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米友仁 云山圖
幫主:“學形手累,學神腦累。”
米芾死后有傳人,比如兒子米友仁、外甥王庭筠等,有著天然的學書資源。只不過在米芾看來,他的兒子里,最有天賦的是米友知,也就是《晉紙帖》里面所說的”老來失第三兒“的兒子,英年早逝老米很痛心。
剩下的兒子,能寫能畫的就只有米友仁了。
曹寶麟先生這么評價米友仁的書法:”從友仁存世數帖來看,不用說其父見到不會首肯,就是我也未免要發出‘生兒不象賢’的浩嘆。“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米友仁《動止持福帖》可見一斑,從藝術性上來說,米友仁的書法確實難像獻之對羲之的發展,就連歐陽通那樣的”向前邁一小步“的程度也不及很多。
老爸太厲害的話,很多時候后人反倒不厲害了。
米芾的大外甥,王庭筠,詩詞比書法有名,王庭筠的書法倒比米友仁的來得清爽,但線條上先差了點勁兒,看看下面這兩幅作品就知道了。
王庭筠《李山畫風雪杉松圖卷跋》
王庭筠《跋米芾研山銘》
曹寶麟這么評價道:”腕力苦弱,而且筆法單調。其書格在友仁之上,似尚未深入堂奧。“
再有一位,叫王升,據說是有可能參加過米芾的面授班的人,元代的虞集評其道:“逸老草書,殊有旭顛轉折變態”,下面這幅王升的《首夏帖》,我們似乎能看到老米的刷字之感,相比前面兩位,寫得更加瀟灑。只不過看著有些“花”。
王升《首夏帖》
曹寶麟先生也評價過此人的書法,說道:“他筆勢流走,連屬無端,雖有神采,但沉著不足而遒媚有余。”——我覺得就是動靜太大了。
再有一位傳人,那就是可以亂真的吳琚了。
吳琚《壽父帖》
吳琚生活在南宋,他出身顯赫有背景,老爸呢,是宋高宗媳婦(吳皇后)的弟弟,老媽呢,是秦檜的長孫女,這樣的出身所擁有的資源,讓吳琚從小到大可以無憂無慮的做一個米芾的鐵桿粉絲了。
從米芾到吳琚——張冰
米芾在書法上的才華過人,所流傳下來的作品也是面目多樣,這一點很像王羲之的作品,每個帖都別具一格。
相比米芾的風檣陣馬,吳琚的書法線條圓潤內斂了許多,按曹寶麟先生的看法,吳琚多取法米芾的跋尾書,比如《王略帖贊》——那種本身就很謹慎的作品。
有學者研究吳琚的字,通過對比發現,吳琚的用筆結字在很大程度上都與米芾的書法接近。但曹寶麟教授也提出了看法,他認為,吳琚轉折處過于刻意,正是董其昌評價的“俊俏過之”,“心字底”的臥鉤像是一筆微翹的短橫“,另外很多字都是頭重腳輕等等呈現出模式化的”符號“。
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米芾瀟灑傲氣,作品的神采也就差了點,只是一味的圓熟華麗。史書上記載吳琚是一個非常謹慎膽小之人,所以他能夠把米芾學的很細膩,但同時也不敢在米芾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了。
不過按才華和資源來講,這樣的人,是可以再開新境的,只不過性格所致,不能走出米字藩籬,也算是書如其人了。
董其昌的一段感慨很耐人尋味:“吳興臨米,輒不能似,肖似也。吳興書易學,米書不易學,二公書品于此別矣!”
吳琚的書法,現在看更像是簡易版的米字,所以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吳琚的字更易上手,很多人學習米芾,都以吳琚作品參考,實際上,當代國展作品中,很多看著像米字的作品,多是學吳。
吳琚學米寫得圓熟,幾近程式化,故吳字比米字更容易把握。但得形始終是下策,得神才是上流,所謂“守法不變即為書家奴”,而后世學米真正有成就的也就到徐渭、董其昌和王鐸了。
有些時候,就是這么辯證,很快就能學到的東西,藝術性不見得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