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年終獎如何籌劃最節稅?
補發拖欠的工資又如何納稅?
新個稅下,這兩種情況的個稅問題發生了哪些變化,到手的錢變多了還是變少了?小編整理了大家近期普遍關注問題,將相關問題解析如下。
從會計核算的角度,年終獎如果在2018年計提,按權責發生制那么該費用歸屬于2018年度。從個稅范疇的角度,根據財稅[2018]98號規定,納稅人在2018年10月1日(含)后實際取得的工資、薪金所得,減除費用統一按照5000元/月執行,并按照所附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計算應納稅額。
也就是說,2019年1月發放2018年的年終獎,屬于2018年的費用,但是,屬于所屬期2019年1月發放的工資薪金,扣繳義務人應于2019年2月份進行申報。
根據財稅[2018]164號規定,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符合規定的可在2021年12月31日前,單獨計算納稅不并入綜合所得,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分析兩種方法如下:
1、綜合所得計稅方法
居民納稅人的收入額=工資薪金收入全額+勞務報酬收入×(1-20%)+稿酬收入×(1-20%)×70%+特許權使用費×(1-20%)
應納稅所得額=收入額-基本減除費用6萬-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
應納稅額=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綜合所得適用)
2、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算方法
以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除以12個月得到的數額,找稅率和速算扣除數,依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單獨計算個稅。
應納稅額=全年一次性獎金收入×適用稅率-速算扣除數
按月換算后的綜合所得稅率表
3、案例解析
(1)當全年應納稅所得額≤0時,年終獎計入綜合所得
案例1:小A在2019年取得工資薪金所得7萬元,年終一次性獎金2萬元,無其他所得,假定小A可享受的三險一金專項扣除金額固定為1000元/月,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月。
分析:小A全年可享受的免稅金額為:60000+(1000+2000)×12=96000元。顯然,小A將全年一次性獎金計入綜合所得則無需交納個稅,如果全年一次性獎金不計入綜合所得,則需要單獨計算納稅。
因此,當全年綜合所得以及年終獎合計扣除基本減除6萬、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后的余額≤0時,年終獎選擇計入綜合所得更節稅。
(2)0≤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6000,二者皆可
案例2:小A在2019年取得工資薪金所得10萬元,年終一次性獎金2萬元,無其他所得,假定小A可享受的三險一金專項扣除金額固定為1000元/月,專項附加扣除2000元/月。
分析:小A全年可享受的免稅部分為:60000+(1000+2000)×12=96000元,如果將年終獎計入綜合所得,應納稅額=(120000-96000)×3%=720;如果將年終獎單獨計稅=(100000-96000)×3%+20000×3%=720。結果相同。
因此,當全年綜合所得以及年終獎合計扣除基本減除6萬、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后的余額在[0,36000]區間時,納稅人首先應充分享受四項扣除后,余額在綜合所得與全年一次性獎金之間劃分后分別計算個稅,而無論合并為綜合所得還是全年一次性獎金計算個稅,都適用第一檔稅率3%,所以應納稅額也是一樣的。
(3)全年應納稅所得額>36000,拆開分配計稅
例3:小B2019年每月應發工資為10000元,三險一金為4600元,可扣除的專項附加為每月3000元,本年發放了年終獎231200元,假定無其他所得。那么小B的薪資應該如何分配才能使其全年個稅稅負最低?
分析:
①案例中劃分應納稅額計算:
Ⅰ. 免稅金額=60000+(4600+3000)×12=151200元;
綜合所得納稅=10000×12-151200<0;
Ⅱ. 全年一次性獎金納稅=231200×20%-1410=44830元。
Ⅲ. 合計納稅44830元。
②籌劃后應納稅額計算:
Ⅰ. 免稅金額=60000+(4600+3000)×12=151200元;
Ⅱ. 全年應納稅額=[10000×12+231200]-151200=200000元,大于36000元;
Ⅲ. 先滿足年終獎級距36000,再將余額計入綜合所得:
36000×3%+164000×20%-16920=16960元。
很顯然稅負低于原來的劃分。
因此,在計算全年一次性獎金時,是按月換算后的稅率表,速算扣除數也是按月換算后的。當全年綜合所得以及年終獎合計扣除基本減除6萬、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后的余額大于36000元時,納稅人首先應充分享受四項扣除后,余額在綜合所得與全年一次性獎金之間劃分。以6個臨界點:3.6萬元,14.4萬元、30萬元、42萬元、66萬元、96萬元測算,稅負最低的劃分情況總結如下表:
以表中第1行為例:當全年綜合所得以及年終獎合計扣除基本減除6萬、三險一金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其他扣除后的余額大于36000元小于203100元時,選擇享受免稅額后的余額拆分為年終獎36000元,剩余金額為工資薪金,分別單獨計算個稅,稅負最低。
表中其他行次,以此類推。
(1)員工有選擇何種方式計算年終獎的權利,企業在發放年終獎時需要向員工進行告知計算方式。居民個人取得全年一次性獎金,也可以選擇并入當年綜合所得計算納稅。
(2)員工選擇了單獨作為全年一次性獎金的計算方法,注意該計稅方式在一個納稅年度內只能使用一次。
(3)企業與員工簽訂合同時約定企業負擔個稅的條款需要調整。因為新個稅將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許權使用費所得并入綜合所得,按累計預扣法計算應納稅額,對于替員工承擔稅款的企業可能會出現以下情形:企業平時按稅后工資發放給員工,在次年匯算時發現員工應補繳個稅,那么稅款該由誰來承擔?個稅專項附加扣除中的大病醫療只能在匯算時享受,如果出現退稅,稅款應該退給單位還是個人?
建議企業提高員工工資,然后將與員工簽訂的合同修改為稅前工資,由員工自行承擔稅款。
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按次預扣預繳稅款。新個稅法取得工資薪金所得實行累計預扣法,由扣繳單位按月或按次預扣預繳。如果單位當年有欠發工資,在發放月份按累計計算,減除費用是以納稅人當年截至本月在本單位在任職受雇傭數計算,這樣就避免了由月度工資發放不均而導致不能充分享受費用減除的問題。
但是,如果出現跨年發放工資的情況,在按月預扣預繳時原則上只能按發放當年的月份數計算,不能因為發放的是以前年度的工資就累加以前年度的月份數。
因此,案例中,2019年1月發放了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工資,視為都是1月份實際發放的工資,基本減除費用只能扣除一個5000元。如果是2019年2月發放2018年12月和2019年1月、2月的工資,則2月可以扣除兩個5000元(即只能計算當年的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