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課堂的誤區
文/張永剛
為了提高我縣的教育教學質量,縣教育局決定學習太谷縣的學案式教學模式。一年來,學校組織我校教師到太谷縣明星中學、北旺中學、絳縣的衡水初中、以及陽城的演禮中學、城區的星河學校、實驗中學、我縣的中村初中進行觀摩學習,進課堂、聽講座、報告,我感受較深,收獲頗豐。在此,我想結合我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下,我在構建高效課堂中走過的誤區,以及相應的對策。
誤區1:高效課堂教師不講了、或講的少了。學習就是學生自己進行自學、探究等的活動過程。
的確,聽了張四保主人的講座,我就是這樣認為的。這是教師角色定位的錯誤,教師在高效課堂的角色是導演,而且是個特殊的導演。這是因為每節課不能事先排練呀,只能由教師預設課堂情況,但是課堂也要生成,故教師還要親自上陣指揮,不能做甩手掌柜。教師在高效課堂中的作用在于以下幾點,1課前預設課堂,合理的進行教材處理,結合學情編出學案;2課上要觀察、發現學生的問題。自學時哪些會了哪些不會,對學時哪些同學對重點、難點有獨到的見解,群學時展示的語言、思維、思路有沒有問題,以便及時調整上課的節奏,及時的彌補預設的漏洞;3對同學們學習中的易錯、易混淆點、難點、重點,要在恰當的地方適當的時候進行點撥,講解,要言簡意賅,講清講透。所以說教師課前是導演,課上是主持人,干什么要根據“節目”的主題需要及時作出調整;學生是在教師的設計,組長的組織下開展的有序的學習活動。
誤區2: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對答案。
合作學習主要在于交流,是學生與學生表達思維的過程,是思維碰撞的過程,是每個人講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方法或者是想法,由小組成員集4人智慧來解決問題的過程。
誤區3:用了學案就是高效課堂。
學案式教學模式是高效課堂的一種模式,但是高效課堂不一定非用學案。為什么用學案,因為學案是路線圖,但是,沒有學案不一定沒有路線圖,強調使用學案就是讓師生都要心中有數,有計劃、有步驟、有目標的進行。
誤區4:時間趕得越快越高效、內容學得越多越高效、講的難度越大越高效。
表現為做題不給足夠時間,講題不給思考時間,趕得走,內容不完往下趕,走過場、圖熱鬧,拓展布置高難度問題等。時間快、內容多、難度大,只能讓高效課堂失去了本意。在教學實踐中也老有教師認為這樣上課的進度太慢,完不成任務,那是因為高效課堂是在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自學、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能力有所提高,速度自然就放快了。再者,我認為高效課堂就是慢中取勝,可能是慢了點,但是學了以后掌握的比較牢固,不需要花大量的時間來復習鞏固,所以總體并不慢。
誤區5:高效課堂學生會做題就行了,不管方法是否成形。
解題的方法需要具體化,要能夠想出來、寫出來、講出來。想出來:是有想法、思路,但是可能不完整;
寫出來:是思維過程清晰的呈現的過程;
講出來:是解題方法形成,數學模型的建立。
誤區6:高效課堂對老師的要求降低了,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恰恰相反,高效課堂要求教師有相當的教材組織能力,處理能力,要求學生更注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以及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