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創作舉要、、、2008-09-10 19:39:24| 分類: 書畫欣賞
書法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書法強調和發揮了漢字本身所包含的形象特征,通過筆墨技巧的變化,形成不同的風格,從而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給人以美感享受。初習書法者應以楷書為主,因為楷書是標準通行的規范字體,又有鮮明的特點,所以學習書法從楷書入手能較快較全面地掌握書法的規則。“楷書”有兩層意義。一指有法度,可作楷模的法書,孔子曾經說過:“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式。”據此可認為,凡是有規定法度的書體皆可稱為楷書,如“隸楷”等。二指由隸書簡約演變而來的,法度嚴謹,點畫分明,布白平正的“真書”,如唐楷。這種楷書,創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唐代的書家們又加以發展,使之進一步規整化、法度化而定型,一直通行至今。 楷書的特點有三:(一)筆畫平正,點畫形態工妙,結體方整而多變,能在靜止的點畫結構上體味到飛動靈秀的韻味;(二)筆畫的形態及字的結構有規律可循,形成了完整的“永字八法”;(三 )運筆多用中鋒,一波三折,筋骨齊全,血肉豐滿。在進行楷書創作時,重點要考慮以下六個方面: 一、楷書創作的原則 項穆在《書法雅言》中談到:“書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則點畫不混雜,整則形體不偏斜;第二要溫潤,溫則性情不驕怒,潤則折挫不枯澀;第三要閑雅,閑則運用不矜持,雅則起伏不恣肆。”項穆所言這“三要”雖然不僅僅指楷書,但清整、溫潤、閑雅非常符合楷書的特點,我們可以把這作為楷書創作的原則。 二、楷書創作的步驟 楷書的創作是建立在臨摹基礎上的。待臨摹有一定的根基之后便可進行創作練習。創作并不是一味地寫“自家書”,信筆亂寫,而應根據所臨碑帖的風格來進行。如果是練習歐陽詢“歐體”字的,創作時也要以“歐體”為主,先寫出具有“歐體”風貌的作品來。楷書創作的要求是比較高的,難度也是比較大的,由臨摹到創作中間可以采用“集字創作”的方法進行過渡。 所謂集字創作,就是先“集”再“創”。仍以練習“歐體”為例,確定創作內容后,逐字到歐陽詢所書的《九成宮醴泉銘》中去找,能找到的字可以臨摹下來,找不到整字的,再可找偏旁。字帖中沒有的字可根據“歐體”的字體風格和筆法特點自己書寫,然后通篇稍加調整,從而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集字創作時有四個要點需加以重視,一要分清筆畫,即弄清所寫文字由哪些筆畫組成,以便用筆;二要注意位置,即注意筆畫在結體中的部位,以便確定比例;三要了解組合關系,即關系筆畫之間的搭配關系,以便造型;四要把握重心,即把握它的欹正特點,以便相互有機結合,保持重心平穩。這樣反復練習,直到這幅作品出手便能寫得很穩為止。集字創作法降低了創作的難度,并能較好地保持該書體的風格特點,待集字創作了一段時間之后便可進行獨立創作了。獨立創作時要把在臨摹中學到的方法和在集字創作中得到的體會運用進去,要創作出符合楷書原則和法度的作品。 三、楷書的筆法 楷書的筆法包括三大類,即:執筆法、運筆法、基本筆法的寫作。執筆法就是握筆的方法,常用的是扌厭 、壓、鉤、格、抵“五指執筆法”。運筆法就是毛筆在書寫過程中做的提、按、頓、挫、絞等各種動作。基本筆畫的寫法也稱為筆法,楷書每個點畫都是有法度可循的,可分為起筆、行筆、收筆三部分,起筆合乎法度,接著行筆才能順利,行筆順利了,收筆才能圓滿,只有按正確的方法去寫,才能寫出高質量的點畫來,楷書具體的用筆方法可根據行筆的過程歸納為起筆、行筆、收筆三個過程,每個過程又有不同的形態變化,如下所示: (一)起筆 1,逆鋒:筆鋒先向筆畫延伸的相反方向著紙,再折回運行的起筆方法。逆鋒起筆的特點是含蓄、穩重。 2,露鋒:筆尖著紙便行,多為承接上筆,使筆畫前后呼應,鋒尖顯露。特點是順接上筆,呼應靈動。 (二)行筆 1,中鋒:使筆尖常保持在筆畫的中心線上運行。筆畫圓勁有力,楷書行筆要以中鋒為主。 2,側鋒:行筆時筆尖與行筆方向的夾角在45°之內,筆尖側在筆畫一邊運行。多在調鋒時運用。 3,偏鋒:行筆時筆尖與筆畫行筆方向的夾角在45°至90°之間,筆尖基本上偏在一邊運行,造成筆畫靠筆尖的一邊光滑、靠筆肚的一邊枯澀,這種筆畫缺乏筆力,被視作敗筆,在楷書中要禁用。 (三)收筆 1,回鋒:通過回轉使筆鋒倒回原路再提離紙面的收筆法。特點是圓潤、飽滿。 2,出鋒:筆鋒順著筆畫延伸方向逐漸提收的收筆法,收筆處呈尖狀。 楷書常用的筆畫有數十種,較為復雜,但每種筆畫都有以上三個過程組成,還是有規律可循的。正如趙孟頫所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如“平橫”的寫法:起筆為逆鋒,行筆為中鋒,收筆要回鋒。再如“粗腰撇”的寫法:起筆為露鋒,行筆為中鋒,收筆要出鋒。這只是筆鋒在紙面上作的橫向運動,毛筆的橫向運動主要是寫出筆畫的長短和轉折;在行筆時,還要注意毛筆作縱向的運動。縱向的運動就是提和按,提使筆畫減細,按是加粗筆畫。正是毛筆在運行過程中有橫向、縱向這兩種不同的運動,從而表現出粗細不等,長短不同,姿態各異的點畫來。 在行筆時,毛筆橫向的運動與縱向的運動兩者要兼顧,初習者往往只考慮到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如忽視了提按,那么某個筆畫的外形長短、轉折是像的,但筆畫的粗細會有問題,所以給人的感覺仍然不像,反之亦然。平時我們經常講的用筆嫻熟,實際上也就是指把握手筆做橫向運動和縱向運動這兩方面協調得好。在書法練習時要有意識地進行毛筆的這兩種運動練習,這是寫好楷書基本點畫的唯一途徑。孫過庭在《書譜》中說:“一畫之間,變起伏于峰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豪芒 。”粗細一致而沒有節奏的線條是不能引起人們美感的,所謂抑揚頓挫,提按起伏,雖然沒有聲響,但卻自具音樂的旋律。 楷書的每一個筆畫都要寫得完整,這就要求在用筆時,筆勢必須做到有來有往,有去有回,有運有止。即米芾所言的“無垂不縮,無往不收”。作為一種具體的用筆法,主要是指橫畫、豎畫而言。實際也通用于點、捺、鉤、撇等。豎畫要無垂不縮,寫垂露豎自不待言,即使懸針豎,雖是出鋒收筆,但在提筆收鋒時也應作向上空回之勢,就是所謂“空搶收筆”,使其筆鋒雖露而筆勢不露,筆跡雖起而筆力不浮。做到起止有度,行留得法。其它點畫,特別是出鋒收筆的筆畫如撇、捺等,也應做到收筆空回,使點畫收勢穩健、敦厚。這樣寫出來的字才能力量堅實,精氣內含,氣勢飽滿,韻味充盈。 四、楷書的結構 組成一個字的幾個偏旁之間的方位關系稱結構,前人對楷書的結構作了許多總結,如《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等。其內容主要有排疊、避就、頂戴、穿插、向背等。這些方法盡管很實用,但都較冗長,難以記憶。在具體創作時,根據字的部首組合、點畫形態及點畫多少,應以不同的方法進行恰當的安排,一般來說,要符合以下四個要求: (一)重心平穩:就是字要寫得端正、平穩,無傾倒之感。漢字的筆畫有平,有直,有斜,有曲,平正就是把不同走勢的筆畫組成不失重心的漢字。筆畫雖然斜,但要斜中求正,給人以穩定之感。 (二)布白勻稱:一字中筆畫的粗細、長短、疏密等,安排要適宜停勻。為使結字勻稱,筆畫少而稀疏的字,要通過放粗筆畫,使其不顯稀疏;筆畫較多的字,則要通過收細排勻筆畫,使其不顯擁擠。 (三)參差避就:就是一字中出現多個相同的筆畫,應有大小、長短的變化,不可重復雷同。筆畫密的地方要將就疏的地方,難險的地方要將就容易的地方。 (四)筆勢連貫:筆畫間要相互照應。筆畫間的連貫,有形連、意連兩種。行草書多用附鉤游絲把筆畫連為一體,即為形連;而楷書筆畫分明,雖無附鉤游絲相連,但是內在聯系緊密,其呼應連貫便在意連。起筆為“呼”,承筆為“應”,一筆之中,應上而呼下,顧盼生情。只有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字血脈流貫,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從而示人以生命感,否則字內的每一點畫各自為政,互不相關,就會使整個字形渙散。 字形與結構的關系,就像一條船的兩只槳,缺一不可。趙子昂講的最透徹:“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尤惡;字形弗妙,雖熟尤生。”所以,字形與結構都要重視。 五、楷書的章法 楷書的章法是字字獨立,通篇大小勻稱,即是縱有行,橫有列式。要求上下齊平,不像行草書那樣講究錯落,追求體勢的欹側變化。在創作時可以按作品的字數疊好格子,留出落款的位置后對號入座。或者用朱砂顏色打上紅格子再寫。當然,是否要劃線這要根據書體來確定。因為不同的楷書書體具有不同的風格特征。如顏體的字勢以外拓為主,字在格中往往撐的比較滿,才能體現出顏體渾厚、雄壯的特點,如果再劃格子,那么通幅作品更顯擁擠和沉悶,所以顏體還是不劃格子書寫為好。相反,歐體和趙體的字勢以內斂為主,中宮緊湊,字往往縮在格子中心,體現出清秀的特點,四周留空較多,劃格后正好能補其不足,作品也將更具有整體感和裝飾效果。趙孟頫所書《膽巴碑》、《三門記》可以為證。 六、楷書創作的注意點 在楷書的創作中,要注意正確性。包括書寫的內容正確與用字正確。書法創作的內容主要以書寫前人的詩詞佳句為主,內容的來源不外乎各種詩詞集,所以詩詞集本身的質量要高,要沒有錯誤,最好是買有一定聲譽的專業出版社出的書籍。其次書寫用字要規范。在繁體字中,一個字往往有多種寫法,常見的主要有四種:通假字、避諱字、異體字、俗寫字。在創作中盡量采用規范的繁體字比較好。繁體字的許多用法和簡化字是不同的,如“后”,古文中的“后”是名詞,表示君主或君主的配偶(《書湯誓》“我后不恤我眾”,“后”指君主夏王)。而作前后解釋時應寫作“后”。再如把“鐘愛一生”繁寫成“鐘愛一生”,正確應為“钅重愛一生”。鐘,從金,童聲,本意為古代的一種打擊樂器;如鐘鼓、編鐘等。后轉義為計時的器具,如鐘表、時鐘。鐘,從金,重聲。本義為金屬做的酒器;后轉義之一指“專注”:如鐘愛、鐘情。“钅重”、“鐘”的讀音相同但形義都不同的兩個字,簡化后都寫作“鐘”。但繁寫時仍要符合繁體的用法。 其次在同一幅作品中簡化字與繁體字不能混雜,如采用繁體字,一定要寫規范,不能確定時可以查找字典或其他工具書。能用簡化字創作就更好了。再次要寫好一幅作品的第一個字,古人講:“一點乃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因為首字統領著全篇,首字的大小與風格,為全篇的字定下了基調。所以寫好首字是很關鍵的。 楷書創作由不成熟到成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各人由于基礎的不同,所需時間也不盡相同。只有通過多臨摹、多集字創作來為獨立創作打下扎實的基礎,將臨摹與創作相結合,多了解一些楷書的筆法、結構、章法,逐步積累創作經驗,多欣賞名家的楷書作品,提高自己楷書的鑒賞能力,還可以到姊妹藝術中去吸取“營養”。繪畫的構圖不就是書法的章法布白嗎?音樂的節奏變化與書法中用筆的起伏跌宕,給人的感受又是多么的相同。至于結構的平衡和諧,又可以從裝飾藝術所注重的形式美中得到十分有益的啟示。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有萬壑奇峰,下筆自會氣象豪邁。做到以上幾方面,自然眼界開闊,感受增強,從而逐步提高楷書的創作水平。 參考書目: 姜夔《續書譜》 趙孟頫《蘭亭十三跋》、《昆山志》 作者:朱誼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