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們結束了對瘧疾病的解讀。本篇開始研討氣厥論。那什么是氣厥呢?先給大家看一段定義。氣厥,病理名詞。指氣逆。《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變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由于氣病所引起的厥證。有氣虛、氣實的不同。氣虛而厥,癥見眩暈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氣息微弱,脈沉微等,類于低血壓或低血糖的昏厥。氣實而厥,每因暴怒氣逆所致,與“薄厥”同義。總而言之,氣厥,主要是因人生氣而引起的。——大家都聽說過“氣滯血瘀”這個名詞吧?這是中醫特有的名詞,在情致致病上,中醫有獨特的看法。而西醫則很少涉及于此。我們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總能遇到不順心的事,面對不順,我們應該怎么做?是否能看得開,淡然處之,這點很重要。好多人的病,都是氣的,這種例子,我見過多了。世界上,但凡健康長壽之人,都是心胸豁達之人,為生活一點小事糾纏不清,鉆牛角尖,到頭來,別有做錯的事,自己買單。)(37.素問·氣厥論 新解析)1/1---1/2---1/3--1/4--
黃帝問曰: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黃帝問道:五臟六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怎樣的?)
岐伯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岐伯說:腎移寒于脾,則病癰腫和少氣。)
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 脾移寒于肝,則癰腫和筋攣。)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肝移寒于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①飲一溲二,溲:小便。)——(心移寒于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癥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
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②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病名。水流腸胃,上及肺部之疾患。證見疾行時腸鳴,喘不得平臥,兩足皆腫。《素問·氣厥論》:“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囊漿,水之病也。”王冰注:“肺藏氣,腎主水,夫肺寒入腎,腎氣有余則上奔于肺,故云涌水也。”《儒門事親》卷六:“病涌水證,面黃而喘,兩足皆腫,按之陷而復行,行則濯濯有聲,常欲飲水,不得睡臥。”)——(肺移寒于腎,則為涌水;涌水病的癥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于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鳴響,如皮囊裝水樣,這是水氣之病。)(【原文】黃帝問曰:五藏六府,寒熱相移者何?
岐伯曰:腎移寒于肝,癰腫少氣。脾移寒于肝,癰腫筋攣。肝移寒于心,狂隔中。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飲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腎,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堅,水氣客于大腸,疾行則鳴濯濯如囊裹漿,水之病也。
【譯文】黃帝詢問說:五臟六腑,它們的寒熱互相轉移的情況是什么呢?
岐伯說:腎移寒于肝,則病癰腫和少氣。脾移寒于肝,則病癰腫和筋攣。肝移寒于心,則病發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則為肺消;肺消病的癥狀是飲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屬無法治療的死證。肺移寒于腎,則為涌水;涌水病的癥狀是腹部按之不甚堅硬,但因水氣留居于大腸,故快走時腸中濯濯如皮囊裝水樣鳴響,這是水氣之病。
【說明】本節論述的是五臟六腑之寒熱互相轉移的問題,五臟六腑會把它們受到的寒熱之氣轉移到其它臟腑,而其它臟腑受到寒熱之氣的侵襲后,也會發生病變。如臟邪傳移于臟,腑邪傳移于腑,則為氣逆之變病矣,因此本節單論五臟六腑寒熱相移。——1.五臟六腑之寒互相轉移的問題)
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③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驚衄(nǜ ):證名。脾移熱于肝所致驚而鼻中出血之證。《素問·氣厥論》:“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驚,故熱薄之則驚而鼻中血出。”《圣濟總錄》治用伏龍肝湯。)——(脾移熱于肝,則病驚駭和鼻衄。)
肝移熱于心,則死。(肝移熱于心,則引起死亡。)
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④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鬲消:病證名。鬲通膈,即膈消。因心肺郁熱傳化而致。主要證見心煩、膈滿、消渴、多飲等。《素問·氣厥論》:“心移熱于肺,傳為鬲消。)——(心移熱于肺,日久則為鬲消。)
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疒至)。(⑤肺移熱于腎,傳為柔庢,柔庢:痙病以頸背強直,角弓反張為主證,有汗出者為柔庢。)——(肺移熱于腎,日久則為柔庢。)
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澼,死,不可治。(⑥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澼死,腸澼(pi ):中醫古病證名,大便膿血之病證,可見于痢疾、(潰瘍性結腸炎)、痔漏等腸道疾病。見于中醫經典《內經》。澼,(音pi 僻),便泄膿血。楊上善《太素·調陰陽》注云:“澼,音僻,泄膿血也。”)——(腎移熱于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腸澼,便宜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癥。)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⑦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溺血:證名。指尿中有血。《素問·氣厥論》:“胞移熱于膀胱,則癃[lóng],溺血。”又有溲血、尿血等名。溺血通常隨尿排出,多無疼痛。參見溲血、尿血等。)——(胞移熱于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⑧鬲腸不便,上為口麋,口糜:病名首見于《內經》。《素問氣厥論》說:“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爾后歷代醫家對此病亦有所論述。發生于小兒者,以1歲內嬰兒或不滿月嬰兒多見,又稱鵝口瘡、燕口瘡、白口瘡、雪口。發生于成人者,往往繼發于傷寒、大面積燒傷或燙傷、瀉泄、糖尿病、原發性免疫缺陷,以及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膀胱移熱于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
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沉。(⑨小腸移熱于大腸,為慮瘕,慮瘕:即大腸癌。)——(小腸移熱于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伏瘕,或為痔痔。)
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⑩善食而瘦,以謂之食亦,食亦:主要病機是由膽胃燥熱所致:“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說:“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人,謂之食亦,”主要表現有:吃的多,容易饑餓,形體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治療以養胃陰,清燥熱為主。)——(大腸移熱于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
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胃移熱于膽,也叫做食亦。)
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此處的“濁涕”,代表熱性鼻涕。)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注解1、)(11、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是指鼻流濁涕,如泉下滲,量多不止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頭痛、鼻塞、嗅覺減退,鼻竇區疼痛,久則虛眩不已。是鼻科常見病、多發病之一。亦有“腦漏”、“腦砂”、“腦崩”、“腦淵”之稱。 12、傳為衄蔑瞑目,衄衊(nǜ miè) :病證名。出《素問·氣厥論》。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因熱盛而迫血妄行,在鼻為衄,在汗孔為衊。《圣濟總錄·鼻衄門》:“膽受胃熱,循脈而上,乃移于腦,蓋陽絡溢則血妄行,在鼻為衄,在汗孔為衊。二者不同,皆熱厥血溢之過也。”張景岳謂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輕重之別。《類經·疾病類》:“衄衊皆為鼻血,但甚者為衄,微者為衊。”參見衄血有關各條。 13、。故得之氣厥也,氣厥:病理名詞。指氣逆。《素問·氣厥論》:“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變衄衊瞑目,故得之氣厥也。”由于氣病所引起的厥證。有氣虛、氣實的不同。氣虛而厥,癥見眩暈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氣息微弱,脈沉微等,類于低血壓或低血糖的昏厥。氣實而厥,每因暴怒氣逆所致,與“薄厥”同義。)——(膽移熱于腦,則鼻梁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淵,鼻淵癥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 以上各種病癥,皆由于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原文】脾移熱于肝,則為驚衄1。肝移熱于心,則死。心移熱于肺,傳為鬲2消。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痓3。腎移熱于脾,傳為虛,腸澼4.,死,不可治。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5溺血。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6瘕7,為沉8。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9。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譯文】脾移熱于肝,則病驚駭和鼻衄。肝移熱于心,則引起死亡。心移熱于肺,日久則為鬲消。肺移熱于腎,日久則為軟骨病。腎移熱于脾,日久漸成虛損;若再患便血,便成為無法治療的死癥。
胞移熱于膀胱,則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熱于小腸,使腸道隔塞,大便不通,熱氣上行,以至口舌糜爛。小腸移熱于大腸,則熱結不散,成為結塊,或為沉疴。大腸移熱于胃,則使人飲食增加而體瘦無力,病稱為食亦。胃移熱于膽,也叫做懶食。膽移熱于腦,則鼻梁內感覺辛辣而成為鼻涕的深淵,鼻涕的深淵癥狀,是常鼻流濁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兩目不明。以上各種病癥,皆由于寒熱之氣厥逆,在臟腑中互相移傳而引起的。
【說明】本節論述的五臟六腑之熱互相轉移的問題,寒熱之互相轉移,皆在氣而不通過經絡。所以說:“得之氣厥也。”——2.五臟六腑之熱互相轉移的問題
——————————————————
【注釋】1.衄:(nǜ恧)《黃帝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韓非子·說林上》:“始死而血,已血而衄。”《晉書》:“未戰而退,先自摧衄,亦古之所忌。”這里用為萎縮之意。
2.鬲:(gé革)古通“膈”。橫隔膜。《黃帝內經·素問·診要經終論》:“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黃帝內經·素問·風論篇》:“食飲不下,鬲塞不通。”
3.痓:(zhì至)中醫病癥名,軟骨病。《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肺移熱于腎,傳為柔痓。”
4.澼:(pì屁)古通“僻”,邪僻,指邪氣入腸,引起便血。《黃帝內經·素問·通評虛實論》:“腸澼便血何如?”
5.癃:(lóng龍)《晏子春秋卷四·內篇問下》:“公所身見癃老者七十人,振贍之,然后歸也。”《韓非子·十過》:“平公之身遂癃病。”《說文·疒部》:“癃,罷病也。”《資治通鑑·漢文帝前二年》:“臣聞山東吏布詔令,民雖老羸癃疾,扶杖而往聽之。”這里用為癱瘓病之意。
6.虙:(fú扶)古通“伏”。伏藏在腸內的腫瘤。《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沉。”
7.瘕:(jiǎ假)腹中結塊病。《關尹子·匕》:“瘕則龜魚,瘺則鼠蟻,我可為萬物。”《黃帝內經·素問·平人氣象論》:“寸口脈沉而弱,曰寒熱及疝瘕、少腹痛。”
8.沉:(chén臣)沉疴:病情嚴重的、久治不愈的病。《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沉。”《晉書·樂廣傳》:“客豁然意解,沈疴頓愈。”
9.亦:(yì藝)古通“懈”。《黃帝內經·素問·氣厥論》:“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這里用為懶惰、懈惰之意。)(黃帝問道:寒熱邪氣在人體五臟六腑間怎樣轉移呢?
岐伯回答說:從人體三部六候來觀察,下部也有天地人三候。足厥陰肝經候天,足太陰脾經候人,足少陰腎經候地。冬季水寒地氣侵入腎臟,會順著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上逆至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到了春季,患者就會出現陽氣虛弱和癰腫癥狀。到了夏季,凄滄水寒氣侵入脾臟,就會順著足太陰脾經上逆至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患者會出現癰腫和筋攣癥狀。
到了長夏季節,滯留在足厥陰肝經的水寒邪氣,會上逆至中部的手少陰心經,又滯留郁積形成心臟病變,患者會出現胸隔阻塞和狂躁癥狀。到了秋季,滯留在手少陰心經的水寒邪氣,就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上逆至手太陰肺經,又滯留郁積形成肺消病癥,患者飲水一分則小便要排出二分,這是不可救治的死癥。
到了冬季,滯留在手太陰肺經的水寒邪氣,又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滯留郁積在腎臟形成涌水病癥。水寒邪氣竄行至大腸,快速流動時腸中就會濯濯鳴響,就像皮囊里裝水一樣。因此,按壓患者腹部就會感覺虛軟不堅實。
在夏季,暑熱邪氣侵入脾臟,會順著足太陰脾經上逆至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患者會出現驚駭和流鼻血癥狀。滯留在足厥陰肝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少陰心經,滯留郁積形成心臟病變,會導致患者突然發病死亡。到了秋季,滯留在手少陰心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太陰肺經,滯留郁積在肺臟形成鬲消病癥。到了冬季,滯留郁積在手太陰肺經的暑熱邪氣,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滯留郁積在腎臟形成柔庢病癥。
滯留郁積在足少陰腎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足太陰脾經,滯留郁積在脾臟形成脾胃精氣虛弱病變。一旦出現腸澼癥狀,就是不可救治的死癥。
滯留郁積在子宮和腹部的暑熱邪氣,會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滯留郁積形成小便不暢和尿血病癥。滯留郁積在足太陽膀胱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少陽小腸經,滯留郁積形成腸道病變,患者會出現腸道阻塞、大便不通和口舌糜爛等癥狀。滯留郁積在手少陽小腸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陽明大腸經,滯留形成熱結不散的伏瘕和痔瘡病癥。
滯留郁積在手陽明大腸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足陽明胃經,滯留郁積形成胃臟病變,患者會出現食欲旺盛而身體消瘦的癥狀,這就稱為食亦病。滯留郁積在足陽明胃經的暑熱邪氣,會下行至足少陽膽經,也會形成食亦病。滯留郁積在足少陽膽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頭腦部,滯留郁積形成鼻梁內感覺辛辣的鼻淵病癥,患者會出現鼻流濁涕不止癥狀,日久就會產生流鼻血和雙目失明病變。
上述這些病癥,皆為患者體內寒熱邪氣厥逆轉移所致。)( 黃帝問道:寒熱邪氣在人體五臟六腑間怎樣轉移呢?
岐伯回答說:從人體三部六候來觀察,下部也有天地人三候。足厥陰肝經候天,足太陰脾經候人,足少陰腎經候地。冬季水寒地氣侵入腎臟,會順著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上逆至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到了春季,患者就會出現陽氣虛弱和癰腫癥狀。到了夏季,凄滄水寒氣侵入脾臟,就會順著足太陰脾經上逆至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患者會出現癰腫和筋攣癥狀。
到了長夏季節,滯留在足厥陰肝經的水寒邪氣,會上逆至中部的手少陰心經,又滯留郁積形成心臟病變,患者會出現胸隔阻塞和狂躁癥狀。到了秋季,滯留在手少陰心經的水寒邪氣,就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上逆至手太陰肺經,又滯留郁積形成肺消病癥,患者飲水一分則小便要排出二分,這是不可救治的死癥。
到了冬季,滯留在手太陰肺經的水寒邪氣,又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滯留郁積在腎臟形成涌水病癥。水寒邪氣竄行至大腸,快速流動時腸中就會濯濯鳴響,就像皮囊里裝水一樣。因此,按壓患者腹部就會感覺虛軟不堅實。
在夏季,暑熱邪氣侵入脾臟,會順著足太陰脾經上逆至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滯留郁積形成肝臟病變,患者會出現驚駭和流鼻血癥狀。滯留在足厥陰肝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少陰心經,滯留郁積形成心臟病變,會導致患者突然發病死亡。到了秋季,滯留在手少陰心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太陰肺經,滯留郁積在肺臟形成鬲消病癥。到了冬季,滯留郁積在手太陰肺經的暑熱邪氣,會順著手陽明大腸經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和足少陰腎經,滯留郁積在腎臟形成柔庢病癥。
滯留郁積在足少陰腎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足太陰脾經,滯留郁積在脾臟形成脾胃精氣虛弱病變。一旦出現腸澼癥狀,就是不可救治的死癥。
滯留郁積在子宮和腹部的暑熱邪氣,會下行至足太陽膀胱經,滯留郁積形成小便不暢和尿血病癥。滯留郁積在足太陽膀胱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少陽小腸經,滯留郁積形成腸道病變,患者會出現腸道阻塞、大便不通和口舌糜爛等癥狀。滯留郁積在手少陽小腸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手陽明大腸經,滯留形成熱結不散的伏瘕和痔瘡病癥。
滯留郁積在手陽明大腸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足陽明胃經,滯留郁積形成胃臟病變,患者會出現食欲旺盛而身體消瘦的癥狀,這就稱為食亦病。滯留郁積在足陽明胃經的暑熱邪氣,會下行至足少陽膽經,也會形成食亦病。滯留郁積在足少陽膽經的暑熱邪氣,會上逆至頭腦部,滯留郁積形成鼻梁內感覺辛辣的鼻淵病癥,患者會出現鼻流濁涕不止癥狀,日久就會產生流鼻血和雙目失明病變。
上述這些病癥,皆為患者體內寒熱邪氣厥逆轉移所致。)——五臟六腑寒熱相移者何?
(【點評】本篇主要論證各臟器之間寒熱轉移所產生的疾病。)(讀《黃帝內經》素問 氣厥論篇第三十七 ——五臟六腑的寒熱相互轉移的情況)
【總結】
本文多次提到“移寒于......或者移熱于......”,這里的寒和熱指的是什么呢?寒,是指人體受到的寒氣,滯留在體內;而熱,一部分相當于西醫的炎癥,一部分是人體為了驅除體內的寒氣而產生的熱量。比如,我們淋雨受寒了,會發燒,這個熱,并非是炎癥,而是身體在驅除進入體內的寒氣而產生的熱。所以,本文在強調寒熱在體內的轉換過程,要客觀地看待。
本文之所以說是氣厥,就是講人要做到少生氣和不生氣。其實,不生氣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調理的客戶中,就有一些人很愛生氣,凡事總想不開,常常是為別人的錯誤來買單。時間長了,病就來了。為什么他的病總好不了呢?性格使然,太認真,太較真,這種性格伴隨他一生,病也就伴隨他一生。所以,如果有些人,病總調理不好,先檢查一下自己是不是愛生氣。不改掉這個毛病,身體就會一直病下去。
氣從何來,肝!目前正值春季,主肝,正是肝陽上亢的季節,此季節,人最容易發怒。所以,我們需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歸納:本篇《氣厥論》主要論述的是氣之上逆的問題,夫熱氣上升,迫于絡脈,則為衄。淡滲皮毛之血,不能化液為汗,則為衊。邪熱傷氣而陽氣虛,則目暝。言邪出于腦,則傳于氣分,而為衄衊暝目之證,并釋經脈內連五臟六腑,如臟邪在經,入臟則死,腑邪在經,則留于腸胃,從而下解。此邪在臟腑氣分,故外內相乘,則為寒熱之往來,臟腑相移,則為寒熱之氣厥,此在氣而不在經,故篇名《氣厥論》,而末結曰“得之氣厥也。”
注解1:
厥氣與氣厥
釋字:厥者,《說文解字》:“發石也。從廠,欮聲。”欮者,《說文解字》:“逆氣也。”“厥”與“欮”兩個字的字形相差一個“廠”字,“廠”字的意思是山石之厓巖。“厥”與“欮”都是逆于上的意思,其不同點:前者是投石頭,后者是逆氣,“厥”逆的力量要強大很多,相對來說“欮”就比較弱了。
經文當中關于“厥”的內容很多,其基本意思都是相同的,就是逆于上,但是逆于上所形成的癥狀是寒證還是熱證,情況就比較復雜了。
這里我舉幾個例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第五》:“厥氣上行,滿脈去形。”《素問·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素問·評熱病論篇第三十三》:“汗出而身熱者,風也;汗出而煩滿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風厥。”《素問·厥論篇第四十五》:“黃帝問曰:厥之寒熱者何也?岐伯對曰: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
從以上經文中可以看出,所謂“厥”就是應降不降而上逆的病癥。氣厥應該就是氣不降反逆于上,氣有余便是火,因此《素問·氣厥論篇第三十七》所介紹的病癥多屬于熱郁于上的癥候。治療方法如何呢?經文《素問·腹中論篇第四十》中有論述:“帝曰:善。有病膺腫頸痛胸滿腹脹,此為何病?何以得之?岐伯曰:名厥逆。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灸之則喑,石之則狂,須其氣并,乃可治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陽氣重上,有余于上,灸之則陽氣入陰,入則喑,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須其氣并而治之,可使全也。”
由于厥逆于上,因此熱郁于上,但是由于氣不降,寒在下焦,這時選擇治療方法不能單一。單純用灸法,病人將失音。因為陽氣郁于上焦,如果單純用“石法”,所謂“石法”就是以重鎮安神、清熱瀉火為主要。“石法”會因為過寒傷陽,傷陽則精不藏而泄,精泄而神浮不歸而變為發狂。因此,治療方法當選用上下同治,清熱潛陽在上,溫陽祛寒在下。
厥氣是氣逆于上,氣不降而郁于上表現為發熱。而本章所介紹的是“氣厥”,是氣因熱而逆于上,閉郁于上竅的病癥,表現為鼻出血、目勞無精、合目瞑瞑等癥狀,其癥狀類似于陰液耗損,風痰阻滯上竅。
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
釋字:胞者,《說文解字》:“兒生裹也。”這里的“胞”應該是女子胞,奇恒之腑之一,地氣所生,藏而不泄。但是奇恒之腑與五臟還是有區別的,兩者共同點都有藏而不瀉的特點,五臟又稱五藏,是五行之所藏。奇恒之腑在藏精的同時也有排泄,包括津液、水等在內的有濡潤功能的物質。
《難經》指出:“腑多熱,臟多寒。”腑多熱的原因是由于腑為陽,肺氣推動經腑氣降,當腑氣不降而氣逆上時會表現出熱證,這也就是腑多熱的原因。女子胞有降下的作用,一是表現在女子精盛時每月有一次月經,月經古人稱之為經水。
二是表現為女子孕子后要生產。三是陰道中正常時也會有一些津液流出潤滑陰道。女子胞雖然是奇恒之腑,但也有排泄的性質,因此當女子胞瘀阻時,瘀而化熱于胞中。而當女子胞移熱于膀胱時,則會出現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濕熱刺激癥,經文中的臨床表現為尿的癃閉和血尿等癥,這也是厥氣逆于上的一種表現,此氣源于女子胞。
女子胞是奇恒之腑之一,是女子特有的臟腑。大部分學者認為男子對應女子胞的解剖位置應該是精囊。我認為女子六個奇恒之腑與男子五個應該是陰陽搭配的,六為偶數為陰,五為奇數為陽。這個內容以前也討論過,原因是男子多精,女子多血。
女子胞移熱于膀胱,現代臨床診斷應該屬于膀胱炎的范疇。臨床上膀胱炎的病人男性發病率比較低,據統計,以往男女比例是1∶8,現在是2.5∶7.5。說明3個問題,第一,女子的泌尿系感染幾乎是男人的8倍,在臨床上很少見到男性泌尿系感染的病例。第二,現在的發病人數男女比例比以前高很多,說明古代的時候男子膀胱炎的病人非常少。所以這里才有女子胞移熱于膀胱之說。第三,氣逆于上的病例女性多于男性,相對來說,女性在情志方面易于出現抑郁等癥。由于情志的抑郁也可以出現氣郁而逆于上化熱的病癥。以精神分裂癥為例,我國曾在20世紀70年代進行過大數量的人口調查。上海、四川南部和北京郊區的調查資料都發現女性精神分裂癥患病率明顯高于男性,男女比例分別為1∶2.17,1∶1.24,1∶5.52。1982年12個地區的調查資料,女性總患病率為7.03‰,男性為4.33‰。可見,精神分裂癥多發生于女性。現在男女比例差不多,也說明以往的比例女性明顯高于男性。
以上幾點說明,女子多發生厥氣病,所以厥氣的發生起于女子胞,移熱于膀胱等。
當然男子也不是沒有厥氣病,男子的氣逆生熱的病例應該是從下焦濕熱開始,逐漸移熱于上焦后也可以發生厥氣病。在古代男子多寒疝,女子多膀胱濕熱,也可以說男子下焦多寒證,女子下焦多熱證。而隨著現代病的逐漸增多,男性的下焦濕熱性疾病也有上升趨勢,典型的病例包括前列腺炎、泌尿生殖系感染性疾病以及性病等。
一、膀胱移熱于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
先來看看什么是鬲腸?《說文解字》:“鼎屬,實五觳,斗二升曰觳。”有的學者認為是因為與大腸相膈,因此稱為鬲腸。鬲字有兩個意思,一個讀“膈”音,同膈;另外一個讀“利”音,是一個與鼎同屬的容器。我認為這里的意思應該是后者,相當于現在解剖的直腸的位置。膀胱有濕熱,移熱于小腸,小腸有熱而發生直腸便秘,下焦不通,火熱上炎而成上焦心火旺盛的癥狀,口糜,也就是口腔潰瘍。
為什么膀胱移熱于小腸而不是其他臟腑呢?小腸經脈主液的生成與排泄,前面在講三焦的時候有介紹,下焦是津液從小腸滲出到下焦,然后再進入膀胱的。小腸津液滲入膀胱是中醫學對人體解剖的認識,顯然是和現代解剖背道而馳的。古代圣人也許是沒看清楚解剖,或許是另有含義,也許是《黃帝內經》中所指的小腸與今天翻譯過來的小腸不是一個位置等原因。總之,經文將小腸與膀胱相連,并且同屬太陽。
當前很多人都在激烈討論中醫的科學性,其實研究經典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不屬于科學的范疇,因為中醫出現兩千多年后,科學才出現。現代中醫學家取其中醫當中和科學相匹配的部分為精華而吸取,不符合科學的部分為糟粕而放棄,盡可能地靠近科學,盡管這部分人的中醫思維邏輯性缺少連貫性,但是由于他們的堅持,國家才花大力氣扶持中醫,如果不是依靠這些人的努力,很難有我們的今天,中醫也很難在國外站住腳。我支持現代中醫與古典中醫并存的現狀,也很理解他們的苦衷,雖然有國家的支持,但是這些學者內心也清楚,中醫存在的原因是因為其邏輯性。當今學院派中醫和民間中醫并存的態勢有利于中醫的存在和發展。
根據《黃帝內經》原理,胃與小腸同主消化與吸收,經云:“營出于中焦,衛出于下焦”,“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出于中焦,源于胃對水谷精微的消化與吸收,屬于水谷精微清的部分;衛出于下焦,源于小腸對水谷精微的進一步的消化與吸收,屬于水谷精微濁的部分。因此胃與小腸分別是營與衛的源頭。大腸與胃同屬陽明,主排泄五谷消化后的糟粕,“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膀胱與小腸同屬太陽,主排泄水飲代謝后的津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出焉。”所以小腸與膀胱相連。
二、小腸移熱于大腸,為虙瘕,為沉
釋字:虙者,《說文解字》:“虎貌。”又《廣韻》:“古與伏通。”水谷精微經過小腸的再次消化吸收后,移于大腸。大腸再一次吸收其津液的部分,將不成形的糟粕變化為成形的大便。如果小腸有熱也將移于大腸,表現為“虙瘕”,是深伏于內的“癥瘕”。小腸之熱傳于大腸應該不屬于氣逆于上的部分,因為小腸傳大腸是順承傳遞,因此不表現為熱證,而表現為癥瘕積聚,有點類似于今天的大腸腫瘤等病癥。
三、大腸移熱于胃,善食而瘦入,謂之食亦
大腸有熱則氣不通降,表現為大便秘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陽明腑實證。熱不降而逆于上傳熱于胃,胃有熱則消谷善饑,雖然吃得很多,但身體卻逐漸消瘦,其癥狀與消渴病類似,即所謂三多一少癥。經文稱之為“食亦”。亦者,《正義》:“亦奕義通。”《箋》:“亦,大也。”“食亦”是胃口很大的意思,應該屬于中醫的消谷善饑。
四、胃移熱于膽,亦曰食亦
胃與膽相通,正常來說膽汁排泄于十二指腸,也就是回腸,如果膽有邪,逆于胃。膽屬木,胃屬土,膽木克胃土。胃有熱移于膽也屬于逆證,是胃土侮膽木,造成膽有熱。因為是膽胃同發熱證,也包括消谷善饑的癥狀,也稱為“食亦”。
五、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蔑瞑目,故得之氣厥也
釋字:蔑者,《說文解字》:“勞目無精也,人勞則蔑然。”瞑者,《說文解字》“翕目也。翕者,起也。”膽移熱于腦,是因為膽與腦都為奇恒之腑,膽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之一。胃移熱于膽是六腑之間的熱相傳,膽熱又在奇恒之腑之間相傳。六腑因為是空腔器官,所以彼此之間是相通的,奇恒之腑之所以也稱為“腑”而不稱之為“臟”,也是因為這個“腑”也是有腔彼此相連的,這個相連的物質可以是血脈,也可以是腔內的津液。第一個“腑”就是腦,膽移熱于腦,主要是通過足少陽膽的經脈上頭入腦。
腦有熱則在腦中的液郁滯而化熱,發展成鼻淵。《靈樞·決氣第三十》曰:“何為液?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注于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津液主濡潤營養,津性為陽,瀉而不藏;液性為陰,藏而不瀉。液主要藏于奇恒之腑,液正常時是充滿著整個腑中。
《靈樞·口問第二十八》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俠頸。”腦中的液除了濡潤腦髓以外,還有一個功能就是藏精,有液說明陰盛,陰盛則精藏。
當腦中有熱時,濁涕下而不能停止,是由于腦液不藏而下,不能濡養和濡潤腦髓,隨著腦中液的流失,熱郁腦髓而表現為鼻出血、目勞無精、目合瞑瞑等類似于腦中風的病癥。所謂目勞無精是指腦液耗損,精失于濡養,表現陰虛有熱的勞證,目合瞑瞑是目不能閉也與腦液流失陰虛有熱之證相關。
關于鼻淵的形成原因應該是多方面的,這只是其中之一,后世醫家將其稱為腦漏。《景岳全書·鼻證》:“鼻淵證,總由太陽督脈之火,甚者上連于腦,而津津不已,故又名為腦漏。”《醫醇剩義·腦漏》:“腦漏者,鼻如淵泉,涓涓流涕,致病有三:曰風也,火也,寒也。鼻為肺竅,司呼吸以通陽,賊風侵入,隨吸入之氣上徹于腦,以致鼻竅不通,時流清涕,此風傷之腦漏也。陽邪外爍,肝火內燔,鼻竅半通,時流黃水,此火傷之腦漏也。冬月邪寒,感冒重陰,寒氣侵腦,鼻竅不通,時流濁涕,此寒傷之腦漏也。”這里的鼻淵雖然稱之為“腦漏”,顯然與腦腑中的液體沒有關系,診斷應該屬于過敏性鼻炎、風寒感冒引起的鼻腔炎癥等,熱象嚴重時鼻中的濁涕可以表現為黃色濃稠,好像是腦液流出,因此稱之為“腦漏”,與《黃帝內經》中的鼻淵病癥還是有區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