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楊守敬與《歷代輿地圖》

1911年,在中國歷史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辛亥革命。
1911年,在中國地圖史上也發(fā)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楊守敬《歷代輿地圖》的全部出齊。
而這兩件事,都發(fā)生在100年前的湖北武昌。



楊守敬行書聯(lián)

國學大師的傳奇人生

楊守敬何許人也?查閱資料,你會發(fā)現(xiàn)他有著太多的名號——他被稱為歷史地理學家、金石文字學家、目錄版本學家、學術家、藝術家、書法家、書畫家、收藏家、藏書家、泉幣學家。顯然,這是一位博學多才、建樹頗豐的學者。用眼下國學熱時髦的話一言以蔽之,可以稱其為國學大師。
楊守敬(1839年—1915年),字惺吾,號鄰蘇,晚年自號鄰蘇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陸城鎮(zhèn)人。楊氏先祖楊潮因輔佐朱元璋有功,明初時被封為駐守宜都枝城的武略將軍,世襲千戶侯,由此楊家從安徽遷至宜都。1839年5月,楊守敬生于宜都陸城長江與清江匯合處南岸的一個商人家庭。他于1862年中舉,1865年考取景山宮學教習,1874年考取國史館謄錄,1880年至1884年任駐日欽使隨員,歸國后先后任黃岡教諭、兩湖書院地理教習、勤成(后更為存古)學堂總教長,1909年被舉為禮部顧問官,次年兼聘為湖北通志局纂修。1915年1月9日,楊逝于北京,終年76歲。楊守敬去世后,民國政府派專車護送靈柩回宜都,歸葬宜都祖塋龍窩。
楊守敬學識淵博,著述宏富,有91種著作傳世,《清史稿》贊其“為鄂學靈光者垂二十年”,張之洞稱其為“湖北人望”。1888年,楊守敬在湖北黃州筑園收藏日本訪得之書,因其與蘇東坡舊居相鄰,故名之曰“鄰蘇園”,這也是他自號鄰蘇和鄰蘇老人的由來。楊守敬素來仰慕蘇東坡,其實就博學多才、多有建樹而言,他比蘇東坡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
楊守敬專心學術,淡泊名利。1865年,張之洞任翰林,大會天下名流于北京陶然亭,人稱“此咸、同以來朝官名宿第一次大會”,他以為“跡近標榜”而不赴;1876年,他被選授為安徽霍山知縣,他借年老、不耐官府文書而辭之;晚年袁世凱欲聘為顧問并加以參政任,他以“年老致仕,不求聞達”“政治學非所長”而拒之。



《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

楊守敬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對日本書法的重要影響和在日時的購書壯舉。
楊守敬開始研習書法,說起來多少有些偶然。1856年,楊守敬三場院試皆不中,不是文章不好,而是由于書法草率而落榜,因為主考官馮展云工小楷,十分看重書法。于是他發(fā)憤練字,當他次年再次參加府試時,主考官仍是馮展云,楊守敬五場皆第一,可見其書法進步之神速。作為書法家的楊守敬諸體俱善,并有《楷法溯源》《學書邇言》等書論傳世。他突破傳統(tǒng)的門戶之見,擺脫了閣體的藩籬,從漢魏碑書、晉唐法帖中汲取精髓。其書多以側鋒取勢,“既有金石碑碣的蒼勁,如刀劈斧削,又有法帖的秀逸,頗有英姿而無媚骨”(陳上岷語)。他的墨跡,至今被國內外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私人收藏家爭相收藏。然而,楊守敬終其一生都對自己“書家”的身份不以為然。
1880年,楊守敬以清政府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隨員的身份赴日。出于個人研究的需要,他將自己多年收藏的漢魏六朝碑帖拓片13000余件一齊帶到了日本。當時的日本正值明治維新時期,意欲脫亞入歐,舉國學習西方、提倡新學,漢學遂成“非主流”,漢文古籍也被棄如敝屣。眼光獨到且又愛書如命的楊守敬于是開始大量搜求古籍。由于囊中羞澀,為求得古籍,他常常只好以碑帖等物換取。由于他不計代價瘋狂求書,人送外號“楊瘋子”。就這樣,僅一年時間,他就購求到3萬多卷古書。而當西化風氣過后,日本人如夢初醒,對古籍的流失追悔莫及,并開始利用各種手段從中國搜求古籍。
由于楊守敬帶去的碑帖拓片多為中國新近出土,為日本書法家前所未見。當時日本的書壇正處于衰退期,粗獷古拙的北碑書風給長期奉王羲之為正統(tǒng)的日本行草書法帶來了強烈的沖擊。楊守敬還以自己精湛的書藝折服了許多日本書道名家,以至于不少人紛紛拜到他的門下,其中包括日本書壇最有名的“三駕馬車”——日下部鳴鶴、巖谷修和松田雪柯。日本書壇迅速掀起了一股崇尚北碑書法的浪潮,出現(xiàn)了從單一的文人書法向多元書法并駕齊驅的新局面,楊守敬也被尊稱為“夫子”“圣人”“恩人”“日本現(xiàn)代書道之父”。時至今日,每逢楊守敬的生日和忌日,日本文化界還都要舉行紀念活動。1986年,在楊守敬紀念館建館之初,日本書法界代表團還專程前來瞻仰楊氏故居,甚至在其墓前虔誠跪拜。
我國政府和人民更不會忘記這位著名的國學大師。1986年,宜都修建了楊守敬紀念館、修復了楊墓并于1987年對外開放。2006年5月,楊守敬故居和墓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小組負責人李一氓建議重新整理出版《楊守敬集》。1984年5月,由北京師范學院歷史系教授謝承仁領銜的整理小組正式成立,多達1700萬字的13冊巨著《楊守敬集》自1988年至1997年陸續(xù)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fā)行。宜都還將陸城四中更名為“楊守敬中學”,將最新、最寬的大道命名為“楊守敬大道”,在山清水秀、風景優(yōu)美的石門村附近修建“楊守敬書院”,還成立了“楊守敬學術研究會”,創(chuàng)辦了刊物《楊學研究》。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楊守敬故事》(英、日、漢對照版)也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出版,并在中國北京迎奧運國際圖書博覽會閃亮登場。


《歷代輿地圖》之“禹貢九州圖”

歷史地圖的鴻篇巨制

楊守敬一生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居于首位的是歷史地理研究。
“清代集輿地之學大成”(譚其驤語)的楊守敬是我國歷史地理學的一代宗師,其史地成就與王念孫、段玉裁的小學(語言文字學)和李善蘭的算學被羅振玉并譽為清代三絕學。方志學家朱士嘉說:“楊惺吾先生崛起楚北,竭數(shù)十年精力于此,遂集諸家之大成,蓋近百年來治歷史地理者無能出其右焉”。清代學者陳三立為其撰述墓志,稱楊守敬以歷史地理學成就“巍然為東南大師”。在目前發(fā)現(xiàn)的楊守敬著作中,關于歷史地理學研究的著作就有25種之多,且多為其重點著作。
楊守敬歷史地理研究的代表作是他與門人熊會貞歷時近60年寫成的《水經(jīng)注疏》。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評述清人地理學研究時說:“守敬實集清代三百年來《水經(jīng)注》研究之大成,其專心致志真可驚也。”文學史家、目錄學家汪辟疆則贊譽此書“精語絡繹,神智煥發(fā),真集向來治酈注之大成也。”
盡管如此,這也不能掩蓋他另一歷史地理巨著——《歷代輿地圖》的光芒。
《歷代輿地圖》以刊行于1863年的《大清一統(tǒng)輿圖》為底圖,同時參閱稅安禮的《歷代地理指掌圖》、六嚴的《輿地圖》、胡渭《禹貢錐指》中的地圖等,它把從春秋戰(zhàn)國至明代凡見于《左傳》《戰(zhàn)國策》等先秦典籍及正史地理志的可考地名基本納入地圖,還用黑體字就歷史事件和地名的變遷加注說明,對歷代地理志的訛誤進行補正。地圖用黑色表示古地名,用紅色表示今地名,古今對照,令人一目了然。直到本世紀70年代中期《中國歷史地圖集》出版前,《歷代輿地圖》仍是中國歷史地圖中最重要、最全面、最富學術價值的一種。譚其驤稱《歷代輿地圖》為“歷史地圖繪制史上的里程碑”。
楊守敬對歷史地圖產(chǎn)生興趣,說起來也有些偶然。太平天國起義期間,長江下游一帶的學者、名人紛紛逃難,不少人避居宜都。浙江余杭縣人鄭譜香(號蘭,官至山東鹽運使)租楊守敬的房屋居住。1858年的一天,在他曬書時,楊守敬見到六嚴所著的《輿地圖》一冊,欣然借閱并親手影繪成二部,鄭見后大加激賞。這是楊守敬涉足歷史地理學之始。1863年,楊在北京與鄧承修同撰《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在撰寫過程中,他發(fā)現(xiàn)《隋書·地理志》有很多錯誤,就著手進行考證,從此走上了歷史地理學漫長的研究道路。
后來,楊守敬與鄧承修合作編制正史地理志各圖。因南朝梁、陳、齊及北周等書無地理志,故未能成圖。1876年,他又與饒敦秩續(xù)編《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補繪梁、陳、齊、北周各圖,新繪東晉、東西魏、五代、南宋以及歷代四裔圖,“合之前稿,共得六十九篇”。此書初刊于1879年。
1906年,楊守敬與熊會貞重新校訂圖集,同時補其缺略,以原來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為基礎作為“歷代輿地沿革總圖”,并進行了擴大增補。完成后的《歷代輿地圖》達到了驚人的358卷、45個圖組,被分裝為34冊刊行。因卷帙浩繁,《歷代輿地圖》是分批完成并陸續(xù)刊行的,具體情況是: 1904年先行刊出前漢地圖,1906年刊出春秋地圖、《歷代沿革險要圖自序》,1907年刊出三國地圖,1909年刊出戰(zhàn)國、秦、續(xù)漢、西晉、東晉、劉宋、蕭齊、隋地圖,1910年刊出明地圖、北魏、西魏地圖,1911年刊出十六國、梁、陳、北齊、北周、唐、五代、宋、遼、金、元地圖。
整整100年前,這部歷經(jīng)修訂、增補的煌煌巨著終于大功告成,全部面世。
對《歷代輿地圖》的命名,需要略作一些說明。曹婉如在《論清人編繪的歷史地圖集》一文中認為楊守敬當年未曾為此圖確定統(tǒng)名,今稱此圖為《歷代輿地圖》應始于譚其驤。翻開圖集,最前面的內封面上刻作“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背面刻“光緒丙午九月重校訂”,接下來刻有楊守敬在1906年為重刻1879年的《歷代地理沿革險要圖》(亦即這一圖集當中的“歷代輿地沿革總圖”)所撰寫的序言,接下來是幾頁“觀海堂地理書目”,再接下來是題作“歷代輿地圖”的又一個內封面,背后署“觀海堂楊氏刊”。這種編排所體現(xiàn)的用意應該是:“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是全稱,“歷代輿地圖”是簡稱;“歷代輿地沿革總圖”是各朝代的總圖,其余44組圖則是各個不同時期的詳圖。為什么要這樣編排呢?這是因為當年從1906年起陸續(xù)刊刻這組圖集時,楊守敬亦同時重刻了1879年刻印的《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并稱此圖為“歷代輿地沿革總圖”。《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單獨流傳已久,傳布范圍甚廣且有很多翻刻本,需要對它有個單獨的叫法并與大圖集相區(qū)別。譚其驤教授稱整個大圖集為《歷代輿地圖》而不是《歷代輿地沿革險要圖》,也是基于這樣的考慮。
曹氏的結論可以從楊守敬的來往信件中得到佐證。1913年,楊守敬給時任民國政府司法總長的梁啟超去信,通過梁向大總統(tǒng)袁世凱、副總統(tǒng)黎元洪(黎是楊的湖北老鄉(xiāng))呈上雕鐫方成的《歷代輿地圖》和《水經(jīng)注圖》,以求得《水經(jīng)注疏》的刻資。袁世凱收到后給楊守敬回信,對《歷代輿地圖》《水經(jīng)注圖》給予了高度評價,稱其為“教師之規(guī)臬、地輿之指南,”并慷慨捐贈《水經(jīng)注疏》刻資2000元銀洋,還通過黎元洪聘請楊守敬為顧問、參政。楊守敬在幾次信中或稱《歷代輿圖》,或稱《歷代輿地詳圖》,可見其本人對圖集的名稱也沒有最后敲定。
1911年末,楊守敬應日人水野疏梅之請,作《鄰蘇老人年譜》簡述生平事略。楊成名以后,勸其作年譜者不乏其人,他一直都沒有動筆。在這一年作年譜,也許是《歷代輿地圖》的全部刻成了卻了他心中的一樁大事吧。


《歷代輿地圖》之“明史地理志圖”

歷代學人的千年一夢

梁啟超說過:“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fā)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fā)達。”然而中國歷史悠久,政權歷經(jīng)更迭,古今地名變化巨大,所以治史不能不明地理。由此,編繪一份詳盡準確的歷史地圖,成為了中國學者延續(xù)千年的一大宿愿。
《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據(jù)考是戰(zhàn)國時魏國人偽托大禹所作。《禹貢圖》應該具有歷史地圖的性質,其傳說由來已久。《禹貢圖》最早出現(xiàn)在可靠文獻中,是在《后漢書·循吏列傳》中載漢明帝“乃賜景(王景)《山海經(jīng)》《河渠書》《禹貢圖》及錢帛衣物”。
到西晉時期,裴秀主持繪制了的《禹貢地域圖》。據(jù)《晉書·裴秀傳》,該圖是由18篇地圖構成的一部地圖集,除了詳細表述《禹貢》所載的山川地名,還有先秦典籍所記載的古國位置、列國盟會地點及當時的州郡縣邑狀況,因此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歷史地圖集。
南朝劉宋時人謝莊“分左氏經(jīng)傳,隨國立篇,制木方丈,圖山川土地”,這是一種木制立體的歷史地圖。
唐代賈耽繪制的《海內華夷圖》首創(chuàng)了“古墨今朱”的畫法,這是一幅中國及鄰近地區(qū)的巨幅歷史地圖。


楊守敬書院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以歷代政區(qū)建置沿革為主要內容的普通歷史地圖集,是北宋稅安禮編制的一卷本《歷代地理指掌圖》,書中共繪有44幅歷代地圖。
存世較早的實物歷史地圖,是楊甲在南宋初年編繪的《六經(jīng)圖》殘本中的《十五國風地理之圖》《文武豐鎬之圖》等一批雕版印本或石刻地圖。
明末刊行有沈定之、吳國輔合作編繪的三卷本《今古輿地圖》,這也是目前存世的中國最早使用朱墨雙色套印的歷史地圖集。
清康熙年間,胡渭的《禹貢錐指》一書附有47幅“禹貢圖”。六承如在道光年間繪成了一部歷代沿革地圖集,因未刊出,故無名。上文提到的六嚴即六承如的侄子,他在六承如依據(jù)《內府輿圖》和《大清會典圖》編繪的清代全圖的基礎上,“縮摹各省分圖,載府廳州縣治所及水道經(jīng)流”繪成《皇朝內府輿地圖縮摹本》,即前文提到的《輿地圖》。清末李鴻章命人重新匯刻李兆洛的學術著作,也包括有一部《歷代地理沿革圖》。

中國歷史上有志于歷史地圖者歷代均不乏其人,以上只是舉其要者。目前,存世的歷史地圖集刻本就不下十余種。
楊守敬繪制的歷史地圖集,不論是在篇幅規(guī)模上,還是在學術深度上,在當時都達到了中國古代歷史地圖的巔峰。以《歷代輿地圖》為代表的里程碑式的歷史地圖巨著,是中國歷代學者研究,特別是清代乾嘉時期純學術性歷史地理考據(jù)學和道咸以后經(jīng)世致用地理學這兩股學術潮流匯聚的結果。當然,登峰造極者之所以是楊守敬絕非偶然,是因為他是清代第一流的學者,不僅具備卓越的眼光吸收前人的考據(jù)結論,還有《水經(jīng)注疏》《漢書地理志補校》《三國郡縣表補正》《隋書地理志考證》等一系列重要的歷史地理考證著述,為編繪高水平的歷史地圖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歷代輿地圖之安徽全圖

澤被后人的鋪路基石

楊守敬及其《歷代輿地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為后人繪制更科學、更準確、更詳盡的歷史地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直接帶來了《中國歷史地圖集》的誕生。
20世紀30年代,禹貢學會曾計劃運用現(xiàn)代制圖技術和最新研究成果編繪一部新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但限于客觀條件沒能實現(xiàn)。因為要編繪這樣一部歷史地圖集,僅僅依靠歷史地理的研究成果和傳統(tǒng)技術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有歷史地理各分支學科特別是疆域、政區(qū)、地名、水系、海陸變遷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需要使用現(xiàn)代技術測繪的精確地圖,需要大批學者、專家的長期通力合作。
1954年秋,毛主席在中南海懷仁堂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與歷史學家吳晗碰到一起,主席談到讀歷史時應有一部歷史地圖集放在手邊,以便隨時查看歷史地名的方位。當時市面上有好幾種歷史地圖集,但都失之簡略,充其量只能作為教學參考用,滿足不了主席讀歷史典籍的要求。吳晗馬上想起了楊守敬的《歷代輿地圖》正符合主席的需要。不過《歷代輿地圖》底圖已經(jīng)過時,且不便翻檢,必須加以改造才能敷用。因此吳晗建議用當時的地圖為底圖,采用現(xiàn)代制圖、印刷、裝幀技術重編改繪《歷代輿地圖》,得到了主席的首肯。
會后,吳晗找范文瀾、尹達等商議后,請復旦大學的譚其驤來京主持編繪工作,還制定了計劃并向主席寫了報告。主席回信表示同意。直到“文革”之前,主席的這封信還一直珍藏在吳晗家中。
在浙江大學西遷遵義期間,譚其驤曾經(jīng)著手編繪歷史地圖,得到了系主任張其昀的重視,校方還專門為他配備了助手。由于編繪的時間有限,收集資料也相當困難,當時僅畫成23幅地圖,且只能用朱墨兩色印在土紙上。1954年11月,由吳晗、范文瀾領銜,尹達、侯外廬、翦伯贊等著名歷史學家組成的“重編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譚其驤主持地圖編繪工作,繪圖和制印工作由地圖出版社負責,歷史地圖集的編繪工作正式啟動。
然而編繪的過程遠遠沒有預想的順利。從楊守敬圖中將古地名搬到今天地圖上,需要進行大量嚴謹?shù)目甲C工作,速度很慢,因此到1956年底僅完成了秦漢圖初稿和一部分清圖底稿。由于復旦大學再三催促譚其驤返校執(zhí)教,1957年初譚其驤把這項工作帶到了上海繼續(xù)進行。
1958年9月初,主席又指示吳晗、范文瀾組織點校前四史。9月13日,吳晗、范文瀾召集科學院歷史所尹達、侯外廬,中華書局金燦然和地圖出版社張思俊,研究落實點校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歷史地圖的具體方案。同年10月6日,會議記錄由范文瀾、吳晗具名轉呈主席。吳晗在給主席的信中說:“關于標點前四史工作,已遵示得同各方面有關同志討論并布置,決定于明年十月前出書,作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其余二十一史及楊守敬歷史地圖改繪工作,也作了安排(標點本為便于閱讀,擬出一種平裝薄本)。”不久得到主席批復:“來信收到,計劃很好,望照此實行。”2006年第一期的《書品》雜志發(fā)表了這份《標點前四史及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會議記錄》。記錄中說,“關于改繪楊守敬地圖工作的決議:1、此項工作已商請由國務院科學規(guī)劃委員會領導。中國科學院三個歷史研究所負責審圖。2、改繪工作原由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譚其驤負責,地圖出版社派人協(xié)助。擬請科委與教育部聯(lián)系將此工作列入復旦大學研究工作計劃,由該校負責領導完成。3、改繪地圖分幅陸續(xù)出版,限于明年國慶前出齊。4、改繪地圖以今圖為底圖,應力求精確和統(tǒng)一。臺灣及我國領海內的各島嶼必須繪入。”
1963年5月13日,在北京召開的“楊圖委員會”擴大會議上,再次作出了兩項重要決定:一是改用1840年前的中國為范圍,在此范圍內的歷代邊疆地區(qū)的部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權轄境全部予以畫出。二是對每一個歷史時期,改為選定一個年代為標準。每一地理要素都重新經(jīng)過縝密考證,確定點、線的確切位置,不再以楊圖為基本依據(jù)。這次會議意味著編制新圖集的工作已經(jīng)從形式上脫離了重編改繪楊圖,將另起爐灶開始新編反映中國歷代疆域政區(qū)變化的歷史地圖集。但出于習慣,“楊圖委員會”的名稱依然沿用。1965年夏,召開了最后一次“楊圖委員會”會議。
之后,圖集的編制工作受到“文革”的嚴重沖擊,吳晗、尹達、譚其驤和“楊圖委員會”的全部成員都毫無例外地遭受了迫害。1969年,周總理指示恢復編制工作并于11月重建工作班子。到1979年底,八冊《中國歷史地圖集》的8開本全部出齊并在內部發(fā)行。
毛主席生前沒能看到這套他自己要求編繪的歷史地圖集。至今,在他中南海故居書房里擺放的仍是一本由顧頡剛、章巽編繪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留下了一份無法彌補的遺憾……
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相伴而來的漫長、曲折和遺憾,凸顯了編制這樣一部圖集實屬不易。遙想百余年前,楊守敬幾乎僅憑一己之力,集數(shù)十年之功編成《歷代輿地圖》,既是由于其學識過人,也是一種精神力量的彰顯。百年之后,楊守敬及其煌煌巨著《歷代輿地圖》仍能夠穿越歷史的迷霧散發(fā)出令人炫目的光芒,激勵后人在求知、求實、求善的道路上奮勇前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從中國地圖史看歷代地名研究
5.6地圖的演變
中國現(xiàn)代歷史地理學的回顧與展望
清同治十年(1871年)《歷代沿革圖》
歷史地圖
【地圖】圖說雄安變遷史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常州市| 措美县| 定安县| 南开区| 会理县| 禄丰县| 巴中市| 师宗县| 邵阳县| 沭阳县| 县级市| 龙陵县| 新巴尔虎左旗| 西盟| 葫芦岛市| 武强县| 昌都县| 渑池县| 翼城县| 灵山县| 东港市| 海南省| 天水市| 铅山县| 江孜县| 武清区| 桐柏县| 化州市| 板桥市| 天长市| 元阳县| 清水河县| 磐石市| 铁岭市| 东辽县| 高唐县| 普安县| 沧源| 临夏县| 丰镇市| 哈巴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