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著敬玉、崇玉的意識,玉是君子的象征,故得歷代君子所愛。愛玉之人多不勝數,可說到中國歷史上的最愛玉的男人,那絕對是我們的乾隆爺了。
據說,故宮博物院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就都為乾隆所藏,為此他還得來了一個“玉癡皇帝”雅號。愛玉、還有錢任性,這就讓乾隆爺徹頭徹尾成了個嗜玉成癖,還樂此不疲的皇帝。作為一國之首,乾隆皇帝對玉的癖好,也為中國玉器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據史料記載,乾隆時期的玉器生產和工藝非常發達,玉器制作更是達到了中國玉雕史上的頂峰。由于乾隆對玉的癡愛,在玉器生產和收藏上耗費了大量人力財力,光紫禁城內的生活用品、裝飾品,用于做的就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
清中期 痕都斯坦式玉柄刀
除了制作中國傳統玉器外,乾隆年間還引進和仿制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痕都斯坦玉器了!
乾隆爺的摯愛,曾用它討香妃歡心!
痕都斯坦玉器,其實,最開始是種不折不扣的“舶來品”,“痕都斯坦”本為清代對北印度的稱謂,而痕都斯坦玉器則泛稱宮中所藏中亞等地區的玉器。這種玉器是怎么引進來的呢,這與乾隆爺在位時取得的軍事成就有關。
據史料記載,乾隆三十年前后,對西北疆界用兵取得了輝煌成果,由和田、葉爾羌等地所進貢的玉器,便源源不斷地進入皇宮,痕都斯坦玉器便是其中一員。
痕都斯坦玉棋盤
清 痕都斯坦碧玉菊瓣紋碗
據記載,當時十分寵幸香妃的乾隆,為了討得愛妃的歡心,使她安心皇宮,不戀故土,不惜花費大量財力,在皇宮中復原西域貴族生活情境,痕都斯坦玉器自然成為居室陳設的首要器物。
進入皇宮的痕都斯坦玉器憑借獨特的藝術風格,濃厚的異域風情,很快贏得了乾隆的喜好,愛玉成癖的他對這種與中國傳統風格迥異的舶來品愛不釋手,倍加贊賞。
痕都斯坦式玉碗
痕都斯坦白玉嵌寶碗
乾隆一生賞玉詩文有800多首,其中關于痕都斯坦玉器的就多達65首,足可見他對痕玉情有獨鐘,詩中贊道:“西昆率產玉,良將出痕都”,“薄過刻片楮,輕喻舉毛鴻”,所謂“玉既瑩凈,器薄如紙,良材巧琢,非中土玉工所能仿佛也。”
琢玉之巧,“痕都斯坦”為第一!
痕都斯坦玉器引進皇宮后,很快便成為了紫禁城無數玉器中寵兒,堪稱玉器中的珍寶。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僅用一句話,就道出了痕都斯坦玉器的地位——“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對于這種奢華精美的玉器,乾隆喜歡的不得了,據史料記載,從乾隆三十三年到嘉慶二十二年(1768—1817),近五十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的痕都斯坦玉器,就多達800件左右。
為痕玉癡迷的乾隆爺,更是不滿足于單純的進貢。他設立了專門仿制痕都斯坦玉的作坊(稱“西番作”),不惜大力氣遣調民間的巧匠前來支持制作。
“西番作”玉器繼承了痕都斯坦玉器造型別致、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并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了帶有伊斯蘭風格的玉器。至此,這個舶來品,就成為了中西合璧的美物!不過到了后來,因痕都斯坦風格的玉器制作耗費玉料,使用時容易毀損,在乾隆晚期便停止了制作。
痕都斯坦花形青玉嵌寶鏡
清 白玉「痕都斯坦」鑲金嵌鉆石及寶石珮
痕都斯坦玉“器輕體薄,小巧玲瓏,質地透明,紋飾隱起”,與中國傳統玉器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實際上,當時人們對痕都斯坦玉的制成,有許多高深莫測之謎。
痕都斯坦玉器和一般的中國玉器不同,它善用纖細的金絲或銀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出,表現器物的華麗。此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鑲嵌各種玻璃、寶石、金銀片或玉片,這與中原傳統人文的雅致意韻全然不同,所以對于材料和工藝的要求也更加苛刻,也正是這種精益求精,成就了痕玉無與倫比的美麗。
此外,痕都斯坦玉器的圖案也十分特別,多為西番蓮圖案和紹良花圖案,這是當地特有的植物品種。近現代玉器爐瓶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猶如中西結合的民國家具,正說明了痕都斯坦玉的影響力。
痕都斯坦玉,
在玉雕史中占有一席之位,
也為之后的玉雕風格,
帶來了很大的影響,
雖如今我們僅有幸在各大博物館里,
看到流傳至今的痕玉珍品,
但它仍是我們玉文化里,
不可多得的瑰寶!
清乾隆 白玉痕都斯坦嵌寶石玉柄刀
清乾隆 宮廷白玉痕都斯坦玉器
清 碧玉痕都斯坦式菊花紋雙耳碗
清 白玉雕痕都斯坦嵌寶石花紋壺
痕都斯坦嵌紅寶鸚鵡佩刀
清 痕都斯坦玉筆桿
清代 痕都斯坦白玉牡丹雙耳爐
清乾隆 痕都斯坦式白玉錯金嵌寶蓋碗
清乾隆 碧玉雕痕都斯坦式嵌寶石花式盞
清19世紀 痕都斯坦式青白玉錯金絲嵌寶石瓜形蓋盒
責任編輯:采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