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人類歷史觀
您知道地球的歷史嗎?目前科學家經過研究后推測我們現在所居住的地球約在四十六億年前誕生,一直到新生代第四紀的更新世,也就是約一百八十萬年前的冰河期時代,才開始有猿人的出現。根據一些化石的研究,科學家認為人類一直到距今一萬二千年前的全新世,也就是最后一次冰河期開始衰退并趨于結束時,才開始有所謂的社會生活及文明存在,但這些文明似乎都停留在新石器時代?,F代人類歷史時期的定義是根據五千多年前開始留下的文字符號所保存的使用記錄,在此之前的時期則為史前時代。
然而,出乎科學家的意料之外,在許多大洋底下陸續出現的海底文明遺跡挑戰了這樣的歷史觀。這些海底遺跡的建造者,似乎不僅有精巧的建筑技術、工藝水平,也懂得運用文字及擁有建造金字塔式建筑的能力。如果以現代科技推算這些海底遺跡所在地址的海域,至少都是在數千年前、上萬年甚至更久遠以前存在于海面上的,因此,可以明確地推斷在我們未知的史前時代,曾經存在高度發展的人類文明。而這些文明很可能因為遭受某些變故,導致其文明歷史無法延續、流傳下來,僅留下片段殘骸沉于海中,做為曾經存在的證據,訴說著史前傳說的片段。
沉沒海底的城市──日本與那國島海域遺跡
半個世紀前,在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Yonaguni)南端,潛水員們在海底潛水時發現了人造建筑物的遺跡,包含被珊瑚覆蓋的方形結構物、巨大帶棱角的平臺、以及如街道、樓梯及拱門狀的建筑等。這可說是一座像是祭壇之類的古城遺跡,其范圍東西長約200公尺,南北寬約140公尺,最高處約達26公尺。
日本琉球群島的與那國島海底遺跡中帶有平整、呈直角的階梯建筑(圖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與那國島海底遺跡中筑有階梯的巨大平臺(圖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一九八六年,當地的潛水員將這座海底城命名為「海底遺跡潛水觀光區」,經過報導之后引起了世人的注意。其后琉球大學成立「海底考古調查隊」開始長達八年的調查,包含在石桓島東南至東西方沿岸的海底,又陸續發現各種石砌建筑、柱穴、人頭雕像、拱門、石器及幾何圖形的海龜雕塑等。另外還發現「+」、「V」等形狀的線刻文字,與一個直徑76公分長的牛只形狀的石頭雕刻。
由高處往下看,遺跡的四周圍有市街、農地,最大的一處遺跡全長100公尺、高25公尺,由巨大的巖石所筑成。據琉球大學「海底考古調查隊」以計算機合成方式繪制的立體圖顯示,該遺跡可能是古文明居民聚會祭拜的神廟。神殿北面有二個半圓形的柱穴,考古學家認為是舉行儀式前沐浴之處,而神殿東方有拱形城門,城門附近有兩塊重迭巨石,上方留有長方形人工雕孔,據推測應為經過加工而成的城堡的基石。
巨石構成的遺址的立體圖(圖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此外也在與那國島東南海岸著名的「立神巖」下方海底,發現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其五官及臉孔清晰可辨。稍后在附近的「石碑巖」巨石上,發現了一些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
與那國島海底高達數公尺的人頭雕像(圖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長度超過十公尺的「石碑巖」上面發現無法解讀的,類似文字的雕刻痕跡。(圖片提供:木村政昭教授)
琉球大學地質地球科學系木村政昭(Kimura Masaaki)教授在一九九九年九月接受訪問時,表示遺跡以目測即可清楚的辨識是由人工完成的組合。各種證據都顯示遺跡的確是人造的,包含四周街道的分布,以及階梯呈直角狀的平坦接面,石塊上圓形的孔穴極似以石柱插入后遺留的痕跡等。而人造物及象形文字的發現,更證實與那國島南方的海底遺跡,確實是人類文明的遺址。
美國波士頓大學修奇(Robert Schoch)教授潛水考察遺跡后表示,這一系列由一公尺高的石塊組成的巨大臺階,應是一種階梯式金字塔。雖然可以假設石塊破裂后經由水的自然腐蝕可以產生這樣的結構,但他從未發現有什么過程可以產生這樣鋒利的階梯斷面。倫敦大學的考古學家摩爾(Jim Mower)說如果這個遺址確實為人造的,建造者至少有如美索不達米亞及印度河古文明的文明水平。
東京大學海洋研究所石井輝秋(Teruaki Ishii)助理教授指出,這個海域所在的陸地露出地面的時間,至少是萬年前最后一次冰河期的事。而以現代科學的認識來看,萬年前的人類還處于原始人追著野獸跑的石器時代,根本沒有能力建造這種建筑物。有人認為這很可能是一個不為人知的人類文明留下的證據。我們不禁要問:是否真有繁榮先進的古代文明?日本的海底遺跡是一個特例嗎?
神秘的臺灣澎湖虎井、東吉嶼海底古城墻
據臺灣古籍《澎湖縣志》中的描述,從虎井高處俯視可以看到海底有一片綿延的城墻,當時文人稱之為「虎井澄淵」。一九八二年,國內資深潛水人謝新曦找到了澎湖虎井古沉城正確的位置,引起考古人士的關切。
這座古墻遺址呈十字形形狀,以指北針測量呈九十度,為不偏不倚的南北、東西走向。主體為玄武巖構成,表面長滿海草,東西向總長約160公尺、南北向總長約180公尺,城墻厚度上端約1.5公尺,底部約2.5公尺,有些部分被侵蝕而呈凹凸不平,但搭建城墻的巖石塊接縫極為平整。在北部另有呈圓盤形的構造物,外墻直徑約20公尺,內墻則約15公尺。
有學者認為古城墻只是桶盤、虎井特殊柱狀玄武巖節理地形,一直延伸入海,形成沉城假象。但據地質學家研究表示,自然的巖石若形如城墻,應該是全部連續的,若是人造的話會有中斷處;另外若城墻很直,長度又很長,人造的可能性極高。根據研究結果顯示,堆成沉城城墻的玄武巖,每塊巖石大小相當一致、角度垂直、石頭縫隙間又有填充物;此外城墻凹口呈十字形,且接砌面平整,非常符合人造建筑的標準。
以《上帝的指紋》一書聞名全球的英國作家漢卡克(Graham Hancock),偕其夫人在二○○一年八月間會同中、日人員潛水探勘后,說明海底古城墻石塊堆砌的方式,明顯與玄武巖自然節理不同,應為人工堆砌。他指出「虎井古城墻方位正好是東西走向和南北走向,表現出人造建筑講究方位的特色」;另外搭建城墻的一塊塊大石頭,表面很平滑,接縫處平整的程度「可以將刀子插入」,因此他認為城墻為人造工事而非自然力量所能形成。
漢卡克并表示,當今的人類文明歷史有一個既定的主流模式,但是這個主流的模式卻無法解釋這些持續大量出現的考古發現,為何共同有著「史前文明」的影子?事實上,人類史上有很多失落的部分是現代歷史還無法告訴我們的,而這些失落的線索,很可能就如同澎湖虎井古沉城一樣埋在海底,深藏人類文明興衰的秘密。
除了虎井留有未知的人類文明的遺跡外,二○○二年中華水下考古學會(當時為籌備會)召集人謝新曦宣布,他與一群攝影、歷史、文化等十多名專業人士在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學系副教授田文敏協助下,利用水下聲納掃瞄輔助,于東吉嶼西北水深25至30公尺處發現一處百米長古石墻。
這處古石墻平均高度1公尺、寬度50公分,呈東西走向。依聲納掃描數據顯示,同樣的石墻有四到五道,墻面的小凹洞中還夾雜著小卵石。謝新曦指出,由墻面外形及周遭海床分析,應該是人為堆砌的石墻。
印度外海發現近萬年古城遺址
二○○一年,印度國家海洋科技研究所的海洋學者,在印度西部外海坎貝灣(Gulf of Cambay)進行檢測水質污染程度研究時,意外在水下120英尺處,發現兩座距今至少九千五百年的古城遺址,科學家認為古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可能因此大幅改寫。
這兩座遺址位于印度西部古杰拉特(Gujarat)外海40公里處,從其地質結構推斷,古城為范圍廣達9公里的大型聚落遺址,其中包括一座防御碉堡,以及一處和現代奧運比賽規格游泳池大小差不多的公共浴池。經過對其中發掘到的陶器、木雕、骨骼及骷髏的殘片進行初步測試,推定其中兩件殘片的年代為公元前七千五百年。另外從遺址中還發掘出類似建材的物品。出土古物中有一片布滿銘刻的大石板,正由學者研究其銘刻是否為迄今發現的最古老書寫形式。
有些專家認為,這項發現對文明歷史需要大幅修正提供了確鑿證據,研究古文明十多年的漢卡克到遺址實地考察,他說,從聲納掃描顯示的古城基礎來看,其建筑可能有三層樓高,圍墻長達400英尺,而且有高度的幾何特性。
英國杜蘭大學的考古學者堪耐特說,如果印度的新發現屬實,過去的文明歷史理論需要全盤檢討。
巴哈馬海底遺跡
一九五八年,美國動物學家范倫坦博士(Dr J. Manson Valentine)在大西洋巴哈馬群島進行海底觀測研究時,意外發現群島附近的海底有一些奇特的建筑。這些建筑呈特殊的幾何圖形,也有的為筆直線條綿延數海哩。一九六八年,范倫坦博士在巴哈馬群島的北比密尼群島附近海域又發現巨大的丁字形結構石墻,長達450公尺,并有兩個分支與主墻形成直角,并且石墻是由每塊超過1立方公尺的巨大石塊所砌成。隨后更發現結構更復雜的平臺、道路及類似碼頭的建筑結構,還有一座雙翼的棧橋,整個建筑遺址呈現出類似港口的分布。
古巴水域發現的古城遺址
據二○○一年十二月七日BBC報導,加拿大ADC探測公司在古巴西海岸作業時,利用復雜的聲納設備,在水下650公尺深處,發現了一座可能被大海淹沒幾千年的古代城市遺址。
探勘人員是在二○○○年第一次發現了這座水下城市。當時,他們使用的掃描設備掃描出了一些具有對稱排列的石頭結構,很像一個城市的規劃。
七月時研究人員帶著先進的能進行攝影的水下探測裝備重新來到這一地點。水下攝影得到的圖像證實了這一海域的確存在著一個巨大的平滑石頭群。從外表看來,這些石頭像是經過切割的花崗巖,呈現金字塔狀及環狀等造型。
古巴著名的地理學家埃特雷迪(Manuel Iturralde)隨后也加入了這項工程,并在哈瓦那的一個國際會議上介紹他的發現。雖然未提到消失的城市與古文明,但他說「還沒有一個解釋可以說清楚那些建造物」,「我們必須時時準備接受一些料想不到的東西,接受那些不是在現有框架中的東西、或是現有知識無法告訴我們的東西。這也就是這次調查的另一個挑戰?!?div style="height:15px;">
百慕達海域也有特殊發現
此外,歐洲科學家在著名的百慕達三角洲海底探測時,也發現百慕達海底聳立著一座無人知曉的巨型金字塔,金字塔邊長300公尺、高200公尺。塔上有兩個明顯為人工建造的巨洞,海水急速從這兩個巨洞流過,形成巨大旋渦,使四周一帶水域波濤洶涌,海面霧氣騰騰。而要推算這座海底金字塔建造的時間相當困難,但已知這一帶陸地沉入海底的時間至少在數萬年前。
史前文明的存在
我們所居住的這個地球,并不是一開始就是現在這個樣子的,而是歷經了無數次的地殼變動、火山爆發、洪水、冰河等變化,億萬年來幾經浮沉,才形成今日我們所看到的地理環境。以日本的「親潮古陸」為例,這片離日本海溝僅90公里,深達2600公尺的地方,在六千七百萬~二千五百萬年前竟是高聳在日本列島以東120公里的太平洋海面上。所以,我們不難想象,如果史前時代人類曾經有文明,那么很可能一度、甚至幾度毀滅于天然災害侵襲,只留下部份遺跡在地形變動或海水上升后,沒入海底而得以保存。
傳說中的Mu大陸文明
十九世紀末,英國上校James Churchward于駐防印度期間,在一個極特殊的機緣下,由一位印度教古寺院的住持手中得到一塊Naccal碑文,這是一種極為艱澀難懂的文字,上校費盡艱難終于在一位印度高僧的指點下,讀出了一個偉大古文明的興衰史。一九二六年上校出版了關于Mu大陸文明的著作《遺失的大陸》,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Mu大陸」的傳奇故事。
Mu大陸的位置根據碑文上的記載位于現今的太平洋海域上,人類在Mu大陸上曾經發展出一個偉大繁榮的文明,創造出高度的文學、藝術、工藝、制造等文化。當時居民擁有高度的建筑技術,能夠建造大型建筑物、金字塔、石碑及城堡、道路等。據說Mu大陸的首都和各都市中都鋪有整齊的石板道路和運河,都城中的墻壁裝飾著閃亮的金飾,所有人都過著奢華的生活。Mu大陸居民也十分精于航海技術,航海足跡遍布各大洋,甚至發展出強大的殖民帝國,當時Mu大陸被稱為「世界文化的屋頂」。
然而繁華的Mu大陸,卻在突如其來的大災難中瞬間消失于水平面下。怵目驚心的慘劇首先來自于猛烈的火山爆發,引發了強烈的地震及狂暴的海嘯,并不斷引出新的火山爆裂。最后在火山熔漿狂噴及地動山搖的地震下,地面像海浪般的跳動、火柱濃煙遮蓋了天空,大地上的一切如倒塌的積木般往下陷落,火山熔巖及撲天蓋地的海嘯穿過其上,就在一瞬間,Mu大陸完全消失在太平洋下。
Mu大陸的事跡雖然可以視為一個傳說故事,但我們如果愿意用另一個角度思考,可以發現人類文明經過毀滅后再重新發展的可能性的確是存在的。
目前各處海底遺跡的發現,對史前文明的存在,提供了許多不可抹滅的證據。這些科學證據證實了的確有我們不知道的文明的存在,而要將這些史前文明遺跡寫進歷史中,還是很難被現今的考古學家及歷史學家所承認,因為這和過去的歷史觀并不兼容。然而我們相信,只要改變一下固有的觀念,重新認識歷史的真相,只是個時間的問題罷了!
無視于塵世的紛擾,海底古文明遺跡,依舊靜靜的矗立在海底……。
責任編輯:吳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