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作為不受人的目的和意識所支配的一切精神屬性和精神活動,是一種沒有自覺意識到的意識,包括情感、意志和欲望等等。我認為,雖然不是絕大部分時間,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在很多時候,我們內在的非理性往往能夠沖破理性的約束和禁錮,大搖大擺地走出來支配、左右我們的思想和行為。在投機市場,這一現象非常普遍。投機者在市場中的頻繁交易,也許只是因為對他而言,從心理深處就是要采取某種行動的本能而買進賣出。沒有任何其他理由,這就是最好的理由,難道還有比讓自己心理愉悅更為重要的嗎?所以,在理論上看起來十分合理高明的交易原則,在市場參與者無比復雜的內心世界面前,往往變得十分蒼白無力。
投機者的智慧和理性并沒有足夠的力量把人本能的沖動、貪婪的欲望徹底消滅,進入一種澄明之境。冰山,頂端是有意識的理性部分,是成功投機的基本原則;沉沒在水中的絕大部分,則是無意識的非理性世界,潛伏著給投機者帶來毀滅性影響的巨大可能。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中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雖然我不知其是否科學,但對投機者提高交易的警覺性,應該是極有意義的。弗洛伊德認為:凡是被禁止的東西,一定是被欲望的。如果不是人們愿望做的事,禁止就是不必要的。嚴厲禁止的事,一定是愿望的。凡是怕的東西大概也都是被欲望的,怕是無意識欲望的一種假面具。
期貨交易有很多禁忌:不能逆市交易,不能重倉交易,要及時止損等等。江恩的交易規則更有 28 條之多。 顯然,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這些對投機者生死攸關的交易原則,竟然每時每刻都要提防來自內心深處虎視眈眈的敵人的攻擊,本質上卻是投機者最喜歡去違反的東西。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利弗莫爾在 20 世紀 30 年代的教訓,讓我想到,只有當理性能夠認識非理性的時侯, 理性才稱得上是理性,如果理性只能認識理性,只能停留在自身之內,以為自己是萬能的,那么走向滅亡的就必然是理性本身。
因此,最為重要的不是在人的理性與非理性本質之間妄自取舍,而是在更高的意義上重新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通過對投機活動中的非理性因素的探索,幫助我們深刻領悟市場交易中的局限性、危險性和悲劇性的一面,從而,揚棄我們對未來投機結果膚淺的樂觀主義,無疑是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事情。
芝加哥商業交易所的廣告中有這樣一段話,用來描述一位差勁的投資者的特點: “ 圖盧茲-勞特雷克從事商品期貨交易時間是否太短了?不,而是太情緒化了。勞特雷克是一位優柔寡斷的人,情緒起伏不定,觀點東游西擊。這樣的個性不適合從事期貨交易。 ”
個性?背后不就是人的理性和非理性的某種調和嗎?確實,正是建立在讓人難以完全意識和控制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個性,那種不能完全說清楚,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僵死的東西,往往決定了一個投機者的最終命運。利弗莫爾的個性,就是利弗莫爾的結局。這也就是哲人們常說的:性格決定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