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熱十多天后,米其林指南終于正式打入北京市場。11月28日,首版北京米其林指南——《2020北京米其林指南》在北京四季酒店發布。伴隨著23家餐廳入選而來的,是外界關于“值不值”的激烈爭論。爭議與熱度總是并存,米其林也因此賺足了眼球。不過,在本土點評品牌崛起之后,姍姍來遲的米其林此番進京,究竟是打開了新的市場還是繼續為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做嫁衣?
爭議不斷
在此次23家上榜的米其林星級餐廳中,有20家米其林一星餐廳、2家米其林二星餐廳及1家米其林三星餐廳,包括大董、新榮記。與米其林星級餐廳同時公布的還有獲得米其林餐盤獎的62家餐廳,包括全聚德前門店、四季民福工體東路店、福樓、程府宴等餐廳。
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Gwendal Poullennec在發布會現場表示,首版北京米其林旨在發掘優秀的主廚和優質的菜肴,希望能夠展現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美食魅力。該榜單一經發布就引發了關注和熱議,不少網友已經開始將上榜餐廳列為打卡目標,關于米其林評價標準的質疑也相伴而生。
“再也不信米其林了。”網絡作家唐家三少就在微博上認為這份米其林指南“侮辱”了他的家鄉。在這條微博下,還有不少網友認為這份北京米其林指南沒能體現出北京豐富的菜系和多樣的美食,仍偏向以清淡為主的粵菜、西餐等菜系,直言其“不符合中國口味”。
事實上,早在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榜單公布時就已經有不少對米其林指南質疑的聲音,有不少自媒體對這次必比登榜單發出質疑,認為米其林除了選一些北京小吃來向北京示好,并不懂北京消費者的需求。一位品嘗過北京米其林必比登榜單上多家餐廳的消費者馬先生表示,上榜米其林必比登的很多小吃餐廳就是名氣大,并不是最好吃或者最有特點的,這份榜單更像是一份給來京游客的參考,對于常住北京的消費者的吸引力十分有限。
“美食圣經”的機遇
米其林指南已經作為“美食圣經”在國外頗負盛名,但直到2016年,米其林指南才正式進入中國內陸,先后在上海、廣州兩座城市發布,每到一處都能引發極高的關注和熱烈的討論。
在米其林帶來的流量之下,美食榜單這一市場也開始被互聯網平臺盯上。以美團點評為例,大眾點評必吃榜及黑珍珠榜就是其推出的兩大美食榜單產品;并且這兩份榜單選擇了和米其林類似的每年更新的方式,并隨著美團點評的業務觸及國內外50座城市,在國內餐飲市場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很多餐飲商戶每年競逐的目標。
“米其林榜單被譽為美食圣經,其影響力和品牌力確實很大,但進入中國市場后卻一直伴隨著爭議,這也與國內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興起有直接關聯。”一位不愿具名的餐飲業內人士表示。
以美團點評旗下的大眾點評App為例,其美食頻道下有多個篩選標簽,可在用戶搜索餐廳時輔助決策,其中,“米其林餐廳”的標簽已經存在多年。
同臺競爭
伴隨著米其林正式進入,一場沒有硝煙的競爭也悄然打響。不少網友和消費者早已開始將米其林和大眾點評黑珍珠作為競爭對手進行討論。就在北京米其林指南正式發布的前一天,一條“2020年《米其林指南》將日本壽司之神小野二郎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本店除名,原因是‘不接受一般客人預訂’”的微博下,就有不少美團點評與米其林指南的對比。
明面上的對比之外,暗地里的較勁也少不了。值得注意的是,就在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的當天,美團點評悄然下線了“米其林”的關鍵字搜索,大眾點評上原有的“米其林餐廳”標簽也消失了。
“對方要我們停止在大眾點評App中使用‘米其林餐廳’作為標簽,停止在‘黑珍珠餐廳指南’上榜餐廳的餐廳特色中突出顯示所涉餐廳的米其林星級,通知并確保第三方媒體刪除涉及‘米其林’、《米其林指南》的‘黑珍珠餐廳’宣傳文章。”美團點評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點評平臺是應米其林官方要求停止使用“米其林餐廳”標簽,但用戶依然可以通過點評平臺找到這些餐廳。
知名度的確讓米其林自帶流量,但深耕本地市場的生活服務平臺也有自己的優勢。
在上述業內人士看來,本地生活服務平臺的榜單除了面向游客還有更多的本地消費者。“對于餐廳而言,長期、穩定的客流比依靠游客重要得多,這也意味著本地生活服務平臺已經影響到了餐廳的日常經營,更多用戶會選擇用這些平臺搜索并選擇商戶。對于餐廳而言,能夠登上有影響力的榜單固然是好事,如果榜單能夠影響更多的消費者更佳,這也是大眾點評必吃榜和黑珍珠榜能夠快速在餐飲市場形成影響力的原因。”
北京商報記者 郭詩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