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黃山湯口》,立軸 設色紙本,171×96cm,1955年作
6月19日,
嘉德大觀近現代書畫夜場,
黃賓虹92歲絕筆巨制《黃山湯口》
拍出人民幣3.45億,
刷新了黃賓虹作品拍賣紀錄,
近現代書畫億元俱樂部再添新成員。
6月19日晚,中國嘉德2017春拍“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收槌,共包含104件近現代書畫精品以及36件古代書畫佳作,斬獲總成交額16.6957億元,成交率達到81%,其中,黃賓虹絕筆巨制、潘天壽水牛圖巨制以及南宋四帝御筆均超過億元大關,共24件拍品以超千萬元的價格成交。
中國嘉德2017年春拍大觀之夜拍賣TOP10
黃賓虹一生中的最偉大作品——《黃山湯口》
百年巨匠之黃賓虹(建議在WiFi下觀看)
黃賓虹一生遍游祖國的名山大川,他九上黃山、五游九華、四登泰岳、登峨眉、游青城、走四川、歷長江三峽、登巫山十二峰。飽覽群山、胸有成竹注重實地寫生,石濤的“搜盡奇峰打草稿”的繪畫思想被黃賓虹再次驗證。經過一生坎坷的藝術經歷,他提出了“不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不求修養之高,無以言境界。”也正是由于他胸懷祖國名山大川,淵博的知識,在繪畫中總結出了“平、圓、留、重、變”五種筆法和“濃、淡、破、波、積、焦、宿”七墨的書學原理,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渾厚華滋”現代審美新境界。
黃賓虹《黃山湯口》
《黃山湯口》是黃賓虹繪畫生涯中的絕筆巨制,此作繪于1955年,這年黃賓虹92歲,患有嚴重的眼疾,他憑著記憶勾勒出了《黃山湯口》。作品流傳有序,曾是黃賓虹知交陳叔通舊藏,曾入藏故宮博物館。
黃賓虹《黃山湯口》(局部)
陳叔通(1884-1966),名敬第,杭州人。清末進士,留學日本。曾任上海商務印書館董事。晚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生平酷愛梅花,室名百梅書屋。陳氏為黃賓虹知交,1919年秋,曾介紹黃賓虹任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主任。
黃賓虹《黃山湯口》(局部)
《黃山湯口》五筆七墨具備,是黃賓虹畫論主張在紙上“用兵”的有力例證,晚年絕筆,力道老辣,堪稱賓翁腕底山水翹楚。此幅博物館級的抗鼎力作,出版著錄無數,一時不能窮盡,各處專著論及賓翁代表作,此件皆列于首。《黃山湯口》不愧是黃賓虹一生中的最偉大作品,筆墨之冠,藝術之巔,亦堪當中國近現代書畫史中的明星,載入藝術史的經典之作。
黃賓虹《黃山湯口》右上角題字
賴少其:當年黃賓虹的畫沒人要,說畫“臟”
我認識黃賓虹先生是在解放以后。1954年,我去上海華東行政委員會文化局工作。當時,要籌備華東文聯,后來又成立華東美術工作者協會。開籌備會時,到會人很多,有傅抱石、潘天壽、唐云等,到會的人一致選舉了黃賓虹為華東文聯會長和華東美協主席。
黃賓虹 山水畫
下面我談談黃賓虹先生給我的印象:
黃賓虹很多地方我佩服他。黃賓虹一輩子開過兩次展覽會,第一次展覽,我沒有見過,那時還在打仗,沒有機會去;第二次畫展在上海華東俱樂部,是我給他主辦的。展出地點很豪華,過去是外國人的舞廳,畫展請了許多知名人士來參觀,觀眾很踴躍,改變了那時大家對黃賓虹畫的某些看法,那時,有的人不認識黃賓虹的畫,對黃賓虹先生不夠尊敬,說黃賓虹的畫臟,沒人要等等。其實,黃賓虹的藝術是高深的。他的胸襟,非常寬闊。他拿來一萬張(包括手稿)作品,叫我挑選。老實說,當時我也不懂。我挑的好不好,對不對,他都不介意。展覽會開過后,黃賓虹把全部展品,共110件,都捐獻給了國家。
黃賓虹 花鳥畫
那次畫展后,對他有影響。他對我說:“我還要開一個花卉畫展,再開一個人物畫展。”他的主張是有道理的。這道理現在我還沒有把它說明,他說:“學畫先學人物,為什么呢?人物畫要求準確。一個鼻子,畫長了就變成洋鬼子,就不像中國人。畫棵樹,長短點問題不大。練準確,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畫人;其次是學花卉,花卉是有顏色的,最漂亮;第三才好學山水。”黃賓虹要求畫準確,不能隨便想就隨便畫,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這太自由了,太自由就不自由。那末,黃賓虹的畫是不是就很準確呢?我有一個體會,一個感覺:黃賓虹畫的房子都是歪的,畫不直。是不是不準確?一次,我乘汽車上黃山,車行在很陡的斜坡上,回頭一看,啊!果然房子是歪的,顯得山更高,不歪山就不顯得高,這是他的觀察體會,這就是他在繪畫中要求的準確。
黃賓虹 花鳥畫
黃賓虹先生對共產黨、新中國一片赤忱。解放后一段時間,眼睛白內障,失明,看不到東西,但他那時卻寫了一張尺長的畫論橫幅——《畫學篇》,從盤古開天地,羲皇結繩繪事,論述國畫藝術流派的優缺點,一直說到明清和近代,是一篇精煉的畫史畫論總結,橫幅后附有幾行小字,說明他眼睛看不到,是摸著寫的。看不著還要寫,這是為什么呢?他說:“我沒有看到共產黨會這樣地好!”這幅《畫學篇》是送給我的。他還送給我兩件東西,一件是“音石”這塊石頭是他心愛的,他每天作畫都要觀賞一下,以小見大,他要求畫石頭時,要做到丑、透、漏、瘦四個字。將來,我把這塊“音石”送給紀念館保存,讓更多的人能觀賞到黃先生的珍貴的文物。還有一件東西,是一個寫生盒。黃賓虹先生出外寫生都帶著它。盒子紅色,后面有“敬壘”兩個字。這個盒子,已轉送給我的一個好友了,他現在把大部分家藏文物都捐獻給了國家,唯獨這只盒子珍藏在身邊。
黃賓虹 花鳥畫
黃先生把這兩件心愛的東西贈送給我,心意是很明顯的,對黨、新中國、新社會一片赤忱,我算什么呢?不過那時負責這方面的工作罷了。
有一件事,我一直感觸很深:黃賓虹那時已經九十多歲,杭州到上海,又從上海回到杭州,他都不坐快車,要坐慢車,這個我做不到,打死我也做不到。從上海到杭州要坐一天。他為什么要坐慢車呢?他每到一個車站,都要下來寫生。這太累!這種精神真了不起,我們在座的人都要好好向他學習。
黃賓虹 山水畫
黃賓虹深入生活,到各地寫生,一生都沒有停止過。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許多好的寫生方法。他送我《雁蕩山寫生》卷子,一共32張,他的寫生,主要是鉤山的輪廓。那筆墨線條真好!勾山的輪廓,回來再加工,添樹,加房子……不是一次畫成,但是這畫稿是寫生的。黃先生也畫香港。他畫香港,不畫洋房,他畫沒有洋房的地方。這也是黃先生的一種表現手法。但是,有一點同別的畫不同,他用青綠。黃先生年紀大了,閱歷不同,可以看出,他仍在尋求新的表現方法。我相信黃賓虹先生如果活到現在,他也要變。他既然熱愛我們的祖國,祖國面貌起了變化,他的畫能不變化嗎?我相信黃賓虹先生也會畫洋房,畫一切新的景物的。
黃賓虹 山水畫
黃賓虹先生的治學精神我們要認真學習:堅持既師古人又師造化。學習古人同時要學習自然,就是師造化,這兩方面不可偏廢。只師古人,容易走斜路,這是有教訓的。清朝的“四王”,就是只師古人不師造化,他們的畫蒼白無力,毫無生氣。現在,如果哪一個只師黃賓虹,不師造化,他肯定也要走斜路,越學得“像”越壞。現在有這種風氣,要注意。
黃賓虹 山水畫
黃賓虹在學習古人上做了大量艱深的研究工作:他把中國所有關于美術的理論,都搜集起來,編成《美術叢書》、20函,等于《魯迅全集》,這個功夫是了不起的。這同他的畫,有沒有關系?我認為有密切的關系。另外,還有讀畫,就是看畫、鑒別、評判,黃先生在北平故宮藝術鑒定委員會多年,故宮的畫,大部分他都認真看過,評定過,而且許多畫還認真臨摹過,可以說,只有看過,臨過那些畫,評判優劣,吸取精華,去其糟粕,而后才有黃賓虹自己的畫。
黃賓虹 書法
黃賓虹還重視書法,搞金石篆刻研究,他曾說漸江的畫為什么好?就是書法好,漸江畫黃山的松樹,畫臥龍松并不像,但是書法太好了,筆法是書法,畫得不像也好。黃賓虹先生的書法是學古人的,金文、石鼓、篆籀都寫他的線條那么有力,就是得之于金石古文,叫人百看不厭。
黃賓虹 書法
黃賓虹的學問極為淵博、豐富,值得我們學習的很多,一時也講不完。我再講一點,就是要學習他刻苦奮斗、自強不息,幾乎是用畢生的精力,敢于超越古人,攀登國畫藝術高峰的雄心壯志,學畫是個難度很大的工程,要博覽群書,走萬里路……得身體好,得長壽,黃賓虹說學山水畫,要學會舞劍。黃賓虹年輕時會騎馬,年紀大了又會舞劍,所以身體好,六十九歲高齡還爬四川峨眉山,一生畫了那么多的畫,取得輝煌的成就,成為中國畫的一代宗師,我們要學習他,也要有這種雄心壯志才好!
更多黃賓虹畫作欣賞:
▼黃賓虹 寶鐵研齋圖142.5×50.6cm
▼黃賓虹 1952年 云樹之思 87×32cm
▼黃賓虹 嵐影千尋圖137×50cm
▼黃賓虹 1928年作 山水80×38cm
▼黃賓虹 柴門獨掩33×127cm
▼黃賓虹 1952年 黃山鳴炫泉101×34cm
▼黃賓虹 1952年 青城山擲筆峰
▼黃賓虹 1945年作 芍藥 74.5×33.5cm
▼黃賓虹 春光老屋127×65 cm
▼黃賓虹 春山雨霽圖121×40.5cm
▼黃賓虹 1923年作 虞山圖83×41cm
▼黃賓虹 1925年作 云歸草堂圖113×35cm
▼黃賓虹 1929年作 山水146×58cm
▼黃賓虹 1930年作 風軒水檻圖123×38cm
▼黃賓虹 1937年 陳仲魚詩意圖 101×40cm
▼黃賓虹 1941年作 浙東記游 102×39cm
▼黃賓虹 1942年作 云林筆意山水 69×30cm
▼黃賓虹 1943年 元人詩意圖 115×50.7cm
▼黃賓虹 1944年作 擬董巨二米大意 173.5×91.5cm
▼黃賓虹 1946年作 峨眉伏虎寺 75.5×34cm
▼黃賓虹 1946年作 粵西紀游 64×32cm
▼黃賓虹 1947年作 峨眉山色 73×41cm
▼黃賓虹 1947年作 夏山訪友圖 115.2×34cm
▼黃賓虹 1948年作 桐廬紀游 126×46cm
▼黃賓虹 1948年作 虞山風景 37×70.5cm
▼黃賓虹 1948年 山水 74×41cm
▼黃賓虹 1949 山水四屏 153×40.5×4cm
▼黃賓虹 1949年作 山水85×41.5cm
▼黃賓虹 1950年 湖鄉小景 35×27cm
▼黃賓虹 1950年作 湖山欲雨 68×30.5cm
▼黃賓虹 1950年作 山水81×33cm
▼黃賓虹 1950年作 西谿泛舟 80×36cm
▼黃賓虹 1951年作 紀游冊 冊頁(十二開)23.8×17.6×12cm
▼黃賓虹 1951年作 蜀山記游圖 55×26cm
▼黃賓虹 1951年作 夜山圖 88×31cm
▼黃賓虹 1951年作 云山松影圖70×32.5cm
▼黃賓虹 1951年作 左湖右嶺 67.5×32.2cm
責任編輯:曾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