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鄉村旅游對新農村建設的促進和帶動作用
鄉村旅游是以農村自然風光、人文遺跡、民俗風情、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及農村環境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為目標市場,滿足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體驗、觀光、娛樂等需求的旅游活動。鄉村旅游在歐美發達國家已有百年以上歷史,備受世界各國政府關注。新西蘭、愛爾蘭、法國等國家把鄉村旅游作為穩定農村、避免農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動的重要手段,在資金、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加拿大、澳大利亞、前東歐和太平洋地區的許多國家,都把鄉村旅游作為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
我國的鄉村旅游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截止目前,已建成的兩萬多個旅游景區(點),一半以上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國家旅游局倡導創建的“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達359家,遍布內陸31個省區市,覆蓋了農業的各種業態;據測算,全國鄉村旅游景區(點)每年接待游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超過400億元人民幣;“五一”、“十一”和“春節”三個旅游黃金周,全國城市居民出游選擇鄉村旅游的約占70%,每個黃金周形成大約6000萬人次規模的鄉村旅游市場。
發展鄉村旅游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一是有利于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旅游能夠有效地促進當地農業的產業化經營,帶動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加工、交通運輸、房地產等相關產業發展。云南省騰沖縣和順鎮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帶動了第一產業、推動了第二產業、拉動了第三產業,進一步優化了農村產業結構,促進了經濟良性發展。2005年全鎮實現總收入2100萬元,比發展旅游前的2000年增長147%。二是有利于促進農村生產發展和農民生活富裕。鄉村旅游使許多農民成為旅游從業者,直接增加了農民收入。農民可以通過打零工、辦旅館、擺小攤、開餐館、加工紀念品等方式增收,還可以通過參與鄉村旅游項目的入股分紅增收。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圣花鄉著力打造“五朵金花”,發展鄉村旅游,推動了農村的土地流轉、農宅出租,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2005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6321元,農民收入增幅首次超過了城鎮居民。三是有利于促進農民素質提高和鄉風文明。鄉村旅游把城市的許多新信息、新理念帶到農村,對農民素質和鄉風民俗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學文化、學技術成了一些農民的自覺行動,許多村民學起了普通話、外語和電腦,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江西省婺源縣李坑村發展鄉村旅游5年多以來,呈現出村風好、民心順、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四是有利于促進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村鄉鎮,通過開發和保護旅游資源,使廣大農民兄弟有了很強的環保意識,促進了當地環境資
[NextPage]
源、生態資源和文化資源的保護,增強了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能力。五是有利于推進農村基層管理民主。鄉村旅游具有現代服務業的特性,它的發展為農村引入了現代管理理念。一些地方在基層組織的引導下,農民自主決策、民主決策,促進了農村管理民主,一些農村紛紛成立各種協會,民主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發展鄉村旅游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一是縮小了城鄉差距。發展鄉村旅游,給農村帶來了大量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旅游這個渠道,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費資金轉移到農村,增加了農村的經濟實力和農民的收入。
據測算,一個年接待10萬人次的鄉村旅游景點,可直接和間接安置300位農民從業,直接和間接為1000個家庭增加收入。為了增加旅游吸引力和旅游接待能力,發展鄉村旅游的農村更加注重對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更加注重改善道路、水、電、通訊等基礎設施,更加注重對住房、廁所、廚房的維修和改造,更加重視綠化美化和環境衛生,因而有利于農村自然生態環境和居住條件的改善。二是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一些農村發展鄉村旅游后,集資辦起了教育和醫療,提高了適齡兒童入學率和農民參加合作醫療率;還有一些農村建立了社會保障制度,農民達到社保條件后可以按月領取保障金,農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享受醫療、教育和社會保障;發展鄉村旅游,以農民為主體,農民可以自愿選擇是否參與鄉村旅游開發,也可以選擇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方式,還可以自發成立旅游協會、農村經濟聯合體等行業組織,給農民創造了新的發展機會。三是推動城鄉共同發展。發展鄉村旅游,通過城鄉的交流和溝通,有助于方方面面加大對農村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促進了各種資源、資本和要素向農村、農民和農業傾斜,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許多地方基礎設施大幅度改善,一批村容整潔、各具特色的旅游村鎮應運而生,促進了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和居住條件的改善。另一方面,發展鄉村旅游,有利于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促進城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推動了多層次復合型的綜合旅游目的地體系的建設,促進旅游小城鎮的建設和發展。 發展鄉村旅游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載體。一是推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和諧。鄉村旅游促進了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更為重要的是,促進了農民素質和農村文明程度的提升。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得到豐富。一些農村結合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建設了圖書室、文化室,加強了文化傳播,一些農村舉辦了各種培訓班,提高了農民的素質。鄉村旅游的發展還促使一些農村制定村規民約、衛生公約等規章制度,農民的文明程度明顯提升。二是促進了人和自然的和諧。鄉村旅游使人們走進自然、認識自然,增強了環境保護的意識;鄉村旅游消耗資源少,環境成本低,一般不會對資源和環境產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改變大量消耗資源支撐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形成以資源環境可持續利用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方式,保護當地珍貴的資源和脆弱的生態環境。三是推進農村相關產業之間的和諧。鄉村旅游的產業關聯度大,據測算,旅游產業對相關產業的拉動比為1∶4,鄉村旅游直接或間接地拉動了農業、農副產品加工、手工藝品加工、旅游用品和紀念品、商 [NextPage] 貿、運輸等產業,并與之協調發展。四是促進人和人之間的和諧。旅游使人們開闊眼界,增長見識,通過增進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促進了旅游者與農民之間、旅游者與旅游者之間、農民與農民之間的相互了解。 二、以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應當堅持的幾個原則 把發展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整體規劃。正因為鄉村旅游具有獨特的產業功能、很強的關聯帶動作用和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們建議各級黨委和政府把鄉村旅游納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規劃之中,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發展。各級政府要在黨委領導下,全面負責鄉村旅游工作,統籌規劃,加強協調,完善機制,依法管理,動員和組織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到鄉村旅游之中,積極引導各種農民組織發揮市場開拓、行業自律和維護權益的作用,推進鄉村旅游快速健康發展。各相關部門應把鄉村旅游作為其重點工作加以扶持,把國家和地方對于農業產業化、扶貧開發、環境保護、城鎮建設等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政策,運用于支持鄉村旅游的發展,重點幫助解決鄉村旅游基礎設施薄弱、創業資金不足和從業人員素質較低等問題,消除鄉村旅游發展中的制約因素。 讓發展鄉村旅游的成果惠及廣大農民。發展鄉村旅游的關鍵,是要使廣大農民得到實惠。因此,要將農民作為旅游開發的主體、建設的主體、服務的主體,同時,也要使之成為利益主體、發展成果享受的主體。一是要增加農民就業機會。我國農村產業結構單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較多。要發揮鄉村旅游在就業上的“乘數效應”,使廣大農民通過參與鄉村旅游,在離土不離鄉的情況下實現有效就業;還應為廣大農民依托鄉村旅游的發展開展多種經營創造良好環境,間接帶動增加農民就業。二是要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保證農民參與鄉村旅游的勞動報酬,直接增加農民收入,也要注意保護農民的資源參股、資金入股的合法所得。三是要將鄉村旅游的發展與農村的精神文明提升相結合。加強對農民業余文化生活的引導,豐富農民的精神生活,提升農民的生活境界。四是要將鄉村旅游發展與農民的長遠利益相結合。注重加強對農民的文化知識和勞動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 遵照農村的實際情況和旅游經濟規律來發展鄉村旅游。各地農村的資源條件、地理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情況千差萬別,發展鄉村旅游的條件不盡相同。鄉村旅游有其內在的固有的發展規律,只有按規律辦事,才能少走彎路。一要因地而宜、因時而宜、因人而宜。鄉村旅游的發展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在有資源、有客源、有財源的地方先行發展;一些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但由于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難以到位,要選擇好發展的時機,防止盲目決策、盲目開發;一些鄉村旅游發展基礎較好或具備發展潛力的地區,也不是每個農民都應參與鄉村旅游,而要根據農民的意愿和能力情況來決定,不能強求人人參與。二要加強分類指導。從規劃指導、信息服務、宣傳促銷、人才培訓等方面著手,加強對鄉村旅游發展的服務,在鄉村旅游產品開發、市場定位、突出特 [NextPage] 色等方面加以分類指導。但對鄉村旅游的發展不應設定指標,不設固定模式。比如,對于各種“農家樂”,要倡導健康向上的旅游文化,營造高尚文明的休閑氛圍,突出經營的特色化、服務的規范化;對于觀光型的鄉村旅游,要明確發展定位,引入景區管理經驗,提升經營和服務水平。對各類鄉村旅游項目都要保護生態環境,增強親和性、知識性、參與性等體驗內容。 三、以鄉村旅游促進新農村建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正確處理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城市化、農民新型化、農業現代化的關系。發展鄉村旅游,要著眼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長期全面協調發展,推動農村居住條件和周邊環境的改善;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積極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構建現代農業體系。發展鄉村旅游一定要注意保持當地農村特色,要防止某些“城市病”向農村蔓延,防止工業垃圾、城鎮污染侵蝕農村凈土。發展鄉村旅游,要以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環境提升為目標,既不能把新農村建設等同于旅游新村建設,把新農村規劃簡單搞成旅游新村規劃;也不能因為發展鄉村旅游而把農村建成沒有農業、村莊、農民、特色的所謂新農村。 正確處理鄉村旅游中政府推動與尊重農民意愿的關系。發展鄉村旅游要由政府來推動,要以農民為主體,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政府推動不是包攬一切,而是發揮政府在規劃引導、統籌協調、分類指導等方面的優勢和積極作用,因地制宜,推動鄉村旅游的整體發展。農民有選擇是否參與鄉村旅游開發以及如何參與鄉村旅游開發的權利,不應該強求一律。要在政府的指導推動下,尊重農民意愿,依靠農民智慧,發揮農民的積極性,促進鄉村旅游的持續健康發展。 正確處理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其他產業發展的關系。農村各產業之間和諧發展是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根本前提。要發揮鄉村旅游產業關聯度大的優勢,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農村各產業之間協調發展,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鄉村旅游也要充分依托其他產業,取得其他產業的支持,在其他產業發展中得到加快發展。 正確處理發展鄉村旅游與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生態環境是鄉村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鄉村旅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應牢固樹立“環境興游”、“生態興游”的觀念,堅持科學保護、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的原則,堅持發展旅游與生態保護間的內在統一規律,先規劃、后開發,使鄉村旅游的發展成為促進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渠道。要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簡單粗暴使用,杜絕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性開發。 正確處理發展鄉村旅游與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關系。鄉村傳統文化是鄉村旅游的靈魂。要深入挖掘優秀的民族民俗文化,不斷提升鄉村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產品化,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同 [NextPage] 時,注重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在實踐中摸索繼承和發揚鄉村優秀傳統文化的新路子,使鄉村旅游成為弘揚優秀鄉村傳統文化的重要渠道。要防止將優秀的傳統鄉村文化庸俗化。 近年來,隨著許多城市旅游者旅游興趣的變化,鄉村旅游、農業旅游和民俗旅游在我國受到了業內專家和旅游業界的高度重視。不過,從其發展初期開始,鄉村旅游幾乎一直是以“觀光農業”的稱謂在地方農業部門的領導下,作為農村工作來對待的。 針對日益繁榮的鄉村旅游市場,一些專家分析鄉村旅游市場發展很快,潛力巨大,但由于市場開發大多數屬于市場行為,政府引導能力有限,也導致鄉村旅游市場出現了很多問題,如果不加以重視會阻礙鄉村旅游的健康發展。 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任李松認為,發展鄉村旅游項目,應避免為迎合游客好奇心和獲取廉價收益,將一些民族民間神圣的“非常事項”日常化、表演化,最后造成鄉土文化生態的異化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