扳罾,(BAN ZENG),是一種古老的捕魚工具
在中國的運用至少有2000多年了。
《楚辭 九歌》里,就有“扳罾何為兮,木上作漁網”的記載
相信在屈原的年代,扳罾這種捕魚工具,已經被先民廣泛運用了
扳罾的結構及其簡單,
四根竹竿的一頭交叉綁在一起
另一頭綁上一張方形的網,像一個大型的漏勺一樣
再綁上一根支撐用的竹竿,連上一根拉繩,一個扳罾就算做成了
用扳罾捕魚及其簡單,找一塊水面,將扳罾放入水中就可以了
定時拉起扳罾,如果有魚在網中
用網兜撈起,就算完成了捕魚的過程
扳罾的結構如此簡單,功能如此實用,
以至于從屈原的年代到現在,2000多年,
人世間早已幾番滄海桑田,
而扳罾卻幾乎以本來的面目保存下來了
成為中國農漁業文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
是扳罾選擇了我們?還是我們選擇了扳罾?
我們的先民為何對扳罾情有獨鐘?
伴隨我們2000多年的扳罾,帶給我們什么?
它和我們的觀念有哪些共鳴?
綱舉目張
相信經歷過70年代的人,都會記得當年毛公提出的這句口號,
意思是,做事情,要抓關節點,要抓主要矛盾。
抓了主要矛盾,一切問題也都迎刃而解了。
當年的流行詞有路線斗爭是個綱,綱舉目張,
階級斗爭是個綱,綱舉目張,
糧食生產是個綱,綱舉目張。。。。。
反正所有的工作,都是可以綱舉目張的。
語錄從通俗變成了流俗。
這句話的原意,就是來自扳罾。
扳罾上面的那根繩子,就叫綱。
綱一拉(舉),漁網上的孔(目)就張開了。
扳罾,蘊含了中國古老的哲學理念
以靜制動,靜觀其變
主動出擊,對漢民族來說,向來不是擅長的手段
以靜制動,靜觀其變,后發制人,四兩撥千斤,卻向來是受到歷朝歷代先哲追捧的,
所謂沉穩,所謂內斂,即是如此。這幾乎是我們處世為人的終極大法。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這雖是一句俗語,但卻蘊含著“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的強盜邏輯
水體原本是魚兒的天地,擺上一張網,這里便是捕魚者的領地了
寧可錯殺三千,絕不放走一個
和釣魚相比,扳罾一點假模假式的溫情都沒有。
釣魚需要下魚餌,吃不吃,還可以讓魚兒選擇,有個你情我愿的思考過程
而扳罾不是這樣。
漁網靜靜地躺臥在水底,等網拉起,對魚兒來說,已然是天翻地覆的改變
而這個結局,魚兒是不能選擇的,
甚至都是它想象不到的,如果魚兒也有思維的話,
因為,原本那不過是條路過打醬油的魚兒。
卡片的300毫米長焦,放在欄桿上,效果還不錯?
城市的河道里,能看到扳罾,是一件既喜且憂的事情
河道有魚,說明水質變好了,此為喜。
扳罾竭澤而漁式的捕撈,估計河里的魚兒,難有明天。此為憂。
河里雖然有魚了,但架不住天天這么多人來撈,
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空網,但撈魚者樂此不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