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發展特色小鎮,有利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于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發展動能轉換,有利于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有利于充分發揮城鎮化對新農村建設的輻射帶動作用。
在特色小鎮受到高度關注并將形成熱潮之際,對特色小鎮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更需要冷靜思考,注意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透過多姿多彩的特色小鎮現象,把握特色小城鎮的本質屬性,準確確定特色小鎮發展的愿景,即目標定位。二是在特色小鎮的培育工作中,一定要遵循經濟、自然和社會三個基本規律,堅持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發展,促進特色小鎮持續健康發展。
從田園城市理論看特色小鎮的共同愿景
我國氣候、地理條件千差萬別,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這是形成格局特色的小城鎮的自然和人文基礎。但是不管如何千差萬別,小城鎮還是有其本質的特征,即小城鎮是“城市之尾、農村之首”,小城鎮既有助于發展農村,同時也可以緩解城市的壓力。
費孝通先生曾指出:“我在這十幾年里從農村體制改革后遍地開花的家庭企業和局限在鄉村小天地里的小型社隊工業,一直看到正在發展中的大城市的開發區,上億農民不同程度地離家投工,廣大鄉鎮已換上了小城市的面貌,農村生產力大大發展,人民生活普遍提高。我們這個小農經濟的國家已出現了城鄉一體化的宏偉前景?!?/p>
城鄉一體化是城鄉發展的最終目標,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而是城鄉差別化協調發展,而在城鄉之間,小城鎮成為融合城鄉優點的天然載體。
在新的經濟、技術條件下,特別是在大城市郊區,更容易實現田園小鎮理想。其主要動力是城鎮化后期之后郊區化和人們對詩意的棲居的理想的疊加。小城鎮的山水人文之美加上城市化的優良公共服務會為搭建城鄉優勢整合的新載體提供基本條件,并成為城鄉創業創新的新平臺。
特色小鎮比一般小城鎮在自然環境、文化遺產、建設風貌和產業特色方面更加突出和鮮明。特色小鎮培育只要把握了融合城鄉優勢的目標定位,發展就有了正確的坐標系。內蒙古自治區提出:“依托鄉村田園風光,以打造生態宜居為核心,強化鄉村規劃建設管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打造生態優良、清潔舒適、風貌優美的宜居小鎮。”遼寧省提出:抓好以農村垃圾、污水、畜禽糞便、秸稈治理為主的鄉村環境治理工程,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建設生態宜居型特色鄉鎮。這些都體現了融合城鄉優點的理想愿景。
遵循三個規律,推動特色小鎮科學、持續、包容發展
遵循經濟規律,堅持科學發展
產業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支撐。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是,趨向高加工度化、技術集約化、知識化和服務化,特別是在經濟發展水平達到一定階段以后,主導產業逐漸從以紡織業為主的輕紡工業向以信息產業為主的高新技術產業轉換。除了傳統經典產業之外,我國特色小鎮要根據自己所處的發展階段和比較優勢選擇主攻產業,適應經濟新常態,逐步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
如浙江的特色小鎮鎖定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新產業,以及茶葉、絲綢、黃酒、中藥、木雕、根雕、石刻、文房、青瓷、寶劍歷史經典產業中一個產業,緊扣產業高端和高端產業,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特色產業來建設。即便是同一產業,也要細分領域、錯位發展,而不是同質競爭。
比如,同為信息經濟小鎮,西湖云棲小鎮主攻云計算產業,上虞e游小鎮主攻手游產業。重慶特色產業,主攻最有基礎、最有優勢的產業,避免“百鎮一業”。貴州充分挖掘自然生態優良、民族文化濃厚、旅游資源豐富、現代山地高效農業、中藥資源獨特等優勢,合理布局特色主導產業。
由于每一個特色小鎮的區位和資源優勢不同,必須因地制宜,從市場實際出發,一鎮一策,個性化發展。
選擇了正確的產業,還有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只要企業成功了,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自然成功了。如烏鎮由于中青旅的介入,旅游收入7年間增長十倍。莫干山由于各類民宿企業看準了大城市白領階層的鄉村休閑旅游潮而做的風生水起。陜西銅川照金紅色旅游小鎮依托紅色旅游資源拓展風景和生態旅游、文旅很快產生規模效應。這些都是選準產業發展的成功范例。
遵循自然規律,堅持可持續發展
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大背景下,特色小鎮也必然要堅持可持續發展,同時綠色發展也是發揮小城鎮自然生態優勢的內在要求。與大城市相比,小城鎮具有不可比擬的綠色發展優勢。例如:在交通能耗方面,北京人均汽油消費量是浙江發達小城鎮的7倍;建筑能耗上,城市每平米建筑能耗是小城鎮的1.5倍;空氣質量上:北京郊區小城鎮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也遠多于城區;在街區方面,小城鎮尺度宜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在綠色發展方面,特色小鎮應發揮示范作用。
《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在指導思想中提出了“綠色生態、美麗宜居”的要求。在基本原則中提出了“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要求,在五項培育要求中,“和諧宜居的美麗環境”和“便捷完善的設施服務”兩項要求都與環保有關。即要求鎮區環境優美,干凈整潔。自來水符合衛生標準,生活污水全面收集并達標排放,垃圾無害化處理。其中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兩項是特色小鎮環保工作的核心要求,其要求高于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對重點鎮的要求。
浙江等省的特色小鎮規劃3平方公里,建設1平方公里的要求是非常有道理的,生態空間的底線、滿意、理想格局應該分別占陸地總面積的32%、61%和82%,因此保留66%以上綠色空間(非建設面積)是使特色小鎮達到滿意的生態格局的基本要求。
河北的特色小鎮指導意見要求突出節約集約,合理界定人口、資源、環境承載力,嚴格劃定小鎮邊界。西藏的特色小鎮指導意見提出“保護生態,和諧發展”的原則,這些做法都是堅持可持續發展的體現??傊?,特色小鎮的建設規模也要與其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只有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達到3A級以上景區的要求。只有宜居的升高或環境才能滿足高新技術人才和新業態的需求,才能做到產、城、人、文一體。
遵循社會規律,堅持包容性發展
特色小鎮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人,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發展。這就要求遵循社會發展規律,堅持包容性發展。處理好特色小鎮建設與原住民的關系是特色小鎮發展的核心。特色小鎮發展要堅持以人為本,民生優先的原則,讓當地居民參與建設,共享發展成果。我們不能把好的資源和土地一賣了之,造成失地農民,影響社會穩定。
從陜西銅川照金紅色旅游小鎮和北京古北水鎮的經驗來看,都是首先解決好原住民的安置工作,并且為原住民提供經營個就業機會。
西藏自治區的特色小鎮發展提出以人為本,注重民生的原則。堅持以人為本,優先發展民生。加快特色小城鎮示范點教育、衛生、科技、文化、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步伐。這個原則抓住了發展的核心,值得點贊。
重慶對于特色小鎮的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市內轉移人口和市外來渝在特色小鎮示范點創業投資和穩定就業人員,在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特色小鎮示范點落戶不受務工經商年限限制。針對主導產業開展分類創業就業培訓,將特色小鎮示范點就業人員納入農民工培訓計劃。
貴州探索建立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財政建設資金對城市基礎設施補貼數額與城市吸納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城市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的“三掛鉤”機制。這些做法都是堅持包容性發展的體現。
在特色小鎮的培育中,只要堅持融合城鄉優點的田園小鎮目標愿景,堅持經濟、自然和社會三大發展規律,經濟繁榮、美麗宜居、社會和諧的特色小鎮夢想就一定不會遠。
文章來源:特色小鎮一號,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若侵權,請后臺聯系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