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勝曾于石灰山大敗陳友諒,解安豐之圍,取淮安,克平江(今江蘇蘇州)等,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
鄧愈(1337年-1377年),漢族,16歲開始帶領部隊抗擊元朝,1355年(元至正十五年),率隨從一萬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軍總管,朱元璋將他改名為鄧愈。鄧愈與元軍對戰屢屢大敗元軍,隨后鄧愈跟隨朱元璋渡過長江,攻克太平(今安徽當涂)、集慶(今南京),鎮江等地,屢立戰功。1370年被封為榮祿大夫、右柱國,封衛國公。1377年病逝。
李文忠,朱元璋的外甥,十九歲時,李文忠以舍人的身份率領親軍,隨軍支援池州,擊敗天完軍,驍勇善戰為諸將之首。朱元璋對李文忠十分寵信,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領兵征討元朝殘余勢力,戰功顯赫,獲封曹國公。洪武十七年,李文忠病逝,追封岐陽王,謚“武靖”,配享太廟,肖像掛在功臣廟里,賜葬鐘山。
朱文正,朱元璋親侄兒,朱元璋集團的核心人物,曾任全軍最高衙門“大都督府”的大都督。朱文正在洪都保衛戰中坐鎮孤城抵御住了陳友諒60萬大軍的進攻,堪稱軍事史上的一個奇跡,戰功卓著。后因不滿朱元璋的封賞,暗通朱元璋的死敵張士誠,朱元璋發現后軟將他禁于桐城。不久后,病逝。他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藩桂林。也唯一非朱元璋兒子的明朝藩王。
藍玉,與胡惟庸是同鄉,常遇春的小舅子,明朝開國將領之一。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率領15萬明軍北征漠北元朝殘余勢力,在捕魚兒海中大破北元,基本摧毀其官僚體系,名震天下。因與燕王朱棣交惡,太子死后,作為太子集團的武將,遭到朱元璋的清洗。洪武二十六年,被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剝皮實草,傳示各地。牽連致死者達一萬五千余人,史上著名的“藍玉案”。
劉伯溫,劉基。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勛。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故又稱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論天下安危,義形于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劃立定,人莫能測。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
湯和,在隨朱元璋渡長江、占集慶(今南京)、取鎮江等戰役中,多次大破元軍,升統軍元帥。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鎮守常州,多次擊敗張士誠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被朱元璋封為征南將軍,在浙東擊敗方國珍部。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國公。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還鄉,朱元璋賜他府邸于鳳陽。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農歷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數明初開國功臣能得以善終者。
常遇春,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朱元璋建國過程的歷次大戰,常遇春幾乎都是先鋒官,軍中號稱常十萬,后隨徐達北伐滅元,破元大都、上都。常遇春是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年僅四十,用宋太宗喪韓王趙普故事,追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號忠武,配享太廟。
李善長 李善長(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遠(今安徽定遠縣)人,明朝開國功臣。李善長少時愛讀書有智謀,后投靠朱元璋,跟隨征戰,出生入死,功勞頗多,比肩漢代丞相蕭何。李善長是明朝初年的文臣之首,也是明朝的第一任丞相。洪武三年(1370年),授號“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晉升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進爵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后死于藍玉案牽連,被誅九族。
徐達(1332-1385年),字天德,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敗陳友諒。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封為左相國。二十七年(1367年),率軍消滅張士誠地方割據勢力。同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揮師,北伐中原,先后攻占了元大都、元上都,推翻元朝的統治。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