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整理自網絡,插圖:趙春秋山水作品
臨摹是學習山水畫的重要途徑,通過臨摹來學習前人或今人的繪畫方法,包括形象的塑造方法、筆法、墨法、色法、構圖方法和作畫過程等等,模索其中的規律。臨摹的目的一定要明確,要有選擇性、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臨摹。
臨摹前和臨摹中的“讀畫”非常重要,如同學習書法必須認真讀帖一樣。臨摹首先要做到“形似”,熟練之后,再追求“神似”,融入己意。臨習時要仔細體會原畫者的“用心”之處和作畫的狀態。體會得越深切,理解得越準確,分析得越詳細,臨摹起來就會越有成效。
選擇臨摹的范本很重要,必須臨習好的作品,不一定是名家名作,但要路子正,可以實實在在學到一些東西,避免走彎路。俗話說“練拳容易更拳難”,走了彎路糾正起來就更加困難。最好在有經驗的畫家指導下,選擇好的東西,由易到難,由淺入深地一步步進行臨習。
臨摹的方法也很多,有側重于筆墨的臨習,通過臨摹一個形象或其中一部分,學習筆墨的運用,形象不必非常準確,也不必很完整。也可以抓住一個形象,從造型到筆墨深入地臨習,如畫一只船、一個亭子、一塊石頭、一棵樹等,動態、形象、透視、筆墨全方位臨摹。這種臨摹是“一樹一石”的臨習。有物象組合的臨摹,如幾只船、叢樹、亭子與山頭、房子和幾棵樹等。通過臨摹來理解物象之間的關系,學習組合的方法。還有整幅作品的臨摹,除了體會筆墨的表現方法外,還可以體會作者的意境處理和構圖方法。
“臨”和“摹”的方法不同,可以結合進行。“臨”還可以采用對臨和背臨、粗臨和精臨相結合的辦法。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通過臨摹接近學習者與畫者的距離,理解畫中的繪畫語言,尋找自己想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有人以為臨摹就是以臨“像”為目的,這是不對的,臨摹是為了將他人的方法轉化為自己的方法,這就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臨習,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才能達到轉換的目的。否則多臨不如少臨,死臨不如不臨。
臨摹時要先從一家入手,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選擇另一家作品臨摹。切忌朝秦暮楚,東臨一下,西臨一下,花費時間不少而效果甚微。李可染先生曾說:“天底下的大學問家都知道這個方法,先搞通一個問題,把一個搞通了,另一個也容易通。”學習山水畫也和做學問一樣必須得法。在有了一定基礎之后,需要廣泛學習,集百家之長,不能僅“守在一家”而不放。
初學山水畫,忠實原作進行臨摹是必要的階段,當臨摹進入較高層次時,臨習者便可以在臨的基礎上進行局部的變化,或將另一種技法揉進來,或摻入己意。這種臨摹的方法,可稱之為“半臨摹”。那種不完全忠實原作形象,更多按照自己主觀理解進行臨摹,去形取意,可稱之為“意臨”。這兩種臨摹是為了進入創作階段鋪路搭橋。
臨摹了一個階段,掌握了一些畫法之后,一定要與寫生同步進行。如果只是臨摹不進行寫生,缺少對大自然的認識,沒有對其實山水的切實感受,所畫的畫必然缺少生命,缺乏時代感。生活是藝術創作的源泉,只有深入到生活中,才能產生對所要描繪物象的深刻認識,才能產生真情實感,才能使表現方法和手段更具有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