。發動機起火很大程度上要歸咎于內側兩排汽缸的排氣管在飛行中會產生極高的熱量。發動機飛行中如果出現機油滲漏現象,而且這些機油當時被撒在發動機整流罩上,就會立刻引發火災。另外,如果飛行中油門的變化速度過快,發動機的燃料噴射系統就會向汽缸內噴射過多的燃料,此時輸油管線如果密封不佳,可能就會將燃料灑在發動機炙熱的外殼上,引發火災。

  

  DB606 發動機的脆弱性是倒置 He 177 故障的重要因素

  為了減輕重量,He 177 在發動機后方沒有設置防火墻,這樣一來,即便是很小的火勢也會迅速蔓延到機翼油箱。設計人員還發現,He 177 發動機的一些高承力部件缺乏足夠的潤滑,這一問題在連接變速箱和曲軸箱的軸承上尤為嚴重。戴姆勒-奔馳曾花費很大精力來解決 DB606 上存在的大量問題,但發動機過熱和起火兩大頑疾始終困擾著 He 177。

  1941 年夏季,第 6 架 He 177 原型機被送往法國波爾多接受服役測試,飛機在測試中再次暴露了大量技術問題,不久便返回德國。德國空軍于 1941 年 11 月開始接收總數為 35 架的首批 A-0 預生產型飛機。A-0 型在座艙后上方設置一座人工操縱動力炮塔,機頭裝三挺機槍機尾裝一挺。

  

  He 177A-02 是第二架預生產型飛機,1941 年末進行了首飛

  

  第三架預生產型飛機 He 177A-03 在結束試飛后著陸

  He 177 的第一種量產機型是 He 177A-1,它的總重達 30,000 公斤——超出原型機近 6 噸。A-1 裝有經過重新設計的垂尾和方向舵,后者頂端變為圓形。A-1 在機身上方安裝一座 MG131 型 13 毫米機槍遙控炮塔,射手坐在駕駛艙后部遙控炮塔,其他炮位仍各裝一挺 7.9 毫米機槍。

  

  

  He 177 生產型上的 FDL-131 雙管 13 毫米機槍遙控炮塔

  He 177 的初期量產工作由阿拉多公司負責,從 1942 年 4 月起,阿拉多開始以每兩天一架的產量制造 He 177。這時德國空軍正急切的等待新飛機的到來,以盡快接替在反艦作戰中已日漸力不從心的 Fw 200。

He 177 的設計特點

機翼

  He 177 采用了懸臂式中單翼布局,機翼為單翼梁、承力蒙皮結構。內翼的平面形狀為矩形,外翼為梯形。機翼后緣裝有液壓驅動的富勒襟翼。每片副翼上各裝一片平衡調整片,內側調整片為彈簧平衡,外側調整片可由飛行員在駕駛艙內調節。機翼前緣裝有加熱除冰裝置,它通過將一個燃油加熱器產生的熱氣引入機翼前緣來避免機翼在飛行中結冰。He 177 的機翼前緣裝有兩個油冷器,冷卻空氣從其前端的方形沖壓進氣道引入,冷卻空氣的流量由油冷器后方的調整片控制。此外,He 177 的翼下還可掛載 Hs 293 滑翔炸彈及其他重型武器。

  

  He 177A-3 機翼結構圖

  尾翼為懸臂單梁設計,外部被金屬蒙皮覆蓋。尾翼上的氣動控制面均各裝兩個平衡調整片,一個為彈簧負載式,另一個由飛行員調節。尾翼前緣也裝有除冰裝置。

  

  He 177 操縱系統連線

機身

  He 177 的機身為全金屬承力蒙皮結構,機身內部的主要承力部件是 Z 字形支柱。整個機身從前至后共分為四個部分:前部駕駛艙、前機身、主機身和尾炮塔。前部駕駛艙可容納飛行員、副駕駛(兼任轟炸瞄準員和前機槍手)、導航員(兼任無線電操縱員和下部機槍手)和遙控炮塔機槍手。操縱桿可在飛行員和副駕駛座位間轉動,以方便兩人輪流操縱飛機。副駕駛的座椅可在飛行中放平,方便副駕駛在飛行中趴下瞄準目標。情況緊急時,機組人員可通過座艙地板上的可拋式艙門逃離飛機。

  

  He 177A3 駕駛艙

  剩下兩名機槍手的座位與其他機組人員相隔絕。中部炮塔機槍手由機身下方的艙門出入,尾炮塔機槍手通過機槍上方的鉸接式艙蓋出入尾炮塔,他可選擇坐姿或臥姿兩種姿勢操縱機槍,但采用坐姿時,機槍的射界將受到很大限制。

  設計人員對 He 177 的生存能力十分重視,在其機身上的多數部位均設置了裝甲。飛行員座椅椅背和下方裝有 9 毫米和6毫米厚的裝甲,機頭下方吊艙前部受到 7 毫米和 6 毫米厚的裝甲及防彈玻璃保護,后部裝甲厚 9 毫米。遙控炮塔操縱席周圍裝有 10 毫米厚的裝甲。擋風玻璃后方的駕駛艙四周被裝甲包裹。中部炮塔裝甲厚 7 毫米,自中部炮塔以后的機身的上部 1/3 均受到裝甲保護。全機裝甲最厚處當屬尾炮塔,其機槍安裝位的裝甲厚 18 毫米,座艙罩由防彈玻璃制成,炮塔下部設有 9 毫米厚的裝甲。

  He 177 機身內共設有兩個炸彈倉,前部炸彈倉下方可加裝一個掛架,用于掛載一枚 Hs 293 遙控滑翔炸彈。第二個炸彈艙設在機身后部,其后方裝有用于發動機滅火的二氧化碳儲存罐。

動力裝置

  He 177A-5 動力裝置為兩臺戴姆勒-奔馳 DB610A(左側)或 B 型(右側)24 缸液冷發動機。每臺發動機的起飛功率為 2,950 馬力,8,500 米高度輸出功率 2,700 馬力。DB610 由兩臺 DB605 型 12 缸倒 V 字形液冷發動機并聯而成,兩臺發動機以一定角度傾斜安裝,內側汽缸與地面垂直。變速箱裝在兩臺發動機曲軸箱的前方,兩臺發動機將動力輸入變速箱再共同驅動一副直徑 14 英寸的 VDM 金屬四葉螺旋槳。為消除發動機產生的巨大扭矩,兩副螺旋槳向相反的方向旋轉。發動機的變速箱間裝有離合器,可在飛行中將一臺發動機關閉。發動機的散熱由螺旋槳后方的環形散熱器負責。

  

  DB606 發動機,此為后部視圖

  

  DB610 發動機


燃料系統

  He 177 全機總載油量達 2,788 加侖,全部容納于機身和機翼內的油箱中。機身和機翼內段的油箱為金屬自封閉設計,機翼外端裝有橡膠軟油箱。機翼油箱裝有兩根粗大的燃油拋棄管,該管道穿過整個機身一直通到方向舵下方。每個發動機短艙后方裝有容積為 2 加侖的啟動油箱,其內的燃油由 45%的汽油、45%的乙醚和 5%的機油構成。

  

  He 177 機身與機翼內部油箱

起落架

  每個發動機短艙下方裝有兩個單輪主起落架支柱,兩根支柱分別向內、外兩個方向收入翼內。起落架吸震筒為油壓式。當起落架完全放下后,液壓驅動的主起落架艙門將會關閉。主起落架收起后,起落架支柱和機輪收納在翼梁前方的起落架艙內。主機輪收起耗時 20-30秒,如果情況緊急,飛行員可一套液壓裝置將起落架放下。尾輪由液壓驅動收入機身內,尾炮手可視情況用手輪將尾輪以手動的方式放下。

  

  He 177 主起落架結構

  

  主起落架側視與正視圖

武器

  He 177 自衛武器的組成相當獨特,由一座遙控炮塔、一座人工動力旋轉炮塔和 4 挺手動機槍組成。其主要構成如下:

  前部機背遙控炮塔內裝 1-2 挺萊茵金屬-博希格研制的 MG131 型 13 毫米機槍,機槍手坐在駕駛艙后上方的半球形玻璃罩內操縱炮塔;

  后部機背炮塔內裝 1-2 挺 MG131 機槍,炮塔旋轉由電力驅動,機槍手坐在炮塔內進行操縱;

  機頭下方吊艙前方裝 1 門毛瑟 MG151 型 20 毫米機炮,其后方裝 1 挺 MG131 型機槍;

  機頭擋風玻璃處裝 1 挺 MG81 型 7.9 毫米機槍;

  機尾裝 1 挺 MG151 型 20 毫米機炮。

  

  He 177A-3 自衛武器系統

  

  機尾 MG151 型 20 毫米機炮

  He 177在機身內部設置兩個炸彈倉,其內可攜帶 10 枚 500 公斤炸彈、6 枚 1,000 公斤炸彈或 2 枚 2,500 公斤炸彈。此外,He 177 還可在機身和翼下的掛架掛裝 HS293 或“福利茨”-X 型遙控滑翔炸彈。

  

  He 177 內部彈倉掛載 6 枚 1,000 公斤炸彈

  

  He 177 機腹下掛載 Hs 293 無線電遙控炸彈


作戰行動

  1942 年 2 月,He 177A-1 在瑙恩多夫的阿拉多工廠正式投產,阿拉多以每兩天一架的速度量產該機,第一支裝備 He 177 的作戰單位是的第 40 轟炸機聯隊(KG40),它們此前使用的是已經過時的 Fw 200。1942 年夏,駐扎在法國波爾多-梅里格納克的第 40 轟炸機聯隊第 1 大隊(I/KG40)接收了首批 34 架 He 177A-1。

  

  阿拉多公司代工的 He 177A-1,共生產 130 架

  首批入役的 He 177A-1 主要用于測試飛機的戰場適用性,但令德國人失望的是,這些飛機在服役中暴露出大量技術問題,其中最嚴重的仍是發動機過熱。另一個嚴重問題是 He 177A-1 的機翼強度不足,在大過載飛行中有折斷的危險。經過幾周的試用,作戰部隊將 He 177A-1 判定為不適合參加作戰,這些飛機隨后返回德國。由于遭到作戰部隊的拒絕,He 177A-1 僅被用于測試和執行一些二線任務,但即便如此,仍有為數不少的 He 177A-1 在使用中墜毀。He 177A-1 共生產了 130 架,其中 19 架因各種原因墜毀,占總產量的 14%。He 177 的服役生涯就以這樣一個糟糕的方式拉開了序幕。

  部分記錄稱在 1942 年 8、9 月間,He 177 曾對英國南部發動過高空轟炸,英國的地面觀察人員將這些飛機稱為“He 177”,但這些飛機實際上是容克斯 Ju 86R 高空轟炸機。1942 年 9 月一架 Ju 86R 被英國空軍的“噴火”戰斗機擊落后,德國對英國的高空轟炸行動宣告結束。

  He 177A-1 失敗后,亨克爾對其設計做了大幅度修改,推出了 He 177 的第二個量產型,即 He 177A-3。A-3 換裝了更為結實的機翼,機身加長 6 英尺 3 英寸,發動機短艙前移 8 英寸,使飛機的操縱性得到了改善。前 15 架 He 177A-3 的動力仍為 DB606,從第 16 架開始,He 177A-3 開始配備動力更強的 DB610 發動機,該發動機由兩臺 DB605 并聯而成,起飛功率達 2,950 馬力。

  

  1943 年 KG40 裝備的初期型 He 177A-3

  He 177A-3 投產時,德國的戰爭形勢日趨惡化,轟炸機的戰場環境遠比大戰初期險惡,He 177 原有的自衛火力已難于適應戰場的需求。因此 A-3 將機身后上方的 7.9 毫米機槍改為一座內裝13毫米機槍的炮塔,遙控炮塔內的 13 毫米機槍增加到 2 挺。A-3 還進行了其他一些改進措施來改善飛機的操縱性和發動機過熱問題,但進行這些改進的同時也導致飛機重量再度增加。

  1942 年秋,第 1 批 He 177A-3 被送至駐扎在勃蘭登堡-布里斯特的第 50 補充轟炸機聯隊,經過匆忙的換裝訓練后,該部番號改為第 50 轟炸機聯隊第 1 大隊(I/KG50),隨后前往蘇聯的扎波羅熱接受冬季環境下的作戰測試。I/KG50 來到蘇聯時正趕上德國第 6 集團軍被蘇軍包圍在斯大林格勒,德國空軍正在動用一切力量向被圍德軍運送補給。

  I/KG50 應希特勒的命令也參加了這次空運行動,但事實證明 He 177 并不適合這種任務,He 177 的大部分機身空間被油箱、炸彈艙及其他設備占據,只能運送少量給養和傷員。因此 He 177 在空運中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色,唱主角的是體型比 He 177 小的多的 Ju 52 和 He 111。在參加了數次空運任務后,I/KG50 重新開始執行轟炸任務。

  1943 年 2 月初,斯大林格勒的被圍德軍向蘇軍投降,I/KG50 和剩下的 He 177 撤出東線,返回德國。在東線作戰的幾個月里,I/KG50 共損失了 7 架 He 177,但其中沒有一架是毀于與蘇軍的交戰。

鏖戰大西洋

  如前所述,肩負反艦作戰任務的第 40 轟炸機聯隊很早就盼望著能用 He 177 來接替 Fw 200。在經歷了使用 He 177A-1 的不快后,第 40 轟炸機聯隊第 2 大隊(II/KG40)于 1943 年夏季開始換裝 He 177A-3。II/KG40 為 He 177 配備了 Hs 293 無線電制導遙控滑翔炸彈,每架 He 177 可在兩翼和機身下方各掛一枚滑翔炸彈。

  

  

  Hs 293 無線電遙控滑翔炸彈,尾部有閃光指示器

  He 177 此時身上雖然仍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但當時緊迫的戰爭形勢迫使德國只得暫時將這些問題擱在一邊,而讓戰機立即投入作戰。1943 年 11 月 21 日,II/KG40 出動 25 架 He 177A-3 對盟軍的 SL139/MKS30 船隊進行了空襲,該船隊當時正在據西班牙菲尼斯太爾角東北 420 英里外航行。

  He 177 機群由 II/KG40 大隊長魯道夫·蒙斯率領,每架飛機攜帶兩枚滑翔炸彈。當德機飛抵目標區域時,海面正被濃霧籠罩,對搜索目標造成了很大阻礙。德機發現盟軍船隊后,立即發動了攻擊,很差勁能見度使投彈手難以對炸彈實施有效的控制。結果德軍投下的炸彈僅命中“馬爾薩”和“戴留斯”兩船,其中前者被擊沉,后者遭受重創。

  

  戰爭初期 KG40 的一次授勛儀式,左起第二位就是魯道夫·蒙斯

  就在德機對盟軍船隊發動進攻的同時,一架在船隊上空執行反潛巡邏的英軍 B-24“解放者”勇敢的對德機發動攻擊,擾亂了德軍的進攻。當時第一架德機中彈起火,倉皇逃離戰場。第二架德機見勢不妙,趕緊投下炸彈轉身就跑,但 B-24 卻緊追不舍,直到看見德機右側發動機起火方才罷手。在這場罕見的空戰中,B-24 的英勇舉動不僅保護了己方船隊,而且自身毫發無損。

  是次出擊,He 177 共投下了 46 枚滑翔炸彈,僅命中 2 發。II/KG40 在此次作戰共損失 4 架 He 177,其中一架在盟軍船隊附近墜毀;一架因不明原因在基地附近墜毀;第三架在返航途中因燃料耗盡墜毀,機組人員跳傘逃生;最后一架在迫降是嚴重受損,徹底報廢。還有四架飛機遭受重創。雖然付出了如此大的代價,He 177 卻僅取得了擊沉一艘盟軍艦船的糟糕戰績。更為糟糕的是,這次作戰表明 He 177 身上仍有大量的技術問題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

  

  He 177 投放 Hs 239 時的戰術

  

  Hs 293 在無線電的控制下飛向目標

  5 天后的 11 月 26 日,蒙斯再次率隊出擊,這次的目標是阿爾及利亞海岸附近的一支盟軍船隊。He 177 機群起飛后不久,就有一架飛機因發動機曲軸箱發生故障而被迫返航。當 He 177 機群飛抵船隊上空時,立即遭到盟軍艦船上高炮的反擊。沒過多久,聞訊趕來的盟軍戰機對德機發動了猛烈攻擊,6 架 He 177 在空戰中被擊落,其中就有大隊長蒙斯的座機。

  

  

  

  1943 年秋~1944 年初,II/KG40 的 He 177 涂有這種灰色/暗綠相間的偽裝色

  這次作戰中,德軍轟炸機用滑翔炸彈擊沉了“羅納”號運兵船。當時在“羅納”號上的美國列兵喬·波加特回憶了當時的情況:

  “我當時被眼前的一幕驚呆了,那架亨克爾在 12,000 英尺高度距離我們很近的地方飛行,我甚至可以看到它機尾上的萬字徽。幾秒鐘后,我看見一架小飛機冒著煙從轟炸機下方飛出,小飛機轉向 90 度后向我們船隊沖來。它在“羅納”水線的高度以驚人的速度飛來,就在“羅納”號的船頭前方,它的機翼被高炮擊中。(導彈)重重的撞在距運輸船不遠的海面上。

  我轉過身來看到另一架小飛機以相同的 90 度角向右轉....幾秒鐘后,就在我們以為那小飛機將要落入水中的一剎那,它突然拉了起來,直接撞向“羅納”號。“羅納”號左舷水線上方的船體被擊中,船的左右兩舷都被炸出一個大洞。”

  被 Hs 293 擊中后,“羅納”號又在海面上漂浮了幾個鐘頭才告沉沒,波加特被一艘英國護衛艦救起,其他人就沒他這么幸運了,“羅納”號上共有 1,000 名士兵喪生,超過了船上搭乘人員的一半。

  幸存的亨克爾轟炸機返回梅里格納克,德機返航時剛好遭遇到惡劣的天氣,結果兩袈 He 177 在降落時墜毀,但機組人員安然無恙。

  

  II/KG40 的 He 177 準備出擊,圖中有 5 架 He 177 的翼下都掛載了兩枚滑翔炸彈

  蒙斯陣亡后,多赫特曼成為上尉成為 II/KG40 的新任大隊長,此后大隊轉而對盟軍艦船實施危險系數較小,但效果不佳的夜間空襲。在這類行動中,一架德軍轟炸機首先在盟軍船隊的一側投下照明彈,以便其他飛機看清目標再用滑翔炸彈攻擊敵船。這種作戰對照明彈飛機和轟炸機的協調要求極高,未能取得多大戰果。

  

  II/KG40 的部分 He 177 安裝有 FuG200 對海搜索雷達,作用距離 50 英里

  He 177A-3 在生產了 75 架后,便被 A-5 型取代。A-5 保留了 A-3 使用的 DB610 發動機,但對襟翼的伺服系統進行了修改,并加強了機翼的結構強度,以在機翼下掛載更多武器。

  

  II/KG40 的 He 177A-5 與機組

  1944 年 1 月 22 日,盟軍在意大利南部的安其奧登陸。在隨后的幾周內,II/KG40 多次出動對盟軍船隊發動攻擊,但在盟軍嚴密的防空體系面前,德機蒙受了慘重的損失,但戰果卻少的可憐。II/KG40 最后不得不撤出對盟軍船隊的空襲,重新在夜間襲擊在地中海航行的盟軍艦船。

目標:倫敦

  1944 年 1 月,德國空軍開始籌劃對倫敦發動代號“黑公羊”的空襲行動,參戰部隊中就有兩支剛換裝 He 177 的作戰單位:第 40 轟炸機聯隊第 1 大隊(I/KG40)和第 100 轟炸機聯隊第 3 中隊(3/KG100)。兩支部隊共有 46 架 He 177,其中 41 架可以參加戰斗。He 177 在“黑公羊”行動期間駐扎在德國奧斯納布呂克附近的萊茵和法國奧爾良附近的沙托丹。

  

  KG100 的 He 177A-3,參與了 1944 年初的轟炸倫敦行動

  對倫敦的一系列轟炸于 1944 年 1 月 21 日夜晚拉開帷幕,當夜德機出動分兩個波共 270 架次,兩個波次間相隔 8 小時。每個攻擊波內有 12 架 He 177,其中部分飛機和機組人員參加了兩次攻擊。

  

  上面這架飛機的另一個角度照片

  在首次行動中,英國空軍第 151 中隊的駕駛“蚊”式夜間戰斗機,在英國上空首次擊落 He 177??财债敃r正在駕機向已經探照燈光點飛行,后座雷達操縱員突然梅德蒙特捕抓到一個 2 英里外的雷達信號,坎普看到一架轟炸機一閃而過,梅德蒙特很快再次捕捉到目標,在他的引導下,坎普很快變再次發現目標,他隨即用機上的 4 挺 20 毫米機炮向目標猛烈開火,他看到敵機右翼中彈,并發生爆炸。被擊落的 He 177 在薩里墜毀,它屬于 I/KG40,機上 2 名機組人員喪生,剩下 4 人被俘。首日的作戰結束后,出擊的 He 177 在法國境內的沙托丹降落。

  

  轟炸倫敦戰術示意圖

  在第 2 波的攻擊中,I/KG40 又有一架 He 177 被英軍的夜間戰斗機擊落,3/KG100 的一架 He 177 被己方的高炮誤擊墜毀。此外,在返航的 He 177 在萊茵降落時,又有兩袈飛機在著陸時受損。

  He 177 的下一次出動是 29 日夜,德國空軍當夜出動 285 架轟炸機,其中有 20 架 He 177,這次出擊的 He 177 全身而退。這次任務結束后,I/KG40 返回德國,并向挪威派出一個中隊執行海上偵察任務。

  4 天后的 2 月 3 日,德國再次出動 240 架轟炸機空襲倫敦,來自 3/KG100 的 6 架 He 177 參加了此次作戰,并安全返回。2 月 13 日,17 架 He 177 再次隨轟炸機群對英國進行了空襲,He 177 這次仍是安全返回。

  

  損毀的 He 177,看起來像是因故障而沿鐵路線迫降墜毀的

  對倫敦的空襲以這種方式一直持續到 3 月,到 3 月底,赫爾和布里斯托爾也成為德軍的空襲目標。對倫敦的最后一次大規模空襲于 4 月 18 日進行。此次空襲行動中,德軍共出動 125 架轟炸機,其中包括 I/KG100 的 5 架 He 177。其中由經驗豐富的機組人員駕駛的 He 177 各掛載 2 枚 1,800 公斤炸彈和 2 枚 1,000 公斤炸彈,其余飛機掛載 4 枚 1,000 公斤炸彈。

  起飛前,參戰的飛機按預先排定的順序前后排列在跑道上,載彈量較大的飛機現行起飛,原因是它們的爬升速度較慢。飛機升空后,便會關閉機尾的燈,通知后面的飛機滑跑起飛。德機起飛后,先向西飛行,過了諾德韋克的無線電信標臺后,機群轉向西北方的海牙飛去,然后向北進入北海上空。在飛抵英國海岸線前,在奧福德附近 17,000 英尺高度飛行德機開始投下大量金屬箔條,以迷惑英國的地面雷達和夜間戰斗機。德機抵達馬技特后,擔任引導機的 Ju 88 便會投下 4 枚紅色照明彈,德機在此向位于西南的倫敦飛去。

  

  第 100 轟炸機聯隊第 3 中隊的 He 177A-3 5J+KL

  德機在飛行途中會經常改變航向和高度,以躲避英軍戰機的攻擊。另外,部分 He 177 還在機尾安裝了 FuG217“海王星”告警雷達,可探測到英軍夜間戰斗機的機載雷達信號。即便如此,當晚還是有一架 He 177 被“蚊”式夜間戰斗機擊落,該機墜落在埃塞克斯的斯塔福恩沃爾登附近。

  抵達目標上空后,德機開始減速,同時將高度降低至 15,500 英尺,然后開始投彈。與此同時,德機還以 5 妙的速率投放金屬箔條。引導機則投下紅色照明彈來指示目標的所在位置。

  

  這架 He 177A-3 裝彈準備夜襲倫敦

  投彈結束后,德機會立刻降低高度,加速脫離目標。在飛越蘇塞克斯上空時,He 177 的速度達到 565 公里/小時,德機同時還會不斷的改變航向來擺脫英軍戰機。德機最后在伊斯特本附近飛離英國,飛抵法國的布陸洛涅上空時,德機編隊解散,飛機返回各自的基地。

  1944 年 4 月,德機對赫爾、布里斯托爾、普茨矛斯、普利茅斯和韋矛斯進行了轟炸,德機的全部轟炸行動于5月結束。在整個“黑公羊”行動期間,德國空軍共對英國發起了 27 次大規模轟炸,He 177 參加了其中的大部分行動,I/KG100 在此期間共損失了 12 架重型轟炸機。

  “黑公羊”行動結束后,I/KG100 移駐法斯貝格,并在此將部隊番號改為第 1 轟炸機聯隊第 3 大隊(III/KG1),該部隊的以后情況。我們會在后面詳細介紹。

D 日作戰

  1944 年 6 月 6 日,盟軍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發起了醞釀已久的大規模登陸作戰。當天傍晚,德軍出動大批飛機對盟軍艦船發動攻擊,其中就有隸屬于 II/KG40 的 He 177,這些飛機從法國南部起飛,每架飛機攜帶 2 枚 Hs 293 滑翔炸彈。德機的主要目標是集中在登陸場周圍的大批盟軍艦船。

  

  II/KG40 的 He 177 海上編隊飛行

  德軍的反擊遭到盟軍夜間戰斗機部隊的有力回擊。當晚,皇家澳大利亞空軍第 456 中隊的一架“蚊”式夜間戰斗機擊落了一架 He 177,“蚊”式戰機當時正在諾曼底海岸附近巡邏,其雷達突然捕捉到一個雷達信號。當晚是個有云的滿月夜,能見度不錯,“蚊”式很快便發現其前方 1,000 碼處有一架 He 177,“蚊”式迅速逼近德機,并在距 He 177 約 150 碼的距離上開火,德機隨即墜入巴夫勒爾以東 15 英里海中。第 456 中隊聲稱在當晚擊落了 4 架 He 177。

  在諾曼底登陸期間,德機曾多次對盟軍艦船發動攻擊,但這些行動在盟軍強大的防空體系而收效甚微。在 10 天的作戰中,德機僅取得擊沉 5 艘艦船的戰果。德國空軍此后不得不放棄直接攻擊盟軍艦船的想法,而改為在海岸附近投放水雷。到 6 月底,德軍的空投水雷共擊沉了 9 艘戰艦和 17 艘輔助艦船及商船,對盟軍的行動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這點戰果根本不足以對戰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到 7 月中旬,KG40 和幸存的 He 177 轉往挪威執行海上巡邏任務。


東線鏖戰

  1944 年春季,越來越多的作戰單位開始換裝 He 177,其中就包括在巴伐利亞的李奇菲爾德剛剛組建的第 1 轟炸機聯隊(KG1),聯隊指揮官為霍斯特·馮·賴森上校。5 月底,準備就緒的第 1 大隊和第 2 大隊移駐東普魯士的柯尼斯堡附近的普羅韋爾登和塞爾阿彭機場。稍后不久,第 3 大隊(原番號 I/KG100)也來到東普魯士加入 KG1。整個聯隊此時擁有 90 架 He 177,從表面上看,KG1 有著整個東線最強大的遠程打擊力量。

  

  KG1 的 He 177A-5 在東線

  但實際上,KG1 面臨著許多棘手的難題。東線的機場設施簡陋,缺乏機庫和防護掩體。后勤狀況同樣十分糟糕,當地機場連燃料貯存設備都沒有,運抵的燃料只能直接加入飛機,對聯隊的出擊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在 KG1 的一次出擊任務中,運送燃料的火車在途中被蘇軍戰機擊毀,任務被迫取消。

  KG1 飛抵基地后不久便參加作戰,其主要任務是攻擊蘇軍的補給中心。部隊集結點等目標來干擾蘇軍的進攻。KG1 最大規模的一次作戰是出動整個聯隊的 87 架飛機,空襲莫斯科以西 250 英里大盧基的一個鐵路樞紐中心。德機在空中組成了 3 個壯觀的 V 字形編隊,每個編隊由 25-30 架重型轟炸機組成。

  

  KG1 的一架 He 177 準備出擊,機組在機頭前部商討細節

  馮·賴森后來回憶:“編隊的隊形是在進行了精心設計,其寬度與目標的寬度一致。我通過無線電發出投彈命令后,所有飛機同時一次性投下全部炸彈,以使彈著點更加集中?!?/p>

  He 177 當天采用了高空轟炸戰術,只遭受了十分輕微的損傷。蘇聯空軍的戰機多為低空戰斗機和攻擊機,難以對德機構成有效威脅。盡管少數蘇軍戰機試圖攔截德機,但他們遭到了德機自衛武器的有力回擊。另外,蘇軍飛行員缺乏攔截重型轟炸機的作戰經驗,他們往往在距離德機很遠的地方便開火,很難命中目標。

  

  東線 KG1 的 He 177 編隊

  在東線的作戰中,He 177 的發動機過熱問題大有改善,這主要歸功于亨克爾在 He 177 上實施的多項改進措施。另一方面,飛行員在飛行中也盡量避免作出容易導致發動機過熱的操縱,如長時間使發動機處于大功率狀態及過于頻繁的改變油門。

  

  俄羅斯寒冷的氣溫也改善了 He 177 的發動機過熱問題

  1944 年 6 月 23 日,蘇軍發動了夏季攻勢。在蘇軍的猛烈攻擊下,大量德軍戰略要點被攻克。為了阻止戰局進一步惡化,德國空軍動用了手中一切能出動的作戰飛機。當時赫爾曼·戈林曾親自向馮·賴森打電話,直接下達作戰命令,令后者十分吃驚。馮·賴森后來回憶:“這顯得十分不可思議,德國空軍的首腦竟告訴一個聯隊指揮官應該做什么。他說:‘明天早晨,你得在低空攻擊蘇軍坦克?!一卮鸬?‘He 177 不適合執行低空作戰任務,但他仍堅持原先的命令。低空作戰對 Fw 190 來說是毫無問題,但對 He 177 而言卻是十分荒唐的。但我還能說什么呢,他是德國空軍的頭兒,而我不過是個中校而已。司令部稍后向我確認了這項命令。要求我在特定的道路上空巡邏,攻擊所發現的蘇軍坦克。”

  He 177 隨后以雙機編隊的形式進行巡邏,以方便兩機在空中相互支援,但德機在巡邏中遭到了蘇軍戰斗機的痛擊,行動的第一天,KG1 便損失了 10 架 He 177,占當天出動的 He 177 的 1/4。

  馮·賴森后來對當時的作戰評論道:“這項作戰遭到了徹底的失敗,沒有取得什么象樣的戰績。He 177 太笨重了,很難擊中行駛中的坦克。這樣的作戰以后再也沒有進行過,而戈林有他自己的做事方法,他再也沒有給我打過電話?!?/p>

暗殺陰謀

  對地攻擊作戰失敗后,KG1 又恢復高空轟炸任務。1944 年 7 月 20 日,KG1 出動所有能出動的飛機,由三個大隊分別攻擊三個不同的目標。在空中組成編隊時,He 177 機群在當地的湖面上空盤旋,此處位于柯尼斯堡附近,被大片森林覆蓋,希特勒的大本營離此不遠,德國空軍的飛機只有獲得特別批準才能飛越大本營上空。馮·賴森戰后回憶了事件的發生:

  

  1944 年 KG1 的 He 177A-3

  “當天中午,我們在拉斯騰堡禁飛區以東的湖面上空組隊,要把 80 架飛機編為 3 個編隊需要花上一段時間。一架飛機在編組期間遭遇火災,機組人員事先已被告知,在遭遇此類時間時,應先將炸彈安全的‘處理’掉。那架飛機的機組人員當時按規定辦理,而我則率領一個大隊出擊。

  我在當天下午 5 時返回普羅韋爾登,當我于 6 時來到聯隊指揮部時遇到了滿面愁容的副官,他把我領到一個空房間后,對我說:‘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我們的一架飛機沒有把炸彈安全的處理掉。更糟糕的是,它們把炸彈扔到了元首的司令部,并引發了一場爆炸?!?/p>

  馮·賴森立即向部隊司令部打電話,告訴一名負責法律的軍官去收集相關證據,以應對可能到來的軍事法庭審判。他然后從廣播中聽到了希特勒指揮部發生爆炸的消息,但電臺沒有透露事件的細節。

  憂心忡忡的馮·賴森試圖與丟棄炸彈的飛機的機組人員取得聯系,但未能成功。當事飛機迫降地點基地很遠,而其他返航飛機的機組人員也不知道該機的去向。

  又度過了令人坐立不安的幾個小時后,馮·賴森終于接到了司令部的電話,他被告知他與爆炸事件無關。這次爆炸事件就是著名的“7.20”事件,與 KG1 毫無牽連。

燃料危機

  1944 年晚春,盟軍開始將轟炸的重點放到德國的石油工業上,并取得了輝煌的戰績。1944 年 5 月時,德國的航空燃料月產量為 1,950,000 噸,經過幾個月的轟炸,到同年 8 月,德國的航空燃料的月產量驟然減至 16,000 噸。

  

  He 177 還測試過滑翔副油箱,圖為 He 177A-3 拖曳副油箱飛行,副油箱自備機翼與起落架

  燃料產量的急劇下滑對德國空軍造成了致命打擊。重型轟炸機部隊受到的影響尤為明顯,80 架 He 177 發動一次遠程攻擊需要消耗 500 噸燃料,這一數字相當于 1944 年 8 月德國一天的航空燃料產量。

  隨著燃料生產的崩潰,重型轟炸機的作戰很快便被迫終止,KG1 被調回德國本土,不久便被解散,剩下的飛機則停放在開闊的空地上,任由盟軍戰機攻擊。由于已經沒有燃料供應給重型轟炸機了,那么也沒有理由在繼續生產它們。最后一架 He 177 于 1944 年 8 月交付德國空軍,至此,各型 He 177 共生產了 1,094 架。

  

  He 177 的 4 發型:He 177B-5 于 1943 年 12 月 20 日首飛。如果 He 177 在設計時就采用類似美國 B-17 那樣的單獨四發結構,其主要障礙——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將大大減小

  德國空軍曾對 He 177 寄予厚望,但對該機集高速、大航程及俯沖轟炸能力于一身的要求完全超出了當時航空工業的技術水平。He 177 雖然早在 1939 年 11 月就完成了首次試飛,但在此后的近四年時間里,工程師們卻一直忙于克服該機身上存在的種種缺陷,而所有試圖讓其盡快投入現役的努力均以失敗告終。

  直到 1944 年春末,He 177 的月產量才達到 100 架,總共有 6 支轟炸機大隊先后換裝 He 177。但當德國的石油工業在盟軍的轟炸中遭受重創后,He 177 的戰斗生涯也走到了盡頭。

  如果 He 177 的生產按照原先計劃那樣順利進行的話,德國空軍到 1943 年 9 月可能就會裝備 400 架 He 177。但到此時,德國空軍已經開始面臨嚴重的燃料短缺現象,每架 He 177 執行一次中程轟炸任務要消耗 6 噸燃料,400 架飛機一次出擊就得用去 2,400 噸燃料。如果每月進行 6 次這樣的作戰,就需要 14,400 噸燃料,再加上用于訓練和非作戰飛行的燃料,400 架 He 177 每月大約需要 21,600 噸燃料。這一數字相當于 1943 年德國航空燃料月產量的 1/8,是德國空軍根本無法承受的。

  

  裝備有 4 挺 7.9mm MG81 機槍的尾炮塔實體模型,準備在 He 177A-6 生產型上使用

  由此可見,即使德國航空工業在 1943 年夏季能為空軍制造數量充足的重型轟炸機,德國的石油工業也無力提供足夠的燃料來進行大規模的戰略轟炸行動。德國空軍最多只能讓 200 架 He 177 每月出動 4 次,這樣的出擊強度根本無法對戰局產生多大影響。

  即便是 He 177 沒有因燃料問題而終止作戰,它恐怕也無法取得多大戰果。He 177 的設計過于復雜,而且對維護保養工作要求苛刻,事故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入役后不久便獲得了被飛行員們稱為“機組殺手”,而這個并不光彩的稱號伴隨著 He 177 度過了它的整個服役生涯。

  

  被法軍俘獲的 He 177,原屬于 KG40


表格 1:He 177 主要型號技術規格

  

表格 2:He 177 的生產情況

  

表格 3:He 177 的戰斗序列

  下表為 1944 年 5 月 31 日的 He 177 戰斗序列,從字面上看,德國空軍當時共有 253 架 He 177,但能出動的僅有 96 架(約占總數的 38%)。

  作戰單位         總數   可出動數量

  第 3 航空隊(法國)

  第 40 轟炸機聯隊

  第 1 大隊     20       11

  第 2 大隊     30       26

  第 4 大隊     17       7

  第5航空隊(挪威)

  第 40 轟炸機聯隊

  第 3 中隊     10       10

  帝國航空隊(德國)

  第 1 轟炸機聯隊

  聯隊本部      2       1

  第 1 大隊     30       11

  第 2 大隊     29       0

  第 3 大隊     30       12

  第 4 大隊     34       12

  第 100 轟炸機聯隊

  第 2 大隊     30       0

  第 4 大隊     21       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二戰德國HE
霍克臺風戰記
空勤人員跳傘后會經歷什么?可能落地即被俘,還可能死在自己人手上
兩臺發動機,四噸載彈量,為什么能讓全世界顫抖?
炸沉德國不死戰艦的傳奇轟炸機,配備4發引擎的蘭開斯特轟炸機
難以逞威的“鷹獅”——德國亨克爾He177重型轟炸機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濮阳市| 延庆县| 亳州市| 灵璧县| 怀宁县| 合江县| 太谷县| 凤冈县| 满城县| 监利县| 石嘴山市| 河源市| 芮城县| 珠海市| 延边| 日照市| 吉木萨尔县| 驻马店市| 宁南县| 临夏县| 射阳县| 龙南县| 岳池县| 昌宁县| 高台县| 河西区| 印江| 昌江| 喀喇沁旗| 庆阳市| 葫芦岛市| 杭锦后旗| 白水县| 怀仁县| 曲阳县| 深州市| 永年县| 甘孜| 江达县| 宜良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