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素問·五臟生成 第十注解

五臟相制:所謂“五臟相制”,就是專指五臟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中醫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主體要件構成的,而五臟之間又存在著錯綜復雜的相互勾連關系;而這種勾連關系我們最終又可以概括性地總結為“相制”(相互制約)、“相生”和“相成”。至于此三者之間,其關系則是:五臟之間首先有“相制”而后才有“相生”,隨之有“相生”而最后才有了“相成”。而本篇則專門論述五臟之間的這種“相制”關系。1/1---1/2---1/3---1/4---1/5---1/6---1/7=---1/8---1/9----1/10==1/11----1/12---1/13--1/14---1、15--

五臟生成  第十——1---2---3----4---5----6

精讀《黃帝內經》進入第十篇,慢慢的容易讀懂的多了些。很多我們經常接觸的中醫診病的原理,均在本篇體現。比如,心主紅色,脾主黃色,肺主白色,腎主黑色,肝主綠色等。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有胃氣生,無胃氣死,這在本篇中也有體現,比如,如果一個人面帶黃色是生相,“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真正有經驗的中醫診病,其實根本不用診脈,一看便知,這叫望而知之謂之神也!之所以要診脈,其實多半是在診脈的過程中,與患者容易溝通罷了!因此,各位網友想學習中醫診病,必要學好本篇。 )(素問·五藏生成 新解析1/1---1/2----

心之和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471---472---473---(用勢能觀念來翻譯這段經文其內涵就是腎可制約于心,實如大海與環境溫度的關系。而心可制約于肺,猶太陽于風云的影響。肺可以制約肝,那是因為本身各種氣與植被之間的交換關系。肝可制約脾,土地與植被的關系不用多言。而脾可以制約于腎,是因為之前已經說過,土地中的大量鹽性物質被沖刷后,會最終通過河流進入海中。即:所有的循環機制鏈它會形成一種整體能量勢態,就像地球,它的各種交換出入,會形成一個整體環境。)——1/1---1/2---1/3---(對于總體能量我們用的是陰陽。在這里,形成了一個根本性的邏輯關系,那就是,五行從陰陽而分出。所謂的陰陽,就是關于整體能量的偏性而言。它的顯性有強時,也有弱時,但其本體不會消亡,因為世間五行始終運轉循環。它的本體,即太極。太極的本體,即是無極。)(注解1)——(經曰:“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翻譯過來此段經文的意為:五臟的心,在軀體上與人體的經脈相應合,且心氣的盛衰榮色主要表現在人體的面色上;而在五臟間的相制關系上,腎水可以制約心火。五臟的肺,在軀體上與人體的皮膚相應合,且肺氣的盛衰榮色主要表現在人體的毫毛上;而在五臟之間的相制關系方面,心火制約肺金。五臟的肝,在軀體上與人體的筋膜相應合,且肝氣的盛衰榮色主要表現在人體的爪甲上;而在五臟間的相制關系方面,肺金制約著肝木。五臟的脾,在軀體上主要與人體的肌肉相應合,且脾氣的盛衰榮色主要表現在人體口唇的色澤上;而在五臟間的相制關系方面,肝木可以制約脾土。最后,五臟的腎,在軀體上與人體的骨骼相應合,且腎氣的盛衰榮色主要表現在人體的頭發上;而在五臟間的相制關系上,脾土可以制約腎水。)(之合:配合、應合、匹配之意;  ② 其榮榮,榮光,繁榮;)——(心臟的配合者是脈,榮華表現于面部色澤,它的制約者是腎。肺臟的配合者是皮,榮華表現于毛,它的制約者是心。肝臟的配合者是筋,榮華表現于爪甲,它的制約者是肺。脾臟的配合者是肉,榮華表現于唇,它的制約者是肝。腎臟的配合者是骨,榮華表現于發,它的制約者是脾。

五臟應五味: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五味者,酸苦甘辛咸。而所謂“五臟應五味”者,乃是人體之五臟(肝心脾肺腎)與自然之五味(酸苦甘辛咸)之間,有著相互一一對應的關系。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zhu四聲)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此方面內容,具體經文曰:“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 ;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翻譯過來意為:首先,人體如果過食咸味之品,則容易導致血脈凝澀不暢,繼而引發面色與脈色發生青暗變化。第二,人體如果過食苦味,則可使得肌膚枯槁與汗毛脫落。第三,人體如果過食辛味,則可導致筋脈拘急而爪甲枯槁。第四,人體如果過食酸味,則可導致機體肌肉粗厚皺縮以及口唇掀起。第五,人體如果過食甘甜之味,則易導致骨骼疼痛及頭發脫落。以上就是人體五臟與自然五味間相互對應關系,或者說是自然五味太過而對人體所造成的傷害。)(:主管、控制,這里是制約的關系,即,在五行當中,相克的關系。即心主火,腎主水,水克火;肺主金,心主火,火克金;肝主木,肺主金,金克木;脾主土,肝主木,木克土;腎主水,脾主土,土克水;  ④脈凝泣:用西醫的觀點就是血粘。為什么高血壓的病人,要求少吃咸的,鹽會產生高滲透壓,導致組織液被過多滲透致血液當中,使血液粘,流動緩慢。  ⑤皮槁而毛拔:槁,枯槁;毛拔,掉毛;心主火,肺主金,火克金。肺主皮毛,過食苦味,會導致傷心。心為君主之官,心受傷,會使氣血運行差,皮毛沒有血營養,故而出現皮枯毛拔的情況。  ⑥筋急而爪枯:筋急,指筋萎縮之樣;爪枯,指手指、腳指枯干。中醫認為,肝主筋、主甲。辛味入肺,金克木。過食辛味,會使肺氣過盛從而抵制了肝木的生發。肺為相傅之官,管布血的,如果肺氣受傷,布血功能受限,導致肢體末端無血可供,故而筋急筋急而爪枯  ⑦肉胝(月芻)而唇揭:酸味入肝,肝藏血,為將軍之官,肝主木,脾主土,肝木克脾土。脾主肌肉,如果過食酸味,會使肝氣過盛而傷了脾土,進而使脾的運化功能受限,出現肉胝(月芻)而唇揭之相。  ⑧骨痛而發落:脾土克腎水,過食甘味,會導致脾氣過盛,從而傷及腎水。腎主骨,頭發為腎的花朵,所以會骨痛而發落。 )——(所以過食咸味,則使血脈凝塞不暢,而顏面色澤發生變化。過食苦味,則使皮膚枯槁而毫毛脫落。過食辛味,則使筋脈勁急而爪甲枯干。過食酸味,則使肌肉粗厚皺縮而口唇掀揭。過食甘味,則使骨骼疼痛而頭發脫落。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474---475---476---(揭示了人體五臟的運作規律。同時也揭示了人體循環的奧秘所在:所謂的五味,其實就是五種大的能量偏性,不管是苦,還是辛,還是酸,還是甘,或是咸,都體現了某一能量的突出性,從而揭示出了五臟之勢能的各有所在。)(接著經文又總結道:“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此意思是說,五臟的心喜歡苦味,肺喜歡辛味,肝喜歡酸味,脾喜歡甜味,腎喜歡咸味。這同樣也是五味與五臟之氣間的相對應關系。)(:想要之意,也可解釋為“喜歡”之意。心想要苦,肺想要辛,肝想要酸,脾想要甘,腎想要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⑩所合:所配合。世界上的事沒有對和錯之分,只有度,比如腎喜咸味,如果一個人長期不吃鹽,會感覺沒勁,但是,如果你過量吃鹽,又會導致血壓高,因此,掌握好度,也就掌握了中醫之道,即“中和”之道。 )——(這是偏食五味所造成的損害。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腎喜咸味,這是五味分別與五臟之氣相合的對應關系。 )(心臟與脈通合,其榮華表現在面色上。心主腎,腎屬水,心屬火,腎水可以制約心火。

    肺臟與皮膚通合,其榮華表現在毫毛上。肺主心,心屬火,肺屬金,心火制約肺金。

    肝臟與筋通合,其榮華表現在指甲上。肝主肺,肺屬金,肝屬木,肺金制約肝木。

    脾臟與肌肉通合,其榮華表現在口唇上。脾主肝,肝屬木,脾屬土,肝木制約脾土。

    腎與骨骼通合,其榮華表現在頭發上。腎主脾,脾屬土,腎屬水,脾土制約腎水。

    因此,口味偏重,過食咸味,就會使血脈凝塞不暢,導致面色變得灰暗。過食苦味,則會使皮膚枯槁,導致毫毛脫落。過食辛辣味,則會使筋脈緊縮,導致指甲變得枯燥脆弱。過食酸味,則會使肌肉粗糙起皺,導致口唇干裂。過食甘甜味,則會使骨骼產生疼痛,導致頭發脫落。這些都是偏食五味對身體造成的損害。所以,心欲求苦,肺欲求辛,肝欲求酸,脾欲求甘,腎欲求咸,這就是飲食五味與五臟氣血相應相合的關系。)(黃帝內經中五行與五臟的關系

【原文】

心之合(1)脈也,其榮(2)色也,其主(3)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4)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5);多食辛,則筋急(6)而爪枯;多食酸,則肉胝而唇揭(7);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五臟之氣也。

【注釋】

(1)合:配合,指臟腑與組織相配合。

(2)榮:榮華,指臟腑精氣外榮。

(3)主:克制之意。

(4)凝泣:泣,同“澀”。凝泣,即是凝結而不通暢的意思。

(5)拔:除也,有脫落之意。

(6)急:拘攣。

(7)肉胝(zhī)而唇揭:指肉厚并且唇縮。

【白話詳解】

與心臟相配合的是脈,它的榮華表現于面部,而克制心的是腎。與肺臟相配合的是皮,它的榮華表現于毛,克制肺的是心。與肝臟相配合的是筋,它的榮華表現在爪甲,克制肝的是肺。與脾臟相配合的是肉,它的榮華表現于唇,克制脾的是肝。與腎臟相配合的是骨,它的榮華表現于發,克制腎臟的是脾。

所以多吃咸味的東西,會使血脈凝滯,而面色失去光澤;多吃苦味的東西,會使皮膚干燥而毫毛脫落;多吃辛味的東西,會使筋脈拘攣而爪甲枯槁;多吃酸味的東西,會使肉堅厚而唇縮;多吃甜味的東西,會使骨骼疼痛而頭發脫落。這些都是由于飲食五味的偏嗜而受到傷害的情況。所以心喜苦味,肺喜辛味,肝喜酸味,脾喜甘味,腎喜咸味,這就是五味和五臟的對應關系。

【按語】中醫學運用了五行類比聯系的方法,根據臟腑組織的性能和特點,將人體的組織結構分屬于五行系統,從而形成了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主司五體,開竅五官,外榮于體表的臟腑組織結構系統,為臟象學說的系統化奠定了基礎。依據五行相克規律,臟腑之間有相互制約的關系,如肺氣肅降,氣機調暢,可以抑制肝氣之上逆和肝陽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氣的條達,可以疏泄脾濕之壅滯,此即木克土;脾氣運化,可以調節腎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濕之泛濫,此即土克水;腎水的滋潤,上濟于心,以制約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陽熱,可以制約肺氣的清肅太過,此即火克金。中醫認為飲食中五味入五臟,能充養五臟,但五味不均衡、五味太過則會傷及五臟。

點評】:此段詳細闡述了,五味與五臟的對應關系,過食五味對五臟的損害。 )(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 1——五臟五行五味之協調

五臟之正色生色與死色:說的是人體五臟與自然之五色之相對應,即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與自然界青、赤、黃、白、黑五色一一相對應。

  五藏之氣:(注解2)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臺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至于“死色”,相關經文對此曰:“五藏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不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翻譯過來意思是說,人體五臟的榮色均表現在人的面部!如果人體面部表現出象死草一樣的青色,那么這就是“肝病”的死征。如果人體面部表現出象枳實一樣的黃色,那么這就是“脾病”的死征。另外人體面部如果表現出象煙煤一樣的黑色,那么這則是“腎病”的死征。還有人體面部如果表現出象死血一樣的紅色,那么這則是“心病”所見的死征。最后,人體面部如果表現出象枯骨一樣的白色,此則是“肺病”所見的死征……以上所述,乃是從五種顏色來判斷人體疾病死亡的情況;其實說的就是疾病所謂的“死色”。)( 色見:指臉色呈現,見,現之意。)——(所以,如果面色出現青如死草,枯暗無華的,為死癥;出現黃如枳實的,為死癥;出現黑如煙灰的,為死癥;出現紅如凝血的,為死癥;出現白如枯骨的,為死癥,這是五色中表現為死癥的情況。

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477---(對于“生色”,經文曰:“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鳥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有“死色”當然也就有“生色”了,接下來經文就著重說明這個所謂的“生色”了:比如,人體面部顏色如果表現為青得象翠鳥的羽毛一樣,那么這就是“肝病”的生色了。而如果人體面部的色澤紅得象雞冠一樣,那么這預示著是“心病”的生色了。還有,如果人體面部的色澤呈現的是黃得象螃蟹的肚皮一樣,那么此乃是“脾病”的生色了。接下來人體面部色澤如果白得象豬油一樣,那么這則是預示著“肺病”的生色。最后,人體面部如果呈現的色澤黑得象烏鴉的羽毛一樣,那么此乃預示著的是“腎病”的生色……以上所述,乃是從五色來判斷人體疾病的生存的情況;這同時也就是疾病所謂的“生色”概念。)(面色青如翠鳥的羽毛,主生;紅如雞冠的,主生;黃如蟹腹的,主生;白如豬脂的,主生;黑如烏鴉毛的,主生。這是五色中表現有生機而預后良好的情況。

生于心,如以稿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甘;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所謂“正色”,即生理情況下,人體五臟與自然五色間的一種和順之“正應”關系。經文對此的論述是:“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翻譯過來意思是說,人體五臟心的功能如果健全,那么其色澤就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朱砂所現的色澤一般;此即謂心的正色。人體五臟的肺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澤就象用白色的綢子包裹著紅色的東西一樣;而所呈現的這種色澤即是肺的正色。人體五臟的肝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澤就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絳色的東西一般;其所呈現的色澤也就是肝的正色。人體五臟的脾臟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澤就象用白色的綢子裹著栝樓子;此種情形所呈現出的色澤即為脾的正色。最后,人體五臟中的腎臟如果功能健全,那么其色澤則就象用白色綢子裹著紫色的東西一般;這種情況所呈現出的色澤,也就是腎的正色。總之,以上所述乃是五臟健康其色澤表現于外的征象,也就是所謂五臟的“正色”。)(生于心,生機;,在;  ③縞裹:白絲綢裹著。絲綢,光澤感強,不管什么顏色,用絲綢一包,都會有較好的光澤感。因此,如果臉上有光澤感,潤,就是生機之象。 )——(心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朱砂;肺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粉紅色的絲綢;肝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天青色的絲綢;脾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栝蔞實;腎有生機,面色就象細白的薄絹裹著紫色的絲綢。這些都是五臟的生機顯露于外的榮華。)( 人體心臟通合血脈,氣象榮華表現在面色,受控于腎臟。心臟五行屬火,腎臟五行屬水。水克火,腎臟水氣克制心臟火氣。

    肺臟通合皮膚,氣象榮華表現在毫毛,受控于心臟。肺臟五行屬金,心臟五行屬火。火克金,心臟火氣克制肺臟金氣。

    肝臟通合筋脈,氣象榮華表現在指甲,受控于肺臟。肝臟五行屬木,肺臟五行屬金。金克木,肺臟金氣克制肝臟木氣。

    脾臟通合肌肉,氣象榮華表現在口唇,受控于肝臟。脾臟五行屬土,肝臟五行屬木。木克土,肝臟木氣克制脾臟土氣。

    腎臟通合骨骼,氣象榮華表現在頭發,受控于脾臟。腎主脾,脾屬土,腎屬水,脾土制約腎水。

    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五行對應木火土金水,五味對應酸苦甘辛咸,五色對應青赤黃白黑。如果個人口味嗜好偏食咸味,就會傷害心臟,使血脈凝塞不暢,導致面色灰暗無光。偏食苦味,則會傷害肺臟,使皮膚變得枯槁皴裂,導致體表毫毛脫落。偏食辛辣味,則會傷害肝臟,使筋脈緊縮拘攣,導致指甲變得枯燥脆弱。偏食酸味,則會傷害脾臟,使肌肉變得粗糙起皺,導致口唇干裂。偏食甘甜味,則會傷害腎臟,使骨骼產生疼痛,導致頭發脫落。這些癥狀表現,都是偏食五味傷害身體的結果。因此,心臟喜好苦味,肺臟喜好辛辣味,肝臟喜好酸味,脾臟喜好甘甜味,腎臟喜好咸味,這就是飲食五味與五臟氣血相應相合的關系。

    通過觀察面色氣象,就可以判斷人體五臟精氣變化。假若發現患者面容枯暗無光如干草,就可斷定為不可救治的死癥。面容枯黃如橙枳干果者、黑暗如木炭煙灰者、赤紅如凝血者、煞白如枯骨者,均可斷定為死癥。這五種面色氣象,分別是肝、脾、腎、心、肺五臟精氣枯竭的癥狀。

    假若發現患者面色青如翠鳥羽毛,則有調治康復的生機。面色紅如雞冠者、黃如蟹腹者、白如豬脂者、黑如烏鴉羽毛者,均有康復的生機。這五種面色氣象,都是五臟精氣可以復原的征兆。具體來講,如果心臟病患者尚有康復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朱砂。肺臟病患者尚有康復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紅綢。肝臟病患者尚有康復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青色的絲綢。脾臟病患者尚有康復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枯黃的橙枳干果。腎臟病患者尚有康復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紫色的絲綢。這些五臟病變患者的面色氣象,都是內臟精氣生機外顯的榮華。)——此五味之所合也

色味當五臟:題目中的關聯詞“當”,指的是“關聯”、“相通”、“相合”、“相當于”等等的意思;而其中的“色味”,則指的是自然之“五色”與“五味”。理解了這些,題目“色味當五臟”的意思則就很清楚了,即自然之“五色”與“五味”是與人體“五臟”是相通、相合的。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478---479---(這段經文翻譯過來意思是說,五色(青赤黃白黑)、五味(酸苦甘辛咸)與人體五臟(肝心脾肺腎)間相合相通的關系具體是這樣的:白色、辛味與肺相合;紅色、苦味與心合;青色、酸味與肝相合;黃色、甜味與脾相合;黑色,咸味與腎相合。于軀體方面,白色與人體的皮毛相合,紅色與人體之血脈相合,青色與人體之筋膜相合,黃色與人體肌肉相合,而黑色則與人體之骨骼相合。)(色味當五臟:當,應當,對應之意。 )——(色、味與五臟相應:白色和辛味應于肺,赤色和苦味應于心,青色和酸味應于肝,黃色和甘味應于脾,黑色和咸味應于腎。因五臟外合五體,所以白色應于皮,赤色應于脈,青色應于筋,黃色應于肉,黑色應于骨。 )( 據此,從面色觀察患者五臟之氣。面容枯暗無光如干草者,就可斷定為死癥。面容枯黃如橙枳干果者、黑如煙灰者、紅如凝血者、白如枯骨者,均可斷定為死癥。這五種面色氣象,都是死癥的表現。而面色青如翠鳥羽毛者,則有望康復。面色紅如雞冠者、黃如蟹腹者、白如豬脂者、黑如烏鴉羽毛者、均有望康復。這五種面色氣象,都是尚存生機的表現。

    進一步來講,如果心有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朱砂。肺有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紅綢。肝有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青色的絲綢。脾有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枯黃的橙枳干果。腎有生機,面色就像細薄白絹裹著紫色的絲綢。這些五臟氣象,都是生機外顯的榮華。

    五色和五味與五臟的相應關系是,白色和辛味應于肺,赤色和苦味應于心,青色和酸味應于肝,黃色和甘味應于脾,黑色和咸味應于腎。五臟外合五體,白色應于皮,赤色應于脈,青色應于筋,黃色應于肉,黑色應于骨。

點評】此段詳細說明了,如何從面色看五臟的狀態,是生相,還是死相,學好這些,對中醫的望診很重要。)(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 2——從面色識五臟榮枯

氣血筋脈髓之朝夕也:氣、血、筋、脈、髓,指的是與人體五臟相對應的人體五種功能與結構;其中之“氣、血”重在于功能方面,而“筋、脈、髓”則重在于結構方面。至于“朝夕”,亦即潮汐,這里指人身的氣血運行,就如潮汐一樣時消時漲的情形。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有關筋的內容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1/1--(意思就是:“所有血歸心臟管,所有氣歸肺臟管。”)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480---481---482---483---(氣血代表人體的營養與功能,而這些營養與功能又是怎樣“灌注”于人體的五臟六腑及四肢百骸與關節九竅呢?對此,相關經文有著如下描述:“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翻譯過來意思是說,人體的很多經脈都上注于眼睛,很多骨髓都匯聚于大腦,很多筋膜都聯綴著關節,很多血液都灌注于心,很多宗氣都屬于肺主管;而且除此之外人體的氣、血、筋、脈、髓,此五種精氣每天都如同潮水一樣地灌注著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及兩腋、兩肘、兩髖、兩膝等八大關節。)(各條脈絡,都屬于目,而諸髓都屬于腦,諸筋都屬于骨節,諸血都屬于心,諸氣都屬于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于四肢八溪的部位。

血脈病理與痹厥之癥:

故人臥血歸于肝,(丑時肝經當令,《黃帝內經》載:“人臥則血歸于肝”,此時應熟睡養肝,讓肝血推陳出新,順利排毒藏血。丑時未入睡,則面色青灰,情緒怠慢浮躁,易生肝病。)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關于人體血脈運行的生理情況,經文曰:“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此意思是說,人在睡眠的時候,血皆歸藏于肝臟。而肝臟一旦得到血的滋養,則眼睛就能看東西;人體下肢和雙腳如果得到了血的滋養,則就能夠健步如飛;同樣人體上肢及手掌、手指如果得到血的滋養,那么人則就能握抓與拿攝自如且靈活。)(故人臥血歸于肝:這句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臥剛血歸于肝”。肝是人體的化工廠,它負責排除人體的毒素。當人臥倒時,分布于四肢的氣血,就會回流肝藏進行解毒。因此,人如果想睡覺,趴著睡,遠不好躺倒睡來的舒服。同樣,在晚上11點以前入睡,也符合了人體肝膽排毒的時間,所以熬夜是被養生專家所禁止的。  ② 指受血而能攝,拿,吸取:~取。~像。~影。~食 )——(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歸藏于肝,肝得血而濡養于目,則能視物;足得血之濡養,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養,就能拿取。

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凝于脈者為,凝于足者為,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484---485---486---(相反,如果在血脈運行的病理情況下,經文對此的描述是:“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 ,故為痹厥也。”這段翻譯過來意思是說,人如果睡醒起床外出為冷風所吹,那么血液就會凝滯于肌膚,此則就會形成血痹;而如果血液凝滯于經脈,即可導致血液就運行不暢的病理改變;第三,如果血液凝滯于下肢特別是足部,那么則會形成足部逆冷……上述三種情況均是血液不能正常環流于經脈之中的緣故,所以稱它們為痹厥證。)(:痹癥:中醫指由風、寒、濕等侵襲肌體導致肢節疼痛、麻木、屈伸不利的病癥。  ④:與澀為同義詞。  ⑤:氣閉,昏倒:昏厥;痰厥  ⑥血行而不得反其空:人體的氣血是動脈出,靜脈回流。就好比暖氣片,有出水管,就要有回水管一樣。如果返回的線路受阻,人體就會發生痹厥。痹厥:肢體疼痛麻木之病。:指皮膚腠理之間的空隙。 )——(  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的循環就要凝滯,凝于肌膚的,發生痹證;凝于經脈的,發生氣血運行的滯澀;凝于足部的,該部發生厥冷。這三種情況,都是由于氣血的運行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孔穴之處,所以造成痹厥等癥。

人體大谷小溪之處

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487---488---(這里的大谷和小溪就是指人體的經脈和穴位,是衛氣散布循行的地方,衛氣不足的地方就成為邪氣的存留之地,就需要用九針或砭石之類尋找病灶以消除癥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上醫治國的思想理念做指揮,加上設計制作精良的工具在手,何愁不能長久地解決問題?)(一個人身體失常,雖然跟營血也有一些關系,其實主要還需調理衛氣。)(“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這一段話講的是臟腑運轉離不開血液供給,十二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同時又是調整臟腑功能的工具。)(經曰:“人有大谷十二分”。其意思是說,人體有名叫“大谷”的十二大結構處所。接著經文還說人有“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即人體除了有名叫“大谷”的十二處所之外,還有名叫“小溪”的另外三百五十三處之結構所在;此兩者相合,共計為三百六十五處結構所在。就這還不包括名叫“十二俞”的十二種結構部位。-------問題是,這既“大谷”又“小溪”的總共三百六十五處處所之意義何在呢?也就是,它們到底是用來干什么的?在人體又起著怎樣的作用?記好了,經文這樣說:“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翻譯過來就是說,中醫認為,人體此“大谷”、“小溪”共計三百六十五處所在,總結起來有三大功能:第一,這些部位都是人體衛氣的停留之處;第二,它同時也是邪氣停留人體的場所;第三,臨床上,這些處所還是醫者針刺及砭石除邪的地方。)( ⑦大谷:人體部位名。指肌肉間呈現大的凹陷處、大關節。谷,筋骨、肌肉之間相互接觸的縫隙或凹陷部位,其中大的稱谷或大谷,小的稱溪或小溪。《素問·氣穴論》云:“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溪。” 《素問·五臟生成篇》云:“人有大谷十二分。” 張介賓《類經八卷·經絡類二十一》注:“大谷者,言關節之最大者也。節之大者無如四支,在手者肩、肘、腕,在足者髁(踝)、膝、腕(髖),四支各有三節,是為十二分。分,處也。”  ⑧少十二俞,減除之意;十二俞,人體后背的十二個俞穴。  ⑨衛氣:由飲食水谷所化生的悍氣,行于脈外,具有溫煦皮膚、腠理、肌肉,司汗孔開闔與護衛肌表、抗御外邪的功能。  ⑩針石緣而去之針石,也就是砭石。形如玉﹐可以制針灸用的石針;緣,循著,換言之,也就是刮痧。 )——(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這里面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俞穴數目。這些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病時,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原文】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1,凝于脈者為澀,凝于足者為厥2,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3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4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譯文】各條脈絡,都屬于目,而諸髓都屬于腦,諸筋都屬于骨節,諸血都屬于心,諸氣都屬于肺。同時,氣血的運行則朝夕來往,不離于四肢八溪的部位。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歸藏于肝,肝得血而濡養于目,則能視物;足得血之濡養,就能行走;手掌得血之濡養,就能握物;手指得血之濡養就能拿取。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受風,血液的循環就要凝滯,凝于肌膚的,發生麻木癥;凝于經脈的,發生氣血運行的滯澀;凝于足部的,發生跌倒。這三種情況,都是由于氣血運行的不能返回組織間隙的空穴之處,所以造成麻木氣逆等癥。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谿三百五十四處,這里面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腧穴數目。這些都是衛氣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客居之所。治病時,可循著這些部位施以針石,以祛除邪氣。

【說明】本節論述的是脈絡與血液的問題,血液只有在37攝氏度時,才能正常流動。突然受涼,血管就會收縮,血液就會降低運行速度,毛細血管甚至會斷流,造成該處組織缺乏血液濡養,以至于壞死。所以,全身大谷十二處,小谿三百五十四處,都是寒氣可以停留的地方,寒氣一旦深入到這些地方,那么這些地方的細胞組織就會受涼,就會變性,就會纖維化。——3.脈絡與血液的問題

——————————————————

【注釋】1.痹:(bì畢)中醫指由風、寒、濕等引起的肢體疼痛或麻木的病。《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

2.厥:(jué掘)“蹶”的古字。《詩·大雅·抑》:“顛覆厥德,荒湛于酒。”《老子·三十九章》:“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厥。”《呂氏春秋·盡數》:“處足則為萎,為蹶。”《史記·孫吳傳》:“蹶上將軍。”這里用為摔倒,挫敗之意。

3.大谷:中醫謂谿谷者,為分肉之交會處也。《氣穴論》:“肉之大會為谷,肉之小會為谿,分肉之間,谿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氣穴三百六十五穴會,亦應一歲。”人有大谷十二分者,肉之大分處也。小谿三百五十四名者,肉之小分處也。分者,肉分而有紋理也。《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人有大谷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

4.衛:(wèi胃)古代中國醫學稱人的肌膚下層為營,肌膚外表的皮毛為衛。《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衛氣散解,此謂自傷,氣之削也。”《黃帝內經·素問·湯液醪體論》:“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收。”《呂氏春秋·士容論·審時》:“心意睿智,四衛變強,兇氣不入。”)(   人體內部的各條脈絡都屬于目,骨髓都屬于腦,筋都屬于骨節,血都屬于心,氣都屬于肺。此所謂四肢八溪,每天都保持著朝來夕往的氣血循環運行。所以,當人睡眠時,血液就歸藏于肝,肝得血以濡養眼目,才能保持視力。雙腳得血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才能握持,手指得血才能拿取。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便會受到風邪侵害,導致血液凝滯于肌膚,就會產生麻痹病變。如果血液凝滯于經脈,就會產生出鼻涕和眼淚。血液凝滯于足部,就會產生厥冷病變。這三種情況,都是氣血運行不能返回體內組織空隙的病變,就稱為痹厥癥狀。

    人體全身有大谷十二處,小溪三百五十四處。其中,減除了十二臟腑各自的逾穴數目。這些都是護衛之氣的運行通道,也是邪氣侵占客居之處。祛除邪氣,則可采用針石療法。)(黃帝內經中五臟,五味,五色的關系

【原文】

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1)者死,黑如(2)者死,赤如(3)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4)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縞(5)裹朱;生于肺,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6);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裹紫,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7)五臟: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8)之朝夕(9)也。

【注釋】

(1)枳實:藥名,色青黃。

(2)炲(tāi):黑煤煙灰,晦暗無光。

(3)衃(pī)血:敗惡凝聚之血,色赤黑。

(4)豕膏:豬的脂肪,白而潤澤有光。

(5)縞:指白色絲綢。

(6)紺:青中而含赤色。

(7)當:有“合”之義。

(8)八溪:上肢的肘腕,下肢的膝踝。

(9)朝夕:通假字,即“潮汐”。早潮曰潮,晚潮曰汐。

【白話詳解】

五臟榮于面上的氣色,表現出的青黑色像死草一樣,那是死征;表現出的黃色像枳實一樣,那是死征;表現出的黑色像煤一樣,那是死征;表現出的赤色像敗血凝結一樣,那是死征;表現出的白色像枯骨一樣,那是死征,這是從五種色澤來判斷死征的情況。面上的氣色,如果青得像翠鳥的羽毛,那是生色;赤得像雞冠,那是生色;黃得像蟹腹,那是生色;白得像豬脂,那是生色;黑得像烏鴉的羽毛,那是生色,這是從五種色澤來判斷有生氣的情況。凡是心臟有生氣的色澤,就像白絹裹著朱砂一樣;肺臟有生氣的色澤,就像白絹裹著紅色的東西一樣;肝臟有生氣的色澤,就像白絹裹著紺色的東西一樣;脾臟有生氣的色澤,就像白絹裹著栝樓實一樣;腎臟有生氣的色澤,就像白絹裹著紫色的東西一樣,這些是五臟有生氣的表現。

五色、五味和五臟是相合的,白色是合于肺臟,其味為辛;赤色是合于心臟,其味為苦;青色是合于肝臟,其味為酸;黃色是合于脾臟,其味為甘;黑色是合于腎臟,其味為咸。所以白色又合于皮,赤色又合于脈,青色又合于筋,黃色又合于肉,黑色又合于骨。人身的經脈皆上注于目,所有的精髓皆上注于腦,所有的筋皆注于骨節,所有的血液皆歸屬于心,所有的氣皆注于肺,氣血經脈向四肢八溪的流注就像潮水一樣。

【按語】

本節論述了五臟、五味、五色的關系,指出五色是五臟之氣的外榮,五臟之氣化于五味。因而五味的太過不及,可以影響五臟之氣的盛衰,五臟之氣的盛衰,反映于五色的枯榮。故此觀察五色的變化,可以推斷五臟之氣的盛衰及其病變,這一理論為中醫診斷學的望診,奠定了理論基礎,至今仍為中醫望診所遵循的基本原則。五色生死榮枯歸納見下表。

望色就是醫生觀察面部、絡脈、皮膚等部位的顏色與光澤的望診方法,主要指面部色澤的變化而言。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內在臟腑的氣血活動,通過經絡反映于面部色澤之上,因此臨床上通過觀察病人的面部色澤變化以了解體內臟腑血氣的運行狀況,就是醫生的首要工作。

《內經》對望色診病不但非常重視,而且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其論述涉及皮膚絡脈眼耳唇鼻口舌等等,但因五色變化以面部最為突出,加之面部又與臟腑經絡相應,觀察又最為方便,所以望面色的內容最多。《內經》采取五行學說取象比類的方法進行演繹,最后歸類到五臟氣血以判斷其盛衰多少,寒熱虛實。它的內容涉及到自然、社會和人體三方面,認為五色是天地人三才統一系統的反映,在觀察時應當密切聯系天地自然社會的變化,根據色澤變化的浮沉夭澤、太過不及、生克順逆推斷體內各種復雜的生理和病理變化,判斷臟腑氣血的盛衰多少而確切地診斷疾病。根據陰陽五行學說的類比關系,結合臟腑經絡的相合理論以及精氣血神的關系等,《內經》望色診斷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成為臨床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

凡診色的要領,總以滋潤光澤,含蓄不露,隱現于皮下為有生氣,這是五臟之氣的正常反應。如果色澤枯槁不澤,晦暗無神則為敗象,是五臟之氣衰敗的外現,預后不良。如果五色暴露于外,毫無隱然含蓄之象的,這便是胃氣竭絕的征象,叫做“真臟象”,屬于死征。

【應用舉例】

望色之法,明瑩者吉,昏晦者兇。然陳希夷云:凡色之無光者,不足謂之色。蓋光即虛色,災喜皆不成,不必斷也。然則望色者,必于有光中分別明晦,以定吉兇,然后可耳。春青、夏赤、秋白、冬黑,以四時判之,得時者生,失時者兇。四色之中,又須常帶黃潤之色乃佳,脾氣無不在也。準頭赤,肺中有火;耳半黑,腎中有邪;年壽赤,則心火炎;眼下青,則脾氣逆也,由此而推,思過半矣。鼻準黃明,脾氣強也;鼻尖青黃,淋也,白者亡血也,赤者血熱也。望而知之為之神,《內經》明堂篇言之詳矣。(《肯堂醫論論望色》)

【原文】

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1)。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2),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十二分(3),小溪(4)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5),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石緣而去之。

【注釋】

(1)厥:指下肢厥冷。

(2)空:空,通“孔”,即孔穴。指氣血運行的脈道。

(3)大谷十二分:肉之大會有十二處。

(4)小溪:肉之小會。

(5)少十二俞:即指大谷十二分。又此四字,疑是后人旁注誤入正文者。

【白話詳解】

人在躺臥安靜的時候,血就歸于肝臟。肝臟貯藏了血液,滋養眼睛就能看東西,腳得到血就能行走,手得到血就能握物,手指得到血就能拿東西。到屋外起床后被風吹著,則血凝結在膚表上,就要發生風濕病;如果凝結在經脈里,就會使得血行遲滯;如果凝結在足部,就會發生下肢厥冷,這三種疾患,都是由于血液不能在脈道中通暢流行,所以發生痹厥。在人身上肉之大會有12處,肉之小會有354處。這些都是衛氣所留止的地方,也是邪氣容易留止的處所,如果受了邪氣的侵襲,就趕緊用針刺或砭石除掉它。

【按語】

中醫認為肝具有藏血的功能,肝臟將貯藏的血液通過疏泄作用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器官和四肢。全身各個臟氣只有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使功能正常。

點評】此段重點解釋了,人體的各種外面的東西,比如,目、髓、筋、血、氣的來源,強調了臥則血歸于肝的重要性。 )(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 3——氣血與健康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這句話是說,核心在五臟的大象為紀,而五臟的大象其實就是多系統協同而為,最終形成了一個總體能量,這個能量就是陰陽中求。探知五臟情況,自然是先知其總勢狀況,臟,藏者,相當于我們要先知存量。以此量數之陰陽,而知病之根本。再對應其偏,在陰或陽者,各以其相應而合。把陰或陽的所需能量要先建立起來。)所謂五決者,五脈也。——489---490---(經曰:“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這段經文即對題目做了詳細解釋,意思是說醫者在開始診斷疾病之初,首先應當重點把握“要以五臟的脈象作為綱領”!也就是說,醫者如果要想掌握疾病開始發生的情況,那就必須首先了解脈象是否有胃氣;而這里所謂的“五決”,就是指五臟的脈象。)(五決為紀:五決,五臟之脈象;紀,綱紀。“陰陽都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  ② 欲知其始,先建其母,開始,原因;,立,引申為探究;:根本。此話應理解為,如果想要了解發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 診病的根本,要以五決為綱紀。如果想要了解發病的原因,一定要先探究其形成病的根本。

  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陽,甚則入肝,腹滿月真 脹,支鬲月去 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491---492---493---(從邪氣侵犯人體的角度來看,上下的虛實癥狀都有可能發生。)——(接著經文舉例:“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 , 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鬲月去脅,下厥上冒,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此詳說了五臟脈象的具體情況:比如頭痛及巔頂的疾病,此屬于下虛而上實之證;病在足少陰腎經及足太陽膀胱經,本疾病進一步發展即就進入了腎臟。第二,如果頭目暈眩導致眼睛昏蒙、視物不清,頭部搖動、耳聾不聰,此屬于下實而上虛之證;此預示著病在足少陽膽經與足厥陰肝經,這類疾病如果進一步發展則就進入了肝臟。第三,人體如果表現為腹部脹滿,支撐胸脅,下肢厥冷,頭部眩暈等癥,則說明病在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第四,人體如果表現為咳嗽氣喘,胸中脹滿,則說明病在手陽明大腸經及手太陰肺經。第五,人體如果表現為心煩,頭痛,胸滿,腰脊牽拉痛等癥,則說明病在手太陽小腸經及手少陰心經。)(巔疾:泛指頭部的疾病,但多指各種頭痛。  ④過:過錯,這里指病因。 )——(所謂五決,就是五臟之脈,以此診病,即可決斷病本的所在。比如頭痛等巔頂部位的疾患,屬于下虛上實的,病變在足少陰(腎經)和足太陽經(膀胱經),病甚的,可內傳于腎;頭暈眼花,身體搖動,目暗耳聾,屬下實上虛的,病變在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經(肝經),病甚的,可內傳于肝;腹滿瞋脹,支持胸膈協助,屬于下部逆氣上犯的,病變在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經(胃經);咳嗽氣喘,氣機逆亂于胸中,病變在手陽明(大腸經)和手太陽經(小腸經);心煩頭痛,胸膈不適的,病變在手太陽(小腸)和手少陰經(心經)。)(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4——五臟之脈

能合脈色,可以萬全:關鍵是題目中的“能合脈色”,指的是醫者在臨床診病時,如果能將“脈診”與“色診”結合起來互參運用,那么疾病的診斷就一定會取“萬全之功”而不會出現失誤了。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1/1---——494---495---496---497---498---(由陰陽大象入手,再脈證合參以知病之根本出路。這就是一切接近于人體運作機制與人體真相的醫道心法)——(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疾病反映出來的征象是多方面的,因而醫者就必須運用不同的感官來診察疾病。由于疾病的病因不同、病位不同、病情不同,人體體質的強弱不同,疾病發展變化的階段不同,因而它所反映在“四時五臟陰陽”各個層次結構的病理表現也不盡一致。例如:有些反映在五色方面的較明顯;有些病則脈象變化方面較顯著;有些病則以肌膚、二便或身體某些局部的改變突出等等;另外還有不同的病理表現或可見于同一病癥,也可同一病癥出現不同的臨床表現等等原因。故而在診察時,除了全面收集材料外,還必須把四診所收集到的材料綜合起來分析,以避免因片面而造成誤診。——《素問-脈要精微論》所提出的“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素問-五臟生成篇》所說的“能合色脈,可以萬全”等:都是強調四診合參的重要性。——《素問-疏五過論》說:“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這說明《內經》非常重視四診合參,批評那些當單純只憑切脈而輕視問診的做法。)——(經文認為此“能合脈色”具體到臨床中,則主要表現為如下四個方面:第一,“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意思是說脈體的粗細,脈象的滑溜艱澀與浮顯沉滯等,均可以憑醫者的手指感覺以辨別清楚。第二條說,“五藏之象,可以類推”,此意思是說,人體五臟的生理現象與病理變化,完全可以從脈象表現上類推出來。第三說的是“五藏相音,可以意識”,其意思是說人體五臟所反應出的聲音,醫者臨床可以憑借意識而加以辨別。第四條說的是“五色微診,可以目察”,此意思是說,患者所表現出面色的五種微妙變化,醫者完全可以憑眼睛而觀察到。----總之,臨床醫者只要在“四診合參”的基礎上再能夠做到“能合脈色”,那則就必會取“可以萬全”之功了。)(脈象的小、大、滑、澀、浮、沉等,可以通過手指診脈加以鑒別;五臟功能表現于外,可以通過相類事物的比象,加以推測;五臟各自的聲音,可以憑意會而識別,五色的微小變化,可以用眼睛來觀察。診病時,如能將色、脈兩者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就可以萬無一失了。 )( 開始學習診病,必須以五決為入門的綱紀。想要了解疾病的發生,就必須首先尋源確定病因。所謂五決,就是五臟脈象。只有準確把握五臟脈象,才能判定患者的病因。

    譬如,巔頂部位的頭痛疾病,如果下虛上實所致,病發癥狀就會表現在足少陰和足太陽經。病變嚴重時,就會轉化內傳于腎。患者瞬間出現頭暈目眩、眼花暗耳聾癥狀,如果是下實上虛所致,就會表現在足少陽和足厥陰經。病變嚴重時,就會轉化內傳于肝。出現腹滿瞋脹、胸膈阻塞、胃氣上逆癥狀,就會表現在足太陰和足陽明經。出現咳嗽氣喘、氣逆胸悶癥狀,就會表現在手陽明和手太陰經。出現心煩頭痛、胸膈阻塞癥狀,就會表現在手太陽和手少陰經。

  小、大、滑、浮、沉等脈象,都可以通過醫生的手指進行鑒別。五臟脈象,以此類推。五臟的相應聲音,則可以通過意會進行識別。五色的細微變化,都可以用眼睛進行觀察。能夠對色、音和脈象進行綜合分析辨證施治,這就萬無一失了。

點評】此段重點闡述了各種癥對應的經脈和臟器之間的關系。以便醫生進行診治。 

五色之脈證:這里的“五色”指的是人體面部的五種病色;而其后所謂的“脈證”,則是指與此五種病色所對應的人體五臟之癥候類群。具體如下:

  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499---500---(第一,“赤脈之至也,喘而堅 ,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說的是人體如果面赤,則脈來疾數如喘,即脈搏跳動急疾如喘,脈堅實;此診斷為氣機積滯于中脘,時常妨礙飲食,故病名為心痹。此心痹的病因乃思慮過度,心氣受傷,邪氣乘虛侵襲人體所致。)(赤脈之至也:之至,指到來,這里解釋為呈現。赤脈,指人面色發紅的脈現,下同。  ②心痹:指風寒濕熱等邪侵及形體,阻痹經氣,復感于邪,內舍于心,久之損傷心氣脈絡,心脈運行失暢。以心悸、胸悶短氣、心臟嚴重雜音、顴頰紫紅等為主要表現的內臟痹病類疾病。西醫上,風濕性心臟病是指風濕熱后所遺留下的心臟病變,以心臟瓣膜病變為主。)——(外現赤色,脈來急疾而堅實的,可診為邪氣積聚于中脘,常表現為妨害飲食,病名叫做心痹。這種病得之于外邪的侵襲,是由于思慮過度以至心氣虛弱,邪氣才隨之而入的。

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501---502---(第二,“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也。”這里說的是,人體如果表現出面色蒼白,脈來躁動如喘,浮而大,此則是上部虛而下部實之證;此乃氣滯于胸中,虛驚而喘,病名為肺痹。此肺痹的病因一般為外傷寒熱,醉后行房所致。)(肺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惡寒、發熱、咳嗽、喘息、胸滿、煩悶不安等。由外邪閉阻肺氣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發展所致。《素問·痹論 》:“皮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肺。” 一說由于生活失于調養,精氣 內損,復感外邪,邪氣積于胸中所致。(《素問·五臟生成篇》))——(外現白色,脈來急疾而浮,這是上虛下實,故常出現驚駭,病邪積聚于胸中,迫肺而作喘,但肺氣本身是虛弱的,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肺痹,它有時發寒熱,常因醉后行房而誘發。

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503---504---(第三,“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月去,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這條說的是,人體如果表現為面色青暗,脈來長,并且左右搏指有力,此為氣積滯于心下所致;臨床表現為腹脹支撐兩脅,故病名為肝痹。此肝痹之病乃因為寒濕所傷,其與疝氣的病機相同,同時還會伴有腰痛,腳冷,頭痛等癥狀。)(肝痹:五臟痹證之一。主要癥狀為頭痛,夜睡多驚夢,渴飲,多尿,腹脹,腰痛脅痛,足冷等。古人從臟象學說的觀點,認為本病由“筋痹”日久不愈,復感于邪,邪氣內積所致。如《素問·痹論》說:“筋痹不已,復感于邪 ,內舍于肝。” )——(青色外現,脈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病邪積聚于心下,支撐協肋,這種病的病名叫做肝痹,多因受寒濕而得,與疝的病理相同,它的癥狀有腰痛、足冷、頭痛等。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505---506---507---(第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這條意思是說,人體如果表現為面色浮黃,脈來大而虛,此為氣積滯于腹中所致;病人自覺腹中氣逆,故此病名為厥疝。女子也多有這類情況,此厥疝之病的病因一般多為四肢過度勞累,汗出傷風所致。)(厥疝:指厥氣上逆的疝證。癥見臍周絞痛,脅痛、惡心、吐冷涎,手足厥冷,脈大而虛等,多因寒氣積於腹中上逆所致。 《濟生方》:“厥疝則心痛 (指胃脘部痛),足冷,食已則吐”。 )——(外現黃色,而脈來虛大的,這是病邪積聚在腹中,有逆氣產生,病名叫做厥疝,女子也有這種情況,多由四肢劇烈的活動,汗出當風所誘發。

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508---509---(第五乃是“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此意思是說,人體如果表現為面色黝黑,脈來浮大而堅硬,此為氣積滯于小腹及陰部所致,故病名為腎痹。此腎痹之病的病因一般多為用涼水洗澡后即臥所致的。)(腎痹:由骨痹日久不愈復感外邪所致。證見腰背僂曲不能伸,下肢拘攣,腰痛,遺精等。《素問·痹論》:“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圣濟總錄·腎痹》:“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是為腎痹。其證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蓋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行,所以善脹,筋骨拘迫,故其下攣急,其上踡屈,所以言代踵代頭也。”《癥因脈治·腎痹》:“腎痹之癥,即骨痹也。善脹,腰痛,遺精,小便時時變色,足攣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外現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這是病邪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病名叫做腎痹,多因冷水沐浴后睡臥受涼所引起。

面目五色決死生:此意思是,醫者可以通過患者顏面及眼睛所呈現出的色澤,來判斷疾病的兇吉預后。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510---511---(經文對此的相關描述為:“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很顯然,分了“面黃”和“面各他色”兩種情況:而且“面黃”主預后吉、“皆不死也”;而“面各他色”則主預后兇、“皆死也”。具體這兩大類“凡相五色之奇脈”包括:如果患者面黃目青、或者面黃目紅、或者面黃目白、或者面黃目黑,此均為臨床不死的象征;我們目前考慮,這種判斷可能是因為黃色為脾土主色,脾土旺、有胃氣,故而面黃見證一般預后較好。而第二類“面各他色”則不然,包括面青見目紅、或面紅目白、或者面青見目黑、或者面黑見目白、或者面紅見目青,此則均為臨床預后死的兇險征象。按我們現在的理解,這類“面各他色”的臨床表現,面均未見“黃色”表現!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疾病發展的目前程度,胃氣沒了,預后則當然兇險了。)(大凡觀察五色,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的、皆為不死,因面帶黃色,是尚有土氣。如見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的,皆為死亡之征象,因面無黃色,是土氣以敗。)(  面容顯赤色、脈動來急疾而堅實者,就可斷定:其邪氣積聚于中脘,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病名稱為心痹。這種疾病,直接源于外邪侵襲。主觀內因,則是思慮過度而導致心氣虛弱。所以,邪氣才會趁虛而入。

    面容顯白色、脈動來急疾而浮者,這是上虛下實引起驚駭,導致邪氣積聚于胸,從而產生氣虛作喘,病名稱為肺痹。這種疾患為寒熱病癥,是因為醉后行房事所致。

    面容顯青色、脈動來長而左右搏擊手指者,這是邪氣積聚于心肋之間的病變,病名稱為叫肝痹。這種疾病,源于寒濕風邪外侵,與疝疾的病理相同。病發時,會有腰痛、足冷和頭痛等癥狀。

    面容顯黃色、脈動來的虛大者,這是邪氣積聚于腹導致下氣上逆的病變,病名稱為厥疝。女子也會有這種疾病,皆是源于四肢劇烈活動排出熱汗而遇風所致。

    面容顯黑色、脈象尺上堅實而大者,這是邪氣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的病變,病名稱為腎痹。這種疾病,是源于水沐浴后睡臥受涼所致。

  凡是觀察到這樣幾種病態面色,如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有望康復。因為面帶黃色,證明尚有土氣生機。如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者,均為死亡征兆。因為面無黃色,證明土氣生機已經衰竭了。)(五色、五味與人體五臟,都存在著木火土金水五行相應的關系。其中,白色和辛辣味應肺臟,赤紅色和苦味應心臟,蒼青色和酸味應肝臟,黃色和甘甜味應脾臟,黑色和咸味應腎臟。因此,五臟外合五體氣色,白色應皮膚,赤色應血脈,青色應筋脈,黃色應肌肉,黑色應骨骼。

    在人體內部,各條經脈都歸屬于目,各路骨髓都歸屬于腦,各條筋脈都歸屬于骨節,各條血脈都歸屬于心,各路精氣都歸屬于肺。此所謂四肢八溪,每天都保持著朝來夕往的循環運行狀態。因此,當人睡眠時,血液就歸藏于肝,肝得血以濡養眼目才能保持正常視力,雙腳得血才能行走,手掌得血才能握持,手指得血才能拿取。如果剛剛睡醒就外出,便會受到風邪侵害,導致血液凝滯于肌膚,就會產生麻痹病變。如果血液凝滯于經脈,就會產生出鼻涕和眼淚。血液凝滯于足部,就會產生厥冷病變。這三種情況,都是氣血運行不能返回體內組織空隙的病變,就稱為痹厥癥狀。

    人體全身精氣運行的大谷可分為十二處,小溪有三百五十四處穴位。其中,沒有包含臟腑十二經脈的腧穴,穴位合計為三百六十五處。這些都是人體護衛精氣的運行通道,也是邪氣入侵的通道。一旦發現邪氣入侵,則可尋找相應經絡穴位,采用針刺和砭石療法進行祛除。

    開始學習診病,必須以五決為入門的綱紀。想要了解疾病的發生機理,就必須首先尋源確定病因。所謂五決,就是五臟脈象。只有準確把握五臟脈象,才能判定患者的病因。

    譬如,患者巔頂部位的頭痛疾病,如果是下虛上實所致,病因就在足少陰經和足太陽經經。病變嚴重時,就會轉化內傳于腎臟。患者突然出現頭暈目眩、眼花暗耳聾癥狀,如果是下實上虛所致,病因就在足少陽經和足厥陰經。病變嚴重時,就會轉化內傳于肝臟。患者出現腹滿瞋脹、胸膈阻塞、胃氣上逆癥狀,病因就在足太陰經和足陽明經。患者出現咳嗽氣喘、氣逆胸悶癥狀,病因就在手陽明經和手太陰經。患者出現心煩頭痛、胸膈阻塞癥狀,病因就在手太陽經和手少陰經。

  小、大、滑、浮、沉等脈象,都可以通過手指切按進行鑒別。五臟脈象,也可以象形會意進行類推。五臟血氣變化的相應聲音,則可以通過角徵宮商羽五調進行意會識別。五臟疾病外現氣色的細微變化,都可用眼睛進行觀察判斷。能夠對五色、五聲和脈象進行綜合分析驗證,診斷疾病就萬無一失了。

    譬如,患者面容顯赤色,脈動來勢急疾而堅實。就可以得出這樣的診斷結論,病因是邪氣積聚于中脘,癥狀常表現為食欲不振,病名稱為心痹。這種疾病的產生,外界邪氣侵襲只是客觀誘發因素,主觀內因,則是個人思慮過度使得心氣虛弱,從而導致邪氣趁虛而入。

    患者面容顯白色,脈動來勢急疾而浮。這是因為上虛下實引起驚駭,使得邪氣積聚于胸,導致氣虛作喘,病名稱為肺痹。這種病變為寒熱病癥,是醉后行房事所致。

    患者面容顯青色,脈動來勢緩長而左右搏擊手指,這是邪氣積聚于心肋間的病變,病名稱為叫肝痹。這種疾病源于寒濕風邪外侵,與疝疾的病理相同。病發時,會有腰痛、足冷和頭痛等癥狀。

    患者面容顯黃色,脈動來勢虛大,這是邪氣積聚于腹導致下氣上逆的病變,病名稱為厥疝。女子也會有這種疾病,皆是源于四肢劇烈活動排出熱汗而遇風所致。

    患者面容顯黑色,尺上脈象堅實而大,這是邪氣積聚在小腹與前陰的病變,病名稱為腎痹。這種疾病,是源于淋水或沐浴后睡臥受涼所致。

    凡是脈象不正常的患者,又有面容氣色的病態表現,如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等等,皆可以通過調治得到康復。因為面帶黃色,表明還存在著脾臟土氣生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木青者,均為死亡征兆。因為面無黃色,表明脾臟土氣生機已經衰竭了。)——五色微診,可以目察黃帝內經中的五色診

【原文】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1)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2)招尤(3),目冥耳聾,下實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脹,支鬲脅(4),下厥上冒(5),過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甚則入肺。心煩頭痛,病在鬲中,過在手巨陽、少陰,甚則入心。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臟之象,可以類推;五臟相音,可以意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

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6),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7),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8)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9)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10),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11)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注釋】

(1)過:作“病”解。

(2)徇蒙:兩目昏花。

(3)招尤:搖掉不定。

(4)胠脅:腋下為胠,胠下為脅,即脅肋部。

(5)冒:冒通“瞀”,眩暈。

(6)喘而堅:此指脈象。喘,有振動、急促之義,此指脈來急疾。

堅,指脈象堅實有力。

(7)心痹:痹,閉也。心痹,指心氣閉阻不宣。下文肺痹、肝痹、腎痹均仿此。

(8)使內:指入房性交。

(9)清:冷也。

(10)陰:指前陰。

(11)相:視,看。

【白話詳解】

在開始診斷病時,應當把五決作為綱紀。想知道某病是從哪臟發生的,先要考察那一臟脈的胃氣怎樣。五決是指五臟之脈,所以頭痛顛頂的疾病,屬于下虛上實,病在足少陰、足太陽兩經;如病勢加劇,就會傳入腎臟。眼花搖頭、發病急驟的,或者目暗耳聾,病程較長的,屬于下實上虛,病在足少陰、厥陰兩經;如病勢加劇,就會傳入肝臟。腹滿脹起,胸膈肋間像撐柱一樣,下體厥冷,上體眩暈,病在足太陰、陽明兩經。咳嗽逆喘,胸中有病,病在手陽明、太陰兩經,如病勢加劇就會傳入肺臟。心煩頭痛胸中不適,病在手太陽、少陰兩經,如病勢加劇就會傳入心臟。

脈搏的大小滑澀浮沉等表象,可以憑手指分辨出來。五臟的氣象,可以從類比中去推求。察聽從五臟反映出的聲音,可以意會而分析它。

五色雖然精微,可以用眼來觀察。在診斷中如果能參合色、脈,就能夠萬無一失。如果面上出現赤色,脈搏躁數而又堅實,在診斷上來說,就是病氣積聚在腹中,常常妨礙飲食,這種病叫做心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過于思慮,傷了心氣,所以病邪乘虛而入。如果面上出現白色,同時脈搏躁數而浮大,上虛下實,這是病氣積聚在胸中,喘而虛驚。這種病叫做肺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寒熱,并在醉后入房。如果面上出現青色,同時脈搏長,并且左右彈指,這是病氣積聚在心下,撐柱兩腋,這種病叫做肝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受了寒濕,所以病理機轉像疝氣一樣,并有腰痛、足冷、頭痛等癥狀。如果面上出現黃色,同時脈搏大而虛,這是病氣積在腹中,自覺有逆氣,這種病叫做厥疝;女子同樣有這種情況,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四肢過勞,出汗后受了風的侵襲。

如果面上出現黑色,同時下部堅實而大,這是病氣積在小腹和前陰,這種病叫做腎痹,它的致病原因,是由于涼水沐浴后就睡覺而得的。

【按語】

色脈合參是《內經》的一條極其重要的診療原則。因為色與脈都是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客觀反映,所以察色按脈、色脈合參是臨床診療過程中必須特別重視的一個環節。如果能將色、脈與自然四時的變化規律結合起來進行診療,則是掌握“要極”和“大則”的高明醫生。正如本段所講到的,能夠把色與脈參合起來分析,對疾病的認識與處理,就可以說是達到“萬全”的境界了。可見,在《內經》時代是非常重視色脈合參的,而其最基本的診察方法就是望目察色。《素問脈要精微論》開篇即有“切脈動靜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臟有余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之論。古人把面色分為五種:青、赤、黃、白、黑。青色主肝、赤色主心、白色主肺、黃色主脾胃、黑色主腎,當面色異常時,便表示色澤所代表的器官可能出現問題,稱為“五色診”。常常可以根據面部眼睛的色澤變化來判斷預后生死。

點評】此段重點闡述了,什么是生相,什么是死相。提出,沒有土相,皆為死相。在中醫中,脾屬土,脾胃相表里。有胃氣生,無胃氣死。 )(讀《黃帝內經》素問五臟生成篇第十 5——望色診脈識疾病

總結

中醫都有面診,根本不需要什么儀器來診斷,大體就能知道病之所在。當然,西醫的各種先進的檢測儀器,也并非是擺設,在病灶的具體定位上,還是相當的精準,這點,剛好是中醫的短板。

  當然,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掌握一些面診的知識還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能對病情做出大概的分析,以便及早發現。當然,如果要能做到像扁鵲那樣的望而知之,那還確實需要很強的功力的。下面這段,就是我們常見到的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

  扁鵲見蔡桓公,立有間。扁鵲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那么扁鵲的這招功夫,是否是可望不可及呢?

  《難經·六十一難》: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 此話是什么意思呢?

  簡單翻譯一下:一眼看出病情的醫師,稱為神醫;聽到病人的聲音就知病情的,稱為圣醫;聽完病人敘述之后,確定病情的,稱為普通醫師;切完脈之后,再確定病情的稱為“巧”(換言之,懂得一些皮毛技巧)。為什么這樣說呢?望而知之的醫師,主要通過觀察病人的五色來了解其病情;聞而知之的醫師,主要通過辯別病人的五音了解其病情;問而知之的醫師,主要通過了解病人對五味的好惡來判斷病情;而切脈的醫師,則是通過切腕的寸口來判斷病在哪個臟器。

  其實,即使在現在,很多高明的中醫,都據有望而知之的本領。幾年前(大約是在07年-08年前后),在我剛開始步入這個領域時,曾經在北京人民大學的一個賓館,親眼近距離目睹了中醫大師陳金柱給病人面診的情形。他也不問話,上來就說病人是什么病,是怎么得的,甚至是啥時得的,直驚得病人目瞪口呆,我都看傻了。

  如今,通過學習,自己也掌握了面診的技巧,并且在和網友的溝通中運用的越來越熟練,甚至成為了我們刮痧培訓中的一章重要的講義。因此,只要大家認真學習,我們相信,面診是不難學的。 

注解1:

陰陽,就像白天和黑夜。各有其能量偏性。在其偏性所主之下的五行小循環,就依其能量所從所屬而演變出各種現象與彼此之間的能量關系。其實,所謂的五運六氣就是這么來的。所謂的風寒暑濕燥火,其能量之變化,就是因為陰陽大象的走向軌跡而變化的。其實簡單歸納,所謂的五運六氣,就是能量的偏性體現而已,所謂的四時之候,也是守其相應之勢合而用之。但決定這個偏性的是陰陽大象能量的偏性。所以,首先要把握的是什么呢,是陰陽。

我們探究事物運轉的規律所在,肯定是要抓住主導能量的。就像一個國家,因其不同體制,就產生出各種不同社會面貌。

我們理清了這一系列的內在關系后,回到勢能醫學的規律所在。陰陽很重要,然后是五行。沒有陰陽概念,五行就是空中樓閣。陰陽是整體能量層面,五行是具體能量層面。這是次第問題,

注解2:

五藏,五臟的區別

五藏是指系統,五臟是指器官。

五藏在天地運行的不同尺度上有不同的功能。

在太陽繞地球公轉尺度上(以地球為中心觀察宇宙),五運層面五藏的功能:肝主生,心主長,脾主化,肺主收,腎主藏。

陰陽層面五藏的功能:肝主升,心主散,肺主肅降,腎主排泄。脾在中央,支持四旁。肝心為陽,肺腎為陰,脾兼陰陽于一身。

在地球自轉尺度上,晝夜陰陽層面五藏的功能:肝主疏泄,脾主運化,肺主輸布,心主神明(生理指令),腎主生化(命門火,為細胞氧化反應提供能量)。

所以,談五藏功能不能一概而論,而必須分開層次。

五藏有病,也必須先弄清是哪個層面的病。如肺藏的病,要看是五運層面肺的收斂功能出了問題,還是四時陰陽層面肺的肅降功能出了問題,還是晝夜層面肺對陽氣的輸布功能出了問題。弄清楚了問題所在,用藥就可以精準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醫五行五臟
要想長壽——補腎是關鍵
人體結構圖
五臟之間的微妙聯系 都是你不知道的事兒
肝主藏血
中醫成語故事——一竅不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巴尔虎左旗| 咸丰县| 晴隆县| 牙克石市| 洪雅县| 拉萨市| 临泽县| 鄂托克前旗| 铜山县| 洛南县| 内黄县| 韶关市| 彰化市| 仲巴县| 新晃| 塘沽区| 城口县| 册亨县| 黎川县| 通州区| 康平县| 融水| 芮城县| 嘉定区| 宁强县| 沅陵县| 赤峰市| 泾源县| 霍林郭勒市| 光山县| 石屏县| 南昌市| 井冈山市| 庄河市| 花莲县| 即墨市| 彝良县| 阜新市| 鹤山市| 青浦区|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