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及結算在施工合同的履行過程中具有重要的意義,竣工驗收作為施工過程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全面檢驗施工質量的重要環節;而竣工結算又是產生施工合同糾紛較多的一個環節。為此,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部門規章,對工程的竣工驗收及竣工結算規定了嚴格的驗收程序及結算辦法。《建筑法》第六十一條、《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九條均規定,建設工程竣工后,發包人應當根據施工圖紙及說明書、國家頒發的施工驗收規范和質量檢驗標準及時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發包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價款,并接收該建設工程。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第十六條條第一款規定,建設單位收到建設工程竣工報告后,應當組織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竣工驗收。財政部、建設部《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工程竣工后,發、承包雙方應及時辦清工程竣工結算,否則,工程不得交付使用,有關部門不予辦理權屬登記。
從上述法律規定可知,建設工程必須經過竣工驗收后方可交付使用,經過竣工結算后方可辦理權屬登記。但在實踐中,發包人及承包人易在竣工驗收及結算環節產生爭議,許多糾紛是因不能正確理解、運用國家的法律規定及雙方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所致,有的發包人或承包人甚至違反國家有關竣工驗收及結算相關法律規定和雙方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給竣工驗收及結算帶來阻礙及困難。本文從法律規定及實務角度討論如何解決實踐中竣工驗收及竣工結算較突出的焦點問題,供發包人、承包人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及結算工作中參考。
一、竣工驗收及結算的法律程序
竣工驗收及結算環節中突出的一個問題是先驗收后結算或是驗收與結算同步進行?
按照《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建設工程竣工后,發包人應當根據施工圖紙及說明書、國家頒發的施工驗收規范和質量檢驗標準及時進行驗收。驗收合格的,發包人應當按照約定支付價款,并接收該建設工程。因此,該條款明確規定了竣工驗收與結算的先后順序:先竣工驗收,后進行結算。
實踐中,因竣工驗收涉及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五方聯合驗收,竣工結算時間持續較長,給承包人帶來資金成本壓力。承包人在工程施工完畢后,為盡快取得最后工程款,往往希望或要求發包人能先行結算或竣工驗收與結算同時進行。甚至有些承包人為盡快要求結算,“威脅”發包人滿足承包人的結算條件,并采取不配合竣工驗收、不交付工程、不配合竣工結算等行為。這種行為給工程驗收及結算帶來阻礙及爭議,使雙方竣工驗收及結算工作陷入停頓,也使得發包人不能盡快按時投產,產生投資效益。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建議在雙方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專用條款或補充條款中對該問題進行明確約定,約定事項包括:1、竣工驗收及結算的先后順序;2、承包人向發包人提交竣工驗收報告及工程檔案、交付工程的具體期限;3、承包人向發包人提交竣工結算資料的具體時間;4、違反上述約定所承擔的違約責任。這樣使竣工驗收工作有約可守、有章可循,從源頭避免雙方爭議及糾紛。
二、建設工程未經竣工驗收提前使用問題
《合同法》第二百七十九條規定,建設工程竣工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建筑法》第六十一條規定,建筑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國務院《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第十七條第1款規定,房地產開發項目竣工,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未經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建設工程未經竣工驗收,發包人擅自使用后,又以使用部分質量不符合約定為由主張權利的,不予支持;但是承包人應當在建設工程的合理使用壽命內對地基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質量承擔民事責任。
從上述法律規定可知,建設工程必須經過竣工驗收后方可交付使用。但前述規定,僅是規定了工程經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未就建設工程提前使用的原因及建設工程提前使用所產生的法律后果作出具體的規定。實踐中,由于建設工程工期的緊迫性及復雜性,承包人違反工期約定不能按時交工成為普遍現象,而發包人所投資的項目往往又面臨投資生產,結果往往造成發包人“被迫”提前使用工程。而這使工程的質量責任承擔面臨爭議。此時,承包人使用上述有關法律規定使得自己“免除”質量責任,并阻礙竣工驗收工作的正常進行。
筆者認為,提前使用未經驗收的建設工程出現質量問題后,不能完全免除承包人的責任。
1、對于在建設工程的合理使用壽命內陸基基礎工程和主體結構所產生的質量問題,應由承包人承擔責任。
2、如若工程質量問題產生的原因系因承包人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欺詐等行為造成時,應由承包人承擔責任。
3、因承包方原因導致發包方被迫提前使用工程的,不能免除承包人的責任。眾所周知,實踐中一項工程未經驗收便投入使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發包人的原因,也有承包人的原因。如因發包人為逃避竣工結算付款而提前使用,或在施工單位不存在違約行為的情況下擅自使用,將所產生的質量問題由發包人承擔則無可厚非。但如未經驗收而提前使用的原因,是因承包人在未達到合同約定的付款條件下以停工或不按時交工相要挾,或施工企業棄施工現場于不顧,或施工企業拒不進行驗收等原因,導致發包人無法組織竣工驗收,發包人為了避免損失的繼續擴大而將工程提前使用的,筆者認為則不能免除承包人的質量責任。
4、發包人如何避免提前使用建設工程而產生的不利后果
雖然現有法律、法規均明確規定建設工程未經驗收不得提前使用,但實踐中發包人為了履行與他人的購房合同或為急于生產等原因,未經驗收提前使用的情況時有發生。因此,為避免因提前使用未驗收工程而產生的不必要爭議,筆者建議發包人在實踐中應做到如下幾個方面:
1、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以及建設部《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礎設施工程竣工驗收暫行規定》等法規規章均明確規定了工程竣工驗收的條件和程序,而且目前建設市場廣泛使用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件(99文本),其通用條款也對工程竣工驗收的程序作出了明確的約定,因此,作為發包人首先應嚴格遵守相關法規、規章及合同的規定,盡量做到不提前使用工程,只有這樣才能根本避免因提前使用工程而產生的質量責任風險。
2、最高院的前述《司法解釋》強調的是在“擅自使用”情況下,發包人應自行承擔責任。因此,在承包人拒不提交竣工資料進行驗收的情況下,發包人如為履行與他人的合同而必須提前使用工程時,建議雙方應在《建設工程施工合同》中明確約定在某種情況下,即使發包人提前使用,也仍由承包人承擔質量責任的情況。如可考慮約定“存在下列情況之一的,發包人雖然提前使用已完工程,承包人仍應當對工程質量承擔全部責任,除非承包人能夠證明是發包人或實際使用人造成的質量問題:(1)發包人在簽發竣工驗收合格證前臨時使用已完工程的;(2)承包人施工過程中存在偷工減料、使用不合格、假冒偽劣產品等行為的;(3)承包人未按建筑設計要求或建筑工程施工規范進行施工的;(4)承包人未能按期完工,且拒不按要求提交竣工驗收的。”等等。通過這樣約定,即使發包人無奈之下提前使用未驗收的工程,因合同中已有明確約定,不能算作是“擅自使用”,此時,承包人仍應當承擔工程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或合同約定的責任,而不能予以免責。
三、關于竣工結算中的工程量確認問題
財政部、建設部《建設工程價款結算暫行辦法》第十一條規定,工程價款結算應按合同約定辦理,合同未作約定或約定不明的,發、承包雙方應依照下列規定與文件協商處理:(一)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二)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或有關部門發布的工程造價計價標準、計價辦法等有關規定;(三)建設項目的合同、補充協議、變更簽證和現場簽證,以及經發、承包人認可的其他有效文件;(四)其他可依據的材料。
從上述規定可知,發包人與承包人的竣工結算是以雙方所簽訂合同為準。但實踐中,往往合同約定與現場實際不符,甚至出現合同約定與相關規定不符的現象,造成發包人、承包人各執一詞,給結算工作帶來困難。比如有一建設工程,采取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合同中約定了合同價為固定價。但按照《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規范》(GB50500-2008)相關規定,采用工程量清單計價模式簽訂的建設工程施工合同,其價格為可調價格,發包人在實際施工中承擔工程量的風險,而承包人在實際施工中承擔工程量綜合單價風險。因此,即使雙方約定了合同價為固定價,但最終結算時,雙方仍應按照規范規定對合同價之外的變更“據實計算”。
因此,針對建設工程工程量清單計價施工合同,傳統的建設部、國家工商總局《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已不能完全適應需要,發包人與承包人可通過簽訂補充條款方式針對工程量清單模式的結算問題進行約定。
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及結算涉及發包人及承包人的核心利益,因此,對于可能發生的相關驗收及結算問題,雙方都應有所預見,在簽訂施工合同時對相關問題予以明確,并在合同履行時誠信合作,這樣,工程的竣工驗收及結算就會減少相應爭議,使得竣工驗收及結算能順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