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損傷疾患的推拿手法治療
各種原因所造成的筋膜,肌腱、韌帶、皮下組織、肌肉、關節囊、關節軟骨等的損傷所造成的軟組織損傷疾患,其主要癥狀特點是疼痛、瘀腫和功能障礙,治療方法包括中藥內服、外敷、外洗,推拿手法的理筋、舒筋、活血及練功等,可以根據傷筋的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部位分別選擇應用。
理筋手法:中醫認為損傷后由于血離經脈,經脈受阻,氣血流行不通,“不通則痛”,手法的關鍵在于通。適當的推拿手法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舒筋活絡、松解粘連、軟化疤痕等作用。治療新傷時手法操作要求宜輕,揉法、摩法、推法、 法、搓法是常用手法;陳傷手法操作宜重,但切忌粗暴,按揉彈拔、拿法、搖法、拔伸法較常用,部位較大的用摩法、揉法,推拿盡量用掌根部、肘部,而部位小的則用拇指或指腹按揉。痛是傷筋的主要臨床表現,而痛點往往又是病變部位,痛點一般都有腫脹、結節狀、條索狀等改變,因此推拿時必須注意手下感覺,病位深時用力宜重、持續時間宜長使手法更深透,而病位淺則應用力輕揉,力求力達病所,結節點或條索樣改變明顯,宜作按揉彈拔或一指禪推的手法以松馳痙攣、松解粘連,這樣才能標本兼治。對于骨節間微有錯落不合縫或筋走、筋翻、腫痛、強直者可將受傷關節作一二次伸屈及旋轉。
由于損傷原因及損傷部位不同,不同軟組織損傷結核的推拿手法治療不盡相同。
扭挫傷推拿手法治療早期不宜施行,中后期病者揉按膝周及拿股四頭肌腱,點按膝眼、梁丘、血海、委中、鶴頂、足三里等穴位,雙手食拇指相向用力夾住髕骨上下緣并推按、右手掌心吸住髕骨按揉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粘連病者同時作膝關節的被動屈伸。
膝關節側副韌帶損傷的推拿手法:勞損及陳舊性損傷病者行手法理筋治療,手法宜輕,先用掌根于瘀腫處作摩法、揉法,后用拇指推、擦以分筋、理筋。一指禪推受傷部位并拿揉大小腿部肌肉。
膝關節半月板損傷的推拿手法及固定:急性損傷不能復位者可一手拇指按住關節隙壓痛點,另一手握住踝關節逐漸旋轉小腿,遇阻力增大時,將膝關節伸直使半月板復位,然后將患膝屈曲10~20度,外敷傷科黃水并夾板固定。三周后解除固定并作適當的負重、屈伸鍛煉。
踝關節內外側韌帶損傷的推拿手法:用掌根揉按踝關節患側,拇指腹沿內(外)踝前至后方推按分筋,沿淋巴及靜脈回流方向進行推、按、揉等按摩手法以消腫,最后一手托住足跟,一手握住足尖緩緩作踝關節的背伸、跖屈及內外翻動作。
牽拉傷的推拿手法一般在損傷后第三天開始,早期、中期手法宜輕柔,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為主,后期病人以分筋理筋為主。①滾揉受傷部位肌肉; ②用渭良傷科油推、擦受傷部位,拇指揉痛點及穴位;③搓法:雙手相向用力搓。④ 彈拔分筋:拇指彈拔痛點。⑤推揉理筋、拿受傷肌肉。⑥搖抖、拍擊而結束。
肩部扭挫傷的推拿手法:一般在損傷后第三天開始,①滾肩前、后:雙手分別滾后、肩胛部、膊部及三角肌、肱二頭肌長頭腱,②擦法:掌根揉岡上肌、岡下肌、大小圓肌、三角肌、肱二頭肌,拇指揉痛點,肩髎、肩貞、天井、開宗、肩髃等穴位。③搓法:雙手相向用力搓肩前后。④ 彈拔分筋:拇指彈拔痛點。⑤推揉理筋以促進瘀血吸收;用渭良傷科油推、擦、揉受傷部位。⑥搖肩、抖肩而結束。
股四頭肌損傷、腘繩肌損傷及股內收肌損傷的推拿手法:一般在損傷后第三天開始,①滾大腿前側股四頭肌,②擦法:掌根擦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及股中間肌,拇指揉痛點、血海、梁丘、陰市、伏免等穴位。③搓法:雙手相向用力搓大腿兩側。④ 彈拔分筋:拇指彈拔痛點、拿股四頭肌。⑤推揉理筋:用渭良傷科油推、擦、揉受傷部位。
慢性勞損的推拿手法:急性期手法宜輕柔,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為主,慢性期病人可稍重,以分筋理筋為主。
岡上肌腱炎的推拿手法:急性期損傷二天后即可以輕揉手法治療,慢性期手法宜稍重。術者坐高位、病者坐低位并患肩向術者,手法操作如下:①滾法作用于肩峰、三角肌、肩膊部及肩胛部。②拿法拿捏岡上部、肩膀部、上臂部。③岡上及肩部為重點,自上而下先后掌根、拇指按揉。④指禪推或彈拔痛點,按揉肩髎、肩井、天宗、肩髃等穴位。⑤術者左手扶住肩部,右手托住肘部,將肩部搖轉并盡量外展。⑥搓肩、抖肩結束。
肱骨外上髁炎的推拿手法:由于肱骨外上髁炎病位較淺,力不宜過于集中,需點面結合,既分筋理以松解外髁的結節點,又按揉伸腕肌腱以活血通絡,改善組織的退變。具體手法:①滾、揉、拿肘部至腕部的伸腕肌腱。②一指彈推或拇指螺紋面按揉、彈拔分筋肱骨外上髁結節點。③點揉曲池、手三里、外關等穴位。④如果患肢為右側,術者用右手虎口握患腕背,左手托肘,左拇指置于肱骨外上髁處,右手牽前臂使其屈伸及旋轉。同時左拇指彈拔肱骨外髁之伸腕肌腱,⑤ 抖前臂結束。
橈骨莖突腱鞘炎的推拿手法:手法步驟如下:①掌根揉按腕部。②拇指按揉彈拔以分筋。③用渭良傷科油推擦橈尺魚際背伸側及前臂橈側至發熱。④搖腕、扳腕:術者一手握前臂作腕關搖動的同時向尺側側偏。
梨狀肌綜合征的推拿手法:病者俯臥位,先滾臀部肌肉5分鐘后揉環跳、承扶,雙手拇指持續用力按壓或肘尖按壓梨狀肌至有放射感2分鐘,拇指彈撥分筋條索樣改變的肌肉3分鐘,雙手拿或滾痛側下肢3分鐘。患者仰臥,患肢屈膝屈髖作順、逆時針方向旋轉搖髖并彈腿7~10次,由于梨狀肌位于較深層,手法治療時用力必須持久、深透。
髕骨軟化癥的推拿手法:具體操作為:(1)滾、按膝周、股四頭肌腱,(2)推髕:雙手食、拇指分別拿住髕骨上下緣,相互用力使髕骨上下滑動。(3)拿髕:右手或雙手拇指與其它四指分別置于髕骨內外兩側并拿緊,使髕骨作左右滑動。(4)揉髕:掌心吸住并帶動髕骨用力作環旋的運動。(5)揉按或一指禪推內外膝眼、鶴頂、梁丘、阿是穴等。
頸肩痛的癥狀表現不一,中醫證型差別也很大,頸椎的活動度比腰椎大且椎旁的肌肉、韌帶組織不如腰椎豐富,關節面近乎水平,穩定性較差,且有椎動脈貫穿其中。因此手法治療時宜輕柔,頸部手法以拿雙側頸肌,拇指按揉痛點及穴位,彈拔結節點為主。頸椎的斜扳須在頸部肌肉充分松弛的基礎上完成。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以舒筋通絡為主。①病者正坐,于頸部兩側肌肉作一指禪推、揉按。②拿捏及滾揉肩胛部及斜方肌。③頸型及神經根型者在痛點及相應棘突旁用拇指按揉以舒筋通絡。脊髓型及椎動脈型在頸背部穴位如風池、大椎、肩中按揉,脊髓型還可臥位按揉及點按腰部、四肢穴位;頸型及神經根型者如肌肉無明顯痙攣可提撥牽引1分鐘后斜扳頸部,隔1~2天1次;
頸部急性扭傷的推拿手法:一般在損傷后第三天開始,輕度扭傷以手法理筋一般即可治愈,以舒筋通絡為主。①病者正坐,于頸部兩側肌肉及頸背部穴位如風池、新設、大椎、肩中等作一指禪推、揉按。②拿捏及滾揉肩胛部及斜方肌。③由于痛點往往就是病變部位,所在先滾、揉、推、按使痙攣的肌肉適當松解后,行痛點彈拔按揉以舒筋通絡。④肌肉無明顯痙攣可提撥牽引1分鐘后斜扳頸部以使小關節復位。
中度損傷者應臥床休息,5天后待疼痛稍緩解即可戴頸圍活動并作超短波等物理治療,1~2周后可作輕揉的手法理筋,但切不可作整復手法,如旋頸、扳頸等手法,重度損傷必須注意有否脊髓的損傷等情況,并延長活血祛瘀藥的使用時間及營養神經。3~4周后方可作適當的理療及手法治療。
頸部軟組織勞損的推拿手法:病者坐位,①拿捏、按揉頸部兩側肌肉及肩膊部。②滾揉背部斜方肌、肩胛提肌。③彈撥結節點、條索樣改變處及痛點,拿風池、點按揉肩井、新設、天宗等穴位。④伴后枕部疼痛者重點按揉風池穴至有放射感,斜板頸部而結束。
肩周炎(肩關節周圍炎)的推拿手法:年紀大、患病時間長、肩部骨質疏松病者以理筋通絡為主,①用滾法、拿法及掌根按揉肩前、肩峰及肩后;②拇指螺紋面針對粘連的三角肌下滑囊、肱二頭肌腱、岡上肌腱、甚至大小園肌肌腱彈拔分筋以松解粘連,拿、搓三角肌、肱二頭肌肌腹;③用清香止痛霜為介質擦、推肩周以發熱;④牽抖上肢, 最后扳搖及被動上舉、內旋、外旋肩關節。
肩周炎松解術:體質好、肩關節上舉,外展不超過90°者必須在臂叢加局部浸潤麻醉下行肩周炎松解術,松解術要求助手用雙手緊抱患者肩關節近端以作固定,術者一手扶肩部遠端,另一手持病者上臂作幅度由小到大的環旋活動,旋轉過程中以術者手下有撕裂感為準,同時可聽到松解粘連的撕裂聲,旋轉到最大活動范圍后將上肢內旋、外旋、外展、上舉、后伸到各功能位。術后按新傷敷白藥或傷科散,內服活血祛瘀的三七丸或新傷祛瘀沖劑,第二天開始功能鍛煉及必要的理療以防止再次因外傷而出現創傷性肩周炎。
另外,避風寒以減少肩周炎的外因,后期功能鍛煉,如蝎子爬墻、手拉滑車、雙手舉鼎、體后攬腰拉肩、梳頭、劃圈等可針對性地改善各種功能障礙。
推拿手法治療腰腿痛是臨床中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治療手段之一。由于腰臀部有大量的各種韌帶及豐富的肌肉,腰的穩定性較好,同時受力面也較大,因此要求手法相對力大、深透。常用的理筋手法有:1、滾腰背豎脊肌、膀胱經、臀部肌肉;2、掌根揉按、推、擦膀胱經及腰臀部肌肉;3、指揉按、彈拔腰臀部肌肉結節點,華佗夾脊、膀胱經穴及經外奇穴;4、拿腰雙側橫突,拿雙下肢肌肉;5、拍、擊、顫腰背部。對于后關節功能紊亂,腰椎間盤突出癥等“錯位”疾病可以使用整復類手法,如拉腿扳腰、拉肩推腰、懸腿壓腰、牽引抖腰、肩髂斜扳、屈髖屈膝按壓拔伸彈腿等。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推拿手法以滾、揉、推、擦、按、拿、腰臀部骶棘肌、臀中肌、梨狀肌及下肢肌肉,用指尖按揉突出之椎間盤的棘突旁及腎俞、大腸俞、命門、環跳穴等,突出之椎間盤的棘突旁并要求有酸脹等放射感,最后適當拉腿按壓或斜扳腰部,每次15~20分鐘。
腰椎增生性關節炎的推拿手法:治療時先滾腰背部豎脊肌、臀中肌、臀大肌5分鐘,再用清香霜推、擦及掌根揉按患部雙側肌肉3分鐘,必須使局部有溫熱感。最后用拇指指腹按揉華佗夾脊、天宗、命門、腎俞、大腸俞等5分鐘,彈拔結節及雙側硬實的肌肉3分鐘并拍擊結束。
腰椎滑脫癥的推拿手法:滑脫引起癥狀的主要原因是腰椎失穩,由于推拿手法很難糾正滑脫,因此治療的重點應在加強腰部肌肉、韌帶的功能。手法如下:滾、揉、推、擦、按、拿作用于腰腿部,尤其以指尖按揉滑脫之椎體的棘突旁,盡量能有酸脹等放射感,彈撥腰部雙側肌肉、重點是髂棘上緣及結節點或條索樣改變處,點揉相應椎間隙的華佗夾脊、腎俞、大腸俞、環跳、委中,沒伴有坐骨神經痛的病人仰臥屈膝屈髖、術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將下肢抱起,膝緊貼胸部作腰部屈曲旋轉。用清香霜為介質掌根部推、擦腰部兩旁骶棘肌至發熱以增強肌肉功能。
急性腰扭傷的推拿手法:由于腰部肌肉肥厚,腰肌損傷后毛細血管滲出,腫脹程度遠不如四肢肌肉,因此即使是急性腰肌扭傷也可作手法治療。要求患者俯臥,醫者于腰部滾及輕揉使肌肉痙攣松弛,按揉腰陽關、次髎、腎俞等穴位,重點是痛點(結節點)的針對性彈拔按揉治療,一般3天以內病人較痛時痛點用掌部或拇指按揉為主,腰痛不甚劇烈或經治療3天以后病人疼痛稍減時以拇指彈拔痛點為主,如果病者是由于后關節囊損傷則應作腰部斜拔或輕量的雙下肢牽拉按壓。
頸腰背肌筋膜纖維織炎的推拿手法:治療時先用滾法于頸肩部斜方肌、肩胛提肌或腰背部豎脊肌、臀中肌、臀大肌等治療,再用清香霜推、擦及掌根揉按患部雙側肌肉,必須使局部有溫熱感。最后用拇指指腹按揉華佗夾脊、天宗、命門、腎俞、大腸俞等,彈拔結節及雙側硬實的肌肉并拍擊結束。
腰背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損傷的推拿手法:因癥本屬虛,推拿手法只能輕柔,切忌暴力及重手法,方法如下:①滾雙側腰背部肌肉。②由于棘上韌帶也是雙側腰部筋膜的一部分,用渭良傷科油揉按或推擦雙側腰背肌及棘突至發熱。③拇指彈撥按揉痛點、骶棘肌、華佗夾脊、腎俞、大腸俞等穴位。
棘上韌帶損傷推拿手法在理筋基礎上重在“整復“,在治療棘上韌帶的損傷手法基礎上重按、彈拔骶棘肌,尤其是L5/S1棘間韌帶損傷病者注意棘旁及骶棘肌下緣結節點的按揉,待肌肉松弛后斜扳腰部至發出響聲。
推拿手法是常用治療方法之一,但一方面如果用力稍猛也增加棘上韌帶的損傷,而另一方面推拿的力也很難到達棘間韌帶而影響療效。
髂骨致密性髂骨炎的推拿手法:手法治療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為目的,用滾法將臂部肌肉群松弛,坐骨海棉體肌一般有痙攣的情況下用拇指或肘尖按揉彈拔,用清香止痛霜作為介質,掌根揉按或推、擦使局部有熱感,最后術者一手抱起病者大腿,一手按壓骶髂關節骶側相對用力按壓以活動骶髂關節,外敷溫經通絡的玉龍散及用溫經洗劑熏洗腰骶部。
腰椎管狹窄癥的推拿手法:如果是腰椎間盤突出引起的狹窄,原則上參照“腰椎間盤突出癥”;但同時伴黃韌帶肥厚或以肥厚為主者,使用理筋手法:滾、揉、拿腰及雙下肢肌肉,點按揉相應華佗夾脊、腎俞、環跳、風市、委中、承山等穴位以松馳肌肉、改善血液循環,按揉華佗夾脊時,力盡可能深透至下肢放射感出現。
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的推拿手法:治療第三腰椎橫突綜合征主要為理筋手法為主,由于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可觸及活動的肌肉痙攣結節,治療時首先滾雙側腰肌,掌根按揉、推按脊柱兩旁以舒筋通絡,松解肌肉痙攣,拇指指腹與第三腰椎橫突尖端垂直按揉、彈撥結節點以理筋,拿命門、點按大腸俞、腎俞、環跳,彈撥臀中肌而結束,點、面結合,反復多次操作。但初起病人手法不宜過重,以掌根部按揉第三腰椎橫突為主。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