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被忽視的中西醫匯通大家祝味菊

在今天的中醫界,許多人認為中醫和西醫難以結合,或者認為以目前現代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的認識水平,很難在理論高度上對中醫和西醫進行匯通。筆者認為,只是在淺層次或具體病證指標上解釋或驗證式的中西醫結合對于指導中醫臨床常有不利影響。但是,高水平的中西醫匯通不僅不會阻礙中醫臨床的發展,而且其對于臨床的指導價值是普適性的。中西醫匯通大家祝味菊便是這樣一位成功的典范。評價中西醫理論匯通價值的標準在于該匯通能否應用于臨床實際,且其對臨床的指導意義是否優于原先單純的中醫或西醫。祝氏在臨床實踐中所取得的卓著的臨床療效生動地解答了這一問題,可惜因其擅用附子而被冠以“祝附子”之名,反而掩蓋了其在中西醫匯通方面的學術成就,至今仍未被后人所重視。祝氏在中西醫匯通方面的見解是整體性的高屋建瓴式的融會貫通,而不只是膠執于局部枝節。筆者認為,祝氏對仲景《傷寒論》的深入理解與創新,亦是自仲景之后諸醫家中所鮮見的。但在中醫各家學說及各類醫史教材中對祝氏中西醫匯通成就及其學術地位均未予以應有的重視。究其原因,一方面可能與其著作傳世翻印甚少致使不少學者對其缺乏了解有關。例如反映其主要學術思想的著作《傷寒質難》[1] 即流傳極少(下文所引原文皆出自該書,不再逐一予以標注)。所幸的是,作為國家“十五”規劃重點圖書之一,該書最近已由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祝氏被眾人忽視的另一個原因是由于學術門戶之見。祝氏在上海的鋒芒畢露與對學術的赤誠之心,確實曾開罪了一些溫病學派的醫家,遭受了一定的非議與排擠。但正所謂“爾曹名與身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祝氏在《傷寒質難》中對此即有清醒的認識:“聲譽學問,截然兩事”。相信隨著中醫的發展,祝氏深邃的中西醫參透精神會被更多的后人所了解與肯定。

祝味菊(1884—1951),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先祖世代業醫,弱冠進蜀,協助姑父嚴雁峰經營鹽務,暇余習讀醫書。其姑父請宿儒劉雨笙等授讀醫經。祝味菊穎悟過人,好發疑問,先后有三位老師不能窮難釋疑而自辭,可見少年祝味菊即顯露出超乎尋常的創新改革精神。祝味菊姑父為著名藏書家,因此祝氏對中醫典籍幾乎研覽無余。1917年,四川招收軍醫,祝氏投考入學,攻讀2年后,因政變醫校改組,于是隨日本教師石田東渡學習新醫。西方嶄新的醫學理論對祝氏啟發良多,并對他的醫學觀點和中西醫匯通思想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翌年回國,祝氏擔任成都市政公所衛生科長。1926年,祝氏為避“川亂”赴上海,診療擅用溫藥,往往應手而愈。尤在1929年秋,祝氏治愈了一名被某名醫斷為“誤投辛燥,法在不救”的危篤病人,從此醫名大噪滬上。因其用藥風格與崇尚輕清風格的江南學派迥異,一些溫病學派名醫當時在其影響下也轉而成為善用溫熱法的傷寒學者,一時在上海形成頗具影響力的“祝氏學派”[2]。檢驗一種醫學理論的價值,最佳方式莫過于將其驗之于臨床實踐之中。在諸多醫家對傷寒一籌莫展之時,祝氏常常能力挽危證,不得不讓人對其醫學理論加以重新認識與審讀。

1 祝氏關于病因與發病的中西醫匯通思想

祝氏將外感致病因素分為“有機之邪”與“無機之邪”,病原微生物屬“有機之邪”,環境氣候的理化因素改變屬“無機之邪”。“無機之邪”為致病的誘因,“有機之邪”為主因。所謂的六淫之邪,均屬“無機之邪”,因此并不能人里。受寒八分,即是八分,而并不繁殖。六淫常導致環境理化因素改變而使人體的生理發生變化以至于不能進行適度的調節,從而使“有機之邪”乘而入里繁殖,危害人體。寒熱癥狀的變化乃機體的反應,非致病之源。對此,祝氏曾形象地譬喻為:“魚水之相得,魚之生機固暢。然產魚者,魚卵也,非水也。”祝氏的認識在今天看來,不僅符合現代醫學對于疾病的客觀認識,還提升了中醫學的原有理論,使數千年以來隔靴搔癢式的寒溫之爭懸疑頓解,即將機體對疾病的陽氣反應誤認為邪熱,而將惡寒誤認為感受寒邪。由于各類病原體特性不一,其侵襲部位和分泌的毒素不同,加之個體反應狀態的不同,最終使顯現的癥狀各不相同。章次公贊揚祝氏:“他既不鄙棄舊的,也不盲從新的;他不做古人的應聲蟲,也不做新醫的留聲機。”此話信非虛言。


民國時期,新學漸興。有關疾病乃由病原體(即細菌、病毒)引起之說盛行,許多人因而對中醫產生了懷疑。祝氏則就中醫對疾病認識的先進性作了犀利的剖析。疾病乃是病原體與身體作用的共同產物。治病既要針對特異的病原體,也要調整身體對病原體的適應過度或適應不力。正如祝氏自己所言:“夫疾病者,健康生活之違和也。一種物體(具備質量之物體如細菌、原蟲等),能刺激正氣發而為病者,所謂病原體是也。病原體不能直接發為疾病,必待體工(即機體的生理機能,筆者注)之激蕩,而后癥狀乃顯,何以故?病原乃發病之源,癥狀乃疾病之苗。疾病之發生,不能離人體而獨立;癥狀之顯露,乃體工反應之表現也。是故疾病非是一種物體,乃物體與身體之共同產物也。”

2 祝氏有關疾病癥狀與病機的中西醫匯通思想

祝氏融會西醫知識,敏銳地認識到中醫所重視的惡寒、發熱等癥狀乃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對于這類癥狀的病機分析,將直接影響治療的策略與方法。因此,祝氏的認識具有相當的前瞻性。“夫異物入喉,激而所咳;濁氣刺鼻,郁而為嚏;胃有所惡,逆而為吐;腸有所憤,迫而為泄,反射之用也。”發熱是許多外感病的主要癥狀,中醫言陽氣激發,西醫言產熱增加,機體處于應激狀態以利于產生抗體、加速循環,從而有助于殺滅病原體。祝氏認為,由于機體對于病原體的反應狀態不一,因此會出現不同的情況,“生理所需要者,名曰平溫(37);正氣抗邪,病理所需要者,名曰抗溫;抗邪太過,生理所難堪,病理所不需要者,名日亢溫。抗溫為善溫,亢溫為害溫。”祝氏認為發熱是機體產生大量抗體所必需的反應。祝氏的上述思想與近年來所倡導的疾病進化成因理論完全吻合。美國人類行為和進化學會主席R.M.尼斯曾在1994年出版了一本名著Evolution andHealing(直譯為“進化和自愈”,中文書名譯為“我們為什么會生病”)[3]。該書中有大量證據表明,單純性退熱并不利于感染的恢復。有研究報告指出,使用撲熱息痛的水痘患兒比只使用安慰劑的患兒,其疾病的恢復時間平均要延遲1 d。另一項研究報道,56名志愿者吸入感冒病毒后,其中一部分人使用阿斯匹林或撲熱息痛治療,另一部分人使用安慰劑治療。結果表明,安慰劑治療組志愿者的抗體水平要明顯地高于退熱藥物治療組。機體發熱的大小取決于機體的調節能力。治療應是協助增強機體的調節能力,而不是阻斷癥狀的出現。

針對仲景《傷寒論》的六經辨證,祝氏創造性地進行了現代翻譯和闡述。祝氏就歷代醫家對于《傷寒論》的頂禮膜拜與照搬進行了批判,而不只是斤斤計較于門戶之爭,所謂“千古滔滔,立說者各是其道,出主人奴,非吾所謂道也”。祝氏認為,在一切外感疾病中,正氣抗邪的趨勢不外乎五個階段,六經辨證亦脫不出“五段”的范疇。六經辨證代表了五種抵抗程序或類型:太陽為開始抵抗,少陽為抵抗不濟,陽明為抵抗太過,太陰、少陰為抵抗不足,厥陰為最后的抵抗。祝氏的五段論科學合理地融會了中西醫學思想,對于指導臨床的診療工作起到了執簡馭繁的作用。

此外,祝氏在中國醫學史上首次明確地提出了“八綱辨證”,這與五段論在實質上是相互關聯的。五段八綱是古人對于疾病認識的定律,祝氏自稱其一生的精華亦在于此。

3 祝氏治病與治人的辯證思想及其重陽思想的依據

在祝氏生活的年代,西醫已獲得了針對某些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抗生素,一些人開始對中醫所謂的清熱散寒等法產生了懷疑。祝氏則在整體上把握住了中醫治病的優勢。基于疾病乃病因與人體的共同產物,治療可以分為針對病原體的特定治療、消除癥狀的對癥治療和調節人體抗病狀態的治療。祝氏認為中醫治療的優勢在于治人。當然,既能特異地消除病原體又能治人則兩全其美。但任何藥物均無法替代人體經過億萬年進化所具有的自我抗病及調節能力,因而治人是執簡馭繁的捷徑,也是中醫的長處。祝氏說:“病原繁多,本體唯一,病原之發現,隨時代而變遷,人體之自然之療能,歷萬古而不易”;“彼鳥獸無知,患病而不死者,有自然療能也,人為萬物之靈,豈鳥獸之不如哉?  肺之有咳、胃之有嘔、腸之作瀉、司溫之發熱,類皆含有自療作用。創口之自然愈合,炎腫之自然消散,瘧之自已,等是者。皆自然療能也。病之可以自愈,十常六七”;“醫者不過順其自然之趨勢,調整陽用,縮短其疾病之過程而已。”祝氏于上世紀初的這類認識對于今天單純尋找中藥特效成分的研究者來說仍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例如外感初起,體溫調節中樞發出指令使機體產熱增加,有利于人體產生抗體,但如果患者肌表散熱障礙,則不利于抗病,遂用麻黃、桂枝開肌表以加速肌表循環促進散熱,而非用中樞抑制性麻醉類藥物抑制體溫;如果患者體怯陽虛產熱不力,則不利于調節機體的抗病系統,遂加附子以助元陽;若機體產熱反應過亢,耗傷津液,致使腸道排泄不暢,則同樣有損于機體整體的抗病能力,遂以清熱養陰或下法以助機體恢復良好的抗病能力。汗、尿、糞皆是機體借以排毒散熱的媒介物,調節此類物質的排泄(瀉)途徑有助于調整機體自我的抗病系統。這種以陽氣(自我抗病調節能力)為中心的治療思想,對于今天一遇“炎癥”或“感染”即用清熱解毒之法等以對抗為指導思想的治療思路無疑具有重要的警醒作用。

因此,祝氏的治療常從誘導機體進入良性抗病程序著手,以期正勝邪卻。在此基礎上,祝氏對于中藥四氣五味的認識亦有其新的理解。寒、熱、溫、涼四氣對于整個人體起著或扶或抑的作用。寒性藥可以調整抗力太過,溫性藥可以補充抗力不足。近年來的中藥藥理研究結果亦從一個方面支持了祝氏的科學推測。人體感染或應激時,往往調動機體的整個應激系統,如產熱增加、代謝增強、心率呼吸加快、中樞興奮等,即所謂陽氣起越的表現。中醫所謂的熱證患者,往往符合上述的臨床改變;而陽虛(或寒證)患者則均有上述指標的下降。中藥中的溫熱藥具有提升上述指標的作用;而寒涼藥則多有抑制的作用。祝氏將中醫、西醫、寒熱證、中藥四氣理論巧妙地融于一爐,做到了讀書破書的“出主”而非“入奴”。在還沒有實驗研究的情況下,祝氏能做出上述論斷,可見其對中醫整體治療的洞察力。

正是鑒于上述的理論認識,祝氏用藥尤其注重扶助陽氣,而好用“附子”[4],因此人稱“祝附子”。其用法不但突破了溫病諸家的藩蘺,甚至發展了仲景的應用。如在麻疹初期、肺癆及痢疾的治療中使用附子,取得了十分理想的效果。其運用附子的嫻熟技巧與其對溫法中藥的精妙配伍有著重要的關系,如將附子與磁石、棗仁同伍。章次公稱其治病“心狠手辣,一針見血”。

祝氏對仲景方藥的理解同樣富有新意,言簡意明,并不故弄玄虛,并以其理論一以貫之,真正做到中西醫理論與臨床的匯通,這與清末其他諸匯通家并不相同。以解表法為例,即可見一斑。“是故放溫障礙(即散熱障礙),表閉甚而里氣不亢者,法主辛溫,麻黃湯是也,氣怯而甚者加附子,麻附細辛湯是也;表閉而里氣盛者,法主辛涼,銀翹散是也,氣亢而甚者,加石膏,大青龍湯是也。茍表閉而里氣和者,辛平宣散,蔥、豉、荊、防之屬是也。”“夫然,放溫激進(即散熱過度),其療法亦如是。故表亢而里氣怯者,法主甘溫,桂枝湯是也;表亢而里亦亢者,法主甘寒,白虎湯是也;表亢而里氣盛者,法主甘涼,蘆豉之類是也;表亢而里氣和者,法主甘平,桑菊之類是也。”在此,祝氏對溫病和傷寒進行了統一,其法雖殊,其理則一,順應人體自然調節趨勢而已,而非只是針對病原體或所謂的“寒邪”或“熱邪”,且只字不提清熱或散寒。

此外,祝氏對中醫與西醫并不存門戶之見,認為真理只有一個,是非不能并立。科學是解決真理、衡量一切的尺度。對于中醫治法之迷,他相信隨著科學的發展,必然會被揭示。這些均顯示了祝氏對中醫和西醫都充滿了信心。

當然,祝氏理論亦存在某些不足之處。如對中醫的因勢利導重視不夠,如運用下法和清法時顯得過于謹慎。中藥之寒涼與溫熱并不僅僅調整機體反應的過與不及,對病原體同樣有其一定的作用。但瑕不掩瑜,祝氏整體上認識與把握了中醫治療思想的本質。

總之,祝氏依據西醫理論將人體作為一個復雜性適應系統,同時審視中醫治法的精髓,發明“五段八綱”以籠括外感內傷,在治療上重視治人扶陽的思想,在中西醫匯通史上做出了極為重要的貢獻。祝氏的思想必將逐漸為中醫和西醫界所肯定,并對今后中醫藥的現代研究和中西醫結合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 祝味菊述,陳蘇生記.傷寒質難.福州:福建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2 農漢才.近代名醫祝味菊史實訪查記.中華醫史雜志,2004,34(3):143—147.

3 R.M.尼斯,G.C.威廉斯.我們為什么會生病.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8.

4 陸拯主編.近代中醫珍本集·醫案分冊.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863.

 

 

作者:蔣文躍魯兆麟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五段論”:祝味菊構建的感染病辨證體系
中醫必修(八部書,其中西醫基礎二部)
三.治發熱發燒,中醫比西醫快又穩當 3.)前驅期治發燒發熱要找中醫
正本清源(感冒篇)
醫學平衡觀與中西醫結合未來
名老中醫之路之(7 )肖龍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莲花县| 鄄城县| 杭锦后旗| 怀仁县| 岳阳县| 朔州市| 柳江县| 黔南| 雅江县| 新津县| 大港区| 谷城县| 贵阳市| 临西县| 阳信县| 周口市| 西畴县| 漾濞| 呼和浩特市| 四子王旗| 象山县| 江门市| 荣昌县| 博客| 沭阳县| 泗水县| 桂平市| 汉中市| 英超| 玉门市| 亚东县| 游戏| 禄丰县| 平乐县| 闽清县| 浙江省| 镇沅| 青海省| 千阳县| 上林县| 芜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