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篆印叫九疊篆呢?篆刻印鑒用的篆字別體是九疊篆,這種工藝始見于宋代。這種篆刻別體的最大特點集中在筆劃處,給人的第一直觀感覺是筆劃折疊均勻,筆劃布局呈正方形,填滿了印面。折疊多寡,則是根據筆劃繁簡而定,有多到十疊以上者,九為數之終。九疊,形容其折疊之多,用九疊篆形式刻制官印,以朱文的凸出九疊筆劃特征,九疊篆盛行于宋、元、明,一直延續至今。 蘭亭獎、國展獎必備神器——九疊篆 (“內府圖書之印”) 皇帝率先垂范,當然上行下效,大臣們也開始玩收藏,玩鑒賞,他們也有了自己的鑒藏印,最有名的就是大書法家米芾,據說他一個人就有印章超過一百方以上。 關于米芾,印章史上還需要多說兩句: 米芾當然是書法大家,沙孟海的《印學史》上說,他還很有可能是文人刻印的第一人,至少沙孟海大師認為文人篆刻不提米芾是不合適的。僅故宮藏的禇遂良摹《蘭亭》的米芾跋,他就連續用了“米黻之印”“米姓之印”“米芾之印”“米芾”“米芾之印”“米芾”“祝融之后”這么多印。 (米芾蓋的章) 但不管米芾蓋再多的章,從李世民到米芾,從唐至宋,這些印章大多還只是鑒藏印,其作用還是鑒定書畫作品真偽以及確定收藏所有權的印,跟書畫作品本身沒有關系,也就是說,在這個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只有鑒藏印,而沒有文人或書畫家的落款印,在那個時期,就算再著名的畫家如吳道子、書法家如歐陽詢,詩人如李白,詞人如蘇軾,大家畫完了畫,寫完了字,作完了詩詞也只是落款署名,并不蓋落款章,蓋款章是后來的事。 故宮有一冊宋徽宗的草書千文拓本,政和四年所書,與遼博墨跡本不同,寫得偏瘦些,首次發表于《名帖善本》一書,頗值得研究。 該拓本集宋人書、宋刻、宋拓于一身,極為難得。政和四年五月十二日(1114年6月16日),趙佶祀于方丘(祭地,在宮城外十四里),此前一日,在祭壇齋宮內的厚德殿趙佶出此卷付強淵明以賜禮儀院,又請蔡京題于卷首并上石,石嵌于太清樓下壁間,高宗時使臣入東京與金和議時仍在壁間,不知現在是否還沉沒在開封地下。 卷末“宣和殿書”并花押并御書之寶九疊印,卷后蔡京跋,已不全。 至今,許多投展的書畫作品也經常會有九疊印的身影,有了它的點綴,會更受評委喜愛,以下是使用了九疊印的蘭亭獎、國獎獲獎作品: 十一屆國展獲獎第一名張志慶 四屆蘭亭獎二等獎潘文志 四屆蘭亭獎二等獎李銳 四屆蘭亭獎三等獎張紅杰 十一屆全國獲獎王道國 十一屆國展獲獎汪敦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