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德國古典音樂家 貝多芬 32首鋼琴奏鳴曲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 -- 1827年3月26日,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國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和指揮家。他一共創作了9 首編號交響曲、35 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后 32 首帶有編號)、10 部小提琴奏鳴曲、16 首弦樂四重奏、1 部歌劇、2 部彌撒曲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同時貝多芬也常被人們尊稱為 “樂圣”。
 

貝多芬32首鋼琴奏鳴曲上部曲目

 

 01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 - 1. Allegro-- András Schiff  “第一鋼琴奏鳴曲 (獻給約瑟夫?海頓)f 小調 Op.2 No.1《 第一鋼琴奏鳴曲 》是貝多芬呈獻給他過去的老師海頓的。這首奏鳴曲具有悲劇性情緒,明顯地暗示和顯露出貝多芬精力旺盛的寫作欲望及其深刻獨創性。這首奏鳴曲以精練的鋼琴寫法,澎湃著陰暗的熱情,可以窺見到貝多芬日后強烈的、自成一體的樂調作風。這首作品的節奏較為單調,小節間的區分也多少有點生硬,還留存著較為幼稚的作曲法。盡管如此,在這首作品中已經強烈地流露出貝多芬式的特質,頭尾的兩個樂章把貝多芬剛強和獨特的個性表現得異常明顯”

 

02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 - 2. Adagio-- András Schiff“安?魯賓斯坦曾經說過:“在Allegro中,一個音符也不象海頓和莫扎特,它充滿了激情和戲劇性,一張愁眉不展的貝多芬面容。

Adagio按照當時的時代精神寫成,但它畢竟還是較少柔媚。在第三樂章中又是新的風味,這是戲劇性的小步舞曲。在第四樂章中是同樣的性格,其中沒有一個音象海頓和莫扎特……。03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 - 3. Menuetto (Allegretto) -- András Schiff

“羅曼?羅蘭非常正確地感覺到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的音樂形象性方向,他指出:“在初期,在奏鳴曲第二號第一首中貝多芬還采用聽到過的表達方式和句子。但己經出現了粗魯的、強烈的、斷斷續續的音調,這種音調在借用的語言說法上留下了痕跡。本能地流露出思維的英勇氣質,這不僅表現在大膽的性格上,而且表現在明確地、毫不含糊地意識到,怎樣選擇、決定和舍棄。沉重的音:在線條中再也沒有莫扎特和他的模仿者所特有的貓一樣的靈活。它是筆直的,由堅定的手把它勾畫出來。它象一條極短的,但寬廣平鋪的道路,從一個想法轉入另一個。這是靈魂的大道,整個民族可以沿著這個大道走過。不久,載重車隊的士兵和輕騎兵也將通過它。”

04 Piano Sonata No.1 in F minor, Op.2 No.1 - 4. Prestissimo-- András Schiff“《 第一鋼琴奏鳴曲 》 是貝多芬創作個性形成的杰出證明。它襯托出貝多芬新的思想、新的形象,肯定了貝多芬先進的理智與感情相統一的倫理,表明了貝多芬把內心所有的力量服從于英勇的業績、高尚的目的。這首作品與日后的 《 熱情奏鳴曲 》 是相通的,顯露出 《 熱情奏鳴曲 》 的面目。”05 Piano Sonata No.2 in A, Op.2 No.2 - 1. Allegro vivace-- András Schiff“第二鋼琴奏鳴曲 (獻給約瑟夫?海頓) A 大調 Op .2 No . 2

《 A 大調第二鋼琴奏鳴曲 》 被明朗的世界所支配,貫穿著青春的快樂和爽朗之美,充滿了青年人的希望與率直的感情。第二奏鳴曲也與第一奏鳴曲有所不同,沒有戲劇性的因素,但是我們可以從中發現貝多芬創作個性的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奏鳴曲不管是音樂內容或技巧的燦爛感,都顯示了貝多芬那強烈的表現欲和熾熱的感情。各樂章都用大調寫成,明朗、歡快、活撥,在風格上更接近于古典交響曲.從技術與內容上看是絢麗多彩的,內心的矛盾是明顯的,但仍富有朝氣的激情,富有同情心地獻出一切,表達了貝多芬尋找一條走自己愿望的艱難道路,以自己的華來吸引人們的強烈要求,顯示了貝多芬的熾烈誠實與巨大的統一力量。貝多芬在這首樂曲中第一次在鋼琴奏鳴曲中放人了詼諧曲。雖然這一詼諧曲還沒有象中期的作品那樣具有激烈的內容、永恒的幽默,但是至少貝多芬的意識方向是十分明顯了。在內容上,獨創性表現得最為明顯的是第二樂章。這首奏鳴曲通向了下一個奏鳴曲與Op. 22 奏鳴曲,更遠的通向《 黎明 》 和 《 熱情 》 奏鳴曲.直至與Op.106 奏鳴曲也脈脈相通,它是走向巨人奏鳴曲的道路。

此樂章以極為豐富的主題和規模宏大的展開部,集中展現了貝多芬投身生活的歡樂,表達了他內心深處企望的熱烈感情。在主要主題中,仿佛可以感受到年輕人那青春的快樂及欲展翅高飛的氣勢。副主題以稍帶哀愁感的 e 小調代替了應有的 E 大調,這個充滿不穩定的轉調( e 一 E 一 B 一 D 一 E )以不安與動搖和單純、快樂的主要主題形成強烈的對比。在充滿力感的展開部中,先把兩個對比的樂句動機一邊加工,并分成兩部分。再現部也把呈示部簡化了,增強了生趣。總之,整個樂章富于機智而且非常快活,具有男性氣概的決斷力,不論靜的或動的地方,貝多芬都傾注了自己的感情世界和倫理思想。”

 

06 Piano Sonata No.2 in A, Op.2 No.2 - 2. Largo appassionato-- András Schiff“此廣板樂章雖然有熱情地(appassionato )的記號、但是其實并沒有激昂的感情,它是一首充滿了宗教性氣氛的優美音樂,具有更多純貝多芬式的特征,這是貝多芬初次寫出的、令人深受感的著名樂章,在無限的美好中又給人余音繞梁之感。樂章雖然極其單純,但卻充滿了無限的余韻與豐富感。樂章織體緊密和豐滿,積極活躍的節奏因素以八分音符的節奏背景融成整體,鮮明地表達了歌唱性,這是純智慧的靜思,這是貝多芬式的早期范例。樂章的形象極有個性特點,感情的流動較為細膩,層次對比也極為豐富,主題以它聚精會神的合唱性作為核心動力。回旋曲的主題雖然多是優美、單純的音階式旋律,卻充滿著感人心弦的表現力,音樂完全是通過演奏的力度----突然的 sf 、ff 和 pp 的急劇變化,使音響逐漸高漲地表現出來,而連奏占了主要地位,更顯得莊重、嚴肅。難怪安 · 魯賓斯坦發現這兒是“創作和音響的新的世界”。這一樂章已經是貝多芬奉鳴曲慢樂章結構中形象、思想、構思較為發展的部分,從傾向和內心里來觀察世界,完全可以覺察到時代的哲學、宗教思潮的反應。貝多芬雖然是暫時、間接地涉及了宗教的范疇,但對于完善個人間題的堅定思考,是深入了自我,是在尋找掌握感情的力量,使之服從于最高的道德準則。

蘭茲發現這樂章是一部小的“完整的清唱劇”。羅曼 · 羅蘭公正地指出貝多芬的一些奏鳴曲慢樂章的特別意義:“我們的音樂代對結構比對感情更為感興趣。對于(adagio )(Andante )比古典奏鳴曲和交響樂中的第一樂章(Allegro )較少重視.在貝多芬時代情形則不一樣,十八、十九世紀交界時期的法國聽眾熱切地在‘為祖國而憂愁’,在思念、溫柔、希望和憂傷的洪流中解除渴望。這些都在貝多芬的(Adagio )中洋溢著。在那個時期( 1795 一 1796 )的‘威廉大師’的歌曲中也有同樣的表達。

總之,這一樂章是一首偉大而寬宏、具有悲槍感的作品,它的音樂潛人了年輕人內心的沉思,感受著年輕人都感受過的一股力量。”

 

07 Piano Sonata No.2 in A, Op.2 No.2 - 3. Scherzo (Allegretto) -- András Schiff

“這段快活的詼諧曲給前后樂章帶來了很大的對比。它是根據輕巧諧趣的琶音動機寫成的,很好地代替了小步舞曲,同時也證明了一種創新,事實上是用嘻鬧、幽默的因素來活躍奏鳴曲體裁的整體。這是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中最初使用詼諧曲的樂章。此樂章的詼諧曲主部織體剔透輕盈,包含了許多力度對比。可愛的俄國民謠風中段,是由音域狹窄的音階式動機固執地反復并與前后段的音樂形成對比。再現部分是第一部分一點不變的重復,這種重復的手法正是古典時期海頓、莫扎特、貝多芬所常用的手法。”

08 Piano Sonata No.2 in A, Op.2 No.2 - 4. Rondo (Grazioso) -- András Schiff

“這首回旋曲是最具鋼琴化、最清朗華麗,它擴大了鋼琴音樂的表現力,同時具備了貝多芬獨特的內容感。貝多芬以充滿詩意魅力的情感,很有意義地選擇了回旋曲帶三個基本主題的結構,其風格清澈、優雅,它以帶有建筑感的雄偉結構與快板相區別。在這終曲中,緊張度大大低落,這是貝多芬有意識的企圖,這是貝多芬激奮、靈活思維的結果。回旋曲主題是以幻想曲風開始的,而后的再現卻以變奏的形態登場.回旋曲的中段( a 小調)可以聽到管弦樂的音響,它的性質剛毅英勇、風格銳利。在此曲中的典雅氣氛中,精雕細琢的技巧和新穎的思想很象莫扎特的精致作品,但其“性急的身型”已明確地顯示了貝多芬特有的精力。為了擴大音樂的表現力、貝多芬運用了相當自由而高度的技巧,逐步顯露其個性特點--- 清晰的節奏、熱情的重音、軍號般的音調等。在第一和第二樂章中,貝多芬展現了自己的感情世界、自己的倫理思想,而在這回旋曲中,好似一切都隱藏在世俗的光彩、沙龍的雅致這個復蓋物之下,似乎年輕的獅子變得馴服了,忘卻了自己的野性和獨立性。但是,在一時的迷戀掩蓋下,貝多芬仍一個具有深刻感情的人,他的意志和高尚的道德概念是不會被收買的!他的內心已經在嘲弄自己的軟弱和對世俗聽眾的輕信!整個樂章光輝有力,充滿了快樂之情。”

09 Piano Sonata No.3 in C, Op.2 No.3 - 1. Allegro con brio-- András Schiff

“第三鋼琴奏鳴曲 (獻給約瑟夫?海頓) C 大調 Op.2 No . 3

這首奏鳴曲在Op.2 的三首樂曲中規模最大、技巧也最華麗,充分把當時貝多芬稱心得意的氣概描繪出來,自始至終充滿了愉快的歡樂,它顯露了貝多芬鋼琴創作上非常大的進步。青年時期的貝多芬對鋼琴音樂的造詣,在演奏技術、作曲技巧、內在精神面貌日積月累,提高了同時代人作曲家的風格,在這首奏鳴曲中一展風彩,為我們提供了貝多芬鋼琴藝術一條明確發展的線條。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里有意采用了許多克列門蒂的技巧手法,如雙音、短琶音組成的經過句等等,在技巧性的華彩部分引入了音樂的進行,創造了鮮明而獨特的風格,這在貝多芬其他奏鳴曲中是少見的。這首奏鳴曲總的性質是朝氣蓬勃的、剛毅的、嚴峻的,幾乎沒有抒情溫柔成份,輝煌的托卡他因素卓越地體現了其藝術構思的精神。全曲雖然轉用了舊作的幾個主題,但由其所組成的藝術構思卻是龐大的。

第一樂章的奏鳴曲式規模也變大,副主題明顯地由兩個曲思構成,主題的展開部明確。第三樂章的詼諧曲提高了詼諧的性格。第四樂章的回旋曲規模也變大,并第一次在奏鳴曲樂章中取用8/6拍子的節奏 ,貝多芬在此曲中極其自由地使用了大膽的寫作手法,使鋼琴的表現力擴大化了,也使貝多芬大師的風范猛增,充分敘述出這時期貝多芬的力量、內在的精神表現。在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中,以 C 大調寫作的除此曲外,只有Op.53 《 (華爾斯坦)奏鳴曲 》 了。這兩首奏鳴曲的曲思非常相似,可以說,這首奏鳴曲是 1795 年貝多芬最為雄心勃勃、勇猛精進的姿態,音樂洋溢著勤奮自強,力行不怠的氣氛,聽不出有絲毫能阻礙他的黯淡命運的聲息。完全可以這么說:這首奏鳴曲暗示了走向“華爾斯坦”方向的前驅征兆,它以有機性的統一,充分顯示出貝多芬偉大的模樣,展示了一種令人神往的宏偉氣勢。這一樂章內容非常豐富,技術完美,象一團燃燒的火、一股意志堅強的力量,威武地展現了貝多芬的精神。樂章的主要因素 ― 英勇的號聲、急速的奔跑、抒情溫暖的言語、某些喧嘩、騷擾的激動聲響、生氣盎然的大自然回聲。樂章的規模和幅度,按照羅曼 · 羅蘭的話,這兒“感覺到帝國風格,有矮壯的身軀和肩膀,巨大的力量,有時令人乏味。但它是高貴的、健壯的、英勇的、鄙視嬌嫩和叮當響的小裝飾。”羅曼 · 羅蘭還擴大了自己的評論局限性,把這首奏鳴曲歸為具有“建筑結構和抽象精神”那一類的奏鳴曲。樂章開頭的動機是具有銳角的節奏、充滿活潑生命力的樂句簡潔含蓄,樂章同時具有特別明確的和聲功能,以主、屬、下屬為基礎的三位一體(下屬在貝多芬的作品中作為一種積極的和聲手法)。第一、二副主題的素材貝多芬是按原樣使用了十年前波恩時代的鋼琴四重奏曲第一樂章的材料,由于 g 小調與 G 大調對比,使音樂增加了戲劇性。樂章的副主題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有人主張豐富樂思的第二十七小節 g 小調樂句是副主題,而有人卻主張第四十七小節 G 大調樂句才是真正的副主題。因此,我們只能這樣剖析:副主題群是由這兩個樂句構成的。分成四段的展開部最顯著的特色就是向再現部突進的猛烈動力以宏大的動機加工。再現部的開頭雖然和呈示部一徉,可是那號角般的分解八度音在這里卻被唾棄了,主要主題樂句終的2小節動機又進行了對位法的加工與展開,可見貝多芬在寫作時是深思熟慮的。再現部的終節又突然以假終止轉到 bA 大調,產生令人迷惑的獨特效果,而自由的華彩裝飾也展現出壯大的尾奏,表現了宏偉、壯麗的氣勢。”

 

10 Piano Sonata No.3 in C, Op.2 No.3 - 2. Adagio-- András Schiff

“這個洋濫著優美詩情的柔板樂章是Op.2三首奏鳴曲中最富有詩意的一首,其風格和詩情味使音樂向繪畫性、詩性提升,與貝多芬四重奏的慢樂章相似,尤其連線奏法的指示與弦樂器的弓法有許多共同之處,悠然唱出自己的心情。樂章的形成近于奏鳴曲式的形式,而實際上又是一種徐緩的回旋曲形式,樂章以新的手法‘形象的構思.展示了貝多芬崇高的梢神境界,主題具有深邃的內在美以及高貴、靜寂的憧憬之情。音樂的進行出現了較多的停頓(長音、休止符),整個旋律線條是連綿不斷、寬廣抒暢的,極富有朗誦的氣息和活的時間線條感覺。蘭茲在評價這個樂章時寫道:在這首(Adagio)中,你可以體驗到對崇高美敬仰的感情,猶如在盧浮宮上的維納斯像前一樣,“這首 ( Adagio)把當時的鋼琴曲提高到具有哀詩般的表情。”蘭茲是第一個公正地指出(Adagio)中的小調部分與莫扎特 《 安魂曲 》 的悲傷音調相似。總之,這一樂章融入了樂句的豐富對比,變奏的手法極為優美迷人,整個音樂的進行的確給這個平靜的世界帶來了強大的力感,顯示出驚人的美感.

11 Piano Sonata No.3 in C, Op.2 No.3 - 3. Scherzo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這個詼諧曲作為真正的詼諧曲樂章還是第一次出現于貝多芬的奏鳴曲中。它的規模稍大些,完全屬于管弦樂性質,充滿了動蕩不安的感情,我們可以從樂章中看到貝多芬古怪的脾氣,某些地方近似海頓的民間情調,整個音樂在感情上是強烈的、熱情的、粗獷的。樂章的主題是以對位法做活潑的進行,要切實注意 p 與 f 的音量幅度,斷奏要盡量短而輕,速度平穩,不可隨意改變。

節奏象舞曲般的主要動機,并以賦格曲的方式順序加入,主要動機編織并升騰著詼諧曲主部。浮現出旋律的整個中部也顯示了貝多芬的進步是何等驚人的,右手連續彈奏的三連音音型使得樂思動蕩不定.貝多芬的和聲性主題因素在樂章也發揮了極大的形象意義,它使音型具有獨立的輪廓----似暴風雨般、似激動、似熱情、似英勇的感情能力。在結尾處,貝多芬加添了真正的尾奏,固執地反復低音,具有令人神迷的力量,好象用以引接后面精力充沛的終曲。關于第三樂章,蘭茲曾寫道,它是“戲謔的,朝氣勃勃的,三聲中部有一層淡薄的憂郁色彩。”

 

12 Piano Sonata No.3 in C, Op.2 No.3 - 4. Allegro assai-- András Schiff

“此樂章是規模很大的回旋曲,完滿地表達了貝多芬為鋼琴音樂開辟了自己特殊的道路。全曲充滿著歡欣的氣氛,技巧也極為華麗,是一首給人以猶如聽一首即興演奏之感的樂曲,顯示了貝多芬巨大的、光輝的感情升騰。全曲貫穿著明朗的歡樂感情,音樂仍然是典型的管弦樂性質。樂章以新的、具有傳統的托卡他性,明顯地與傳統的“打獵音樂”相聯系,力圖把“打獵的”轉化成“英勇的”這個傾向。以通過打獵,把對大自然的感受變成軍人、士兵、革命年代的同時代人對自然的感受。音樂上極富于對比,一會兒是強烈、痛苦的感情,一會兒是明朗、狂歡的感受。蘭茲把這首回旋曲看作是“打獵的回旋曲。”貝格評論這一樂章時說:“充滿著生之喜悅,它那中心主題的變幻,千方百計的使其自由自在形成對照,如歌的主題旋律就是以上述精神寫出的,并富于機智地告終于結尾。”

樂章有豐富的材料,具備了通常奏鳴曲式樂章中呈示部的所有要素,具有高度奏鳴曲形式與性格的音樂,明朗、生氣勃勃地,其技巧難度(八度、和弦、六和弦)以及自由的性格和豐滿的力度,越來越成為貝多芬式的。音樂不管是歡天喜地往上高升的主要主題,或是回答它的十六分音符的吵雜聲、副主題小結尾的曲思,都充滿了青春的快樂,每一個段落都歡跳著幸福的輪舞。最后,突如其來地爆發出最強奏的八度音主題,從低音聲部往上升騰,接著同樣最強奏的八度音以下降的音階給予回答,這種結束手法是十分壯麗的。”

 

13 Piano Sonata No.4 in E flat, Op.7 - 1.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András Schiff

“第四鋼琴奏鳴曲 (獻給巴貝特 · 馮 · 凱格勒維克斯伯爵夫人的愛女) bE 大調 Op.7這首奏鳴曲準確的創作年代不甚清楚。由于出版的是 1797 年,所以它的完成、寫作年代被推定自然也就在離此不久前的一段時期。

這首奏鳴曲構想之大,從內容上來看,是貝多芬在Op.2 出版后趁他勇往直前之勢,以更偉大的抱負、更加奮發的構思而創作的。 1797 年,貝多芬將此曲命名為 《 大奏鳴曲 》 ,獻給其年輕的女學生凱格勒維克斯伯爵的愛女芭貝拉( Anna Louise V .Barbara Keglevics )。凱格勒維克斯是匈牙利出身的貴族,芭貝拉是 1801 年 2 月與奧得斯卡爾基候爵( lnnocenz od‘ Erbaodessalchi)結婚, 1 813 年逝世。她是位才華卓越的女鋼琴家,也是貝多芬當時學生中才能特別優秀的一位。除了這首樂曲外,貝多芬也獻給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 1801 年出版)和 F 大調變奏曲(Op.34 1803 年出版)。根據車爾尼的見證:這首無比溫暖而又充滿熱情的作品出版問世后,得到“愛情”的稱號,而此稱號乃是貝多芬親自題上的。

據車爾尼的說法:貝多芬曾告訴他,這是想念著這位“長得并不太漂亮”的伯爵千金時,在狂熱的氣氛中寫作出來的奏鳴曲。然而,有人認為此曲的各樂章分別標出“充滿感情地”或“溫雅地”等表情記號,也充分暗示出貝多芬與芭貝拉之間曾發生過戀情。

這首奏鳴曲在構造上比Op.2 的三首樂曲要大得多,極具英雄性力感。它的音樂寫法具有管弦樂性質,第一、二樂章的英雄性表現最為鮮明,第四樂章最“鋼琴化”。由于音樂構思新穎和表現手法的獨特,時常在人們的心中喚起了渴望幸福、追求理想的欲望。這首奏鳴曲產生于貝多芬一生中明快、歡樂的時期。蘭茲認為這首作品“與前三首奏鳴曲已相距千里。獅子震動著、禁錮著他的冷酷學派的木籠子!”蘭茲的說法有些夸張,但無疑可說明貝多芬已向他獨特的個性跨出了一大步。車爾尼也曾說過:“人們將新版的Op.57 的(《f 小調鋼琴奏鳴曲 》 命名為 《 熱情 》 ,看來過于夸張,倒不如把這個名稱給予Op.7 《 bE大調鋼琴奏鳴曲 》 最為合適”。由于這是第一首使用“大奏鳴曲”為名,而且是單獨出版的作品,足見貝多芬對它是充滿信心的。

此奏鳴曲的表現力是具有魔力的,手法也越發銳利,從內心直接沖出的東西,力圖沖到自由自在的形式中去。貝多芬詳細地指出了各樂章的曲思,同時也顯示出他逐漸運用浪漫風格的手法。第一樂章具有英雄性的性格。第二樂章也有莊嚴的民眾感情形象。第三樂章有深刻的悲哀,也有熱血的沸騰。最后樂章有優雅、謙恭的語言,神秘莫測、創作上極其激動,很有生活的自發力。總之,這首奏鳴曲的統一感十分確實,雖然還缺乏對生命中惡魔似深淵的預感,可是自始至終卻充滿了幸福與希望,這是流露出蓬勃朝氣與洋溢著年輕人快樂心境的作品。

這是一首把年輕貝多芬很大感情起伏表現出來的龐大樂曲,尤其將戲劇性的生命感、生活感注人于奏鳴曲的意圖已表露得相當明顯,樂章從頭至尾,是一股熱呼呼流動感覺,在任何一個地方,激烈的熱情與憧憬都象一個個的旋渦不停地在打轉,而且瞬息萬變。主要主題好似要呼喚什么,向高空直飛的小鳥般音型、舒暢圓滑的音階,都洋溢著高貴的青春氣息。副主題的歌曲也是美得出奇,而后又轉變為激烈的、熱情的爆發。展開部被提升成蘊藏巨大力量的積累,在開頭動機的 a 小調與 d 小調上,兩次呼喚出悲切的新主題,簡直把人們的心靈也帶往遙遠的、不可知的世界。在末尾的 d 小調處,經 2 小節的動機登高一呼,主調的開頭動機再度出現,那冷峻的切分味則充分反映出貝多芬令人驚嘆的手法。以屬調進入的尾奏,由開頭動機直接引導出壯麗的副主題經過狂烈的升騰后,接到有銳利切分音的小結尾動機,此后經過巧妙的變形,再由開頭動機邁向結尾,使樂章產生英雄般的磅礴威勢。

此樂章是富于主題成分和形成寬闊的樣本,它沒有激動人心的對比及柔和的抒情因素,但與傳統的打獵號角聲不一樣的英雄軍號聲卻廣為采用。貝多芬進步、創新的意圖,力求以宏偉的內容來適應其構思的幅度,從最簡單的節奏相互關系中創造出眾多表現力。貝格說:“這個樂章是深思的奏鳴曲樂章的初期實例。”由此可見,這一樂章不單是停留在單純的形式之上,而是在寬闊的形式上注人音樂,注人生命和感情,把內心潛伏的情感暴露出來。“力與火”構成了一股強烈的旋渦,使樂章基于快速的、彎彎曲曲的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跑動,英雄性的表現也極為自由、明顯。”

 

14 Piano Sonata No.4 in E flat, Op.7 - 2. Largo, con gran espressione-- András Schiff

“這個徐緩樂章具有充實的音響、深厚的情緒,是表情最為豐富的、活的音樂的一個樂章。這樂章也是這首奏鳴曲的精華,令人耳目一新、深受感動,充滿著深刻的、純真的表情。貝多芬又一次在鋼琴上成功地體現了管弦樂似的色彩效果,其性格是高尚的、有深度的、嚴峻的,有莊嚴的民眾感情的形象,不愧是貝多芬的杰作。

貝多芬在這個樂章中深刻地揭示了人們內心生活世界的感情體驗,并以最大的真實性及藝術的說服力,把復雜的人類感情表達出來,展示了其特有的個性情操 ― 純樸、親切。這二樂章有大量豐富的節奏及休止符的間歇表現,形象也是多樣和鮮明的,在調性布局上采用了變音中音,極其獨特。曲式也極不尋常,是相當微妙的奏鳴曲回旋曲式,充滿了無限的祟高與靜寂感,蘊藏著猛烈的力與熱情。它的和聲寬廣,在低音域歌唱出的主要主題莊嚴得象一首圣詠合唱,不管是調性、音域和音型,都配上對比的樂句,產生了生動的變化。主要主題展現出戲劇性的廣大世界,代替展開部的短小過門連接顯示出天才的非凡構想,把人們的心靈誘導到遠方。再現部的主要主題再次響出那靜謐、莊嚴的圣詠合唱,并激昂地升騰,平靜的尾奏又把人們引人恍惚的境界里,這是貝多芬最高度的奇想,即使是這樣祟高的世界,貝多芬無時無刻不曾忘記在他深埋土中的根是和具有可怕力量的非合理世界彼此連接的。

羅曼 · 羅蘭發現(Largo)中“輪廓牢固,極為嚴肅的旋律,沒有世俗的甜蜜,沒有模棱兩可的感覺,率直、健康,這是貝多芬式的沉思,沒有任何含意不清的,所有人都易懂。”的確,這個樂章特別端莊樸素,它的形象與法國革命的群眾音樂相似,具有祟高的文明。安.魯賓斯坦贊賞(Largo)結尾低音聲部的半音進行,認為它“與整首奏鳴曲相配。”

 
 

15 Piano Sonata No.4 in E flat, Op.7 - 3. Allegro-- András Schiff

“此樂章優雅、歡鬧而快活,宛若是在陽光下快樂地嬉戲。貝多芬的對比構思進一步大膽、主動,小步舞曲的節奏出現比廣板樂章那極度緊張的氣氛輕松多了,整個音樂好象處在明媚的春天早晨氣氛中。樂章的實際形式雖是有中間部的小步舞曲,但是貝多芬并沒有寫明,其性格實質上是詼諧曲。樂章三連音搖曳的be小調中段醞釀出幽暗的夜晚氣氛,與快板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在不絕如縷的最弱奏中,隨處出現一個令人心驚膽顫的 ffp ,這種貝多芬特有的做法,使音樂的恐怖感增加了。當中段以猛烈而興奮的最強奏結束后,象浮現在黑幕中的妖怪那樣,最弱奏的旋律又出現兩次,更加深了黑暗的魔力。

蘭茲認為第一部分猶如一幅田園畫(“一伙最快活的伙伴,某天聚集在小湖岸邊,在碧綠的草地上,在古樹的蔭影下,沉浸在鄉村笛子的樂聲中” ) ;此樂章仍然保持著古老田園詩的特性,手法和節奏上存有某些拘謹,但音樂上仍是有強大的感情和形象的優勢,偶爾也夾雜著浪漫主義的音響。”

16 Piano Sonata No.4 in E flat, Op.7 - 4. Rondo (Poco allegretto e grazioso) -- András Schiff

“這首回旋曲屬于貝多芬所寫的如歌回旋曲一類,它的性質是天真爛漫的、是光明可愛的,充滿了真摯、樸素、歡樂的情調。主要主題有力地上升和優雅地下降都獲得了美好的平衡。在小調部分,由于多少帶著粗野的表情,這是貝多芬故意安排了這段充滿粗獷力量的音樂,用以跟其它那高度優雅的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再現部中,主要主題加入的纖細三連音被修飾了,使得這主題顯得格外優雅。尾奏中貝多芬以大膽的半音上升,突然高歌出現 E 大調的主要主題,并取自小調段動機構成寬廣的結尾句,在弱拍上加進強音,注入了動的力感,使全曲的結尾產生了宏大的氣勢。按照蘭茲的說法,回旋曲中溫柔的音樂“流出對一種感情的信心,這就是年輕時代的幸福。”羅曼 · 羅蘭深信,終曲中的感覺“近似一個小孩在奔跑和依偎在我們的膝旁。”在此回旋曲中,它包含著多情風格的影響,它表現了優雅、婉轉的情懷,還有那完全貝多芬式的 c 小調特殊沖動。樂章樂念龐大、內容充實、裝飾音被廣泛運用,音樂的和諧性極濃,雖然沒有表示戲劇性的沖突,但聽起來是充滿了旺盛的精力,同時在某些方面也暗示了浪漫主義的色彩效果。”

 

17 Piano Sonata No.5 in C minor, Op.10 No.1 - 1. Allegro molto e con brio-- András Schiff

“第五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 布朗伯爵夫人) c小調 Op.10 No .1

貝多芬把c小調作為表現斗爭的、英雄的、激情的、悲愴的調性,而這首奏鳴曲就是取用 c 小調寫作的最早奏鳴曲。在這形態比較嬌小的作品中,已經做到樸素與單純的極限,在音樂中植入真確而豐富的內容。

這首奏鳴曲好象清醒地總結了第一組奏鳴曲的成就,它的最大特色是三個樂章全部用奏鳴曲式寫成,又返回從前的三樂章制,各樂章都呈示出新的嘗試。貝多芬用大型的四樂章曲式寫了最初四首奏鳴曲以后,便開始探索奏鳴曲式的發展新途徑,這首便是刪去了小步舞曲或詼諧曲樂章,變成三個樂章的奏鳴曲,是貝多芬所寫的第一首三個樂章的鋼琴奏鳴曲。這三個樂章既保留了古典奏鳴曲的特有性質又處理得十分簡潔,樂念和內容非常宏偉豐富,擁有強烈的緊張感,它的形式十分緊湊,又有很強的表現力,全曲情緒熱烈激昂。

這首奏鳴曲曾引起了同時代音樂評論家的粗暴攻擊,他們指責貝多芬的思想“含糊不清的嬌揉造作。”但事實上,這種“含糊不清”恰恰闡明了貝多芬的個性,表明了貝多芬多少苦難和無窮歡樂的創作想象。這部作品把各種感情廣為發展得如此完整、如此優美,它傾注了貝多芬極其真誠的心,是貝多芬風格的最好接近點。第一樂章那激動的斗爭,第二樂章對深刻慰藉的渴求,第三樂章在焦躁中對平安的祈望,都有其鮮明的特點,其中有激怒的騷動、有悲哀的怨訴,有切近于人類熱情而簡練的語言,它是年輕貝多芬英雄戲劇性和悲愴風格結合的典型.如果說奏鳴曲第一、二樂章以嚴謹和完整為特點的話,那末終曲到處是聽覺頑強探索的嘗試。貝多芬在此曲中更自由而確實地使用了變形的動機和銳利的對比。試圖使全曲呈現多面性,以強化了全曲的統一。在作品的立場上,此曲和莫扎特的 c 小調奏鳴曲( K . 457)有相似之處,如陳腐的伴奏已經消失,被特性化了;過門連接部分已旋律化;出現的動機被有機性地發明了。除主、副主題外,加入的旋律式曲思變得非常豐富,過門的音群不再供裝飾用,而成為氣氛的發展和細致與簡結的相結合,并獲得了高度的美感與和諧。由于在第一、第三樂章中具有粗狂、激烈的熱情,具有英雄式的反抗精神及陰暗的嚴肅氣氛,有人稱這首奏鳴曲為“小悲愴奏鳴曲”。

這是個熱情而強有力的、富于戲劇性的樂章,它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不可遏止的力量,充滿了男性的決斷力。樂章的主要主題是由激烈地向上爆發的開頭動機和表情圓滑的動機交替而成的,它們的對立已經預示了整個樂章的風格。展開部出現的新曲調也具有悲切的表情,當那被壓制的熱情逐漸平靜下去后,再現部開頭的動機又一次突然爆發。樂章具有交響性幅度,它完整嚴謹、在正確的速度下加深了作者內心世界感情的表達。樂章的形成也很緊湊,統一的節奏脈動極其合理,聯成整體,各個樂段所具有的不同形象栩栩如生。它熱情而強有力,朝氣向上,展示了一股熱的力量,充滿了積極充沛的精力。蘭茲公正把此樂章描繪成森林中打獵的畫面。“打獵”那英勇的威武性,必將喚起人們在道德、心理上的思索。”

 
 

18 Piano Sonata No.5 in C minor, Op.10 No.1 - 2. Adagio molto-- András Schiff

“在這樂章中盛入象孤魂獨白般的歌曲,顯示出凝聚的內在性已達到異常的境界。此慢板樂章是貝多芬奏鳴曲慢樂章中最優秀的典范,是貝多芬充滿感情的形象之一,它把青年貝多芬的內在成長在音樂中完美地描繪出來,它給人們的感受是突出了一種熱情升漲的因素 ― 抒情、詩意,時而帶有自由的即興性質.隨處展現的激烈熱情,在下降的強大琶音以及悲愴的強音中震鳴,從靈魂深處迸射出來的不安憧憬,變成了副主題中往上飛舞的六十四分音符最弱奏的變奏音群,并且散發出怪異的光芒。

在這個莊嚴的世界中,其深處往往蘊藏著一股熱情,為了表現出這樣的世界,貝多芬使用了省略展開部的奏嗚曲式,只以第四十五小節中的一個和弦代替了應有的展開部。主要主題在再現部和尾奏中再一次露臉時,是以華麗的變奏進行,從而引發出優美深邃的詩情。整個樂章音樂有深刻的生活喜悅;有對高尚的人類精神的長處認識;有對周圍世界祟高、光明的看法;這是一個同時代人在充滿幸福和創造力寧靜時刻的肖像。

貝多芬在這樂章中寫得異常小心仔細,每個部分都有明確的藝術構思和平整性,把它作為第一樂章和終曲戲劇性緊張激情之間的一個內心世界小島。它的音樂寓意深刻、高尚純樸,高音聲部始終凌駕一切,旋律線條清晰自由,節奏極為精巧。為了彌補省略的展開部,有些地方把主題進行了靈活美妙的變奏。因此,必須把所有的奏法和力度變化做出來,準確地找到正確的統一脈動,找到基本的速度,以防止庸俗的表情和太多的自由,要把“心之歌”透過鍵盤流露出來。

蘭茲曾正確地評論道:“這首( Adagio )同時是莊嚴的,又是素的,仿佛從管風琴的管中流出。”羅曼 · 羅蘭發現這兒是“寬廣、稠密的描繪的范例,有某些過多的圓潤 … … ,這兒洋溢著從容不迫的、寬廣的旋律外形,在結尾形成了柔和的源流。”

19 Piano Sonata No.5 in C minor, Op.10 No.1 - 3. Finale (Prestissimo) -- András Schiff

“在這個樂章中,是貝多芬堅強天性風格的體現,它充滿了幻想與幽默,含有詼諧性的要素,在極快速度的范圍內稍帶著漸慢的幽默,使其音樂的表現更富光彩。主要動機充滿焦躁之情,也只有粗野的外貌,似乎是非鋼琴式的,與猛烈地顯示前進動力的主要主題相比時,副主題又顯得多么崇高、莊嚴、悲愴,帶有精神勃勃的剛毅性質,展現出平靜撫慰般的音響。樂章的樂念極美,很有感召力,非常富于獨創,形式上也十分緊湊簡潔、結構良好,內在的力量和深刻的含義與熾烈的熱情和堅毅的意志結合在一起。

這首手法極為簡潔的奏鳴曲式終曲充分顯示了貝多芬在作曲上更加精煉了,這樣優異的手法,被視為是 《 第五交響曲 》 的先驅之作。根據主要動機寫作的,只有 11 小節的展開部末尾,那猛烈的“命運動機”已經清楚地敲響。這一終曲是貝多芬努力創作的探索和激動人心的見證,到處是聽覺頑強探索的嘗試,它確實展現了貝多芬天才的稟性 ― 高度分寸感的結合、苦難和歡樂的想象、苦難與緊張的探索。

這一樂章明顯含有詼諧曲的要素和多彩的暗示,其內容正如貝格評論的那樣:“它蘊含著遠為表面上看到的多得多的東西,象一首謎語,藏著騷動和怨訴。”蘭茲卻在終曲中發現其中電光形的旋律,就象“陰沉的雷雨之夜的閃光。”安 · 魯賓斯坦形容這個終曲“非同一般的緊湊和強烈。”按照羅曼 · 羅蘭的看法,這兒感情“在旋轉 … … 內心的驚慌,不正規的對比 … … 尖銳的停頓 … … 這些預示了 《 月光 》 、 《 熱情 》 終曲中的暴風雨。”

正確地理解第五奏鳴曲的終曲,可以把它看作是貝多芬未來宏偉構思的靈感草圖,它的幅度、激情是真正貝多芬式的,它具有沉著的態度、自制力的高潮,到處可以覺察到貝多芬在努為嘗試和捕捉創作意識中形成的影像。”

20 Piano Sonata No.6 in F, Op.10 No.2 - 1. Allegro-- András Schiff

“第六鋼琴奏鳴曲(獻給馮 · 布朗伯爵夫人) F 大調 Op.10 No . 2

第六鋼琴奏鳴曲與第五鋼琴奏鳴曲相同,也是三樂章的,但沒有前一首的戲劇性。第一樂章和終曲體現了輕巧、戲謔的情緒,第二樂章割愛了普通的、充滿感情的徐緩樂章,而代之的是 ( Allegretto )部分,它輕快而怡淡之情,直率地在 f 小調上展現出來,形成了對比,貝多芬力圖展示在愉快的掩蓋下一時閃現的深沉感情,這也是貝多芬最喜愛的形式。在這首奏鳴曲中,貝多芬首次把第二樂章的調性改用小調,這一新的嘗試也告訴我們:

貝多芬是一位多么富于創造的作曲家。這首奏鳴曲內容清楚、不包含什么戲劇性因素,但卻擁有輕快、爽朗的滋味,這是貝多芬在特殊感興之下而寫的。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里使用了一些不尋常的手法:如在第一樂章的展開部里出現了嶄新的主題;小步舞曲式的小快板樂章代替了緩慢的第二樂章;末樂章十分幽默,是用賦格段的形式寫成的,在貝多芬奏鳴曲中采用這種對位形式,估計是第一例。

這首奏鳴曲使用了細致的動機,充滿春之快樂的可愛音樂,洋溢著海頓、莫扎特作品的氣氛,曲中那明朗輕快的情調令人陶醉。第一樂章個活潑而樸素的樂章,相當簡潔的奏鳴曲式依然令人困惑不解,雖然植人海頓般明麗、天真、甚至俏皮的情調,可是象轉調段那對比式的主題,還是展現出貝多芬的宏大情感

此樂章輕巧、戲謔、詩意的情緒極濃,它鮮明地刻劃了貝多芬相當強的個性,我們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貝多芬所喜愛的形象之------

把人的愉快感受與對大自然的陶醉融合在一起。整個音樂貫穿著大自然的回響:鳥兒吱叫、小河淙淙響、遠處森林愉快神秘地作響,在這個背景上,心靈在抒情、洋溢著自在的幸福。蘭茲非常喜歡主要主題的詩意,關于第一樂章音樂感情生動的描寫是正確的:這仿佛是 《 第五奏鳴曲 》 終曲苦難、緊張的探索之后的休息,回到了青年人明快的、無憂無慮的、有時控制不住的歡樂,有時帶幾分悲傷的心情 … … 。羅曼 · 羅蘭對此樂章曾論說道:在這個樂章中看到了貝多芬音樂最“清新的小溪。”

樂章的呈示部絕妙地表現了抒情浪潮的增長,好似愉快地一口氣地飛躍,是引向人與大自然結合的歡樂。小調的展開部又是大自然和人美妙的融合,雖然取用呈示部最后 2 小節的動機,并且加入同樣單純的三連音動機進行有機性展開,所流露出純粹的音樂趣味以及固執的表情,是值得人們注目。再現部中大自然的音響更為多樣、更為生動,顯示了貝多芬式的廣大性,充滿著內心的幸福,沒有任何蔭影的歡樂。此樂章貝多芬安排了豐富的旋律性與令人目眩的細致運動,足見貝多芬是經過深思熟慮后寫作出來的,它自始至終充滿著光明、愉快、信心及抒情的喜悅,好象一切都被光明所照亮。”

21 Piano Sonata No.6 in F, Op.10 No.2 - 2. Allegretto-- András Schiff

“這首奏鳴曲沒有徐緩樂章,而代之以具有動感的小快板樂章。貝多芬對這個樂章并沒有記以詼諧曲的名稱,但在樂章中間部的主題卻是明顯的詼諧曲式的性格,就其內容來說,特別能讓人聯系到的是貝多芬較后期作品中含有的思想,如 《 命運交響曲 》等等。這個樂章好象在描寫從孤獨的深淵再度涌現出各式各樣的夢與希望,這是徹頭徹尾的貝多芬式音樂,是無限簡潔又無限豐富的獨特作品。

由低音域彎彎曲曲地往上爬升的齊奏歌曲是多么平靜而遙遠,隨后的樂句中弱拍附上強音,音樂的緊張感突增,躍上高峰后又平靜下降的主題又顯得多么寂寞;寂靜的中段在根底部卻流動著可怕的力量 … … ,這一切的表現無不沁人肺腑,喚醒了人們心靈深處的真實感受。

蘭茲認為這個樂章是貝多芬最優秀的鋼琴作品之一。按照安 · 魯賓斯坦的評論:“這首小快板(它的第一個神秘的主題和柔和的三聲中部)從頭至尾是驚人的,沒有內心的激動是不可能演奏的。”蘭茲在這小快板中感覺到近似 《 浮士德 》 中的夜景,蘭茲的想象可能是隨意性的,但我們卻能似乎感受到小快板中那沉著、徘徊的夜色情景音響,這的確與第一樂章響亮、白晝的音響形成對比。在第一樂章里,人們偷快地投身于歡樂的大自然的懷抱,而在此樂章里,人們感受的是憂愁、不安,大自然和音響也是神秘莫測的。

在這小快板中, p 和 PP 占優勢的力度特點也強調了夜曲的形象特性,精致的和聲與深沉的形象極為絢麗。總之,此樂章與第一樂章放在一起,形成了光明與昏暗、愉快與悲哀、信心與猶豫之間的強烈感情對比,這樂章顯然是一首詼諧曲風的音樂。”

22 Piano Sonata No.6 in F, Op.10 No.2 - 3. Presto-- András Schiff

“此終樂章貝多芬謹慎地沿襲了意大利古鋼琴音樂的奏鳴曲式,具有海頓式民間風味的純樸特點。尤其是賦格風格的開頭樂句和使用一些對位手法,令人想起杜曼尼柯 · 斯卡拉蒂的樣式,也可以從中看到遠離多聲部樣式的那種精神,但其內容卻充分體現了貝多芬特有的內心精神世界和創作原則,也令人親切地感受到貝多芬式的幽默和奔放的情趣。

這個罕見的樂章是把賦格曲與奏鳴曲結合起來的奇特作品。主要主題是以賦格風進入的,使用了一些對位式手法,但與復調音樂的精神仍有一段距離。副主題是主要主題的轉位,兩個主題的對比性稍弱些,但樂章表現出的痛快淋漓、詼諧而白熱化的活力卻使作品成為宏大壯麗的音樂世界。

安 · 魯賓斯坦看到終樂章是“貝多芬式的幽默典型。”由此,我們可以明確在樂章中找到貝多芬的精神、貝多芬的熱情!找到貝多芬善于迅速地從靜思過渡到行動,從幻想過渡到振奮的感情理智表現。終曲的形象構思是健康向上的,是真正的民間大歡樂,在其音樂節奏力度的脈搏中,在尖銳性、有棱角的進行中,我們都時時能體會到貝多芬的倔強個性、貝多芬倫理特點的解答。終曲所展示出深沉的悲愴世界對于明朗、歡快、詼諧的世界也埋伏了巨大的感應力和熟練的表達手法。我們發現:貝多芬在年輕時,已經深切地領悟了悲愴世界所掀起的壓倒式威力。”

23 Piano Sonata No.7 in D, Op.10 No.3 - 1. Presto-- András Schiff

第七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 布朗伯爵夫人) D 大調 Op.10 No . 3

這首奏鳴曲是Op.10 的最優秀作品,它給人的印象最深、感受最大、極富情趣,這是由于這首奏鳴曲比以前任何作品更為成熟、更有增進、技巧表現更合乎貝多芬的個性,深刻地表現了貝多芬內在的精神活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真正體驗內涵的音樂誕生了,形象化的內容更為豐富多樣,它與下一首《(悲愴)奏鳴曲 》相比是毫不遜色的。

據考證,此時貝多芬豐富的創作思想暫時還未找到完善的形式,而聽覺的日漸衰弱又給他帶來了人生的巨大苦悶、煩憂和壓抑。在這一時期之間(約 1796 一 1798 ) ,作為鋼琴家的貝多芬常在布朗伯爵夫人家演奏,這首奏鳴曲就是他獻給伯爵夫人的三首奏鳴曲之一。這首奏鳴曲與前兩首簡練的三個樂章奏鳴曲不同,因為它又恢復了尋找豐富的主題組成、擴展了奏鳴曲快板樂章的形成,又回到了雄偉的四個樂章的結構世界。在這里采用四個樂章的形式對奏鳴曲的傳統不僅僅是在外在結構上,而更多的是在其內部構成及處理上、在新主題的展開上、對傳統奏鳴曲形式進行了一次有益的、實質性的改革嘗試,而這一改革在本奏鳴曲的宏偉第一樂章里表現得最成功。第二樂章的緩板、第三樂章明亮如歌的小步舞曲則表達了貝多芬不曾有過的深刻的、帶有悲痛的熱情。終曲回旋曲是緊湊和壓縮的,在節奏方面大為長進,潛化著貝多芬典型的朝氣勃勃的幽默情緒。總之,這首奏鳴曲的性質是奇異而神秘,使得此曲成為初期奏鳴曲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蘭茲曾公正地認為這首奏鳴曲是“最富有交響性”的作品之一。羅曼 · 羅蘭非常正確地指出了這首優秀的奏鳴曲“不夠有機地連貫。”“這是由于藝術家還未加以思考,如何把豐富的印象在自己的作品中聯結起來。”貝多芬曾經對其弟子說過這樣一段話:“將正陷于悲哀里的人的心理狀態,用各種光線和陰影的微妙變化來加以描繪出來。”我們可以從這首奏鳴曲中那激昂奮進的音調感受到貝多芬特有的性格特征,找到貝多芬創作上新的可能性。不能忽略的是:在這首奏鳴曲中,層次分明的齊奏,表現了貝多芬對鋼琴交響性的追求,而在不規則中蘊藏著內在的規律,在狂熱的感情中,包含著充滿哲理的追求,而冷靜內在的邏輯思維又迸發出沖破枷鎖與煩憂的火花。此曲中的技術和感情深度得到了一定的挖掘,旋律、和聲及豐富進行的音調、各種發揮作用的七和弦,是貝多芬創作中與巴赫及浪漫派相關連的一個具有特點的環節。主題之間的對比、調和以及有機性的發展,顯示出貝多芬的作曲技巧已更為圓熟。

貝多芬以其華麗燦爛、堅定有力的音樂思想,傾入了許多激動、痛苦的感覺,使這部作品出色迷人。此樂章的奏鳴曲形式結構比起以前的奏鳴曲要復雜得多、細膩得多,更擁有緊湊的雙重結構感性質。樂章的形象化內容在開始時是神秘的,以同音躍進開始的開頭動機率直地表示出全曲中那難得一見的活力。在關系小調上出現的第一副主題是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巨大樂句,第二副主題卻變成呼吸較短促、但具有前進性格的樂句,從而避開了通常的抒情旋律要素,這是貝多芬經常使用的手法。展開部再度以新的主題在激烈躍進中爆發,是主要主題的變形,規模也相當大,一系列的離調并向再現部一口氣投擲過去,猶如一條強大的弧線,這種作法已經預示了此后Op.3 No.2 《暴風雨奏鳴曲 》 第一樂章的展開部。尾聲也是很有發展性,充滿了運動和生命,成為整個樂章統一的最大依據。

這兒沒有第三、第五奏鳴曲第一樂章中的英雄性音調,也沒有旋律鮮明對比的表達,但感情上的表現是引人人勝的,雖然沒有明顯的對比混合,但音樂的邏輯聯想是豐富的、是很深刻的形象。貝多芬絕妙地合理安排了主題的輪流出現,使音樂的連奏更顯得自然、從容。這兒還是顯露出貝多芬通常所具有的標題性傾向,以形形色色、浮光掠影般的大自然印象和感受為主要內容。

總之,此樂章植入無比豐富的曲思,結構富有邏輯,形式完美,離調的調性布局與邏輯布局非常清楚,構思的規模很是交響化。所有的段落內實現統一的速度、統一的脈動,雖有較多的停頓和休止,但卻給人從內心感到音樂是連綿不斷的進行,而且是必須發展而成的印象。感覺到它是簡明統一的整體。”

24 Piano Sonata No.7 in D, Op.10 No.3 - 2. Largo e mesto-- András Schiff

“這個震撼人心的作品是由陰暗的悲傷以及抗拒激情的熱血組成的,它充滿了嚴峻的、潛在的、凝聚的戲劇性,它是一個生動而有機的結合。

貝多芬以自己通常所力求表達戲劇性對比的意圖,在本樂章創造了完全另一種音樂。從樂章的內容深度來說,是貝多芬青年時代寫下的最悲傷、最優美的徐緩樂章創作頂點之作,它反映了耳聾的殘疾給貝多芬的凄慘震憾與心靈上的摧殘。譜頭表情記號(Largoe mesto ) 集中說明了其內容是悲傷的。貝多芬在其一生中使用廣板創作的鋼琴曲只有三首:即Op.2 No . 2 第二樂章;Op.7C 大調第二樂章以及本奏鳴曲的這個樂章,這是最后一次的。在日后的年代里,隨著其作曲手法的逐漸成熟,貝多芬也不再使用(Largo)這種形式了,只是局部的用于Op.32 No.2d 小調第一樂章的開頭處與Op.106 《 bB 大調奏鳴曲 》的終曲賦格部分。貝格曾說過:“把(Largo)最精良的成份榨取近凈,貝多芬便遺棄了這個形式。”

此樂章綿綿不斷的音樂線條,是貝多芬憂郁的自畫像,是貝多芬個性生活的體驗結晶,同時也屬于是貝多芬最深刻的作品之一。

辛德勒證實:貝多芬本人認為這個(Largo)的形象實質是通過光明與陰暗的各種色調,表達一個憂郁者的心靈狀態和那哀愁的容姿。那蓋爾把(Largo)憂郁內容的原因歸結為貝多芬耳聾的初次嚴重癥狀,因為寫作這首奏鳴曲時,正好是貝多芬耳疾悄悄來襲之年,于是他把心中的憂慮和苦痛之情傾瀉在此樂章上。蘭茲卻認為與貝多芬母親的去世相關。安 · 魯賓斯坦說:“這好象是參加送葬行列的心情,這是完整的一本悲劇。”高爾基在貝多芬早期所有的奏鳴曲中最喜歡這首(Largo),他是這樣敘述的:“…… 苦難在這兒是多么的深重,這不是個人的悲痛,貝多芬出自內心寫下的旋律也不是他個人的旋律,這兒人民的靈魂在說話。”我認為,他不是作為鋼琴奏鳴曲,而是作為一首完整的交響曲來感受這首(Largo)的。”羅曼 · 羅蘭又是這樣描寫這首(Largo):“那兒是貝多芬的全貌,何等成熟的心靈!那兒所表達的悲哀,充滿了命運的力量和規律。這似乎已不是個人的自白 …… 個人的悲歌已上升為人民、時代的史詩。這部宏偉、完整的悲劇實質 ---- 是這位巨人手下所體現的人民的靈魂。”充滿激情的(Largo)音樂是如此富有表情,它具有宏大的規模、史詩般的抒情,同時又有內心直接流露的全部激情。這個制造出深刻的絕望以及猛烈熱情與悲痛意念的音樂,為我們投下了無比祟高的巨大陰影,同時又預示了浪漫派時期的某些音樂思維特點。痛苦和絕望、陰晦的沮喪和激烈的反抗、熱情的高漲和驕傲的溫順,都可以在這里的音樂中找到反映。”

25 Piano Sonata No.7 in D, Op.10 No.3 - 3. Menuetto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這樂章充滿了春光般的溫暖、輕快、歡欣的氣氛,在這段小步舞曲中,所有的一切都和前一樂章那嚴峻的黑暗形成了極端的對比。和平明朗、優美迷人的小步舞曲以剛毅的激情及時擺脫了(Largo)中的悲哀、陰暗、緊張的悲痛氣氛,象這類激劇的轉變是貝多芬的特色之一。貝多芬仿佛向明媚的春天早晨敞開了窗戶,宛如從人間的桎梏中解放出來,陰暗濃重的色彩被陽光代替了,空氣里仿佛彌漫著鮮花初開的大自然芬芳,心中變得高興和喜悅起來。熱情洋溢的中段,興奮、戲謔,自然地探求了小步舞曲的出現,與整個樂章的理念更加融合、更有明顯的連貫桂,又是那么美好、歡樂、陽光普照、鳥兒歌唱,一派田園的色彩。安,魯賓斯坦稱這樂章為“可愛的”。”

26 Piano Sonata No.7 in D, Op.10 No.3 - 4. Rondo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此樂章不采用奏鳴曲式而又回到以前的回旋曲形式中去。這一回旋曲樂章的情趣又迥然不同,它醞釀出的是一種特殊的氣氛,不一般的變化無常和急速閃變的形象,令人感到憂郁與詼諧交錯的復雜情緒。它的特點是形式簡潔壓縮,它的性質愉快、俏皮,帶有幽默之感。

開頭的主題具有暗示性的味道,有大量的力度對比和節奏對比,出現了許多延長記號。貝多芬是以充備的技巧、頗有的思慮來構畫這段美妙的音樂,力圖使終曲象第一樂章那樣.作為音樂上“客觀性”的樂章來結束整首奏鳴曲。事實上,這個回旋曲中又恢復了跑動,又產生了千變萬化的感覺,形成一個整體的、形象的構思。毫無疑問,回旋曲的形象來源于民間田園式的音調,與以前的華麗回旋曲有區別,在內容上含有不同的微妙內在變化:這兒有舞蹈;有大自然迷人的召喚;有溫柔的玩笑;然而基本動機卻與停頓相互交替,形成一個統一生命的、活的整體。辛德勒曾說:“這個動機表現了貝多芬對自己憂愁的疑問,作曲家曾這樣自問,還是那么憂郁嗎?”的確,這個回旋曲特征動機在全樂章到處出現,表達了貝多芬對憂愁的觀念。總之,從這樂章可以看出:貝多芬在任何時候都很重視音樂的整體感,講究動機的互相關連,使作品具有一種異乎尋常的綜合力。”

27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1. Grave - Allegro di molto e con brio-- András Schiff

“《(悲愴)奏鳴曲》的創作也正是暴風雨般的革命年代,也是自由、平等受到鎮壓的年代,在創作風格上,兩種因素互相結合。這首作品是貝多芬優秀鋼琴奏鳴曲的杰作,是他這時期創作中的光輝頂點,顯示了貝多芬的奏鳴曲逐漸向浪漫風格前進。(((悲愴)奏鳴曲》戲劇性的優美曲趣為眾多世人所熟悉、所熱愛,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也非常喜愛這首奏鳴曲。作品在其出版的封面上,貝多芬本人給它題名為:"Grande Sonate pathetique”字樣,由貝多芬自己冠以標題的作品,這也是第一次的,這樣的做法在其鋼琴奏鳴曲中也僅見于(((告別)奏鳴曲》。貝多芬把這部作品稱之為(((悲愴)奏鳴曲》,說明了這是貝多芬寄予最深的自我寫照。《(悲愴)奏鳴曲》三樂章的組成再一次證實了貝多芬把極為戲劇性的奏鳴曲作品局限在這個數目樂章中的傾向。在貝多芬的初期鋼琴曲中,雖然可以窺見受海頓、莫扎特或克列門蒂的影響,但隨處都顯露出貝多芬獨特的創意與力感,充滿了蓬勃而優美的旋律,洋溢著狂喜躍進的節奏,并涌現出大膽奔放的幻想,這些都是貝多芬音樂[非法語句]獨有的魅力。在這首(((悲愴)奏鳴曲》中,已呈示出此后蒼勁有力、綿密緊湊的表現手法,富有詩情般獨特的魅力,洋溢著幻想的詩情,其精彩的戲劇性處理以及閃耀的深刻個性都受到了最高的評價與贊揚。《(悲愴)奏鳴曲》的音調幼苗出自于青年貝多芬在波恩寫的《f小調奏鳴曲》,使它具有深刻、新穎、獨創的形象,它訴說了憤怒苦難和熱情的幻想。”

28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2. Adagio cantabile-- András Schiff

“貝多芬當時對這首奏鳴曲標記為《悲愴》的主觀動機含義論述和解釋是很多的,爭論和矛盾也是較多的。比如貝格曾就《悲愴》的意義作了如下評論:“《悲愴》不是“標題”,只不過將op.12之前,在其諸作之中應用過的樂風進行了特性化....‘正是把以前蘊藏在作品中的強烈憤慨和悲劇性的激情給予概括化了。”蘭茲也認為“老實說,這是絕妙的。”烏遼貝舍夫認為:“《(悲愴)奏鳴曲》從頭至尾是杰作、是趣味、旋律和表達的杰作。”安·魯賓斯坦高度評價這部作品,認為它的名稱只是適合于開始的和弦,“因為它的總的特性是充滿了運動,更多的戲劇性。”魯賓斯坦在《音樂和它的代表人物》一書中寫道:“《(悲愴)奏鳴曲》的名稱大概只是針對引子和第一樂章中它的重復片斷而言,因為第一樂章快板的主題具有生動、戲劇性的特點,而第二主題帶有“mordente” (裝飾)無論說它是怎么樣的性格,就只是不悲愴,在最后一個樂章,哪里有悲愴?只是第二樂章還可以有這個標記。”“悲愴”這個辭匯,對于當時的貝多芬只是表露其非常明顯的意識結晶,表明他已經走向某種有明確意義的方向了。這時期的悲愴感只是完全屬于年輕的貝多芬,與他后半生的感人肺腑的凄愴深刻的悲劇性‘悲愴’到底還有一段相當的距離。史科托把這首樂曲與《羅密歐與朱麗葉》相互比較,指出兩者之間存在有共通的“青春的哀傷感”。列夫·托爾斯泰在寫《童年》第十一章中關于母親彈琴時。提到的大概就是《(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

他寫道:“她彈起了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我想起了一種悲哀的、沉重的、陰暗的···……好象使你想起從未發生過的事情。”羅曼·羅蘭關于(悲愴)奏鳴曲的論述是很有價值的。他在其中看到了“真正富有感情的戲劇場面的貝多芬式對話”的一個突出的范例。羅曼.羅蘭同時指出奏鳴曲的形式有某種舞臺性,其中演奏過份地顯露。”“《悲愴》的成功,正如作品本身一樣,帶有某種演戲般的特點,從莫舍列斯的敘述中可以得知,贊成和反對這首奏鳴曲的爭論就象關于某一歌劇似地激烈起來。顯然,對于這種狀況的勝利,貝多芬是不滿意的,他不希望恢復它。”

29 Piano Sonata No.8 in C minor, Op.13 -Pathétique- 3. Rondo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悲愴)奏鳴曲》音調莊嚴、情緒激昂、感情祟高,這些因素徹底地形成了貝多芬初期作品獨特的音樂風格。(((悲愴)奏鳴曲》的基調不是痛苦的經驗,而是對經驗的苦心探求。也可以說是“真正的悲劇在敲門。”它是一首真正的詩篇。貝多芬在這部作品中探索和發展了鋼琴奏鳴曲的新道路、新形式,把音樂作品的戲劇性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可以看出,《(悲愴)奏鳴曲》各樂章的主題是很相似的,引子的主題和快板部分的主要主題毫無疑問是相似的。第一樂章的副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主要主題很接近,第二樂章主要主題和第三樂章的主要主題也略有相似之處。貝多芬在自己的創作中除了以一定的文學著作為題材的作品以外,很少采用標題性的標記,而在這三十二首鋼琴奏鳴曲中,也只有本奏鳴曲由貝多芬命名為《悲愴》和《bE大調奏鳴曲(op. 81 a 》被稱為《告別》,而如《月光》、《田園》、《黎明》、《暴風雨》、《熱情》等并非出自貝多芬之手,而是后人題上的。現今,阿薩菲耶夫在評論(悲愴)奏鳴曲》時指出:“第一樂章一般熱情的高潮;第二樂章祟高的、安逸靜思的心境;第三結束樂章幻想的、敏感的回旋曲。”總之,《悲愴》不僅在內容上有杰出的優點,而且在宏偉與簡練相結合的形式上也有卓越的長處,人們從音樂中很容易感覺出貝多芬開始受到耳聾威脅的心境與幻影。”

30 Piano Sonata No.9 in E, Op.14 No.1 - 1. Allegro-- András Schiff

“第九鋼琴奏鳴曲(獻給馮 · 布勞恩男爵夫人) E 大調 Op.14 No . 1

第九奏鳴曲較為小巧玲瓏,其形象內容規模較小,但極具有自然的、不矯揉造作的美感,與貝多芬早期所作的Op.10 No . 1 、 No . 2 一脈相承。當時的貝多芬一方面善寫大型的奏鳴曲,一方面也寫象這樣小巧緊湊而具有形式感的作品。這首奏嗚曲并沒有醒人耳目的特色,但它卻有自己的長處和獨特的、有價值的特征。它以極其樸實的音樂手法,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意圖,包含著作者重要探索的征兆。辛德勒說過:“盡管內容最豐富最優美,卻是不為一般所重視的樂曲。”“Op.14 的二首奏鳴曲有兩種意見之爭,也有夫與妻、相愛的男女間的對話。”“懇求的和反對的。”第九奏鳴曲用非常明快的形式寫成,它的寫法有許多管弦樂的特點,表現手法也較成熟,總的情緒是明朗的。雖然戲劇性的因素不多,但人們很容易從抒情性日常生活方面對樂曲進行解釋,從新的方面上描繪了藝術形象的對比音調問題。從作曲的技術上看,其內容與表現有了很大的飛躍,它的音樂快活、舒暢,完全不象 《 悲愴》 那樣陰郁,也不再具有戲劇性的夸張之處,它把情緒豐滿的內容表現得毫無虛飾、輕快自如地行進著。

這首作品的出版消息是在 《 悲愴》 剛出版后的 1799 年 12 月 21 日出現的,所以有人認為此曲大約是在那時候完成的。可是如果去考證草稿薄時即可發現這作品是在很早之前就構想的,草稿是與 1795 年所完成的 《 b E 大調鋼琴協奏曲 》 的草稿一起出現的,由此看來,我們就可以清楚這部作品的原始構想是相當早期了。此作品是呈獻給馮 · 布勞恩男爵夫人的。布勞恩男爵是當時的一位巨商,也是維也納劇院的經營人,比貝多芬年長五年,是委托貝多芬寫作歌劇 《 費德里奧 》 的人。除這首奏鳴曲外,在兩年后貝多芬又呈獻男爵夫人 《 法國號奏鳴曲 》Op.17 。我們只要注意到,海頓在他的晚年也是題獻給這位男爵夫人一首優美的 《 f 小調變奏曲 》 ,很容易推測,這位男爵夫人可能是一位出色的女鋼琴家。

在這首可愛而晶瑩的作品里,可以發現貝多芬創作上的巨大成長,他的個性表現越來越為明顯了,他手中自由運用的技巧已成為表現其新的音樂構思的強有力手段。總之,這首作品內容明快簡潔、音樂自然流暢,在寬廣的情感世界里自由地飛翔,具有容易親近的魅力。

這樂章具有開朗而高貴的性格,如詩如畫,表現出舒暢、爽朗的氣氛,是一首極可愛的作品。雖然技巧較艱深,但洋溢著內在的熱情,具有向前突進的強烈意識,整個音樂的性格是十分安寧的、十分有分寸地進行。它強調了安逸、親切,似乎是田園詩,是抒情、熱忱、明白的說理,充滿著柔和與激動的情懷,醞釀出宏大的氣宇。蘭茲把這樂章開始的樂句與春天渴望飛向天空的云雀相比,他覺得在這樂章中,看到了嚴峻的冬天之后第一個美好日子的形象。樂章寧靜、優雅的成分多了,但我們卻能發現相當多的感情變化,有頑強、堅定的音調,也有充滿意志的重音和有趣的預示;有溫柔、請求般的音調,也有枯燥、傷感的情緒;有輕快、澄明的輪廓,柔和而豐富的和聲伴奏,也有剛毅、倔強性格的展現。在呈示部中主要主題顯得中性些,使用上下樓梯般圓順的音階或半音階進行的副主題雅麗得猶若女性一般,我們看到了平穩、沉著、懇切的談話,音樂極其流動。在呈示部結尾中,出現了幾處威容堂皇、性情奮昂的樂句,這些奇妙的對比令人擊節嘆賞。在展開部中歌唱出幅度寬廣而頗為活動的新主題,它代替通常的主題或動機加工,感覺起來是抒情喜悅的出色發展。在這些歌唱的、支撐點上帶有柔和重音的八度中;在伴奏的淙淙作響的琶音浪潮中;在時亮時暗的和聲中;在感情激動多變的所有形象中,都集中包含著十九世紀浪漫派抒情的許多令人鼓舞的預兆。再現部重復呈示部情緒上的波折,運用活潑的音階代替通常的伴奏和弦,增加了音樂的生命力。在逐漸趨于安靜的尾聲中,在優美的對比中浮現出輕巧的輪廓,其感情和諧的平衡,又是心靈和外部世界的融合。”

  

31 Piano Sonata No.9 in E, Op.14 No.1 - 2. Allegretto-- András Schiff

“本樂章充滿了精力,是一首優美的間奏曲,由典型的、有力度的三拍子構成。清晰的重音和強烈的律動極其真實地表達了感情發展的進程,全曲具有小步舞曲的性質,音樂在情緒上有些動搖、憂郁,充滿著內心的沸騰,樂思近似詼諧的情調。貝多芬對這個樂章沒有作任何標記,然而其實際的音樂構思卻為后人所欽佩。從音樂進行的小快板速度上看,使人們所感到的速度單位不是一拍,而是整小節,它的音樂多少帶有悲歌般的不安氣氛,明麗、寧靜的大調部分(中段)制造出優美的對比,尾奏時也具有沁人肺腑的魅力。貝格認為這個樂章柔和而動蕩的運動,暗示了貝多芬后期奏鳴曲Op.90 的方向。根據辛德勒的見證:貝多芬傾向于把這個樂章彈成(Allegro furioso ),這樣的解釋是為了強調與安逸的第一樂章形成對比。安 · 魯賓斯坦稱這小快板為“昏暗的”;萊奈克也稱從樂章中看出“平靜的澈悟。”

32 Piano Sonata No.10 in G, Op.14 No.2 - 1. Allegro-- András Schiff

“第十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 · 布勞恩男爵夫人) G 大調 Op.14 No.2

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這是技巧較為淺易的作品之一,但它卻是貝多芬個性形成的重要階段的注釋,具備了貝多芬音樂的所有特色與魅力,是一首優雅可親的奏鳴曲,尤其第一樂章最為出色。

貝多芬傾向于音樂形象的現實主義和標題性,這促使他更堅定地創造和錘煉鮮明的、相互矛盾的形象對比,以形成他前輩所未有的真摯和形象化的音調。在這首奏鳴曲中的確存在著人的各種個性的對比,表達了內心互相抵抗的因素,顯現了貝多芬努力在探求奏鳴曲整體的簡練和富有表情的緊湊。因為這首奏鳴曲的曲調非常優雅而可愛,在貝多芬抒情詩意的奏鳴曲風格形成中具有十分現實的意義,所以多半被選為初學者學習的樂曲,并得到了音樂家們的好感。整首樂曲充滿了許多豐富的表現方法,音樂上也充分顯示出進行發展的有機性,產生了巨大的生命力,表達了明朗快樂世界里的意念。辛德勒曾說過:“在Op.14 的二首奏鳴曲里面有兩種意見之爭,也有男女的對話,尤其是第二首,這種對話顯示得更為明顯,兩個聲部的對應比Op.14 No .1 更為清楚。”“這是表現了丈夫和妻子或相戀人的會話。”“在兩個極為明顯對立的聲部上,很明確的把對話雙方都表現出來了。”

貝多芬對這首奏鳴曲的動機與旋律的安排是采取了對話似的形式,創造性地發展了海頓的對話特點,首次在音樂中表達兩種互相對立因素的爭吵言論,富有邏輯思維的想象。這個輕松、愉悅而可愛的小曲直率流露出的是纖細、柔和的感覺,具有女性般的優美性格,它以誠摯的抒情、青春的感情征服和吸引人。的確,多芬的動機和旋律總是具有強烈的傾訴特質,使這首奏鳴曲在所有前幾首奏鳴曲中風格是最鋼琴化的。

總之,這首奏鳴曲在織體上最清澈、最精致,它樸素、率直,鮮明地描繪出內心感受的畫面,音樂的進行和發展也顯示了完美的獨立性,正如前一首奏鳴曲那樣,是處在輕快、明亮、快樂的世界中。這個樂章鮮明、率直,樸素地描繪了貝多芬內心感受的畫面,它從富有邏輯思維的結構出發,用音響來表現兩種對立的聲音,整個樂章的旋律非常真誠,和聲織體極為抒情。呈示部極為優美高雅的主要主題引發出頗具特色的氣氛,那單純的美給人很深的印象。音樂轉調段出現的鶯啼鳥叫般動機,以明快而抒情的感情色彩鮮明地發展著,靈活多變的節奏及音調的主導動機生動地交替、聚集和流動,表達了激動心情的形象。再現部雖然照一般規則進行,但又與俞面動機直接組合起來,使驚人的音樂手法得于體現,似乎是一種寂靜的幸福結局,爭吵結束了,愛情與和平勝利了。在小結尾里,不絕如縷的旋律與音群充滿了光輝與溫暖感,氣質也顯得無比高貴,產生了優美的余韻。

安 · 魯賓斯坦指出:這個樂章“以不凡的鮮明為特點。”羅曼 · 羅蘭把這個第一樂章和其他奏鳴曲的某些樂章一起列為貝多芬“清新的小溪”。”

33 Piano Sonata No.10 in G, Op.14 No.2 - 2. Andante-- András Schiff

“這段徐緩的行板樂章是由優雅簡樸的斷奏主題和三級變奏形式寫成的,雖然沒有轉調的變化,但充滿著可愛、威嚴、詼諧的情趣,它的對比是緩和的、尖銳的矛盾極為樸素,在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里用上變奏曲的形式是頭一回。樂章的音樂有些單調,但整個音樂的進行以熟練簡潔的手法,具有高尚的素質,充滿著童貞般的純樸。貝多芬力求以正確的、平穩活潑的進行曲速度,努力使主題的變奏不破壞調性,完滿地陳述出各種不同的形象。雖然樂章的音調帶有某些純形式和外在的因素,似乎是掩蓋了某種情緒,但卻包含了很多意義,其中蘊藏著深深的可愛性與詼諧性。

這一樂章比起第一、第三樂章更富有管弦樂性,變奏曲在織體上并不復雜,但多樣的奏法和力度變化卻很細致,速度是生氣蓬勃的小快板,使結構也顯得完整、鮮明。在第一變奏中,主旋律由左手彈出,在其上聲部的旋律中不停地響出第一樂章的呼喚動機;第二變奏的旋律改在右手上聲部出現,但以斷奏切斷。中聲部里含有半音階下降的對位旋律及低音的呼喚動機,和主要旋律形成優美的對比;在第三變奏中,旋律以較活潑的十六分音符音型出現,其最高音巧妙地隱藏著旋律線。當曲調在尾奏逐漸遠離消失時,最后的終止和弦卻以最強音爆發出來,猶如海頓的 《 驚愕交響曲 》 那樣,顯示了貝多芬的靈動和幽默。”

34 Piano Sonata No.10 in G, Op.14 No.2 - 3. Scherzo (Allegro assai) -- András Schiff

“這個樂章雖然標明為詼諧曲,實際上它不是所謂三部形式的詼諧曲,而是將微妙的接縫熔接了的自由回旋曲( a -- b -- a -- c --a -- coda ) ,即使沒有奏鳴曲式的要素,但回旋曲主題卻以 C 大調或 F 大調等各種調子出現,多少取人了巴洛克協奏曲風的要素,這樂章寫得十分清澈,充滿了輕松明朗的詼諧感。

貝多芬為什么要標以詼諧曲名稱,其用意是令人很難判斷的。據說,貝多芬原計劃將這首奏鳴曲寫成四個樂章,那么第三樂章按計劃寫成詼諧曲,但最初的主題卻沒有具備詼諧曲的必要形態,竟與作者的意圖相違地寫了下來,就這樣把它寫成了回旋曲,而這個主題也就作為回旋曲的主題來使用。樂章的主題具有跳躍一樣的輕快,曲調多少帶有奔放的味道,它擺脫了第一樂章直率地流露感情的傾向,從這里也可以看到貝多芬那出眾人性的幅度。主要主題似乎是一個細小的步伐,是用充滿才氣、詼諧而活潑上升的音階式動機構成,有點嘲弄式的獻媚風格手法。貝多芬的確在開玩笑中隱藏著細膩的嘲弄,回避了許多內心深刻的苦難和失望的自我矛盾,表明了自己毫無拘束的有棱角風度,對自己的幻想充滿了一種執著的憧憬。第一插部是活潑的音群樂句;第二插部卻變成了溫暖心靈的歌曲,顯得活潑、幽默,而高低音問答方式作成的尾奏,卻具有滑稽的味道。

總之,樂章中繁多的“鳥”音調,有時顯得枯燥,但其音樂的構思是失望、是幻想、是迷戀,在幽默中尋找抒情的、激動人心的時刻,我們也可以從這些表現手法上看出全曲強韌的統一力,更能察覺出貝多芬超人的、寬廣的人間性。”

35 Piano Sonata No.11 in B flat, Op.22 - 1. Allegro con brio-- András Schiff

“第十一鋼琴奏鳴曲 (獻給馮 · 布朗伯爵) bB大調 Op.22

貝多芬初期創作的鋼琴奏鳴曲到此為止已打下了休止。從這以后開始的奏鳴曲,顯示了他的自由作風,踏上了貝多芬自我的境界。貝多芬在自己的奏鳴曲中努力探索新手法和新形式的同時,創作了幾首情緒十分明朗、形式樸素和清新的奏鳴曲,屬于這類奏鳴曲就有本奏鳴曲。這首貝多芬初期鋼琴曲的最后巨作是 1799 年與Op.18 的弦樂四重奏同時著手作曲,出版則拖延到 1802 年。貝多芬在給萊比錫出版商霍夫瑪斯特一封署明 1800 年 12 月 15 日的信中列舉了他的新作,就在其最后列有這一首 《 大獨奏奏鳴曲 》 。據考證,大概是 1800 年夏在溫特德布林把這一首奏鳴曲整理出來的。貝多芬對于這一首奏鳴曲似乎非常滿意,他在同樣給霍夫瑪斯特的另一封署明 1802 年 1 月 15 日寄出的信上,將所列舉的新作個別地各標上了價錢,他不僅對這首奏鳴曲要求了與Op.20 七重奏曲和 《 第一交響曲 》 同樣的價錢,而且還特別注明“這首奏鳴曲是非常杰出的。”這首奏鳴曲的藝術構思十分明確,每一個地方都洋滋著青春的喜悅之情,洋溢著光輝明朗的感覺,充滿著自信的生命力和溫和的樂觀主義,并發揚了鋼琴家的技巧及其燦爛效果,一切陰影在青春的歡樂和明朗的陽光面前都將被隱藏起來了。這首作品所揭示出作曲者大膽的自信,自然可以理解到貝多芬的性格得到了一定的改變。因此,可以說這首奏鳴曲是感情、結構、鋼琴性效果三極為平衡的作品。

此曲是呈獻給馮 · 布朗伯爵,伯爵是住于維也納的愛爾蘭后裔的貴族,為貝多芬音樂的熱心支持人。貝多芬在呈獻這首奏鳴曲之前曾經也把 1798 年出版的Op.9 三首弦樂三重奏曲寫上“僅將最高之作獻給我的藝術的最高的愛護者”的詞句獻給了伯爵。此外,他也獻給了伯爵夫人Op.10 的三首鋼琴奏鳴曲。我們知道,貝多芬本人把這首奏鳴曲的音樂與拿破侖共和戰爭的英勇精神相聯系。蘭茲稱這首奏鳴曲是“壯麗的、凱旋的史詩。”

如果說第一樂章活力充沛而雄辨,概括地描繪了在事業中、征途中的主人公,那么第二樂章卻是沉浸在大自然的休息中,一派和平的氣氛,而天真的第三樂章以及故事般熱鬧的終樂章卻又使人覺得主人公是輝煌的、節日般世俗生活背景上的勝利者。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創造了英雄的、日常生活的詩篇,非常鮮明地描繪了拿破侖時代的形象。當然,在這種戰爭的英勇性和富麗堂皇的娛樂中,也表現出某種程度的思想局限性,貝多芬還沒有把自己思想感情提高到最高度 ― 內心的英雄性,貝多芬可能還被表面的堂皇所吸引,還傾向于相信寶劍的英勇。這樂章充滿了生氣蓬勃、神情活潑的動力,威武的音調和英勇的精神氣質到處可見,音樂從第一個音到最后的音全部充滿了活力,富于機智、堅毅、果斷,非常有動感。羅曼 · 羅蘭曾指出這一樂章所具有的“帝國風格”,他寫道:“Op.22 (第一樂章)將以最純正的力量,嚴正的光輝展示這種風格,這是高漲的拿破侖一代的呼吸。”此樂章主要主題是由明快率直的旋律開始,即使是性格較柔和的副主題也是活動式的,它植入了英雄式的力感。展開部到后半時其節奏多少給人單調的感覺,但是那皺紋較少的、滾滾而流的宏大氣宇跟其他那充滿光輝、猛烈的部分依然形成不可缺的對比。再現部是照一般規則進行的。在整個音樂進行過程中,速度始終完全不變,我們仿佛從中可以聽到一些驚惶不安的喧囂和嘈雜之聲,仿佛在遙遠的地方有廣大的人群在移動,英勇的旋律轟轟鳴響,似乎掩沒了世上的一切。我們從鋼琴的音響里所聽到的已經不是樂隊,而是一支雄偉的合唱隊在歌唱著。”

36 Piano Sonata No.11 in B flat, Op.22 - 2. Adagio con molto espressione-- András Schiff

“這個柔板樂章用完全奏鳴曲式寫成的,含有深刻的內容,情緒是光明晴朗的,它創造了極其強烈的對比,充滿了貝多芬的靈感。從歌唱性的旋律中看到了一種浪漫的風韻,好象可以聯想到“浪漫派夜曲”,但又令人感到與貝多芬當時的心境稍有距離。樂章是溫柔的、無優無慮的靜思詩篇,那具有巨大弧線的旋律線描寫出莊嚴、靜謐的世界,交織著意大利式的甜美情趣。羅曼· 羅蘭的形容語接近了樂章的形象,這兒“與英勇的緊張度相對立的是牧人的幻想,這時勝利者突然從戰場上跳下來,敞開制服的高領子,在緊張的戰斗后進行休息。”安 · 魯賓斯坦指出:在這個(Adagio )中“沒有特別的深度 … … ,這兒的音響比思想更為美妙。”貝格說過:“它是可以見到浪漫派夜曲的先驅之聲。”格里本卡爾在他署名的小說 《 樂章慶典) ) (Das . Musikfest )中,引用了這一樂章并形容為“好象在水面悠游的天鵝。”總之,此樂章很好地完成了形象的功能,它表達了內心休息的詩意,表達了安靜和沉思帶來的喜悅。在呈示部里就有舒曼式的溫柔音響進行,兩個主題都是纖細而優美的曲調。在展開部中是顯露了不安的萌芽、即逝的回憶因素。在再現部中又消除了不安的最后痕跡。樂章的確體現了貝多芬較為宏偉的構思,號召人們從悶暗的因素中清醒自己,戰勝自我,把握住時代的脈搏。”

37 Piano Sonata No.11 in B flat, Op.22 - 3. Menuetto-- András Schiff

“這一樂章雖然是傳統形態的小步舞曲,但其中卻增添了貝多芬思維的新奇,若無其事地、悠揚地唱出小步舞曲主題,以豐富的迥音式動機直接跟前一樂章相互呼應,而且這個迥音式特質具有令人驚奇的自然感。這里的小步舞曲帶有英勇的色彩,繼續了從第一樂章開始那強烈的動人力量,精力充沛,滑游而去,展示了貝多芬獨有的內容,制造出一個獨立的世界,蘊藏著貝多芬那奇特形態世界的秘密。整個小步舞曲速度可稍快些,是一種有些拘禮的舞曲,保持著是愉快的氣氛。主部豐滿的迥音動機,較之以前貝多芬的奏鳴曲里所見到的是前進了一大步。中間部極富有戲劇性的情趣,無窮動的風格也滑動于其中,更賦予小步舞曲以激烈的形象造型。第三部分是小步舞曲回頭之后不再重復,但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顫音的形態,似乎使人感覺到是前一樂章的延長之感,一方面很自然地結合又相互對立著,形成一個特殊的世界,充分顯示了貝多芬細膩、嚴整的內心世界。”

38 Piano Sonata No.11 in B flat, Op.22 - 4. Rondo (Allegretto) -- András Schiff

“這首貝多芬式風格的回旋曲井然有序,溫存、明朗,內容盡是歡暢的喜悅,鋼琴性效果的感覺充滿了魅力,旋律優雅而充滿著感情。安 · 魯賓斯坦稱它為“貝多芬最美好的篇章之一,有什么可以與第一動機的誘惑力相比?在哪一出歌劇中可以找到類似的東西? "這首回旋曲到處可以看到貝多芬堅定、有力的輪廓,把貝多芬所具有的柔美一面表現得琳漓盡致。主要主題獻媚多情,是羅可可風格的典雅旋律,技巧性的古典鋼琴藝術的傳統增多了,有人說它與莫扎特《 C 大調奏鳴曲 》( K .309 )的終結樂章相似,倒不如說與貝多芬自己在幾乎同時創作的并稍早些時候出版的小提琴奏鳴曲《 春天 》 的終結樂章相似!《 春天 》顯得更加溫柔、純真、細膩,而本回旋曲可以說是“力的奏鳴曲”,表情沉重有力,處處顯示了相稱的威嚴。副主題是即興性與幻想性的,在興致勃勃的琶音抑揚婉轉和低音聲部長音符中,充滿著何等明朗、強大的歡樂!近似三聲中部的主題是興奮的,三十二分音符顫動音型的嗡嗡聲、號角聲的復調性呼應、小調性的嚴酷色彩,都與第一樂章威武的特性相適應。回旋曲的尾聲也是有特征的:朝氣蓬勃、進行曲式的重音、堅強的音調極富色彩,非常富有表現力。

貝多芬為了求得寫出生命與存在的原本形態,他努力以其艱困的生涯、努力的探索,在本回旋曲中獨自形成自己的個性法則同時格守著獨特的形成原理。”

39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2 in A flat major, Op.26第十二鋼琴奏鳴曲(獻給卡爾 · 馮 · 李希諾夫斯基親王)bA 大調 Op.26

這首奏鳴曲已向浪漫的表現方向邁進了一大步,顯示了貝多芬作曲風格變得更為圓熟、更為奔放,它放棄了曲式第一的觀念,在音樂中融入了嶄新的內容與生命。這首奏鳴曲 1802 年 3 月 3 日由維也納卡比社(Cappi )發行出版的時候,它被標記為“為大鍵琴或鋼琴的大奏鳴曲” ( Grand Sonata pour le Clavecin ou Pianoforte ),受呈獻者是卡爾 · 馮 · 李希諾夫斯基親王.貝多芬在這段時間的生活費都由這位親王供應,親王還贈送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用的樂器。被命名為“大奏鳴曲”不是由貝多芬自己命名的,而是出版者給加上去的。在同一年里,貝多芬還寫作了兩首“幻想奏鳴曲”Op.28 以及為舞劇 《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 》 所寫的序曲等。我們也同樣可以從中得知,本奏鳴曲與舞劇 《 普羅米修斯的創造 》 之間有著密切或間接的關系。

從這首奏鳴曲中可以看出:這時期貝多芬所關心的并不僅是奏鳴曲的間題,而對變奏曲也顯示了不尋常的熱忱,注意了變奏曲的性格分化特質。雖然這首奏鳴曲由四個樂章組成,但沒有一個是屬于奏鳴曲形式的樂章。第一樂章是主題和變奏;第二樂章是復三部曲式的詼諧曲;第三樂章是極富魅力的 《 葬禮進行曲 》 ;第四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很象是一首練習曲)。貝多芬在奏鳴曲中使用變奏曲與進行曲,是第一回的,是貝多芬對于奏鳴曲結構的劃時代的試驗,是他向新方向的大膽原始構想邁出的第一步。在這首奏鳴曲內,表現為自由而英勇斗爭相關系的第三樂章,貝多芬特別標明為 《 悼念一位英雄之死的葬禮進行曲 》 。這個樂章無論在思想上、藝術上都是一個獨特性的嘗試,也可以把它當作 《 第三(英雄)交響曲 》 中“葬禮進行曲”的預備或者練習。如果把貝多芬的一生創作分為三個時期來看,那么這部作品是屬于第二時期的入門之作。貝多芬對于基調和主題的自由選擇,致使他的音樂手法起了很大的變化,從過去單純的演奏本位逐漸成長為把人的內心生活和豐富的體驗表現出來,形成了貝多芬式的抒情、熱情和戲劇性特性。

蘭茲對這首奏鳴曲的評價非常高,他看到其中各個樂章異常統一,“形式的尊貴”與“想象力的飛翔”相諧調,稱本奏鳴曲可能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最完善的一首。這首奏鳴曲的鋼琴織體靈活多變,沒有勉強的、夸張的成份,使得奏鳴曲也成為肖邦所喜愛的奏鳴曲之一。羅曼 · 羅蘭試圖說明本奏鳴曲的“有機性不足”,他寫道:“ … … 評論者們絞盡腦汁,尋找解釋四個樂章連貫性的鑰匙,特別是解釋在 《 葬禮進行曲 》 之后,歡快的( Allego )的涵義。事實上,貝多芬在那時完全不關心這些印象間的沖突(以后他就不那么漠不關心),甚至可以這樣說,他自愿尋找這種多樣性,從草稿中我們可以看到,他開始先安排了最后樂章歡快的(Allegor),然后預見了小步舞曲和ba小調陰沉的進行曲。顯而易見,那時他是以各式各樣的片斷來構思作品的,只是以風格、調性色彩來把它們結合在一起。”羅曼,羅蘭的這些論斷也使我們看到了貝多芬在這首奏鳴曲中堅定地探索奏鳴曲整體的標題性及感情結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解釋貝多芬奏鳴曲創作的整個歷史性發展道路。總之,這首奏鳴曲總的緊張度似乎是與Op.22 奏鳴曲相對立的。按照羅曼 · 羅蘭精確的詞語,那兒“任何多情善感難以接近, " 而這兒“感情統治者,其中有許多是溫柔的、真誠的。”

第一樂章鮮明地表露了貝多芬標題性構思的獨特成就,貝多芬以各種各樣的方法揭示蘊藏在奏鳴曲式中的可能性,呈現了對變奏曲新的態度,一方面,他極力要使形式簡潔、壓縮,另一方面,他繼續發展和加深奏鳴曲式的宏偉性。貝多芬同時也是變奏曲式的最偉大的大師,在這一樂章中,唯一的一次采用主題變奏的形式創作,突出了各個變奏曲性格的分化,使它們之間存在著大膽的對照性又彼此交織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與莫扎特 《 A 大調奏鳴曲 》 有相似之處。樂章由行板的主題、五段變奏和主題片斷的結尾聯成一體,而主題本身已含有變奏曲的因素,它流露出貝多芬所感受到的深沉苦惱與悲痛之情,而這隱藏多么深的內張力主題也是極為民謠般的純樸化,它溫暖、優美、高貴。雖然各變奏曲的手法和變化非常豐富和多樣化,而貝多芬的才華使它們獲得了復雜的、多方面的統一:它要求連線奏法和弦樂器的弓法很相近,使旋律線條連續不絕,在內張力很強和較窄的運動范圍內,所有的變奏相當簡練,包含了相當豐富的感情變化,使田園性與英雄性的對照產生了新的效果、新的形象結合。羅赫里茲在解釋此樂章的形象內容時曾說過:“在第一樂章中看到一顆年輕的心在鄉間大自然中的感受。”蘭茲也指出: " ……夏天的財富、圓滿結果的秋天景色,充滿了憂愁和希望,是一切在大自然中呼吸和享受的東西的形象。”烏遼貝舍夫說過:“清撤的,使人愉快的田園詩。”

毫無疑問,貝多芬以異常的熱情傾注于奏鳴曲的問題,而且也關注著變奏曲的問題。這一樂章的音樂形象接近于田園式的概括意境,結構形式和表情具有貝多芬旋律的典型特征,就象海頓在清唱劇 《 四季 》 中充滿美感地表達一樣。貝多芬在熱心于威武的英勇行為之后,轉向了大自然,希望得到寧靜、幻想般的鄉村生活,這里音樂上的變奏,好象是一顆易于感動的年輕心靈在與鄉村、大自然接觸后引起的感受.如果說以后貝多芬在 《 第六(田園)交響曲 》 第一樂章上標著“鄉間逗留所喚醒的愉快感覺,”那末,這兒主要的感情因素是沉思般地景仰。作為當時革命處于低潮時,我們可以從這個主題中聽到貝多芬悲傷的反映,可以從純樸的旋律中看到貝多芬隱藏著多么猛烈的內在戰斗力。”

40 Andante Con Variazioni--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2 in A flat major, Op.26

此樂章是具有強烈幽默感、充滿活力的詼諧曲,它敏銳、快速,而且是非常活潑的,它預示著進行曲,成為田園性轉到英雄性的必要過渡,使貝多芬獨有匠心地把這詼諧曲安排在第二樂章而不是第三樂章。據說在貝多芬的原草稿中,這個樂章本是小步舞曲,后來才被改為詼諧曲,其變動的理由是很明顯的,因為在沉思般消失的變奏曲后,要為嚴肅、巨大的 《 葬禮進行曲 》 做準備時,除詼諧曲外,實在沒有更適當的曲式了。

里曼曾說過:“這個主要動機與第一樂章的主題相似,氣氛有如第四變奏曲的詼諧性性格,為此,把它當作“第六變奏曲”是完全可以的。”我們在第一樂章與這樂章之間還是看得出銳利的對比,由銳利強音助長的性急向上激動,由圓滑奏與斷奏的激烈對比點綴,洋溢著活力的搖曳感到中段末尾都稍微平靜下來了。在隨后的主要動機再現部中,這種活力又躍升到極為激烈的境界,樂章的主部在主題向上飛馳的運動中,中間部也最富于獨創性,好象散發出春天的朝氣,又好象洋溢著大自然的安謐、沉著氣息。它的前半部表現出安定自如的抒情,但立刻被后半部引人的向上沖動力量所吞沒,顯示出優美的關連性和對比性。在豪放節奏與溫柔的旋律里,貝多芬卻蘊藏著何等的悲痛,掩蓋了其不屈不撓的反抗心靈,他的心靈向無限穹蒼飛翔。在猛烈漸強奏的高峰突然變弱的地方,表現出他那悲切看破一切的意念,而這種做法,在第一樂章(第三變奏)、 《 葬禮進行曲 》 與終樂章中全部出現過,顯示出這首奏鳴曲的特殊性格。

此樂章是典型的機械式三拍子,主要成份是跳躍的節奏,富有力度對比的表述是鮮明的,尤其是“狩獵性”過渡到英雄性的軍號音調,威武性代替了田園詩意,但詼諧曲的意義不僅在于這些,而是在于為下一樂章的 《 葬禮進行曲 》 自然過渡作好準備。同時,樂章節奏結構獨特,音樂材料和發展手法豐富、大膽,說明了貝多芬豐富的創造曲調的才能,全樂章各種各樣優美的曲調又充滿了多么強大的生命力。”

41Scherzo. Allegro Molto-- András Schiff“Piano Sonata No. 12 in A flat major, Op.26

此樂章附有“追悼一位英雄”的副題,故也稱為 《 葬禮進行曲 》 ,究竟指的這個英雄是誰,至今尚不清楚,只能用概括的抽象性意味來理解。因為在三年后,貝多芬在 《 第三(英雄)交響曲 》 里寫下規模更大、更宏偉的 《 葬禮進行曲 》 ,這是在某種明確概念指導下進行寫作的。在貝多芬的許多作品都是寫英雄和英雄性因素,如 《 哀格蒙特 》 序曲、 《 柯利奧蘭 》 序曲、 《 第三交響曲 》 、 《 第五鋼琴協奏曲》(第一樂章)、奏鳴曲Op.106 (第一樂章)等等,英雄的形象常常抓住了貝多芬的創作想象力。此樂章的篇幅較小但卻是貝多芬創作成就中最有力的形象之一,是這首奏鳴曲中的王牌。本進行曲具有堂皇威嚴的特點,它正確地抓住了進行曲音樂的音調基礎,頑強地反復沉重的和弦,造成了纏繞不去的嚴峻思索印象以及懷著悼念的心情緩步前進,雖然沒有抒情的性質,但對待死亡的那樣不屈不撓、英勇頑強的姿態,那種公民的激情取代了傷悼的情緒令人感動不已。樂章音樂的基調是對英雄業績的緬懷,對英雄功績的贊頌,英雄雖然死了,但他獲得了永恒的榮譽,他所殉身的事業勝利了。貝多芬在這里面對的并不是蝕首鏤心的悲傷,而是某種象命運般的嚴肅力量,人非得變成偉大的超人或英雄不可。

烏遼貝舍夫關于進行曲寫下了透徹的、詩意的評論:“旋律比轉調還簡單,在 6 小節中只聽到一個音,五度音(bE ) ,好象鐘聲,敲出主人公一生的最后一刻,同時低音聲部刻劃進行曲的音型和節奏。人們可以猜想,這個死亡帶來了一種震撼世界引起人民悲傷的打擊,突然在小調后出現了大調,鼓聲愉快地隆隆響著,雙簧管和長笛以勝利的歡呼聲在高音區回答它們 … … 這難道不是自由奔放、光輝燦爛的榮耀的形象,它飛翔在歷史的墳墓的上空,想使墳墓永遠神圣?然后又回到小調,進行曲重又開始,這是真正的偉大,這就是崇高! "羅曼 · 羅蘭說過:“ 《 葬禮進行曲 》 這兩個詞,“進行曲”這個詞比“葬禮”這個詞更占優勢,貝多芬的英雄是站著而死的。”

雖然許多人都爭相猜測,貝多芬題獻此曲的“英雄”是誰?可是謝納沃爾夫卻認為是“為自由與祖國戰斗,引導共和道德到勝利的的戰斗”。奈格爾看成是“即使是最強者也難免被糾纏的有限命運。”李斯曾表示:此曲是受帕耶爾的英雄歌劇 《 阿吉烈斯 》 ‘送葬曲’的影響而寫作的。此外,還有不少的人認為是受海頓晚年所寫作的優美 《 f 小調變奏曲 》 ( 1793 年)的影響而作曲的。此樂章不管是曲式、和聲、節奏和樂句結構,都極為明快單純,在內聲部配上平靜的運動,而上聲部就是長大的旋律式持續音,它的步伐是平靜、莊嚴的,整個樂章是緊扣的.樂章先由ba小調轉到bC大調,并由同音異名的 b 小調轉到D大調,接著采用ba小調的變化下屬和弦,經過屬和弦后,再回到ba小調上,象這種和聲的進行是何等的豐富和大膽,同時又是多么壯麗!雖然這是充滿力的《葬禮進行曲 》 ,可是它的熱力卻要等到進人中段時才完全地爆發出來。此處我們仿佛可以聽到威脅似定音鼓的急擂,叫個不停的銅管銳利的音調,宛若向高空直擊而去,其氣勢是何等壯烈、凌厲!事實上,貝多芬在 1815 年曾把這音樂編曲成管弦樂。”42 Marcia Funebre Sulla MorteD'un Eroe-- András Schiff“Piano Sonata No. 12 in A flat major, Op.26

這是富于流動性而又充滿年輕氣息綺想的樂章,是充滿青春騷動與不安的新鮮作品,風格方面似乎殘留有初期性的芳香,從頭到尾是大膽的呼喚、生動的潛力,洋溢著新生活的跳動。這個樂章是無窮動而又不動感情,旋律線條隱秘地從一個聲部移到另一個聲部,連綿不斷的十六分音符快速進行其感情是顯而易見的。根據車爾尼的敘述,貝多芬這個無窮動的回旋曲樂章是為了與當時在維也納有名的庫拉瑪的 《 bA 大調奏鳴曲 》 相對抗而寫的。因此,有人認為它是一首輕快的練習曲,而烏遼貝舍夫也把它看作是一首輝煌的練習曲。據說貝多芬是為了嘲弄一些診釋者以為在 《 葬禮進行曲 》 后面一定會安排一首更深刻的悲劇性樂章才故意寫了這樣一首終曲。羅曼 · 羅蘭曾提到:著名的舒曼傳記作者瓦西列夫斯基在解釋終曲時說,他在其中看到了歌德的 《 威廉大師 》 中米儂葬禮的畫面。實際上,終曲是標志著生命戰勝死亡的思想,貝多芬以現實主義者出色的洞察力和勇氣,把日常生活中最尋常的情景與偉大的英雄悲哀相對照。毫無疑義,這個終曲絕不是練習曲,也不是形式上的尾聲,而是具有精致的細工雕琢,是充滿青春躍動和不安情趣的樂章,它與前一樂章形成了明顯的對照,鮮明地表露出貝多芬標題性構思的獨特成就,死亡的形象和死亡的事實感情及哲理反應,使終曲成了肖邦構思他的 《 降 b 小調奏鳴曲 》 的原始范例。總之,整個終曲是不知疲倦的、不斷的生活喧囂畫面,所有的一切都在歡樂的喧鬧中閃現和消失,它形成了一股頌揚生活急流的不可抗拒的力量。”

43 Andante - Allegro - Tempo I-- András Schiff“Piano Sonata No. 13 in E flat major, Op.27 No.1

第十三鋼琴奏鳴曲(幻想曲似的奏鳴曲) (獻給馮.李里滕施泰因親王夫人)b E 大調 Op.27 No.1

貝多芬在 1801 一 1802 年完成的Op.27 兩首奏鳴曲都加上了小標題“幻想曲似的奏鳴曲”,并于 1802 年在維也納同時出版。這兩首奏鳴曲逐漸脫離了古典形式,成長為真正的、新型的、戲劇性的鋼琴奏鳴曲,它反映了貝多芬在奏鳴曲形式完整性方面的探索。

這兩首奏鳴曲正如前一首Op.26 那樣,是敲開中期時代新世界的重要作品。“幻想曲”在出版之初貝多芬就已親題了,其用意非常明顯,貝多芬曾指出:他是為了在奏鳴曲的傳統曲式中取得自由才用了這個標題。這兩首奏鳴曲采用了新穎的樣式寫作,與普通奏鳴曲的規格有所不同,第一樂章不是按通常的奏鳴曲形式進行創作的,而是采用從未見過的自由形式;第二樂章又暗示了舒伯特風格的即興曲樣式,說明了貝多芬急欲把奏鳴曲帶進即興演奏樣式的、自由表現的廣闊世界中,表面上的即興性質和結構自由的表現完全是由奏鳴曲的內容、思想和形象的運動發展所決定的,可以看到貝多芬在極大的對照性中潛藏著許多聯系。貝多芬在鋼琴奏鳴曲創作上第一樂章不運用奏鳴曲形式,此曲并非首舉,而在Op.26 奏鳴曲里已實踐了。此曲寫作于貝多芬為耳疾最感煩惱與痛苦的時期,曲中向終曲躍進的氣勢,有如表達克服逆境時的堅強意志,而不象曲題“幻想曲似奏鳴曲”那樣具有浪漫蒂克的味道。由此可見,貝多芬此時在創作上的態度已經達到了被其內在擴充所支配的地步。

這首奏鳴曲附有“幻想曲似的奏鳴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的標題,使得樂曲的性格表露得十分明顯。各樂章之間并沒有劃上終結的復縱線,是要求整個樂曲從頭至尾一氣呵成地演奏,所有的樂章和段落都由同一的脈動統一起來,全曲的感情都向終樂章節節通近,充分表現出其大膽的幻想曲風意義及其獨到的音樂性密度手法。在這首作品中,貝多芬對奏鳴曲的改革己經表現得愈來愈積極、愈來愈熱情,斗膽地向自己的理想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奏鳴曲的重點已移向末樂章,并在奏鳴曲的終結部分放置了生動而有重心的近似奏鳴曲式回旋曲,充分說明了貝多芬的創作意圖和方向。此奏鳴曲是從陽光下美麗的夢想開始,接著又變成了充滿歡情的活動,再度回到夢想后,突然進人第二樂章的暴風雨中。不久,又沉沒在博大、沉思的世界,在快樂中跳舞,在巔峰時重新回想一下認真的沉思,并躍人狂熱的高潮而結束全曲。這樣的音樂表現足以看出在這時期的貝多芬已經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擴大成為廣闊的境界。

蘭茲曾指出:Op.27 No.1 的長處是“高度的靈感”;那蓋爾認為其中“感情無限的高尚”“熱烈的表現力鮮明地表達了貝多芬的創作所典型的精神因素。”羅曼·羅蘭的評論是敏銳的,他認為在這首奏鳴曲中看到了上流社會的優雅地、自由地、獨特地恢復了貝多芬以前的沙龍奏鳴曲。“我或對或錯,反正我在其中很少看到貝多芬的直接反映、有意或無意,這兒更多的是奏鳴曲所奉獻的可愛的女性,生于弗爾斯頓堡的李里滕施泰因親王夫人的形象,上流社會的產物,優雅的、迷人的、變化不定的情緒,但絕不是深刻的感情,永遠也不是完全動人。幻想性、激昂的心情、隨想性,有時悲傷、有時敢于戲謔---- 所有這些都是表面的隨機應變。”

本奏鳴曲是奉獻給馮 · 李里滕施泰因親王夫人,據說她出嫁前曾隨貝多芬學習鋼琴,是貝多芬的熱心支援者。總之,這首奏鳴曲除了一切上流社會的面具,對著沙龍禮節響亮、放肆地哈哈大笑,貝多芬偉大的靈魂成熟了,他準備著經受最殘酷的生活考驗,他形成了自己肯定生活的偉大力量。整首奏鳴曲洋溢在陽光之中,優美的夢幻變為歡欣的活動,認真的膜想又變為充滿熱情的場面,沉思的色彩顯得博大、深刻,最后變為一幅宏偉的圖畫,它的收場又是狂熱和壯麗的。

這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中第二首第一樂章不用奏鳴曲形式的樂章,其形式是典型的十七、十八世紀組曲形式。在行板的音樂中,沒有貝多芬一些慢樂章所具有的深度,但卻創造了一個溫柔優美的詩意色彩,其柔美溫暖近似陶醉的和弦旋律以及豎琴般輕巧細膩的伴奏,令人心曠神怡。在快板中激情卻猛然蘇醒了,宛若在狂熱地旋轉,一變而成非常快速有力而且活潑的音樂,顯露出貝多芬熱情、有棱角的率直特點,成為新表現力的源泉和肯定生活的巨大力量。但是,激情仍然被上流社會的禮節所束縛,被和聲公式、節奏公式的均衡性所牽制,仿佛獅子在模仿羚羊的變幻脾氣和跳躍。回復到行板時,獅子變得完全馴服、斯文,又是一種典型的舞曲風格。此樂章非常富有創意,貝多芬把明顯分成 8 小節或 16 小節一系列獨立的段落連貫起來,使它渾為一體,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全曲共分五部分,即興的成份比較多,具有高度的靈感,在感情方面也很高尚、誠摯,貝多芬式驚人的對比形成了強有力的精神因素,在結構方面比較客觀,也更復調化,令人想起肖邦的 《 第二敘事曲 》 。總之,這是個充滿靈氣的、優美和平的樂章,是個具有豐富表現力、極具夢想的樂章。”

44 Allegro Molto E Vivace--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3 in E flat major, Op.27 No.1

此樂章具有新的激動和外在的力度,每小節不安地上下搖擺的急進音樂仿佛是被急躁地追趕那樣,而且似乎涂上一層色彩,整個音樂是巴赫式的、拘謹的、平穩的、有禮貌的,貝多芬可能想表達一位女性好動、輕浮的感情。樂章自始至終沒有一瞬間的安寧和休息,旋律性的要素只處于從屬地位,但它們仍保留著強大熱情的克制,一種好象被焦躁蒙上了陰郁的色彩。這樂章從實質上來看是詼諧曲,要準確而生動地表現音樂時,應該十分正確理解貝多芬在曲中標出的連線,掌握節奏脈律是兩個小節這一關鍵,尤其在和聲的擴展表現力上貝多芬是進行了大膽的嘗試。主部那分解三和弦的短小動機,有如在捉迷藏,忽高忽低、忽強忽弱。充滿特色的中段.雖然節奏變成舞蹈式的,調性也轉到明麗的bA大調,但音樂不僅不曾從沉重、煩躁中解救出來,反而顯示出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這種焦急、不安與動搖逐漸顯得猛烈,最后在瘋狂的、興奮的情緒中昂奮地結束。”

45 Adagio Con Espressione--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3 in E flat major, Op.27 No.1”

46 Adagio Sostenuto--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47 Allegretto --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48 Presto Agitato --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4 in C sharp minor, Op.27 No.2 'Moonlight'”

49 Allegro --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第十五鋼琴奏鳴曲 (田園) (獻給約瑟夫·埃德倫·宗南費爾斯) D大調op.28

這首奏鳴曲創作于1801年,這是貝多芬自弓寫在原稿中的年代,而其原始的構想開始于何時,就不得而知了。在這一年中,貝多芬寫了許多革新的作品,它的作品又大多是形態性的。這首奏鳴曲以《田園》名稱之后,廣為人們所知和采納了,但在貝多芬的原譜上是沒有的,也不是貝多芬自己寫上的,是在漢堡的克拉茲版上得到了《田園奏鳴曲》的稱號,很可能是漢堡的出版商克拉茲附加上去的。據考證,因為當時非常盛行把音樂作品加上田園的要素,而這首奏鳴曲恰好在人們的想象中喚起了對和平的鄉村、大自然景象的記憶。貝多芬并不是只顧把自己的主觀情懷注入作品中,而是很用心地為每一首作品塑造出獨特的表現世界,給予永恒的獨特形象,這種作法就是他畢生的努力目標,也是為何他的作品獨具說服力的秘密。《田園》的名稱和本奏鳴曲的音樂性質并無矛盾,如歌的第一樂章、優雅的第二樂章都是田園風格的,田園牧歌詩般的最后回旋曲及其低音都與田園的音樂類型很相近、很有共同點,全曲的情緒平穩、溫和平實、明朗閑適,充滿了,一種幸福感。貝多芬自己稱這部作品為“大奏鳴曲”,標題的《田園》與這首奏鳴曲的內容和形式是比較吻合的,也完全符合奏鳴曲的音樂特性。”

50 Andante -- András Schiff

“Piano Sonata No. 15 in D major, Op.28 'Pastorale'

這首奏鳴曲于1802年8月l4日由維也納美術工業社首次出版,是呈獻給維也納猶太族著名的啟蒙作家、維也納美術院常任秘書約瑟夫·埃德倫,馮·宗南費爾斯男爵。這位維也納文壇的名士是有名的啟蒙文學家,曾經給予格魯克、莫扎特很大的幫助,但與貝多芬并沒有很深的交往,呈獻的理由可能是貝多芬對這位元老大力推行啟蒙運動,倡導人道的活動表示好感或許為其書闡述的自由思想所感動,因此把作品呈獻給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所有必聽鋼琴奏鳴曲都幫你整理好了
奏鳴曲/式 sonata(二)
交響樂的曲式結構
貝多芬最著名的五首鋼琴奏鳴曲
貝多芬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平县| 隆尧县| 林西县| 道真| 巴彦县| 洪泽县| 崇礼县| 科技| 黄石市| 孟津县| 依兰县| 新安县| 遂宁市| 宁晋县| 新巴尔虎左旗| 高淳县| 浪卡子县| 厦门市| 波密县| 合水县| 木兰县| 牡丹江市| 兴义市| 灵台县| 阳城县| 若尔盖县| 抚宁县| 萨迦县| 桐乡市| 南充市| 县级市| 东乌| 扶余县| 浠水县| 贵定县| 岢岚县| 盱眙县| 安达市| 博兴县| 荆州市| 溧水县|