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條 項目背景 為了貫徹國家和湖南省關于城鎮化和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堅持建設兩型社會和新型城市化的要求,協調城市快速發展和環境保護間的矛盾、應對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市空間結構與布局的新要求,常德市人民政府提出對1999年編制的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根據湖南省建設廳《關于同意修改常德市城市總體規劃的批復》(湘建規[2009]128號),特編制《常德市城市總體規劃(2009-2030)》。 第2條 指導思想 以國家提出的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指導,以中部崛起、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契機,貫徹實施湖南省關于大力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意見,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加強中心城市建設,構建城市長遠發展骨架,提高城市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城市職能的轉換。實現常德市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第3條 規劃原則 生態優先、集約發展: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前提,實現可持續發展; 促進發展、改善民生: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動力,推動城市的空間整合和城市職能的提升; 區域協調、城鄉統籌:以區域協調和城鄉統籌為原則,增強城市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平原與山區、城區與郊區、市區與周邊市縣的和諧發展; 遠近結合、留有彈性:以遠近結合為原則,建立立足長遠的空間結構,深化近期的用地布局,提高可操作性與彈性; 立足事權、注重實施:以政府職能轉型為目標,以空間政策和實施制度保障為重點,實現規劃由技術性文件向公共政策的轉化。 第4條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 2.《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 3.《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辦法》(2010) 4.《湖南省城鎮體系規劃(2001-2020)》 5.《湖南省3+5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2009-2030)》 6.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規范。 7.常德市其它相關文件 第5條 規劃期限 本次規劃期限為2009年-2030年,其中:近期為2009年-2015年,中期為2016年-2020年,遠期為2021年-2030年。遠景規劃為2030年以后。 第6條 規劃的空間層次層次包括: 1.市域:面積18190km²,包括常德市區和津市市、漢壽縣、安鄉縣、澧縣、臨澧縣、桃源縣、石門縣; 2.中心城區:面積622.8km²,包括武陵區全部行政轄區;鼎城區的武陵鎮、灌溪鎮、斗姆湖鎮、白鶴山鄉、太陽山林場、牛鼻灘鄉2個村(白洋湖村、攔馬口村)許家橋鄉4個村(民族村、中堰村、跑馬崗村、雙堰崗村),以及石門橋鎮15個村(觀音庵村、桐林坪村、青龍崗村、八斗灣村、鮑家灣村、范家潭村、灣堤村、洞陽觀村、何家堤村、二港橋村、二牛崗村、新堰崗村、烏塘崗村、邱家崗村、伍家嘴村)。 第7條 規劃區范圍 本次規劃規劃區范圍與中心城區范圍一致。 2. 城市發展目標與策略 2.1 城市發展目標 第8條 城市發展總體目標 具有獨特競爭力的經濟強市和生態宜居的人文城市。 “獨特競爭力”指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形成擁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高端產業集群;“經濟強市”指鞏固城市區域中心地位,主要經濟指標在湖南省“3+5”城鎮群5個省域次中心城市中名列前茅?!吧鷳B宜居”指保持“山水城市”、“園林城市”等人居環境優勢;“人文城市”指城市文明,擁有先進文化和大量高素質勞動者,有較高的城市知名度。具體量化指標見附表1和附表2。 2.2 城市發展策略 第9條 經濟發展策略 做大做強主導產業,鞏固輕工業優勢產業群,提升城市整體經濟實力;融入長株潭,打造工業走廊,實施產業對接;對接珠三角和長三角,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新興工業,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重點發展就業吸納能力強的產業,增強常德自身勞動安置能力;大力發展商貿物流業,提高常德城市競爭力;發揮常德農業優勢,打造綠色食品基地;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資源,建成文化休閑旅游名城;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分工協作,推動常德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 第10條 社會發展策略 注重城鄉統籌,著力縮小城鄉差距;大力發展教育事業,鞏固和擴大“普九”成果,加強職業教育;推進產學研結合,實施農村科技富民行動,提升科技競爭力;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推進文化體育事業發展;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事業的社會化產業化。 第11條 環境保護策略 優化產業結構,統籌污染產業布局,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和水質監控,保護水域生態環境,控制水體污染,維護常德城市水鄉特色;加強酸雨控制力度,改善空氣環境質量;強化噪聲管理;綜合治理固體廢棄物;建設綠色宜居城市。 第二部分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3. 市域人口發展與城鎮化水平預測 第12條 市域人口發展目標 規劃常德市域總人口規模2015年達到650萬人,2020年達到670萬人,2030年達到710萬人。 第13條 市域城鎮化水平預測 規劃市域城鎮化水平2015年達到44%左右,城鎮人口約為290萬人;202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49%左右,城鎮人口約為330萬;2030年城鎮化水平達到59%左右,城鎮人口約為420萬人。 第14條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策略 常德市人口與城鎮化發展的人口策略是強化社會保障,淡化戶籍含義,促進人口遷移。空間策略是實施開放型城鎮化策略,引導人口鄉村—城鎮遷移。產業策略是因循農業產業化、各級工業園建設和第三產業發展趨勢,引導企業向城市和重點鎮集中,整合工業園區與城市發展,完善城市功能,促進人口與產業同步集聚。 4. 市域城鎮體系結構規劃 第15條 市域城鎮空間結構規劃為“一主、一副、四軸”。 “一主、一副”分別指常德中心城區和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津澧一體化發展); “四軸”包括兩條一級發展軸和兩條二級發展軸,兩條一級發展軸分別是沿張常高速公路和常長高速公路的西北-東南向發展軸、沿常岳高速公路和常吉高速公路的東北-西南向發展軸;二級發展軸指沿澧水流域的北部城鎮發展軸,以及沿二廣高速和市域南北向高等級公路的中部發展軸。 第16條 市域城鎮規模結構規劃為特大城市(>100萬人)—大城市(50-100萬人)—中等城市(20-50萬人)—小城市(10-20萬人)—小城鎮(<10萬人)四個等級; 特大城市為常德市中心城區; 大城市為市域北部副中心城市,由澧縣縣城和津市城區一體化發展形成; 中等城市為石門縣城(楚江鎮)、津市市區、澧縣縣城(澧陽鎮)和桃源縣城(漳江鎮)、漢壽縣城(龍陽鎮); 小城市為臨澧城關鎮、安鄉縣城(柳深鎮); 小城鎮包括5--10萬人的小城鎮2個,1--5萬人的小城鎮35個,1萬以下的小城鎮63個。詳見附表3。 第17條 市域城鎮職能規劃結構為四個等級:市域中心城市及副中心城市(常德中心城區、津澧副中心城市共2個)——縣域中心(桃源縣城漳江鎮,石門縣城楚江鎮,漢壽縣城龍陽鎮,安鄉縣城柳深鎮,臨澧縣城共5個)——中心鎮(共20個)——一般鄉鎮(共80個)。 第18條 市域主要城鎮職能分工 常德市中心城區作為市域中心城市,以面向全市的綜合服務、管理和文化中心功能作為主導職能,以工業職能作為城市主導職能的支撐功能; 津市-澧縣作為市域副中心城市,是北部澧水流域的中心城市,職能類型為綜合型,主要職能包括機械、食品、紡織、化工、醫藥、造紙、交通樞紐、商貿物流、旅游; 石門縣城(楚江鎮)為澧水流域次中心城市,石門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電力能源、建材、生態旅游產業基地和交通樞紐; 桃源縣城(漳江鎮)為沅水流域的次中心城市,是桃源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食品、紡織、旅游產業基地和交通樞紐; 臨澧城關鎮、安鄉縣城(柳深鎮)、漢壽縣城(龍陽鎮)各自承擔縣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其中,臨澧縣城是食品、建材、紡織產業基地和商業中心;安鄉縣城是新型產業和機械產業基地及貿易中心;龍陽鎮是特色農業、新型農業基地和休閑旅游中心。 第19條 市域中心鎮職能規劃 中心鎮是縣域內的、地方性的重要城鎮,同縣域中心城市共同承擔著輻射帶動縣域發展的作用。 規劃市域內綜合型中心鎮3個,包括大堰垱鎮、保河堤鎮和太子廟鎮; 工貿型中心鎮8個,包括灌溪鎮、蒿子港鎮、石門橋鎮、甘溪灘鎮、陬市鎮、大鯨港鎮、合口鎮和蔣家嘴鎮; 商貿型中心鎮2個,包括斗姆湖鎮和漆河鎮; 商旅型中心鎮4個,包括新洲鎮、壺瓶山鎮、桃花源鎮和黃山頭鎮; 工礦型中心鎮2個,包括新關鎮和新安鎮 農貿型中心鎮1個,指四新港鎮; 5. 市域產業空間布局規劃 第20條 市域產業空間布局規劃為“工”字型制造業產業帶、東西兩大特色產業區、以主副雙中心為核心形成市域綜合服務業體系。 第21條 “工”字型制造業產業帶 “工”字型制造業產業帶是指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產業密集帶,主要包括南部制造業產業帶、北部制造業產業帶和南北向中部制造業產業帶。南部制造業產業帶,即常德工業走廊,是指以常德中心城市為核心、沿沅水、319、207國道和常長高速公路、石長鐵路的產業帶,是全市項目和產業的重要集聚地、新型工業化的重要示范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北部制造業產業帶指以津市-澧縣城區為核心的沿澧水、S1836省道、G207國道澧縣段經濟走廊,是常德市能源、建材、商品農業基地及經濟發展的一級經濟走廊,也是常德市能源(電力)、鹽化工、汽車制造、建材等重化工業產業集群分布地帶。南北向中部制造業產業帶是指聯結常德市區-臨澧經濟開發區-澧縣經濟開發區的產業密集帶,是新材料產業培育基地和市域南北向的經濟聯系通道。 第22條 兩個特色產業區 兩個特色產業區指西部生態旅游產業帶和東部特色農業產業帶。對西部地區石門縣、鼎城區和桃源縣的豐富旅游資源進行優化整合,進一步開發建設已有的景區景點如壺瓶山、桃花源、花巖溪和夾山寺等,主動對接張家界旅游圈,構筑湖南西部的大旅游網絡。東部地區著力推進體現河湖水鄉特色的農業產業特色化和現代化發展,培育現代農業,依托農業產業園區提高種植業和牧業的規模效益;針對市場的需求情況有針對地引導農民進行珍珠、楊樹等特色經營;對蔬菜水果等城市必需農產品生產進行品種改良,以質量優勢提高農產品競爭力,增加農業收入。結合水網和自然資源景觀,發展旅游業。 第23條 市域綜合服務業體系 市域綜合服務業體系以主副雙中心為核心構建。充分利用中心城區的區域中心地位,不斷提升商貿業和科教文化事業發展水平,增強中心城區的輻射能力。構建以柳葉湖地區為主要載體的都市觀光和休閑度假為主、商務會議度假為輔的城市中心休閑區。充分發揮津市-澧縣復合中心的傳統區域服務中心的地位,積極發展面向北部地區生產生活需要的服務業,發展商貿業,完善經濟社會服務設施,提高區域服務能力。圍繞市域主副綜合服務中心,合理構建以縣城和重點城鎮為節點的市域綜合服務體系。 6. 市域城鄉統籌發展 第24條 市域城鄉統籌發展目標 遵循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發揮城鎮和鄉村各自優勢,促進城鎮和農村地區的經濟協調發展,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以政府為主導,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履行各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建立健全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為各經濟主體謀求發展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逐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第25條 市域城鄉統籌發展戰略 針對常德市農業大市的特點,市域城鄉統籌發展的戰略重點是:促進城市與鄉村地區的協調發展,保持特色;建設科學合理的城鄉居民點體系;建立城鄉統籌的基礎設施布局體系;構建城鄉統籌的公共服務布局體系;統籌城鄉環境保護與治理。 具體戰略是:支持中心城區發展,鼓勵非農就業的農村居民向城鎮集中,適度進行村莊撤并,通過設施的優先配置引導農村居住人口適度集聚;加強城鄉之間公共服務和市政基礎設施的對接,提高農村生活質量;以新型工業化促進常德城市的快速發展;以特色產業帶動市域小城鎮的協調發展;以農業現代化推動新農村建設。 第26條 城鄉建設標準 城鎮人均建設用地2015年前控制在人均120m2以內,2030年控制在人均115 m2以內。 其中,中心城區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05m2以內;市域次級中心城市人均建設用地應控制在100-110m2以內;重點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10m2以內;一般鎮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20m2以內。農村地區建設應該通過鄉村撤并,提高鄉村地區建設密度,至規劃期末,農村人均建設用地控制在130m2以內。 同時加強各級城鎮的基礎設施建設、安全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提高城鎮化質量。 7.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 第27條 市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加強文物資源調查研究,依法定級、建檔:對現有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75處等已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逐步樹立保護標志或樹立界樁,建立記錄檔案,必要的單位要設置專門機構或者確定專人負責管理。常德市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詳見附表5。 對文物古跡比較集中連片或能較完整地體現某一歷史時期傳統風貌和特色的街區、建筑群,根據其歷史、文化價值,劃為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區進行保護,明確核心保護區(重點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區(一般保護區)的具體范圍,在保護區范圍外需設置環境風貌協調區。 第28條 市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 搶救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得到妥善保存,特別是已經確認的6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3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10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相結合,形成各具特色的民間藝術旅游區塊。常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詳見附表6。 第29條 旅游發展區域定位 常德市是國內外知名的文化生態觀光與休閑度假旅游目的地;以桃花源、柳葉湖和壺瓶山為核心吸引物、以荊楚文化和湖湘文化的有機整合為內涵的國內重要旅游目的地和特色旅游城市;西南(滇黔湘線與湘桂線)國家級精品旅游線與長江軸線上的旅游驛站與信息中心;大湘西旅游區的商務會議會展中心,游客集散中心、北部門戶與服務基地,湖南省重要旅游城市。 第30條 市域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總體布局 打造兩條旅游發展主軸線:沿常張高速、常荊高速等6條高速公路的陸路發展軸線;沿夷望溪、沅江、澧水的水上旅游發展主軸線; 構建五大類型主題旅游功能區:中部常德城市旅游區、南部世外桃源風景旅游區、北部中華文明史脈尋蹤旅游區、東部河湖水鄉濕地生態旅游區、西部山水景觀生態旅游區。 8. 市域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 第31條 市域生態環境保護的總體目標 突出常德市的區域經濟特色和資源環境特色,在發展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將常德市建設成為空間布局合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強、人與自然和諧、生態文化繁榮、具備發達的產業體系、開放格局以及濃郁山水園林特色的現代化生態城市和宜居城市。 第32條 市域生態功能區劃 市域劃分為山地自然生態保護建設區、城郊農業生態環境建設區、生態產業環境綜合整治區、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區、水體生態環境保護區、城市新區生態環境建設區、高新技術產業生態環境建設區、城市旅游度假景觀建設區八個生態功能區。市域生態功能區劃詳見附表7。 第33條 礦產資源保護利用策略 促進礦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促進礦山企業規模調整、礦產品結構調整和礦山采礦技術結構調整;加強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恢復治理。規劃石門縣、澧縣和臨澧縣三縣交界地區為礦產資源開發利用重點地區,市域共劃分出鼓勵開采區14處,限制開采區6處,禁止開采區15處。 第34條 土地資源保障的措施與對策 規劃期內,嚴格控制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實現耕地占補平衡。市域水域濕地面積不應再減少,林地面積需增加,各類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和面積均要有較大增長;在嚴格控制城市和工礦新增用地的基礎上,建設用地可適度增加。具體措施為:認真落實保護耕地政策;統籌生態建設用地;集約節約建設用地。 第35條 水資源保護利用策略 珍惜現有優良的水資源環境,樹立節約用水和高效用水的良好意識,在市域范圍內,恢復水系生態功能,建立水系自循環體系,增強水體自凈和流量調節能力。 綜合統籌流域水資源利用。各級城市應根據本地的用水習慣和經濟發展目標,制定科學的生活及工業用水指標和用水計劃,保障城市用水的可持續發展;農村地區則需繼續擴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模和覆蓋范圍,依靠塘壩水庫等設施提高對水資源的利用率,逐步解決農業灌溉工程性缺水的問題。 對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的排放提出更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流域綜合治理,制定相關的法規及制度,切實保護區域內各類水體的水環境,促進水資源的利用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 第36條 水資源保障措施 1、考慮到目前沅江沿岸各城鎮所用水源均來自沅江水系,澧水沿岸各城鎮所用水源均來自澧水水系,應對沅江和澧水以及兩條河流的上游支流予以重點保護,按照《湖南省水功能區劃》(2005)中的有關規定劃分水功能分區,并嚴格執行相關分區的保護要求,切實保證飲用水水源的水質安全。同時加強對沅江以及上游地區包括桃源等縣市排污的管理和控制,嚴格控制污染源,確保沅江水系常德段的水質。 2、結合常德市社會經濟發展和用水量的增長情況,合理安排水利工程,以改善部分地區工程性缺水狀況,保證不同用戶的供水安全。水利工程的建設要充分考慮河流的其他功能。 3、除合理利用境外水資源外,還應重視本地水資源和再生水的開發利用,實現多水源供水,以構筑安全可靠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4、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和節約用水,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進一步增強水資源的支撐能力。 第37條 能源節約、利用措施 大力優化產業結構,推進傳統產業特別是高耗能工業的調整和改造;優化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提高天然氣、電力等優質清潔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 把農村能源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退耕還林還草密切結合,大力推廣節能新技術,積極推廣使用沼氣、太陽能、秸桿制氣等再生型、清潔性能源。 9. 市域社會服務設施規劃 第38條 市域教育設施發展規劃 貫徹常德市科教興市戰略,常德中心城區和各縣城努力擴大高等教育及職業教育招生規模,鄉鎮和農村地區普及高中及義務教育,加快布局調整步伐。到2030年,形成布局結構合理、設施先進、管理有效、機制靈活具有地方特色的現代教育體系,促進常德市的經濟發展。 第39條 市域科技設施發展規劃 常德市區應充分利用高等教育的優勢,建立服務全市并具有一定區域影響力的科技中心和專業實驗室,發展成為全市的研發中心。 津市、澧縣等工業基礎較好的區域應結合區域經濟特色形成科技開發推廣機構,借助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促進科技在廣大鄉鎮及農村的推廣和服務。 漢壽、安鄉等特色農業地區應加強實用農業技術的培訓和普及工作,健全縣、鄉鎮、村三級農村技術服務站。 第40條 市域衛生設施發展規劃 構建與常德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衛生服務體系。常德市區及各區縣(市)綜合醫院應針對各種新型疾病及時完善設施配備;鄉鎮衛生院具備基本的醫療設施,滿足人民的日常就診需要;尤其應加大對西部山區落后地區的醫療資源配備。 第41條 市域文化設施發展規劃 常德中心城區以現有文化設施的充實提高為重點;東部平原地區在原有基礎上推進文化設施向網絡化發展,提高設施檔次和服務水平;西部山地區加強中心鎮的文化設施建設,各鄉鎮都應設置一定規模的文化站和影劇院。 第42條 市域體育設施發展規劃 在全市積極開展群眾性體育活動,推進體育社會化。常德東部平原地區加大體育場館建設,洞庭湖區結合水資源優勢適度發展水上體育設施建設;西部山地區利用自然景觀優勢建設室外健身公園。 10.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第43條 綜合交通發展戰略 至 2030年,實行交通對外拓展戰略,對內網絡銜接戰略,實現交通運輸現代化;加強區域交通協作和一體化,共享區域交通設施資源,借國家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契機,加大城市的對外交通聯系,發揮其“二傳手”的作用,擴大其對周邊的輻射和帶動,促進常德區域中心城市的形成;以綜合運輸通道為主軸,綜合運輸網絡為依托,加強多方式聯運和集約化運輸,把常德市建成湘西北區域的綜合交通樞紐。 第44條 綜合交通發展目標 1、區域交通發展目標:立足常德,實現對外交通設施對接,通過國家綜合交通運輸通道,建立與我國三大經濟區快速聯系走廊。繼續加強與長株潭、張家界、岳陽、懷化、湖北(沙市、武漢等方向)的交通聯系,打通與西部成渝經濟圈的交通通道,帶動地區旅游發展。加強與省內“3+5”城市群重大交通設施布局的協調,實現與“3+5”城市群和周邊城市1.5小時交通圈的目標。 2、市域交通發展目標:構建市域綜合運輸網絡,強化中心城市的交通樞紐地位,促進“一主、一副、兩帶、四軸”的市域城鎮空間結構形成,建立與常德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布局調整相協調;以及設施完善、銜接順暢、安全高效和可持續發展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中心城區至市域所有縣市、主要鄉鎮1小時到達的目標。 第45條 公路系統發展目標 以城區為中心,形成6條對外放射高速通道,與省內各市、州及鄰近省市以高速公路直達,形成4小時交通圈,與我國三大經濟區實現快速對接;至各區、縣(市)形成半小時交通圈;通過干線公路網絡,至周邊重要鄉鎮形成1小時交通圈。大力建設農村等級公路網,為新農村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服務。加強市域客貨樞紐和信息建設,使常德市發展為以高速公路為骨架,國省公路為干線,縣鄉道為經絡,等級分明、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公路網絡運輸系統。 第46條 公路線網布局結構 1、形成“一環六射”和東部、北部環線高速公路網絡。一環:城區外圍形成高速公路環。六射:常德至岳陽、常德至邵陽、常德至荊州、常德至吉首、常德至張家界和常德至長沙6個方向的高速公路。東部、北部環線:漢壽太子廟、津澧市、石門和慈利連線高速公路(西連至張家界高速公路,東接至岳陽和長常高速公路)。 2、形成“一環十二射”干線公路網。一環:由S205、市域中部地區東西聯絡線、西部S306、S227和南部經過花巖溪的東西聯絡線組成。十二射:沿一環對市域輻射的12個方向。 第47條 公路系統規劃 1、在市域北部、中部、南部和東部主要地區,利用現有公路和新增規劃公路,形成高速公路聯絡線和20個出入口。 2、增強與公路干線盲點區域及重要港口樞紐的干線公路聯系,加強南北中心區域的干線銜接。 3、提高通往景區公路設施水平,為旅游景點提供保障服務。規劃增加桃花源景區、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黃山頭森林公園等景區聯系公路,提高至壺瓶山自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公路服務水平。 4、加強農村等級公路建設,縮小城鄉距離,為建設新農村而服務。規劃縣鄉公路三級公路以上,鄉村公路四級,消除鄉村公路為等外級公路的狀況。 5、加強各縣級客貨樞紐建設,提高樞紐吞吐量和進出集散通道能力。 6、加強市域內公交化客運運營服務,提高對農村居民的客運服務水平。 第48條 鐵路系統規劃發展目標 抓住國家鐵路網布局調整規劃及建設的機遇,應積極做好與城市空間發展布局的協調,合理布置線位和客貨站場,增設始發列車車次,增加經停車次密度,改善鐵路運輸水平低下的局面,提高常德對外客貨輸送能力,促進區域綜合樞紐城市的形成,使常德鐵路運輸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49條 鐵路運輸布局結構 規劃市域內形成“一橫二縱”的鐵路通道布局。一橫:黔江-張家界至常德鐵路和常德-岳陽至九江鐵路。二縱:一縱為焦柳鐵路;二縱為運城-宜昌至石門鐵路和石門至長沙鐵路。 中心城區形成“十”字型線路布局結構,遠期將發展為區域性鐵路樞紐。 第50條 鐵路線路規劃 1、石長復線改造:沿市域石長老線一側布置。進入城區西側設置貨運專線,實行客貨分運。 2、長常城際鐵路:市域內沿石長鐵路走廊一側,經漢壽設站,后返回石長鐵路一側進入城區。 3、黔張常高速鐵路:自張家界方向進入市域西部,經桃源境內設站,后經陬市在北部接入城區。 4、常岳九高速鐵路:沿城際鐵路向南出城區轉東,經漢壽城際站跨沅江折向東北向,經安鄉設站,沿常岳高速公路走廊一側至岳陽。 5、渝長高速客運專線的預留:市域西部利用黔張常高速鐵路并進入城區,過境線路在城區西南區域單獨設置高速客運專線,并接入長常城際鐵路后,與之共線。 6、預留石門接入石-宜-運鐵路用地。 第51條 水運系統規劃目標 利用市域內沅水、澧水和河湖密布的得天優勢,大力發展水運運輸,發揮水運運輸潛力,提高其在綜合運輸體系中應有的地位。整治沅水、澧水等航道,擴大港口集疏運能力,提高集裝箱運輸和大宗貨物的運輸水平。 第52條 水運系統規劃 規劃市域內形成2條重要航道和9處重要港口的水運系統布局。 1、進行沅水和澧水航道整治。沅水航道規劃三板溪—常德全線達到四級標準;常德—鲇魚口全線達到三級標準;規劃澧水航道由現狀五級提至四級標準。 2、擴大常德港1000噸級和津市港、桃源港500-1000噸級的停泊能力。 3、與鐵路貨運運輸布局相銜接,調整鹽關鐵水聯運向德山港區與德山鐵路貨運站聯運的轉化,提高貨物運輸水平;加強其它港口的公水聯運設施建設,增加與港口重要公路的聯系,為公水聯合運輸創造有利條件。 第53條 航空港規劃目標 為湘西北地區的國家重要支線機場,并作為長沙黃花、張家界機場的備降機場。適應常德市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為城市旅游、商務和物流提供快捷服務。繼續開辟重點航線,擴建機場設施,利用周邊城市為支點進行無縫對接,通過聯程中轉的方式,快速實現常德通達全國的航線網絡。 第54條 航空港規劃 1、機場近期2020年按照4D進行使用,跑道不延長,遠期2040年需要飛更遠的航線以及大的機型,規劃等級4E,往南延長600米至3200米。 2、規劃近期航站樓主要采用“新建旅客航站樓,同時改造現有航站樓為貨運庫”的建設方式,可以滿足機場到2020年的國內、國際客貨吞吐量需要。 3、滿足近期其它機場配套設施的建設規模并預留遠期用地。近期2020年方案規劃場內用地增加到238.74公頃;遠期2040年場內用地面積為381.99公頃。 11. 市域基礎設施規劃 第55條 給水工程規劃(略) 第56條 排水工程規劃(略) 第57條 供電工程規劃(略) 第58條 通信工程規劃(略) 第59條 燃氣工程規劃(略) 第60條 環境衛生規劃 1、規劃目標 至2030年,全市實現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全覆蓋,縣級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鄉平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以上;醫療垃圾等特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市危險廢物集中處置率達到100%。 至規劃期末,初步實行垃圾分類收集,垃圾收集運輸實現密閉化,壓縮轉運率達90%;垃圾清運機械化程度達到100%;糞便納入城市污水處理系統,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2、區域垃圾填埋場規劃 常德市生活垃圾處理依據“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原則,遵從“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分類處置”的要求,實行以資源化利用為基礎,焚燒和堆肥處理為主體,衛生填埋處理為輔助的生活垃圾處理技術體系。 規劃在常德市域內,共需擴建和新建8座衛生填埋場,新建2座生活垃圾焚燒廠,新建2座生活垃圾頹廢處理廠。 第三部分中心城區總體規劃 12. 城市性質、職能與規模 12.1 城市性質與城市職能 第61條 城市性質:湘西北地區中心城市、綜合交通樞紐和生態宜居城市。 第62條 常德的城市職能包括:湘西北地區商貿物流中心、新型工業基地、旅游服務基地和文教基地。 12.2 城市規模 第63條 中心城區總人口:至2015年,中心城區總人口120萬人以內;至2020年,中心城區總人口135萬人以內;至2030年,中心城區總人口180萬人以內。 第64條 城市人口規模:至2015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100萬人以內;至202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115萬人以內;至2030年,中心城區城市人口155萬人以內。 城市建設用地規模:2015年城市建設用地105km²以內;2020年城市建設用地118 km²以內;2030年城市建設用地160 km²以內。人均建設用地降低到103 m²以內。 13. 中心城區空間增長邊界 第65條 空間增長邊界 江北城區在現有建成區基礎上向西延伸至鐵山變電站高壓走廊范圍;向東延伸至馬家吉(yuè)河;向北延伸至占天湖沿岸。在充分保護河湖濕地的前提下,江北城區的規模在100平方公里以內。 江南城區向南發展至防洪隔堤為止,在調整相關防洪規劃之后,規??砂l展到23平方公里以內。 德山城區向南適度發展,在修改防洪規劃后,向東有條件發展,最終的規模在37平方公里以內。 14. 中心城區空間結構與用地布局 14.1 城市建設用地發展方向 第66條 城市建設用地發展方向 為保護利用自然生態環境、順應區域經濟流向、實現發展模式轉型、落實“3+5”城市群戰略,規劃期內城市總體向東發展。江北城區向北、東、西三個方向均有一定發展空間;江南城區主要向西、向南發展;德山開發區主要向南、向東發展。 14.2 城市空間發展策略 第67條 拓展、優化城市空間結構,避免城市建設用地蔓延式無序擴展,構筑一個有利于常德中心城區長遠發展的城市骨架。 第68條 發掘“三山三水”的新內涵,充分尊重城市周邊的山水環境與生態、景觀資源,利用自然地理要素的形態與變化,從中梳理出其獨一無二的特征。在確定各片區用地布局的過程中,進行山水特色的挖掘與闡釋,提高城市環境品質和獨特魅力。改善城市的風貌景觀和人居環境。 第69條 充分保護常德中心城區河湖水系構成的相互連通的網絡。對城區及周邊的河湖水系進行分類保護:劃定濕地保護區;保留重要的水道作為城市片區邊界;結合面積大或分布密集的水體布置城市公園;在下層次規劃中應充分利用、盡量保留其他現狀水體。 第70條 統籌武陵區、鼎城區兩個行政區的產業布局。加大對江南地區的公共服務設施和市政基礎設施投入,縮小與江北城區在城市環境和生活質量方面的差距,將城市兩岸作為一個整體協調發展。 14.3 空間結構與功能布局 第71條 規劃期末常德市中心城區的空間結構為“一帶、兩軸、三城、多片區”。 “一帶”指的是沅江,沅江既是常德城市的風光帶、生態廊道、航道和水源,又是常德城市防洪的主要對象,也分割城市南北的障礙?!耙粠А笔浅5鲁鞘锌臻g的首要特征。 “兩軸”包括南北向主軸和東西向次軸,體現了城市用地擴展的趨勢,并涵蓋了主要市級中心、片區中心的分布。 “三城”指中心城區的江北城區、江南城區、德山城區。德山應轉變開發區的建設管理模式,尋求以工業為主的多功能綜合發展,形成具有競爭力的城市新區。 “多片區”指城市劃分為9個片區,其中沅江北岸5個,沅江南岸4個。沅江北岸的5個片區分別是江北中心區、城東片區、河洑片區、占天湖片區、東江片區。沅江南岸的4個片區分別為鼎城中心區、德山中心區、德山南區、德山東區。 14.4 中心城區用地構成 第72條 建設用地分為區域交通設施用地、城市建設用地、鎮建設用地和鄉村建設用地四類,總面積198.5km²,占中心城區總面積的31.9%。區域交通設施用地是位于中心城區以內,城市建成區以外的鐵路線、公路線用地以及機場用地,總面積13.9 km²。城市建設用地是中心城區內集中連片開發、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配置完備的建設用地,總面積159.6km²;鎮建設用地是指位于中心城區城市建設用地以外,位于近郊鎮政府所在地的集中連片開發、市政公用設施和公共設施配置較為完備的建設用地,總面積15.0 km²。鄉村建設用地是城市建設用地、鎮建設用地以外,農民用于居住及相關配套設施建設的用地,總面積10.0km²。 第73條 非建設用地分為農業用地、生態用地和水域。農業用地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區內建設用地界線以外進行農業生產的用地,總面積200.5km²,占中心城區總面積的32.2%。生態用地主要包括山體、濕地保護區、區域交通線兩側的防護綠地以及大型郊野公園等,總面積155.9km²,占中心城區總面積的25.0%。水域是本次規劃用地布局中保留的自然和人工水體。水域作一類特定的生態用地,總面積68.0km²,占中心城區總面積的10.9%。 15. 中心城區居住用地與住房建設規劃 第74條 居住用地規模 規劃居住用地5191萬平方米,占城市規劃總建設用地的32.5%,人均居住用地為33.49平方米/人。 第75條 居住用地布局 根據城市的河流水系、重要的交通和基礎設施通道、城市主干道隊用地的分割,規劃了28個居住區;其中位于江北城區19個,位于江南城區5個,位于德山城區4個。 第76條 建設標準 新建居住區要求按《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規定配置相應的中學、小學、社區中心、中心綠地及廣場、游園、停車場等各項公共服務設施及市政設施,新建居住區綠地率不低于40%。 舊城中現有居住區應加強居住環境和配套設施建設,補齊配套設施,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居住環境。 各居住區公共服務中心均位于居住區中心位置,內容應包括商業網點、農貿市場、文化娛樂、社區醫院和衛生站、青少年活動站、老年活動站、體育健身等設施和公共綠地。該指標和用地應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具體落實。 各居住區配套的中小學應嚴格按照國家及湖南省相關的建設規范要求作為規劃強制體性內容,在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予以落實,并符合國家居住區規范的相關配套要求。原則上每個居住區內有至少一所中學,按照服務半徑設置1至多所小學。 第77條 保障性住房 常德市德保障性住房以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兩種方式建設。保障性住房建議以居住區組團為最小規模,不宜超過居住小區的規模。保障標準經濟適用房以60平方米左右戶型為主,廉租房以45-50平方米戶型為主。 規劃保障性住房的具體選址為:河洑片區的居住區07、江北中心區的居住區12、東江片區的居住區17、鼎成中心區的居住區20、鼎成中心區的居住區24、德山南片區的居住區27,總用地規模244.97萬平方米。 16. 中心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16.1 公共服務設施布局 第78條 總體布局: 公共服務設施分市級、片區級兩級設置。市級中心為火車站商業中心、人民路商業中心、河洑文教中心、和占天湖旅游會展中心;片區中心結合規劃結構中的片區分片布置,除德山東片區外,每個片區內有一個片區級以上中心。 規劃公共服務設施用地2679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6.8% 16.2 行政辦公用地 第79條 行政辦公用地規模 規劃行政辦公用地232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5%,人均1.50平方米。 第80條 行政中心 規劃行政中心位于占天湖片區朗州路兩側,未來的市委市政府和部分行政機關遷至此地辦公。 16.3 商業金融業用地 第81條 商業中心 商業服務業中心:在中心城區形成兩個市級商業服務業中心,其中人民路商業中心以零售業服務業為主、火車站商業中心以商貿業和旅館業為主。 片區級商業中心:在規劃的9個片區中,除德山東片外的8個片區均設置片區級中心(已有市級中心的可不設),為本片區的城市居民提供服務。 設立專業中心:在占天湖片區設立柳葉湖旅游會展中心,位于柳葉湖西岸;在德山南片區建設工企業服務基地,是為開發區服務的中心。 第82條 商業金融業用地規模 規劃商業金融業用地1364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8.6%,人均8.8平方米。 第83條 批發市場用地 火車站批發市場用地適當向西擴展;橋南市場用地在原地原規模發展,不再進行規模的擴展。 16.4 文化娛樂用地 第84條 文化娛樂用地規模 規劃文化娛樂設施用地251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1.6%,人均建設用地1.62平方米。 第85條 文化娛樂用地布局 在河洑片區中心,規劃綜合劇院一處;規劃的9個片區中,在除德山東片區外的其他8個片區中心安排文化娛樂設施用地;結合居住區建設,在社區內部普及小型文化活動站。 16.5 體育用地 第86條 體育用地規模 規劃體育設施用地112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0.7%,人均建設用地0.72平方米。 第87條 體育設施布局 在河洑片區中心規劃大型體育館用地;規劃的9個片區中,在除德山東片區外的其他8個片區中心安排體育設施用地,設置小型專業館。加強社區級體育設施建設,按居住人口比例增加體育場地和體育健身設施。 16.6 醫療衛生用地 第88條 醫療衛生用地規模 規劃醫療衛生設施用地128萬平方米,占規劃建設用地的0.8%,人均用地0.82平方米。 第89條 醫療衛生設施布局 保留原有醫院,規劃在除江北中心區(已滿足)外的其他8個片區中新設綜合性醫院。 16.7 教育科研設計用地 第90條 教育科研設計用地規模 規劃教育科研用地584萬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3.7%,人均建設用地3.76平方米。 第91條 教育科研設計用地布局 按照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原則,在河洑片區內集中建設市級文教中心,在市級教育中心內部設置綜合學生活動中心,包括中心圖書館、體育館、學生活動中心。 中小學用地屬于居住用地,相關內容參見“居住用地布局”。 17. 中心城區工業與倉儲物流用地規劃 17.1 工業用地 第92條 工業用地規模 規劃工業用地2300萬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4.4%, 人均建設用地14.84平方米。 第93條 工業用地布局 引導工業項目向德山開發區集中;對于沅江以北的工業用地,采取控制和置換的原則,堅決取締污染重、效益低的工業項目;江南城區適當控制工業項目發展,工業項目選址限制在片區的東南,玉霞路沿線。 德山南片區主要承接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的產業梯度專業,以發展裝備制造業為主;德山東片區已有企業污染較重,建議未來有污染項目向本地區聚集;對德山中心區中已經停產破產的企業應進行資產和用地的清理整頓,騰退可開發用地。 17.2 倉儲物流用地 第94條 倉儲用地規模 規劃倉儲用地302萬平方米,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9%, 人均建設用地1.95平方米。 第95條 倉儲用地布局 保留常德鐵路東站的倉儲用地和位于德山中心區的國家糧庫;新規劃倉儲用地集中在德山南區、火車站火車站兩側、常德東站周邊。 第96條 危險品倉庫 遷移德山中心區沅江沿岸的油庫,向東至望江路北側、沅江五橋西側地塊,與其它城市建設用地進行安全隔離。 第97條 物流中心 規劃2個物流園:常德綜合物流園和德山物流園。 規劃6個物流中心:柳葉湖物流中心、丹溪路物流中心、常德東站物流中心、橋南物流中心、德山火車站物流中心和德山南部物流中心。 18. 中心城區綠地與景觀系統規劃 18.1 綠地系統規劃 第98條 綠地系統結構 規劃形成“一帶三核心多節點”的綠地系統結構。 一帶:沅江綠色生態帶。 三核心: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在三個城區分別規劃大型生態公園,構成三個城區的生態核心。這三個核心分別是:江北城區的柳葉湖,江南城區的赤灣湖公園,德山城區的德山公園。 多節點:利用河流水系的地形地貌特征,和城市景觀構筑的需要,形成多個綠化節點,其屬性為城市公共綠地。 第99條 綠地系統布局 采取“生態隔離、網絡滲透”的布局手法。 生態隔離:利用沅江、柳葉湖、馬家吉(yuè)河、枉水和外圍密集的生態濕地,形成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有效生態隔離屏障,是整個中心城區的綠色背景。 網絡滲透:在中心城區建設用地的內部,利用河流水系、沿街綠地河沿交通走廊市政走廊的防護綠地,形成兩級綠化系統網絡。同時外圍生態隔離和內部的綠化網絡之間通過幾個主要生態廊道互相聯通滲透。 第100條 公共綠地 規劃公共綠地1938萬平方米,人均12.50平方米。規劃7個市級公園,15個區級公園。 第101條 防護綠地 沿高速公路兩側各設置30米的防護綠地;沿鐵路兩側各設置15米的防護綠地;110kv輸電線單側防護綠帶不少于10米,220kv輸電線單側防護綠帶不少于20米,500kv輸電線單側防護綠帶不少于35米。 18.2 景觀系統規劃 第102條 城市山水景觀格局 提出新“三山三水”的城市自然山水景觀格局:“三山”指太陽山系、德山山系和“大河洑山”,“三水”指外江、內河和內湖。新“三山三水”環抱在三個城區周邊,滲透于城區之內,形成了內外交融的城市生態景觀網絡。 第103條 沅江生活岸線規劃 注重沅江一江兩岸的生活岸線規劃,形成沅江沿江風光帶。 江北城區:規劃江北城區從沅江三橋到沅江一橋為生活岸線,延續詩墻公園建設模式,結合雕塑和小品設計形成城市公園、城市廣場。 江南城區:沿沅江應以相對自然的岸線處理為主,沅江大堤以自然綠坡的方式建設,與沅江北岸形成一自然一人文的兩岸風光。重點地區建設城市廣場,結合批發市場建設,形成人性化的商業休憩空間。 德山城區:在孤峰塔到沅江二橋段規劃為生活岸線,對現有的工業用地進行騰退改造。嚴格控制德山城區的沅江沿岸線建筑高度,突出孤峰塔的景觀地標地位。 第104條 重要景觀節點 在城區內部,選取與自然景觀借景條件較好地段和城市建設重點地區形成重要城市景觀節點,其中包括新河渠節點、占天湖旅游會展中心節點、三河交匯節點、東江馬家吉(yuè)河灣節點、孤峰塔節點、德山南片區公園節點。 19. 中心城區歷史文化保護規劃 第105條 保護標準 確定常德市中心城區縣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對市級以上的文物保護單位劃定絕對保護區,區內不得進行任何有損文物的建設;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已經調查出來的文物埋藏點劃定重點保護區,區內的建設要依照文物的有關規定進行;在暫未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文物埋藏點、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區域和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周邊劃定一般保護區。嚴禁在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區內進行任何有損文物的建設,因特殊需要,經有關部門批準在其保護區和建設控制地帶進行的工程建設,其建筑風格要與保護單位協調。 在涉及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埋西藏的建設項目審批過程中,文物部門直接納入基本建設審批程序,聯同規劃、國土資源、建設等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實行“一站式”審批程序。 第106條 保護內容 城區應重點抓好鐵經幢、榮定王墓、常德會戰陣亡將士公墓及抗戰碉堡、宋代碑刻、筆架城、常德府古城墻、太和觀、清真古寺、絲瓜井、四眼井、葵花井、白龍井、崔婆井、德山孤峰嶺古墓群、孤峰塔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與利用。對些文保單位的保護以劃定保護范圍,保護文物本身,維護文物存在的環境。 對水星樓段明清古城墻進行保護、修復,對護城河進行適當恢復,不能恢復的地段地表用綠地標識。 文保單位位置見中心城區“四線”劃定圖。對文保單位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要求參見附表“常德市國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 20. 中心城區綜合交通規劃 20.1 城市綜合交通發展戰略 第107條 城市空間布局與交通協調策略 未來中心城空間隨著區域交通軸和經濟軸的建立,城區進一步向外擴展,向東部發展的動力更足,中心城用地將形成“十”字軸空間結構,需要有與其契合的骨架交通系統作為引導和支撐,并應與城市空間形成良性的互動。 第108條 交通模式選擇策略 基于構建“兩型社會”目標和經濟發展目標,常德應采取低成本交通與市中心強大發展戰略相結合。首先建立以“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為主體、小汽車出行為輔的交通模式總體策略,發揮城市公共交通在通勤交通中的骨干作用,積極引導小汽車的合理使用,構建多方式協調發展的綠色交通體系,為形成生態宜居城市建設良好交通環境。 第109條 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應注重在中心區和主要客運交通走廊上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實施,降低中心區的機動化過境交通,應鼓勵城市公共交通的優先發展,尤其是在聯系長距離的組團之間的交通,應優先采用大運量的快速公共交通方式,通過路權管理限制和進入管理限制來實現。 第110條 投資策略 未來常德的城市建設應進一步加大組團之間骨架干道的建設,并在主要客運走廊上優先考慮大運量快速公共交通的建設和公交專用道建設,建設公交場站設施,保證其必需的投資。 第111條 城市對外交通規劃策略 在區域交通宏觀戰略和目標指導下,重視國家重大交通設施對城市建設的有益影響,積極落實和加強協調,力爭達到對外綜合交通設施規劃和建設的銜接統一。 注重各種對外交通設施和城市交通設施的合理銜接,正確處理過境、客貨運交通組織;加強與城市用地功能的協調,保護城市北部生態濕地和柳葉湖旅游景區的自然環境;保障未來城市建設的順利發展和對外交通的暢通。 20.2 城市對外交通規劃 第112條 公路過境及貨運組織 規劃G207將與城市交通進行分離,其路線將沿德山南部、機場南部與西南方向G319相接,向北跨沅江新增加公路大橋一座,并沿城市西部向北與原G207銜接。 規劃G319沿德山南部邊緣道路、機場南部,向西接入G319,過境交通將直接轉入西南方向出市區。 S306沿常德大道轉入城市西部出市區,隨著常岳高速公路和北部高速環線的建設,一部分過境交通流將通過高速環線實現分流。 城市對外貨運組織道路主要由城市快速道路和周圍公路組成。規劃城市對外貨運道路7條,分別是常德大道、桃花源路(機場路)、金丹路、興德路以及紫緣路、柳葉路和洞庭大道的快速路段。 第113條 鐵路城區站場結構布局 中心城區將形成“北客南貨”的客貨樞紐格局?!氨笨汀睘槌5禄疖囌荆澳县洝睘槌5仑涍\站。 規劃常德火車站在原有2臺3線基礎上,預留高速鐵路站場空間,擴建候車站房等配套設施建設,增加北部廣場用地;規劃預留常德貨運站站場擴建用地。 第114條 鐵路城區客運線路 在中心城區西北部和既有石長線東側布置始發和經??瓦\線路,保障城區鐵路線路的客運功能。 石長鐵路復線改造:保留老線和復線普速客運功能,新規劃西部貨運專線,實現城區客貨分開。 長常城際鐵路:區域內經漢壽設站,沿石長鐵路復線東側進入德山,在德山設經停站,終站接入常德火車站。 黔張常高速鐵路:黔張常從西北部河伏鎮北部接入常德火車站,與長常城際鐵路線路銜接。 常岳九接入常德火車站,避開柳葉湖旅游景區,沿城際客運線路向南過德山再向東經漢壽跨沅江至岳陽。 渝長高速客運專線的預留:進入城區沿黔張常高速鐵路接入常德火車站,并沿城際客運線路出市區;在西南部預留客運專線,為渝長、黔張常-常岳九客運過境運輸使用。 第115條 鐵路城區貨運線路 在中心城區西部和機場南部布置引入德山貨運和過境性貨運線路,避免大量貨運對城區的環境影響。 西部貨運專線:為石長鐵路普速貨運、黔張常-常岳九高速貨運運輸使用,線路沿西部經過,經停線路接入德山貨運站;過境貨運可并入石長鐵路和常岳九高速鐵路,實現與長沙、岳陽的聯系。 德山港區鐵路專線:引入一條至德山港區碼頭的鐵路專線線路,供鐵水聯運使用。 第116條 水運 進一步提升城區范圍內沅江三級通航標準,提高常德港1000噸級的停泊水平和年吞吐能力,加速與德山貨運站聯運工程建設,發揮常德港鐵水聯運運輸作用。 城區內分散布置的港區,應與沅江兩側城市用地功能協調和與進出道路銜接順暢,應對現狀布局進行適當整合,規劃分散港區要向沅江下游集中布置,危險性貨物碼頭布置最下游,并獨立分開。 主要調整德山碼頭整體向下游設置,落路口碼頭、夾山寺碼頭整合到德山碼頭,鹽水港碼頭保持現有規模,遠期應考慮向下游發展。 第117條 航空 除滿足近期機場設施建設規模并預留遠期用地外,規劃一條與機場連接的快速道路,實現居民對外航空的快速出行,一是江北、江南利用機場路,二是德山利用興德路和向西的機場聯絡線。 第118條 市區內外交通銜接設施布局 1、高速公路出入口:規劃區內將形成“一環六射”高速公路布局。在放射方向上將形成4處互通立交;為保障各個方向進出城較為方便,規劃進出口立交6處。 2、公路客運樞紐:規劃5處公路客運樞紐。一級客運樞紐站為3處,分別是常德汽車總站、常南汽車站、常德汽車東站。二級樞紐站2處,分別是常德汽車西站、德山開發區汽車站。 3、物流園、物流中心(貨物樞紐):作為區域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常德具備成為西北區域物流城市的優越條件,城區內共規劃2處大型物流園和6處物流中心。2處大型綜合物流園為常德綜合物流園和德山綜合物流園;6處物流中心為德山火車站物流中心、柳葉湖物流中心、德山南部物流中心、橋南物流中心、常德東物流中心和丹溪路物流中心。 20.3 城市道路系統規劃 第119條 城市道路網絡發展目標 道路網目標:至2030年,建成功能完善、等級匹配、暢通、高效、安全的城市道路網絡系統, 建設快速路70.74km,干路密度達到3-4km/km2,人均道路面積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積率16%。 交通運行目標:高峰小時期間沅江兩岸組團之間機動車平均行程車速不低于40km/h,出行時間控制在30分鐘以內;北部組團與外圍片區平均行程車速不低于35km/h;組團內部之間平均車速不低于20km/h,出行時間控制在20分鐘以內。 第120條 城市道路網絡發展策略 區域差別化策略:根據城市“一帶兩軸三城區”用地功能結構,發展軸上的道路設施應適度超前,以加強三城區之間通暢、快速聯系,形成城市拓展的骨架。外圍片區的道路設施優先建設,帶動片區土地利用與開發。中心城區道路以改造為主,建設為輔,重點打通瓶頸和建設中心城區道路的微循環系統。 產業布局調節策略:確保建設與重大產業布局相關的道路,通過道路建設推動產業布局的進一步優化。 第121條 城市道路網絡發展任務 1、規劃形成與城市功能主軸契合的快速通道,早日建設快速路,實現南北城區快速交通聯系,提供設施保障,提高城市交通運行效率。 2、擴展現有干道系統,確保各個功能片區之間的聯系。 3、建設關鍵斷面的交通通道如過江、過河通道,鐵路通道等,保證各城市組團間的順暢聯系。 4、完善道路網結構,形成合理級配,正確處理交叉口交叉方式和用地控制。 第122條 城市道路網絡布局結構 根據常德沿江兩岸分區獨立特征,規劃形成與各城區用地結構相適應的“環型+放射+分區棋盤道路”布局型式。是由快速路、主干路(骨架性主干路、一般性主干路)、次干路、支路道路四種等級組成。 第123條 快速路 規劃形成連接三城區的“環型”和對外“放射”城市快速路系統?!碍h型”為兩條南北向和兩條東西向形成的環形城市快速路。“放射”為各方向對外的城市快速路。 快速路包括由沅江以北的常德大道、沅江二橋、沅江以南的常德大道、金丹路、沅江三橋、機場路和興德路、紫緣路、柳葉路以及洞庭大道部分快速路組成??焖俾饭灿?0.70公里。 考慮常德山水園林城市景觀需要,快速路可以采取準快速路的形式,避免大量的立交和高架橋梁。 第124條 骨架主干道 規劃形成“七縱七橫”共十四條骨架性主干路。 七縱包括丹溪路、皂果路-陽明路、紫緣路-沅江大橋-善卷路、太陽大道、朗州路北段、德山大道、知青路-經十九路。七橫包括柳葉路、洞庭大道-東馱路、鼎城路-建設東路、金霞大道-港區路、江南大道路-蓮池路、桃林路和緯十五路。 第125條 其它主要道路 結合用地功能,完善、優化其它干路線網,規劃重要支路,與快速路、骨架性主干路共同形成等級匹配的方格網狀道路系統。 第126條 規劃道路指標 規劃城市干路密度達到3.00km/km2,人均道路面積16.48m2/人,城市道路面積率16%。 第127條 道路紅線規劃 城市道路紅線規劃寬度:快速路50-60m,主干路40-60m,次干路25-45m,支路15-25m。 第128條 交叉口規劃 快速路網絡節點規劃控制:規劃與快速路相交設置全互通式樞紐立交7處,各占地8-12公頃,14處簡單立交,各占地2.5公頃。其它與主要干道相交設置展寬式信號燈交叉口。 主次干路交叉口規劃控制指導:為展寬式信號燈交叉口,根據交通量采取渠化設計,增加進出車道,在距離交叉口60~100m的范圍內,道路紅線增加2~4個車道的寬度。 第129條 過江通道規劃 通過對跨沅江交通需求預測分析,至2030年,高峰期間跨江機動車交通需求為18000pcu/h,現狀和原規劃能提供跨江車道通行能力為13600pcu/h,既有大橋已不能滿足需求,需增加過江橋梁或隧道適應交通增長。 1、規劃保留現狀沅江大橋、沅江二橋及上版規劃的沅江三橋。 2、考慮G207改線,遠期新增加G207公路大橋1處,起分流過境交通作用。 3、規劃新增加德山工業園與東部用地聯系跨江橋梁1處,位置沿經十九號路向北,橋梁提供不少于6個機動車道通行能力。 4、規劃江南與東部用地跨江橋梁1處,位置沿金霞大道向東;同時也能起到江南與德山間交通的分流作用,打破江南與德山之間的交通設施瓶頸制約。 5、考慮未來需求的彈性,增加江北與江南,江南與德山的交通聯系,規劃遠景預留通道2處,一處位置在陽明路向北的跨沅江通道上,另一處是江南大道與德山大道的越江通道上。 20.4 公共交通系統規劃 第130條 公共交通發展目標 1、充分發揮城市公共交通的作用,提高公共交通的可達性和服務水平,鞏固并進一步提升公共交通在客運交通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