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
關于趙匡胤,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都停留在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以及燭影斧聲上面,而如果喜歡或整體研讀過宋朝的朋友相信對于宋太祖的看法都是比較心存佩服的,我的文章講過很多開國皇帝的事以及他們的行事風格,譬如朱元璋的堅韌冷酷,南朝梁蕭衍的獨特借勢,但我對于趙匡胤的看法則是完全一種,那就是精心算計后的步步為營,趙匡胤手下沒有很出名的謀臣,但以他的智慧和軍事才能卻能在五代十國的末尾找準時機順勢上位,進而改變局勢,令人嘆服同時又被他的種種手段之高明所折服。
趙匡胤
毫無疑問,大家即便不是很了解五代十國也知道當時的情況很復雜,個個王朝的建立都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的,導致整個時代都是充滿著野蠻的氣息,沒有人在乎儒家的仁義禮智,也沒有人會相信忠誠的力量,是一個誰的拳頭大誰便能登頂的時代,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時代,趙匡胤的奪取后周的計劃和行動卻幾乎沒有流血,嚴謹周密的部署,等待和抓住機會的一招致命,再加上自身強大的智慧和軍事實力,僅憑著這三板斧便成功的建立了一個中華史上名氣不小,且頗有建樹的帝國和朝代,不得不說,除了讓人感到驚訝,剩余的都是對于此人的佩服。
趙匡胤
杯酒釋兵權其實是趙匡胤本身的強大的實力體現,而不是計策的完美。
據史書記載,趙匡胤利用一場酒宴,通過威逼利誘,迫使當時手握兵權的從龍之臣主動且毫無怨言的交出了令人心動的兵權,這就是后世權謀書籍以及歷史學家紛紛贊嘆的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那么他為什么敢用這個計謀了,我們先來看下當時的背景,趙匡胤幾乎不流血的上位自然不可能贏的一些人的認同,所以宋朝建立后自然不是那么穩定,建立之初,便發生李筠和李重進的叛亂(五代十國人物,詳看置頂文章),這兩個任務很像游戲中的NPC,簡直是趙匡胤立威的及時雨啊,趙匡胤親自動手,經過一系列部署,短時間便解決了這兩人,幾乎沒怎么用手下那幫悍將,反而是給他們演了一場精彩的表演,而李筠的叛亂被徹底消滅后,趙匡胤便又一次快速的著手著中央禁軍的建立,進而削弱地方勢力,隨著禁軍的建立和強大,“將不得專其兵,而士不至于驕惰”的效果便很好的體現了出來,而后隨著慕容釗和韓令珅的兵權被下,以及趙匡胤將禁軍個個將領所存在的關系網一一破除,這些禁軍的首領除了乖乖交出兵權,已經沒有了其他更好的選擇了。
杯酒釋兵權
乾隆曾如此評價過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史家無卓識,徒于杯酒詭詞處玄奇,以為秘計神謀,而不在于宋主英斷勇為處著眼,而后世遂以為是妙策獨出,吁,可笑矣。”,這個就不需要翻譯了。
其實喜歡歷史的朋友可以專門詳細的看看個個朝代開國皇帝的歷史,他們所建立的后世朝代往往會帶著他們的影子,這或許就是為什么他們能被稱為太祖的原因吧!
古今中外天下事,戲說機緣巧合之。關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