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諸多公眾事件進入問責階段時頻現“臨時工”和“新員工”的身影:上班打牌的機關工作人員是臨時工,銀行業務出錯的是臨時工,強制拆遷民房的是臨時工,引發火災的是新員工,甚至造成動車追尾的也是臨時工……為什么這些“素質低下”、“業務不精”的臨時工和新員工總愛給領導添亂、給單位抹黑?人們不禁要問:既然執法的是“臨時工”,違法的是“臨時工”,“擔責”的還是“臨時工”——那“正式工”們都在干嗎?!現在政府部門和某些單位只要一出事就說是臨時工或新員工干的,似乎已成為一種“共識”,而一些臨時工“犯事”后,馬上就會被單位開除,以示單位與其徹底劃清界限,給群眾一個交待。如果是正式工出了問題,必然又會找各種理由來搪塞,或者明是處理了,暗地里什么事沒有。就象去年湖北幾名警察錯打了一個廳官夫人,說是處理了這幾名警察,實際上是給這幾名警察放假讓他們旅游去了。
有權必有責,責權要一致,這是現代行政的基本特征。為什么一出事,就把責任算在“素質低下”的“臨時工”或是“新員工”身上?其實誰都清楚:因為“臨時工”和新員工在單位本來就是沒身份沒地位的弱勢群體,被當作“替罪羊”是很自然的,這不僅與社會的公平正義相違背,背后可能還藏著不少瀆職與腐敗現象。建議有關部門不僅要對每一起“臨時工”事件徹查問責,還要花大力氣健全勞動用工制度,在事實層面早日實現同工同酬,還“臨時工”和新員工以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