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如果單種,則花朵較小而且不盛。一旦與牡丹同植,就會開得非常艷麗。
四月底五月初,是芍藥開得最盛的時候。各種顏色的芍藥迎著和暖的春風翩翩起舞,搖曳生姿。無論是如盤似盞的單瓣還是層層疊疊的重瓣,都是那么風姿綽約婀娜嫵媚,風情萬種,撩人心房。,
在文學作品中,芍藥一登場就伴隨著動人的愛情故事并給人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數百年后白居易經過溱洧時,仍然放不下這份心結,留下了“落日駐行騎,沉吟懷古情。鄭風變已盡,溱洧至今清。不見士與女,亦無芍藥名”的詩篇。于是,芍藥有一個令人傷感的唯美別稱——“將離”,成為有情人離情別緒的象征。
芍藥是“五月花神”,花期比牡丹晚十多天,在牡丹謝后才開始開放。芍藥之后就進入了夏季,春天的花朵全部謝幕。因此芍藥是群芳中對春的告別之花,在群芳迎春送春的隊伍中起著殿后作用,故又有“殿春”之稱。為此,也有不少文人贊賞芍藥刻意晚開不與牡丹爭春的謙遜美德。
芍藥因枝柔而媚。正因為柔媚沒骨,所以芍藥又被稱為“無骨花”。因其無骨,故花形不整、裊裊婷婷,宛如酒醉微醺、踉踉蹌蹌的妙齡女子,這樣的形象更為惹人憐愛。
芍藥的花朵以紅粉白色居多,除此之外,還有藍、黃、綠、黑、紫、復色等多種顏色。
紅芍藥又稱“紅藥”,在古詩文中,“紅藥翻階”是一個用得比較多的表達方式,也是一個令人遐思無限的詞語。
紅芍藥在白居易的筆下“似淚著胭脂”,白芍藥在楊萬里的眼里是“水精淡白非真色,珠璧空明得似無”,黃芍藥到了文征明的畫中則是“月露冷團金帶重,天風香泛玉堂春”……
無論何種顏色的芍藥,開起來都十分狂放,韓愈詠之“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
芍藥有如此魅力,還與芍藥的花朵芳香馥郁有關。一般而論,花朵越大,香氣越淡,而芍藥花朵愈大,芬馥愈濃。
芍藥枝柔的特點還被詩人們加入了女性美的意象,他們常把無瑕的花瓣比喻為青年女子細嫩的肌膚。
相比牡丹,芍藥葉片小,復葉多,微風吹動,搖曳生姿,芍藥層層疊疊掀起花海葉浪。
芍藥花形適中、柔和,色澤多淺、粉白、白色,溫婉如水,即便是深色系于群芳中也不會有壓迫感,自有風骨。
一起欣賞芍藥的美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